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MathMenu.js
李柏昱
李柏昱
81 篇文章・ 2 位粉絲
成大都市計劃所研究生,現為防災科普小組編輯。喜歡的領域為地球科學、交通運輸與都市規劃,對於都市面臨的災害以及如何進行防災十分感興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014年 重設

・2014/12/20
曾是世界第一高樓的臺北101,每天都有上萬人潮在此上班、觀光,而這棟高樓蓋在鬆軟的臺北盆地上,究竟是如何抗震的呢?甘錫瀅總工程師提到,高樓的結構必須「軟硬適中」,並說明101透過高韌性接頭、巨型結構、將基樁深入岩層來強化建築結構,以及運用阻尼器來減緩搖晃的不適。101這個案例,可說是高樓防震的代表作。
・2014/12/20
在地震頻繁的臺灣,房子是否耐震極為重要。林克強研究員詳細介紹建築耐震設計的考量因素,包括地質因素、結構特性、建築高度、建築規則性、個人使用習慣,以及比較臺灣現代建築的三大結構—鋼筋混凝土(RC)、鋼骨鋼筋混凝土(SRC)以及鋼骨結構(SC)的優缺點,並強調維護建築結構的重要性。
・2014/12/20
有「大地之腎」美稱的濕地,它是天然的堤防,而且可以滯洪與減緩水流。方偉達教授點出濕地的重要,人們應與其共存共榮,若搭配生態工法,效果可更好。但他也特別提醒,濕地復育的策略必須因地制宜,若在錯誤的地方復育,濕地反而可能成為淹水的元兇。
・2014/12/20
滯洪池可以調節洪水、延緩洪峰。李天浩教授指出,滯洪池是都市防洪的重要設施,但臺灣都市的土地取得成本昂貴,即使是公家用地或限建的公共設施預定地,也都不是理想的滯洪池設置地點,使得防洪成效不彰,鼓勵民間興建滯洪空間反而較可行。
・2014/12/15
從歷史文獻來進行「地震考古」,是非常有趣的工作。鄭世楠教授指出,文字史料中有關地震的描述,常流於紀錄者的主觀意識,而且多半是描述發生於人口稠密區的有感地震。另外,諸如史料保存、地名變動等問題,也是需要克服的挑戰。但不容否認的是,對於找尋活動斷層、地震預測而言,地震考古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14/12/15
人們一旦能掌控活動斷層的位置,便可藉由評估「地震危害度」來進行風險控管。具體而言,評估地震危害度,包含計算可能的地震規模、與震源距離、當地可能遭受到的地振動大小,以了解地震災害發生的潛在可能。在本專題中,鄭錦桐博士介紹定值法、機率法等兩種地震危害度的計算方法,以及說明如何將地震危害度運用於風險管理當中。
・2014/12/15
在地質學當中,尋找「活動斷層」是重要的研究主題,其目的就是要掌握最有可能發生大地震的地方究竟在哪裡。陳文山教授指出,臺灣目前已得知的活動斷層有33條,但實際總數可能高達50至70條,而且目前能掌握活動週期的活動斷層,僅有池上、瑞穗、車籠埔等3條。人們能否確切知道活動斷層的位置,事關重大,但目前資訊仍相當有限,亟需政府重視。
・2014/08/30
2014年7月,臺灣遭逢今年第一個颱風,很幸運地麥德姆颱風移動相當快速,以20公里的時速橫掃臺灣後遠飆而去,未造成重大災情。然而仍不能掉以輕心,回顧過去幾年,幾乎每年臺灣都市輪流大淹水,未來因應氣候變遷,都市洪患的防治策略更急需重新調整,台大土木系的李天浩教授,便針對都市淹水防治策略,提出「三招加一招」的解決方案。
・2014/08/30
2014年高中特招的社會科試題中,出現清領初期來台的郁永河在台北的所見所聞。當年這位文人雅士信筆寫下的《裨海記遊》,竟在三百年後掀起一場台北湖成因的爭議,這場懸而未決的歷史地震謎團,仍待更多證據加以證實。
・2014/08/28
新加坡這個缺乏天然含水層與湖泊的小島國家,在過去五十年來利用各種創新手法來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解決國家的用水安全威脅。新加坡的用水來自「國家的四個水龍頭」,包含在地水源(local catchment water)、高度淨化回收水(highly-purified reclaimed water, 又稱NEWater)、淡化水(desalinated water)以及輸入水(imported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