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昀_96
蕭昀
22 篇文章・ 17 位粉絲
澳洲國立大學生物學研究院博士,在澳洲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國立昆蟲標本館完成博士研究,目前是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曾任科博館昆蟲學組蒐藏助理。研究興趣為鞘翅目(甲蟲)系統分類學和古昆蟲學,博士研究主題聚焦在澳洲蘇鐵授粉象鼻蟲的系統分類及演化生物學,其餘研究題目包括菊虎科(Cantharidae)、長扁朽木蟲科(Synchroidae)、擬步總科(Tenebrionoidea)等,不時發現命名新物種,研究論文發表散見於國內外學術期刊 。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3/20
長扁朽木蟲科卻是其中相當鮮為人知且物種數超少的小科,外型修長扁平而體色黯淡,外型與長朽木蟲科 (Melandryidae) 的成蟲形態相似,故一開始時被置於該科下,後來分類學者比較了幼蟲形態後,認為本科較接近於長頸蟲科 (Stenotrachelidae) 和瘤擬步形蟲科 (Zopheridae),進而認為長扁朽木蟲應獨立成科,而近年分子序列的分析也支持長扁朽木蟲並非長朽木蟲科下的類群。
・2018/01/16
1912 年,德國地質學家韋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認為遠古時代的地球僅有一塊名為「泛古陸」(Pangea,或稱盤古大陸)的超大陸,其中羅迪尼亞大陸(Rodinia)更是公認存在於新元古代(11.5 億到  7 億年前)的超級古陸。但是在羅迪尼亞大陸的重構中,華南陸塊的位置尚存爭議,多年來眾說紛紜。不過,2017 年 10 月底由臺大地質系林日白副教授和俄亥俄州立大學、波蘭科學院及北京大學合作發表在《亞洲地球科學期刊》(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的「大灣穆氏海百合」研究,為華南陸塊的位置謎團綻放了新的曙光。
・2017/12/01
昆蟲是地球上多樣性最高的家族,也藏著最多的演化故事,有些今天分布在特定區域的稀有種,實際上不是起源於當地,這些例子能幫助我們求證其他生物的起源與遷徙過程。
・2017/11/18
琥珀是由古代植物分泌的樹脂經長期掩埋而最終形成的珍貴半寶石,琥珀生物化石則是在形成琥珀的樹脂在流出時「活埋」了週遭環境中的生物,是意外失足的心酸古墓,也是探索古生物的珍貴寶庫。
・2017/10/09
現今的蘇鐵傳粉者為常見的象鼻蟲,然而,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之前,鐵樹的好夥伴可是另有其人。最近,隨著內蒙古道虎溝化石層生物群的昆蟲化石出土,科學家們發現侏儸古澳洲蕈蟲很有可能才是當時蘇鐵類植物的授粉昆蟲。
・2017/10/07
基礎分類學是生物學研究的基礎,藉由正確的物種鑑定,我們得以檢索該物種的相關資訊,並開啟我們對物種認識的第一扇門,使我們能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分類學研究不只發現、描述未知的物種,更應回顧過去前人所做的研究,考據、檢視過往的文獻以及模式標本,檢驗他們所提出的物種假說。
・2017/08/18
球背象鼻蟲是一群擁有堅硬翅鞘和美麗斑紋的迷人甲蟲,因為翅膀退化且翅鞘癒合,因此無法飛行。主要分佈於馬來群島如菲律賓、印尼蘇拉威西島、新幾內亞等島嶼。由於擁有華麗的斑紋,是昆蟲標本收藏家們喜愛的收集對象之一。臺灣的離島──蘭嶼、綠島上也分布著七種美麗的球背象鼻蟲。有關於球背象鼻蟲的生物學研究相當有限,主要集中於成蟲的基礎分類學,少數研究探討其結構色的機制、斑紋的功能和成蟲生態。
・2017/03/21
雖然巨型史前昆蟲在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悉數滅亡,然而在中侏儸世的陸地上仍有著多樣的昆蟲相。在檢視了約1.65億年前內蒙古道虎溝化石層生物群的化石,發現了尚未描述過的史前大花蚤科物種,研究團隊以中華創世神話神祇女媧將其命名為「媧皇始源大花蚤」。本種是已知大花蚤科年代最早的化石紀錄,故此發現可對日後類群分化的定年研究進行輔助校正。
・2016/10/09
【自己的研究自己寫】菊虎是一群色彩斑斕、身體修長且翅鞘柔軟的陸生甲蟲,目前已記錄超過 5000 個現生物種。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學生蕭昀所參與的團隊,發現與命名了一種新的菊虎,羅塞塔始源小菊虎,牠在9900 萬年前不幸失足而被包裹入樹脂,而成就了這個研究。
・2016/01/13
臺灣又有新種菊虎!?繼2015年以賽德克族、鄒族命名發表的賽德克狹胸菊虎(Stenothemus seediq Hsiao, 2015)、鄒狹胸菊虎(Stenothemus cou Hsiao, 2015)以及獻名給臺大昆蟲系楊平世教授的平世異菊虎(Lycocerus yangi Hsiao & Okushima, 2015),2016年元月六日,由臺大昆蟲系大學部學生蕭昀及其指導教授楊平世教授、柯俊成教授和日本倉敷市立自然史博物館館員同時為亞洲菊虎科分類學專家奧島雄一博士發表了四種新種台灣菊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