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2/02
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威康信託粒線體研究中心目前正在積極地推動英國修改「人類受精與胚胎學法案」(Human Fertilisation and Embryology Act),如果成功,捐卵除了幫助某些不孕症患者之外,又有一個新用途了--捐出卵子中健康的粒線體!
・2015/01/30
原產於馬來半島與東南亞的萊佛士豬籠草,從外觀上看起來,跟其他的豬籠草也沒多大不同;不過,在每天中午前後的幾個小時之間,它的籠子內側會變得不滑。這時候,附近的螞蟻就會跑到籠子裡面去採食它的蜜汁。但是,除了這幾個小時以外,其他的時候籠子內側都是滑溜溜的;此時只要有螞蟻走到籠子內側,就很容易會失足墜崖,消化液等著將螞蟻給消化得屍骨無存。
・2015/01/29
最近研究團隊發現,麵包酵母會形成群落,其實是來自於基因突變:一個稱為ACE2的轉錄因子失去功能後,便會使得麵包酵母形成群落,這可能是最終產生多細胞生物的一條可能的演化途徑。
・2015/01/22
科幻電影裡,只要拿光筆一照,傷口就可以癒合。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將他們發明的RGD環多肽加上可被光活化的分子修飾,塗在小鼠的傷口,再以紫外光照射,傷口會出現疤痕組織。
・2015/01/20
「等一下吃什麼?」對我們和我們的老祖宗來說都是個大哉問。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哥斯大黎加研究捲尾猴(capuchin monkey)五年,發現在食物較少的淡季(lean season)裡,居住在不同地區的捲尾猴,經過長時間的演化後,有了不同的發展。
・2015/01/19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過2009年在「自然」雜誌上,有關地球的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的文章呢?在當時,有30個科學家組成了一個團隊,列出九項他們共同認為對地球很重要的指標,以及這些指標的上限。 這些指標是: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loss)、氮循環(nitrogen cycle)磷循環(phosphorus cycle) 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懸浮微粒污染(particle pollution of the atmosphere)、化學物污染(chemical pollution)、臭氧層的消失(ozone depletion)、淡水使用(freshwater use)、森林砍伐與土地使用變更(deforestation and other land use changes)。
・2015/01/16
糖尿病患每天都要測血糖,但測血糖需要用刺血針在指尖刺出一個洞來,對於有些怕痛的人來說,實在是一種酷刑,可喜可賀的是,最近發展的新技術使用低電流反向離子電滲,未來可能需要一張小小的貼紙就測試血糖了!
・2015/01/09
粒線體以二分裂法,但是在細胞中兩個或更多的粒線體也可以融合,形成長管狀的粒線體網絡。不過,不管是單獨的粒線體,或是粒線體網絡,大約很少有人想到:粒線體之間是否存在著DNA交換的問題?甚或是,細胞與細胞之間是否能交換粒線體DNA? 紐西蘭的馬拉甘醫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研究小鼠的乳癌時,意外地發現:癌症細胞在缺乏粒線體DNA的狀況下,可以從周圍健康的宿主細胞中獲取粒線體DNA。
・2014/12/24
筆者想要提醒大家的是,雖然有些環境因素(如空污、全氟烷化合物等)與ASD相關,但是未經研究證實的言論(如2014/12/23的水果日報),既不值得相信,更不需要為了它而恐慌!
・2014/12/10
原來聖經中的「稗子」,其實不是華人世界中的稗。當初會翻譯成稗子,應該是因為當時翻譯的人不知道tare/weed是什麼,因此才採用了最接近的物種。真正出現在聖經裡面的植物,是一種俗稱為 darnel (也稱為poison darnel 或cockle)的植物,中文譯作毒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