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嚼口香糖可以趕走你腦中的「小蘋果」

afore
・2015/05/19 ・142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界上99%的人都有這樣的困擾 – 聽到一首歌後,腦海裡就會不自覺地不斷重播這首曲子,怎麼趕都趕不走;像是你是我的小啊小蘋果、我的字典裡沒有放棄、跳針跳針跳針。現在,英國雷丁大學的研究團隊已經找到這個問題的解藥。原來,只要靠著嚼口香糖,我們就可以減輕歌曲在腦中不斷重播的問題,他們也將這個研究結果發表於《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季刊。

source:Veronica Aguilar
source:Veronica Aguilar

當我們聽到一首歌時,負責傳送聽覺訊息的聽覺皮質就會被啟動,這也是為什麼再一次聽到熟悉的旋律時,我們的大腦就會自動補上剩下的段落,並在我們腦中不斷重複撥放這首歌曲。這樣子的運作方式就有如一種「非自願性的音樂記憶型態」,研究團隊的領導人Philip Beaman博士說。

研究團隊認為可以靠嚼口香糖來消除這方面的困擾,因為嚼口香糖這個動作與在心中默念不相關的內容一樣,都會活動到我們真實或腦海中的發聲器官,而後者已被證實可以減弱短期記憶以及聽覺意象。為了證實嚼口香糖同樣也可以減輕音樂在腦中揮之不去的問題,研究團隊分別做了以下三個實驗。

在第一個實驗中,研究團隊找來四十四位受試者,先撥放兩遍副歌給他們聽,在聽完歌曲的前三分鐘內,請他們盡量不去想任何跟歌曲有關的事情,後三分鐘才允許他們隨心所欲地想事情,包括跟歌曲有關的內容,而在這六分鐘內,只要他們一想到與歌曲相關的內容,他們就必須按下鍵盤上的「q」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將這個實驗分成兩部分,在第一個部分中,受試者可以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形下聽音樂、想事情;在第二個部分中,受試者在開始聽歌時就必須「大力」嚼口香糖。每位受試者都會經歷兩部份的實驗,但每個人經歷的先後順序會有所不同,以達到平衡的狀態。結果顯示,不論是在受壓迫還是放鬆的狀態下,咀嚼口香糖都會減少受試者想起歌曲相關內容的次數。不過這個實驗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研究團隊可以以此證明嚼口香糖能減少歌曲相關內容被想起的次數,卻無法確切證明嚼口香糖能減少我們在腦中「聽到歌曲」的情形。於是,為了做進一步的驗證,研究團隊做了第二個實驗。

在第二個實驗中,研究團隊找來十八位受試者,實驗的進行方式與第一個實驗十分類似,差別在於,這次受試者只需做在受壓迫狀態下進行的前三分鐘測驗,而且這次,當受試者僅是想起歌曲相關內容時,必須按下「q」鍵,當他們真的「聽到」歌曲在腦中重播時,才會按下「p」鍵。

這個實驗證明嚼口香糖真的可以減少我們在腦中「聽到歌曲」的情形。但是,上述這兩個實驗仍無法證明,這樣的效果是只有當我們活動發聲器官時才會產生,還是只要我們進行其他動作,也會產生相同的效果。因此,深具實驗精神的研究團隊又做了第三個實驗。

第三個實驗與第一個實驗也很相近,研究團隊找來三十六位受試者,與實驗一的主要差別在於,這個實驗被分成三個部分 – 沒有受任何干擾的、嚼口香糖的以及必須以手指敲出節奏的。這次,受試者如果想起跟歌曲有關的內容,就必須按下「w」鍵。同樣地,每位受試者經歷三個部份的先後順序也不相同。結果顯示,嚼口香糖這個會活動到發聲器官的動作真的比其他動作更能有效減少歌曲在腦中不斷重播的情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歌曲在腦中不斷重播」這個問題困擾我們已久,上述三個實驗是第一個發現嚼口香糖能減輕這個問題的研究。往後,如果再有不請自來的音樂在你腦中不斷重播,你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資料來源:

  1. How to stop songs from getting stuck in our heads? Chew some gum! ScienceDaily [Apr 28, 2015]
  2. Want to block earworms from conscious awareness? B(u)y gum! Taylor & Francis [Apr 21, 201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afore
24 篇文章 ・ 1 位粉絲
泛科學特約編譯作者。一個很容易臉紅的女生,最想去的國家是印度。

2

7
3

文字

分享

2
7
3
【2021 年搞笑諾貝爾:生態學獎】口香糖渣裡的微生物小宇宙!
陳俊堯
・2021/09/29 ・4890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還留著她的氣味和身體的餘溫,但現在我只能靜靜躺在地上。
只剩下風吹雨打,和路人的輕蔑。
等待哪天被科學家拾起,進入最後一段精彩而短暫的旅程。

