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雞湯來了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020年 重設

・2020/12/04
票房破億的金馬電影《孤味》,故事從一位母親的七十大壽當天揭開序幕。因為接獲失聯爸爸逝世的消息,全家人都回到了老家,彼此的相聚關心卻成了牽絆煩躁。雖然是螢光幕上的故事,卻一幕幕都是你我遇過的家人糾葛。 《孤味》的四大主角媽媽、大姊、二姊、小妹分別代表著不同世代女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世代」造就不同性格與價值觀,也形成了不同家庭角色間的落差與衝突。不妨來看看你/你身邊有哪一種華人家庭中的《孤味》「女人」?
・2020/11/09
孩子從小被期待為「被照顧」的角色,長大有能力照料家人後,和爸媽的互動卻仍被「小孩」的模樣綁住。在親子雙方都有生存能力時,家人關係開始轉變,親子權力反轉。成年子女、年長父母都特別需要心理調適的,也是一個梳理過往關係經驗的契機。打破過去的惡、延續過去的善,重新定位成年子女與父母的「親子角色」。
・2020/08/08
隨著社會角色期望的轉變,有些爸爸必須改變自己慣有的模式,甚至學習新的事物來支撐一整個家庭,有的可能是工具性的能力(例如:廚藝、修繕),有的可能是情感性的能力(例如:傾聽、情感上的支持)。
・2020/08/07
你有發現,許多父親當你年紀越大,似乎越不會和你說話?在父子之間,時常隔著「兩道牆」:一道是「父權文化」所帶來的、另一道是「家人互動習慣」。當你也試著感變自己,或許這兩道牆,也不是你們互動的阻礙了!
・2020/08/04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跟子女討論「性」這件事,或許總是覺得難以啟齒。但別擔心,或許你可以嘗試用童話故事來說這件事!
・2020/08/03
性別議題的討論,對家長來說也可能是件難事。想和小孩談論,卻又不知道怎麼下手?雞湯來了的文章,提供兩本繪本《媽媽,我從哪裡來》、《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讓家長也能和孩子從故事中討論和學習!
・2020/08/01
你的家庭也在上演缺席的性教育嗎?為什麼在家會不敢談論性教育?到底該怎麼開啟家庭的對話契機,讓性教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而不再需要避諱呢?
・2020/07/31
雖然許多人認為談論「性」是一件該避而不談的事,但有研究指出,當學校性教育課程教得越詳細,教師教學技巧越好,學生反而對性的態度更加正面。那麼該怎麼找到談論性教育的平衡?我們真的有勇氣去面對這件事嗎?
・2020/05/24
同婚法案一周年過去了,我們真的看見身邊的同志了嗎?其實,同志在向家人出櫃的歷程中有許多挑戰,即使現在同志可以結婚,有了法律的保障,但卻不一定能獲得爸媽當面祝福。台灣學者使用中研院「臺灣青少年成長歷程研究」 2011 年調查年輕世代 (24-29歲) 的資料分析,從「慾望」、「認同」及「行為」來了解這群年輕世代的「性傾向」。某些同志並非不願意和家人(尤其是父母)出櫃,而是因為嗅到了上一代習慣逃避、假裝沒看到同志釋出的溝通訊號。因此,很多同志在等「父母也願意和自己相談」的時刻。不只是同志要向家人出聲,家人也要釋出友善的訊號,彼此才能「共同完成」出櫃的歷程。
・2020/05/23
同志家庭中成長的孩子常備受外界質疑,認為同志家庭的孩子得不到完整的教育與親職責任,但根據調查證明這些孩子與一般異性戀家庭的孩子一樣,甚至有更出色的想法與表現。同志家庭的存在並非要讓其他家庭型態減少或去撼動其他家庭結構,我們關注同志家庭、同志家庭的小孩,只是希望讓生活在這片土地的多元家庭,都得以用真實的樣貌存在於社會中,不被排除、不被誤解,期盼社會大眾能夠越來越看到,即便不同家庭結構及成員,但其中最核心的組成都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