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李柏昱
李柏昱
81 篇文章・ 2 位粉絲
成大都市計劃所研究生,現為防災科普小組編輯。喜歡的領域為地球科學、交通運輸與都市規劃,對於都市面臨的災害以及如何進行防災十分感興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8月 重設

・2014/08/30
2014年7月,臺灣遭逢今年第一個颱風,很幸運地麥德姆颱風移動相當快速,以20公里的時速橫掃臺灣後遠飆而去,未造成重大災情。然而仍不能掉以輕心,回顧過去幾年,幾乎每年臺灣都市輪流大淹水,未來因應氣候變遷,都市洪患的防治策略更急需重新調整,台大土木系的李天浩教授,便針對都市淹水防治策略,提出「三招加一招」的解決方案。
・2014/08/30
2014年高中特招的社會科試題中,出現清領初期來台的郁永河在台北的所見所聞。當年這位文人雅士信筆寫下的《裨海記遊》,竟在三百年後掀起一場台北湖成因的爭議,這場懸而未決的歷史地震謎團,仍待更多證據加以證實。
・2014/08/28
新加坡這個缺乏天然含水層與湖泊的小島國家,在過去五十年來利用各種創新手法來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解決國家的用水安全威脅。新加坡的用水來自「國家的四個水龍頭」,包含在地水源(local catchment water)、高度淨化回收水(highly-purified reclaimed water, 又稱NEWater)、淡化水(desalinated water)以及輸入水(imported water)。
・2014/08/28
災難會產生贏家與輸家,過去的理論認為企業在面對災難時,脆弱性主要來自資本、勞力、市場與原料供給者的損失;災後各種原料供應、設備服務與水電系統的中斷,以及因為消費者傷亡、搬遷或是運輸系統受損而萎縮的市場,對於災後企業求生經常造成嚴重的打擊,中小企業面臨的情況更為險峻。
・2014/08/28
強化住宅建築的另一個好處,在於能大幅減少因龍捲風產生的瓦礫,當地面臨風速每秒60公尺以上的龍捲風侵襲是家常便飯,但全毀跟部分受損的建築所產生的殘骸數量相差很大。除此之外,新的建築標準要求住宅必須加強車庫大門,從過去龍捲風的受災經驗中,車庫是建築物最先被強風破壞的地方,進而導致整棟建築的崩解。新標準要求車庫門必須能抵抗每秒60公尺以上的強風,以保障建築結構的完整。
・2014/08/28
災難過後,受災區的經濟活動會如何轉移呢?假設某都會區蒙受災難侵襲,城內的公有與私人財產嚴重受損,當進行災後重建與復原時,來自各方的援助資金會大量湧入災區,推升災區對於重建相關行業的需求。
・2014/08/02
電力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面對台灣頻繁多樣的天災加上電力系統的特性,使台電更須小心翼翼。本次專題我們來到台電總管理處,訪問台電是如何強化電力網路面對災害的防禦能力,以及災時如何有效處置,加快救災速度與復電,把災害降到最低。
・2013/08/18
台灣島上河系眾多,在台灣的開發史中,就因為河流東西阻斷陸上交通,南北向交通往來不易,海上交通興盛促成西部沿海的海港都市最先興起。而今日,橋梁克服台灣先天環境,跨越河流與山谷串連南北,其對於經濟與民生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這些橋梁缺乏統一且完善的後續維護,除了颱風豪雨來襲時屢見橋梁遭山洪沖垮,即便晴空萬里亦有橋梁突然崩塌的案例。國家地震中心的李政寬博士長期參與光纖監控技術的研發,就讓我們跟隨李博士一起了解,聽起來相當科幻的光纖科技如何讓我們行的更安全。
・2013/08/16
最近幾年,許多不為人知的開發案,正逐漸蠶食鯨吞台灣已經所剩不多的土地,讓台灣原本已經脆弱的環境,面對天然災害更加不堪一擊,「國在山河破」的情形更加嚴重。本次專題請到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的廖本全教授,帶我們直入問題核心,檢視台灣的國土規畫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2013/08/16
本專題採訪臺科大營建工程系的李咸亨教授,說明臺灣都市洪災發生的風險,並從實質防洪工程層面檢視當前臺灣的都市防洪能力,診斷臺灣都市是否已經準備好應付下一次的極端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