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已經有很多的研究顯示人們對於帶有情緒成分的事件(正向情緒誘發的:生日派對;負向情緒誘發的:考試落榜)相較於沒有帶情緒成分的事件(例如每天例行的大小事)有較佳的記憶表現;也有研究顯示,若請人隨意回想與自己有關的事件,人們較容易回想帶有情緒成分的事件,顯示情緒對於記憶有很大的影響。
雖然情緒已經被證實對於過去事件的記憶有影響,但目前仍不清楚情緒是否對於未來事件所想像的記憶是否也有影響。也就是說若我們現在想像未來會發生某些事件,過了一段時間後我們對於這些事件的記憶是否會受到事件本身的情緒性所影響?
在哈佛大學的Szpunar教授等人針對這個議題做了一個研究,在他們的研究中,他們先蒐集與這個實驗參與者有關的110則生活事件,從中去挑選對於這些人較相關的人、事、地點,針對每一個人他們會產生一個不同的刺激材料清單。接著他們讓實驗參與者到實驗室進行事件模擬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他們會被告知要運用畫面中出現的人名、地點和事情來想像一個未來會發生的正向、負向或是中性的事件(如下圖)。所以當他們看到上圖中紅色的畫面時,他們必須要想像一個正向事件是包含小明、古亭捷運站和100元的,一個可能的故事就是小明在古亭捷運站協助老奶奶搭捷運,老奶奶因為感謝他的善心給了他100元。在模擬的階段他們總共要模擬90的事件(每種情緒各30個)。在所有事件都模擬完後的10分鐘以及一天後,他們需要進行測驗階段,在測驗階段他們會被告知跟這些事件有關的兩個元素,然後他們要提取那個在模擬時也包含的第三個元素,同樣以正向事件模擬為例,實驗參與者會看到「古亭捷運站」及「100元」,然後畫面上會提醒他們要回想這個事件的人物是誰?
結果顯示,在10分鐘後的測驗,實驗參與者對於正向及負向事件相較於中性事件有較佳的記憶表現;但是一天後,負向事件的記憶下降幅度是最大的且和中性事件的記憶沒有差異,正向事件的記憶則比起其他兩者好。這個結果告訴我們,對於我們對於未來美好的想像有較佳的記憶表現。研究者認為這樣的現象與人們希望維持自己的幸福感有關係,多處理正向情緒的東西能夠維繫幸福感,但處理負向情緒的東西則會降低幸福感,因此我們會傾向對於正向事件有較持久的保存。當然這樣的一個研究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麼人們會記得一些強烈負向情緒誘發的事件,有可能在事件模擬時實驗參與者並不會想像一個非常負向的事件,因此這樣的實驗並不能完全反映現實:若模擬一個非常負向的事件,或許在一天後的記憶表現也會保持得很好。
這個研究可能會有文化差異,在過去的研究就發現,美國人較容易回想與自身有關的正向情緒事件,但日本人則會回想出數量相當的正向及負向事件。因此,若這個研究在日本人上施測,可能會得到很不同的結果。最後,其實我太不確定對於未來的事件有過於美好的想像是否為一件好的事情,假設你想像要去度假的飯店非常的舒適,結果因為期望太高反而帶來失望,這樣不是更不好?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
去看這個研究的原始出處
去看這個研究主要研究者的網站
本文原發表於認知與情緒新聞網[201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