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tefano Vanin (哈德斯菲爾德大學法醫生物學系) 譯者/吳京
蠢蠢欲動的犯罪者請注意:人間處處有細菌。一個小型的前導研究指出,鞋子、手機等個人物品上的微生物竟可洩漏一個人的行跡,這對鑑識調查而言應該很實用。
細菌之類的微生物雖小,但種類俱全,往往生存於特定的環境、生物群或個體上,讓牠們可望成為出色的鑑識工具。就如同DNA和指紋一般,罪犯會在犯罪現場或被害人身上留下微生物而渾然不覺,提供鑑識科學有用的資訊,能追溯來源並辨視身份。雖然這項技術仍需更多研究驗證,但假以時日,個體的「微生物簽名」也可能像DNA及指紋一樣重要。
細菌時代
生物教科書上通常這麼說,我們正處於「哺乳類時代」,在此之前的是「恐龍時代」,更早則是「細菌時代」。然而,現存細菌的種類比哺乳類還多,看看細菌的數量、分佈及對環境的適應力,說我們尚處於細菌時代也不為過。
細菌是我們所知遺傳多樣性最豐富的物種,細菌無所不在,冷若高海拔的冰河裡,熱似滾燙的溫泉中,都有他們的身影,除了這些極端的環境,細菌還會存在於動物及人體上,特別是在皮膚、口腔和消化器官中。這些身體區域成為細菌及微生物的溫床,滋養著族繁不及備載的物種,種類還會隨著宿主健康狀況及年齡而改變。
為了解析人體微生物的狀況,有好幾個研究已在進行,旨在搜整與人體相關的細菌資料,想要證明微生物簽名可用於犯罪偵查,並透過合法的程序成為呈堂證供。
由於大部份的嫌犯是「走」到犯罪現場的,著眼於此,有一個研究試著找出「利用鞋子的微生物族群來追溯宿主背景」的可能性。
這個研究團隊從三場在美國舉辦得科學會議場合中,隨機抽樣了89位參與者來看看他們的鞋。他們發現這些鞋子根據會議地點的不同也可分成三類,行經不同之地會造就鞋上明顯不同的微生物族群,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核心微生物群」是因人而異的。這對科學鑑識小組而言明顯有用,這種樣本不但帶有原宿主的微生物簽名,還透露了他們曾去過哪些地方。
研究團隊表示還有一個物品也有同樣的效用,即我們每天使用的手機。他們指出每個手機上的微生物特徵都不同,甚至同一隻手機的正、反兩面就會有兩種特微。因為反面通常是手持端,而正面通常與臉部(特別是口部)接觸。過去的一些研究曾說明不同的身體部位會滋養不同的微生物,而每個人的微生物簽名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也支持了研究團隊的觀察結果。
仍有窒礙難行處
不過,該報告的作者同時指出這個研究成果在執行面的難處。我們足底的微生物群通常還會逐日改變,在我們足履四方後,想要籍此標定出我們去過哪些地方是很因難的;相對的,一個現場若被許多人踩踏後,想要找出有用的那一組微生物,也沒那麼簡單啊!
話說回來,除了找出嫌犯的位置外,微生物在鑑識科學方面還有其他的應用。在過去幾年中,許多心血投入在「死屍寄生物」(necrobiome)相關的研究,即利屍體腐化時,其上微生物族群的變化情況來估算死亡時間。這種方法背後的原理可和另一門較成熟的鑑識科學「法醫昆蟲學」一以貫之,寄居於屍首上的蟲子數種有特定的起伏,能用來判定殺人案的關鍵因素之一:何時?由於寄生於死者上的蟲子變化是可預測的,籍此能推測死亡時間至少過了多久。
這個小型研究雖重要,但對鑑識科學而言也還談不上革命性的工作。這只是「羅卡定律」在微生物角度下的一種延伸;羅卡定律是鑑識科學的基石之一,告訴我們「凡接觸必留下痕跡」。未來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來決定這方面的研究是否實用,努力的第一步是招集更多人(的鞋子?)來擴大實驗。
- Bacteria on shoes could help forensic teams catch suspects. The Conversation [13 May 2015]
原文於The Conversation網站公開授權轉載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