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MathMenu.js
搜尋
登入/註冊
徵才!
最新
文章分類
人體解析
地球脈動
太空天文
文明足跡
環境氣候
生命奧祕
科學傳播
科技能源
自然演化
萬物之理
醫療健康
電影中的科學
Lab
【核四公投】模擬器
【反萊豬公投】模擬器
【藻礁公投】模擬器
從打掃方式看出你是哪種人?
你是哪個系的寶可夢大師?
防疫小尖兵測驗!
你能得到搞笑諾貝爾獎嗎?
用陰謀論測你的陣營!
世界地球日知識大挑戰!
用陰謀論測陣營─外星人篇
【光棍節】你是哪種單身?
會考考題大挑戰!
精選特輯
所有特輯
搞笑諾貝爾獎
性教育專區
COVID-19專區
童年崩壞!?
一切都是泛科學的陰謀
她是科學家
百工裡的科學人
SDGs
讀力書展
社群
YouTube
Facebook
Instagram
Line
Podcast
搜尋
登入/註冊
+追蹤
李柏昱
81 篇文章・ 2 位粉絲
+追蹤
成大都市計劃所研究生,現為防災科普小組編輯。喜歡的領域為地球科學、交通運輸與都市規劃,對於都市面臨的災害以及如何進行防災十分感興趣。
常用關鍵字
地震
建築設計
抗震
耐震
防災
阻尼器
鋼筋混凝土結構
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
復育
汙染物
濕地
防洪工程
氣候變遷
水利
海綿城市
滯洪池
地震考古
地震觀測
斷層
地震危害度
所有文章
熱門文章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選擇年份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選擇月份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12月
時間篩選:2014年
重設
環境生態
李柏昱
・2014/12/20
建築與防災(五):101如何抗震?
曾是世界第一高樓的臺北101,每天都有上萬人潮在此上班、觀光,而這棟高樓蓋在鬆軟的臺北盆地上,究竟是如何抗震的呢?甘錫瀅總工程師提到,高樓的結構必須「軟硬適中」,並說明101透過高韌性接頭、巨型結構、將基樁深入岩層來強化建築結構,以及運用阻尼器來減緩搖晃的不適。101這個案例,可說是高樓防震的代表作。
地震
建築設計
抗震
耐震
防災
阻尼器
1
1
環境生態
李柏昱
・2014/12/20
建築與防災(四):我要耐震的房子!
在地震頻繁的臺灣,房子是否耐震極為重要。林克強研究員詳細介紹建築耐震設計的考量因素,包括地質因素、結構特性、建築高度、建築規則性、個人使用習慣,以及比較臺灣現代建築的三大結構—鋼筋混凝土(RC)、鋼骨鋼筋混凝土(SRC)以及鋼骨結構(SC)的優缺點,並強調維護建築結構的重要性。
地震
建築設計
耐震
鋼筋混凝土結構
鋼骨鋼筋混凝土結構
1
1
環境生態
李柏昱
・2014/12/20
若大禹再世(五):大地之腎 濕地也能減洪喔!
有「大地之腎」美稱的濕地,它是天然的堤防,而且可以滯洪與減緩水流。方偉達教授點出濕地的重要,人們應與其共存共榮,若搭配生態工法,效果可更好。但他也特別提醒,濕地復育的策略必須因地制宜,若在錯誤的地方復育,濕地反而可能成為淹水的元兇。
復育
汙染物
濕地
防洪工程
0
1
環境生態
李柏昱
・2014/12/20
若大禹再世(四):滯洪空間 都市防洪萬靈丹?
滯洪池可以調節洪水、延緩洪峰。李天浩教授指出,滯洪池是都市防洪的重要設施,但臺灣都市的土地取得成本昂貴,即使是公家用地或限建的公共設施預定地,也都不是理想的滯洪池設置地點,使得防洪成效不彰,鼓勵民間興建滯洪空間反而較可行。
氣候變遷
水利
海綿城市
滯洪池
防洪工程
0
1
環境生態
李柏昱
・2014/12/15
以震為鏡(四):講講看 地震考古多有趣?
從歷史文獻來進行「地震考古」,是非常有趣的工作。鄭世楠教授指出,文字史料中有關地震的描述,常流於紀錄者的主觀意識,而且多半是描述發生於人口稠密區的有感地震。另外,諸如史料保存、地名變動等問題,也是需要克服的挑戰。但不容否認的是,對於找尋活動斷層、地震預測而言,地震考古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地震
地震考古
地震觀測
斷層
防災
0
1
環境生態
李柏昱
・2014/12/15
以震為鏡(三):算算看 地震危害有多大?
人們一旦能掌控活動斷層的位置,便可藉由評估「地震危害度」來進行風險控管。具體而言,評估地震危害度,包含計算可能的地震規模、與震源距離、當地可能遭受到的地振動大小,以了解地震災害發生的潛在可能。在本專題中,鄭錦桐博士介紹定值法、機率法等兩種地震危害度的計算方法,以及說明如何將地震危害度運用於風險管理當中。
地震
地震危害度
斷層
耐震
防災
4
1
專欄
李柏昱
・2014/12/15
以震為鏡(二):找找看 活動斷層在哪裡?
在地質學當中,尋找「活動斷層」是重要的研究主題,其目的就是要掌握最有可能發生大地震的地方究竟在哪裡。陳文山教授指出,臺灣目前已得知的活動斷層有33條,但實際總數可能高達50至70條,而且目前能掌握活動週期的活動斷層,僅有池上、瑞穗、車籠埔等3條。人們能否確切知道活動斷層的位置,事關重大,但目前資訊仍相當有限,亟需政府重視。
地震
山腳斷層
斷層
車籠埔斷層
防災
0
1
環境生態
李柏昱
・2014/08/30
因應氣候變遷,都市淹水防治策略三加一
2014年7月,臺灣遭逢今年第一個颱風,很幸運地麥德姆颱風移動相當快速,以20公里的時速橫掃臺灣後遠飆而去,未造成重大災情。然而仍不能掉以輕心,回顧過去幾年,幾乎每年臺灣都市輪流大淹水,未來因應氣候變遷,都市洪患的防治策略更急需重新調整,台大土木系的李天浩教授,便針對都市淹水防治策略,提出「三招加一招」的解決方案。
backwater effect
回水效應
洪水警報地圖
防洪工程
防洪能力
防災
0
0
地球脈動
李柏昱
・2014/08/30
康熙台北湖:懸而未決的歷史謎團
2014年高中特招的社會科試題中,出現清領初期來台的郁永河在台北的所見所聞。當年這位文人雅士信筆寫下的《裨海記遊》,竟在三百年後掀起一場台北湖成因的爭議,這場懸而未決的歷史地震謎團,仍待更多證據加以證實。
台北湖
台北盆地
地震考古
山腳斷層
歷史地震
郁永河
0
0
環境生態
李柏昱
・2014/08/28
四種水龍頭確保新加坡用水安全
新加坡這個缺乏天然含水層與湖泊的小島國家,在過去五十年來利用各種創新手法來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解決國家的用水安全威脅。新加坡的用水來自「國家的四個水龍頭」,包含在地水源(local catchment water)、高度淨化回收水(highly-purified reclaimed water, 又稱NEWater)、淡化水(desalinated water)以及輸入水(imported water)。
水資源
海水淡化
飲用水
0
0
文章導覽
1
2
3
下一頁
繁
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