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星艦迷航紀之牽引光束!

NTHU_BARON
・2011/11/23 ・323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SR值 536 ・七年級

有四組物理學家團隊各自想出了類似的可以達到牽引光束效果的想法。方法是使用一種貝賽爾光束,它是一種特殊的光束,由許多與光束方向有相對角度重疊的光波所組成。一般光束會施加一個推力在物體上,貝賽爾光束施加的力都比一般的光束還少。為克服仍存有的微小推力,被移動物的材質特性和光束內單獨光波的偏振性、同時性都被調整,以至於物體可以輻射出更多沿著貝賽爾光束前進的光,而非向著光源的。被輻射的光就像是反方向的推進器,推力比貝賽爾光束更為強大。然而,所造成之拉力不足以拉動一艘太空船,不過一粒鹽倒是可以。這種現象已足以操作細胞大小級的生物標本。

資料來源:PhysicsToday: Star Trek-style tractor beams may be possible [ November 15, 2011]

作者:Eric Chiu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NTHU_BARON
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飛碟的牽引波成真!?不過是水中版的拉~
昱夫
・2014/08/11 ・776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physicistscr
Credit: Stuart Hay, ANU

你還記得科幻電影裡,當飛碟要接收物質或人員時,會直接從空中打下一道牽引光束來將目標吸上去嗎?(想想Star trek或是魔神英雄傳的龍王號)而現在,科學家真的做出了一台類似牽引光束的機器,不過是水波的版本~

讓我們先試著思考一下,當波由波源發射,一個在其路徑上的物體會往那裡跑呢?最直覺的想法,通常是物體會順著波前進的方向跟著移動,就像是沙子會被海浪沖上岸,或是衝浪者會順著海浪往岸邊靠一樣;但科幻電影中的牽引光束卻與這樣的想法完全相反,當牽引光束由飛碟發射,被照到的物體反而會像是被吸引般,朝著波源的方向移動。這真的有可能做到嗎?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ANU)的Michael Shats團隊設計了一套水波發射裝置,可以實現上面所述,直覺上看似不可能的牽引效果。

在實驗中,他們以乒乓球作為漂浮物,利用簡單的起波器,透過調整頻率和振幅來製造出特殊的波形,進而控制球的漂移方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發現,這些複雜的、三維的波,會在水的表面構成特殊的波形。除了可以達到牽引的功能,也可以控制乒乓球往其他方向移動」Michael Shats說道。

目前對於這樣的水波形態研究,尚沒有成熟的數學模型來描述,這點不論對於該研究作者,或是對於筆者來說,都是一件十分驚訝的事。期望在不久的未來可以針對這樣的系統,與其波形移動造成的運動模型,有更加深入詳盡的分析。當我們可以深入了解背後的「為什麼」,才能有效調整其程式設計,創造出各式各樣能讓物質運動的波,進一步應用在,像是收集海上浮油等用途上。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Generation and reversal of surface flows by propagating waves, Nature PhysicsDOI: 10.1038/nphys304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Physicists create water tractor beam [PHYS.ORG, August 10, 201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昱夫
57 篇文章 ・ 2 位粉絲
PanSci實習編輯~目前就讀台大化學所,研究電子與質子傳遞機制。微~蚊氫,在宅宅的實驗室生活中偶爾打點桌球,有時會在走廊上唱歌,最愛929。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星艦迷航紀之牽引光束!
NTHU_BARON
・2011/11/23 ・323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SR值 536 ・七年級

有四組物理學家團隊各自想出了類似的可以達到牽引光束效果的想法。方法是使用一種貝賽爾光束,它是一種特殊的光束,由許多與光束方向有相對角度重疊的光波所組成。一般光束會施加一個推力在物體上,貝賽爾光束施加的力都比一般的光束還少。為克服仍存有的微小推力,被移動物的材質特性和光束內單獨光波的偏振性、同時性都被調整,以至於物體可以輻射出更多沿著貝賽爾光束前進的光,而非向著光源的。被輻射的光就像是反方向的推進器,推力比貝賽爾光束更為強大。然而,所造成之拉力不足以拉動一艘太空船,不過一粒鹽倒是可以。這種現象已足以操作細胞大小級的生物標本。

