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比凍齡更重要!女性最佳的凍卵年齡

afore
・2015/06/05 ・127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640px-Petefészekszövet-csíkok_fagyasztva_tárolása
圖/By Dr. Vereczkey Attila,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

自從美國生殖醫學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Reproductive Medicine)於 2012 年宣布冷凍卵子的技術已完成試驗階段後,女性之間興起一陣凍卵潮,許多女性選擇先將自己的卵子保存起來,以待將來之用。但這又帶出一個問題 – 幾歲的女性最適合凍卵呢?近日,一個研究團隊在評估了凍卵的經濟及生物學效益,想試著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在決定要於幾歲凍卵時,女性必須考慮到兩個因素:卵子解凍後的品質以及凍卵的經濟效益。這兩項因素可說是相互矛盾,因為年長女性卵子的活力已明顯降低,就算進行凍卵,其冷凍卵子的品質也早已不如年輕女性;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年長女性進行凍卵的經濟效益又比年輕女性高出許多,因為在凍卵後的多年內,年輕女性可能都還擁有良好的生育能力。

為了計算女性的最佳凍卵年齡,研究團隊蒐集了來自國家註冊局、懷孕及生育治療調查、與自然生育率相關的研究等資料。根據這些資料,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決策模型以比較有無進行凍卵的女性的胎兒活產率。他們將女性分為兩組,一組為將卵子冷凍數年後,才進行生育的女性;另一組的女性同樣是等待相同時間後才進行生育,不過她們不是使用凍卵手術,而是直接自然懷孕或是進行試管嬰兒手術。

599px-Cryopreservation
圖/By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the research agency of the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研究團隊將女性的年齡設在 25 至 40 歲之間,並假設這些女性在決定是否要凍卵後,會等個三年、五年或七年,才會將冷凍的卵子解凍,或直接採取自然懷孕。(這些時間間隔都是研究團隊自己訂的,目前沒有資料顯示卵子從冷凍到取用之間平均會隔幾年。)

研究團隊在《懷孕與不孕》(Fertility and Sterility)期刊中公布,進行凍卵的女性如果等上七年才將卵子解凍,就能獲得最高的凍卵效益。雖然凍卵的技術非常昂貴,但對任何年紀的女性來說,如果等上越久才解凍,其活產率相較於沒有凍卵的女性來說也會越高。然而,對於年齡在 32 歲以下的女性來說,凍卵所能提升的活產率並不高,大概只有 10% 而已,而且也不符合經濟效益,因為 32 歲以下的女性仍有極高的生育能力。要一直等到女性 37 歲時,凍卵所能提升的活產率才會大大增加,待她們於 44 歲將卵子解凍時,其活產率已從原本的 21.9% 提升到 51.6%。

對於許多女性及醫師來說,接近 52% 的活產率仍然偏低,大多數的女性會選在 34 歲時凍卵,以達到至少 70% 的活產率。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女性於 30 歲後凍卵,其活產率會大大提升,對此,共同研究人 Tolga Mesen 表示:「我們認為 31 至 33 歲之間是女性的最佳凍卵年齡。」Tolga Mesen 是位婦產科醫生,現在在北卡羅萊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Chapel Hill)的生育中心執業。

卵子冷凍保存是項非常新穎的技術,凍卵確實能夠解決生育力隨著年紀增加而降低的問題,但我們現在仍然沒有足夠的資訊可以顯示其成果。不過正如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的生殖內分泌學家 Wendy Vitek 所說的:「女性現在就想知道這些資訊,而以決策模型的方式操作讓我們很快就能得到我們想知道的答案。」

資料來源:

文章難易度
afore
24 篇文章 ・ 0 位粉絲
泛科學特約編譯作者。一個很容易臉紅的女生,最想去的國家是印度。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COVID-19 會造成嬰兒潮嗎?很可能不會
寒波_96
・2020/08/17 ・173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高度傳染性的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為了防疫,全世界許多人被迫減少外出,增加待在家裡的時間。有種說法是,大家關在家裡沒事做,生小孩的機率會上升,真的嗎?

瘟疫與出生率的關係複雜,不過由經驗推論,事態的發展方向很可能恰恰相反。

圖/pikrepo

過往經驗:西班牙流感等浩劫以後……

歷史記錄指出,在戰爭、饑荒、瘟疫之類的災難增加死亡率以後,生育率短期內會下降,一段時間後才會恢復。以影響遍及全球的「西班牙流感」來看(照現在的流行,可稱之為「1918 年新型流感」),它短期內導致不少人死亡,也改變人口組成,減少生殖力,幾年後才恢復。

如美國在 1918 到 1919 年的出生率降低了 13%。然而,西班牙流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爆發,隨後大戰結束。1920 年以後出生率的增加,也可能與大戰結束有關,不單純是傳染病的影響。

西班牙大流感後的嬰兒潮可能也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而不單是傳染病的影響。圖/wikimedia

有些研究發現,嚴重地震、颶風過後的 1 到 5 年生育會增加。經歷出乎意料的死亡以後,父母有意願把去世的人生回來,而死亡後的新生命也有某些象徵意義。

不過不同傳染病的性質不同。西班牙流感主要傷殺對象是處於繁殖年齡的年輕人,不難預期會影響生育。但是武漢肺炎主要攻擊老人,多半對年輕人的健康影響有限,未成年人的死亡數更是很少。如此狀況下,父母和寶寶都少有損失,父母不需要把小孩「生回來」,因此這部分對生育率的影響應該有限。

在21世紀初影響生育率的關鍵是?

時代背景、社會狀況、經濟,是影響生育的關鍵因素。

瘟疫過後生育率的增減要和原本的狀況比較,然而如今的「現狀」和從前差異很大。目前經濟比較發達,帳面教育程度高的國家或地區,生育率本來就已經不高,平均 1 位女生生 2.1 個小孩,還有地區低於 1.3 個小孩。

圖/pikrepo

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更加重視生活品質。大家都被關在家裡,使得媽媽(與爸爸)在家的負擔明顯加重,顧小孩就很耗精力,或許會影響生殖的意願。

社經較有優勢的家庭,生寶寶會考慮比較多事。瘟疫重創經濟後,未來的不確定性上升,會令人減少長期計劃,肯定也會減低生小孩的意願。不久前 2008 年的經濟蕭條,就曾經導致生育率降低。

中低收入的國家或地區,處境不同。這些地方傳統上有兩大因素促進生寶寶:第一,生出來的小孩能作為不用付錢的勞動力;第二,小孩長大後可以成為父母年老後的依靠。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最近這些地方的生育率多半也有下降,不過經濟假如恢復,生育率也有機會回升。但是時代力量畢竟和以前不同,大時代整體趨勢是,大量人口由鄉村移動到城市,使得家庭觀念轉變,以及避孕增加,都會減少生育。

影響生育的各種可能因素。圖/取自參考資料

綜合推測,瘟疫以後的嬰兒潮極不可能發生,至少在高收入國家,短期內的生育率只會萎靡。而中低收入國家的出生率,近幾十年來持續下跌的趨勢,也不太可能在疫情結束後從根本上逆轉。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比較難預期。它們生育率的整體趨勢也是下降,不過經濟與人口結構相比之下轉變較小。這些地區的經濟仰賴出口導向,更容易受到國際合作或保護主義的政策影響。它們也將影響未來幾年,全世界的人口組成。

本文轉載自新公民議會〈武漢肺炎會造成嬰兒潮嗎?很可能不會〉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91 篇文章 ・ 867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