資料來源:PhysicsToday: Star Trek-style tractor beams may be possible [ November 15, 2011]

作者:Eric Chiu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NTHU_BARON
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物理學家雙人組利用二道 Bessel 射束創造出牽引光束
only-perception
・2012/11/06 ・84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4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紐約大學的 David Ruffner 與 David Grier 已開發出一種技術,利用 Bessel 射束(Bessel beams)將一個粒子朝來源拉過去。在他們發表於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的論文中,他們描述如何使用他們的技術,將大小為 30 微米、懸浮在水中的二氧化矽球體拉向一個雷射光源。

一種利用能量將一物體朝光源拉過去的裝置因知名 Star Trek 中的虛構技術而被稱為「牽引光束(tractor beam)」。此類裝置迄今尚不存在,但 Ruffner 與 Grier 所完成的這項新研究證明,那是有可能辦到的!他們的研究是基於某種形態的雷射,稱為 Bessel 光束(譯註:Bessel 射束也可以是聲音輻射或重力輻射)。

Bessel 光束,以其創造者 Friedrich Bessel 為名,是某種雷射,那將光引導成圍繞某一單點的同心圓,而非成為一道光束。不像一般的雷射光束,來自 Bessel 光束,在其光點上的光不會繞射(diffracted,衍射),而且因為此光點是由來自同心圓的光所形成,如果它遇到路徑中的某一物體, 它能夠再形成(reform)(光點)。該團隊發現,此特性讓它夠拉動一粒子。

去年,一支中國的研究團隊算出,有可能將 Bessel 光束指向一粒子並以下列方式微調之:使光擊中前端後再形成,再成形然後擊中後端(to have the light that reforms after striking the front end, reform and strike the back end),那在理論上應當將粒子往回推向光源。最後結果看起來應該像是一道牽引光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發現他們無法將 Bessel 光束調整到需要移動一粒子的程度後,Ruffner 與 Grier 試圖使用二道 Bessel 光束 — 以一個透鏡使光束稍微彎曲,導致它們重疊。那導致一種閃光燈效應(strobe effect,頻閃效應),光在粒子後端交替亮、滅,提供足夠能量將它朝原光源回推。最終結果是一套設備,以人眼觀看時,會產生把粒子朝來源裝置拉過來的錯覺,換言之一道牽引光束。

這兩人所建造的牽引光束將需要很多很多能量才能擴大到允許移動大型物體,而且如果這樣的裝置被造出來後,很可能在牽引過程中就會將這些物體摧毀。但那確實暗示,若使用其他能量強度較少的光源,這樣的裝置也許有可能會成真。

資料來源:Physics duo create tractor beam using dual Bessel beams. Phys.org [October 22, 2012]

轉載自 only perceptio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only-perception
153 篇文章 ・ 1 位粉絲
妳/你好,我是來自火星的火星人,畢業於火星人理工大學(不是地球上的 MIT,請勿混淆 :p),名字裡有條魚,雖然跟魚一點關係也沒有,不過沒有關係,反正妳/你只要知道我不是地球人就行了... :D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星艦迷航紀之牽引光束!
NTHU_BARON
・2011/11/23 ・323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SR值 536 ・七年級

有四組物理學家團隊各自想出了類似的可以達到牽引光束效果的想法。方法是使用一種貝賽爾光束,它是一種特殊的光束,由許多與光束方向有相對角度重疊的光波所組成。一般光束會施加一個推力在物體上,貝賽爾光束施加的力都比一般的光束還少。為克服仍存有的微小推力,被移動物的材質特性和光束內單獨光波的偏振性、同時性都被調整,以至於物體可以輻射出更多沿著貝賽爾光束前進的光,而非向著光源的。被輻射的光就像是反方向的推進器,推力比貝賽爾光束更為強大。然而,所造成之拉力不足以拉動一艘太空船,不過一粒鹽倒是可以。這種現象已足以操作細胞大小級的生物標本。

資料來源:PhysicsToday: Star Trek-style tractor beams may be possible [ November 15, 2011]

作者:Eric Chiu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NTHU_BARON
4 篇文章 ・ 0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