西雅圖口香糖牆與狗狗,還有,恩,很多菌菌。圖 / twenty20photos

時間是多年前的一個夏天,西班牙歷史悠久的瓦倫西亞大學的校園裡,一個諾貝爾獎等級的研究,即將在校園裡的人行道上展開。

這個研究的成果後來引起眾人矚目,贏得 2021 年搞笑諾貝爾獎的生態學獎項,為人類對「微生物生態學」的認識,做出了貢獻。

「搞笑諾貝爾獎」雖然不等於諾貝爾獎,但是全球各地那些長年坐在電腦前,盯著螢幕長吁短歎的科學家們,每一年可都是都認真期待,等著揭曉後細讀這些得獎作品;這些獲獎研究受到的注意,甚至可能比最新一期的《Nature》學術期刊還高(人家一年一次嘛)。

在頒獎典禮上,頒獎跟受獎人都歪嘴嚼著口香糖來表示對這個研究的敬意。(嚼嚼)圖 / 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截圖

今年,搞笑諾貝爾獎的「生態獎」,頒給了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整合系統生物學研究所」的團隊(論文連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我這個細菌人來說,無疑是得獎研究裡最吸引人的一個。這群研究人員在日常生活裡最不起眼的東西上,探索細小生命群體的組成,他們的研究成果,展現了自然運作的動人法則。

研究對象:口香糖,是島嶼上被人嚼過的口香糖(嚼嚼)

這個研究的主角,是口香糖。不是躺在包裝紙裡散發香氣的這個,

圖/envato elements

而是剛剛在某人嘴裡承受利齒扯咬撕裂後的那個。

圖/pixabay

這個全球尺度的研究,使用了來自五個國家共計十份樣本,它們都是採自戶外人行道上的口香糖。研究人員小心翼翼地用無菌刀具將樣本刮下,快速送回實驗室放在負 80 度超低溫冷凍櫃保存。微生物菌相研究都得這樣做,要趕在現場生物發生變化前,把它們的關係快速封存起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像處理 COVID-19 檢體一樣,小心翼翼地從這些樣本裡萃取出 DNA,進行 PCR 複製 DNA,然後拿這些 DNA 去做次世代定序。定序儀定序得到的 DNA 序列,經過整理並與序列資料庫進行比對之後,研究人員找出了它們的身份。這樣一來,我們就知道每塊口香糖上到底住了什麼細菌,以及這個種族有多少隻壯丁。

口香糖不大,但是在上面住下來的細菌更小。這塊口香糖成了個和四周環境大不相同的島嶼,接納從空氣砂土來的苦命菌兒,成為它們落腳的新家園。比例上來說,一粒土粒相對於細菌的大小,大概等於兩棟台北 101 疊起來放在一個人的面前。

好高!圖/envato elements

101 頂樓的風景氣候都跟一樓大廳不同,那口香糖樣本的頂端和底端,對菌來說也就像是高山到平地,環境上應該也會有差異吧?研究人員撿起刀片,俐落地把其中一個樣本削成一公厘厚的薄片,準備分別來看看這低中高三個海拔裡是不是住了不一樣的細菌。

口香糖的生物地理學(認真)

每塊口香糖上的住民不是只有單種細菌,而是一整個細菌社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社會裡的細菌種類還蠻多的,有四五百種細菌同時住在上面。台北木柵動物園裡的動物,大約有四百種(維基說的),種數上它們是屬於同一個量級的。但這些細菌分散在不同門底下(來背一下,界門綱目科屬種),而動物園裡大部份動物都屬於脊椎動物門。所以我們可以說,人行道口香糖上的生物多樣性,是遠遠超過動物園的唷。

👀❓❓❓ 圖/envato elements

先來看那三個不同「海拔」的細菌社會。這些細菌社會在組成上,彼此間看起來沒有太大差別,顯然三公厘距離裡的環境變化,還不足以影響細菌社會的組成。可惜他們沒去看人行道相隔幾公尺的左邊右邊細菌社會的差別,不過資源有限就不怪他們了,畢竟沒有人會出錢讓你去研究這種議題,這種有娛樂性的主題或許該去找電視台贊助還會有一點機會。

接著我們把尺度放大到國際等級。同個島嶼上的細菌社會組成很相似,那分佈在不同國家,接受不同人類社會影響的細菌社會,會不會有類似的細菌居住呢? 

動物園的動物來自世界各地,而口香糖黏滿口水裡牙齒上的細菌,到地面後變成接受環境細菌移民。以這個為基礎來推論,來自法國的細菌社會,跟遠在土耳其的細菌社會,會因為同樣是來自人的口腔,而且同樣處於人類居住環境,就有類似的細菌社會組成嗎?——歐洲和亞洲的遙遠距離,會成為決定細菌社會組成的因素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各地的口香糖樣本裡的菌種。圖/研究論文

很不幸地,作者沒有給我們答案。因為他的樣本實在是太少了,西班牙、法國和新加坡各只有兩個樣本,希臘和土耳其甚至僅有一個,實在沒代表性。你不能拿一個阿部寬來代表全部的日本男生嘛是不是。

好吧資料太少不能戰國家,但這些樣本間還是有些共通的特性。在這些樣本上出現的,大部份是曾經在戶外環境表面上被找到,適合在環境裡生活的細菌。他們拿野生口香糖細菌社會去各處比對,發現它們和南極冰河區石頭和太陽能板上的社會組成還蠻像的。

仔細想想,在人行道上曬到的太陽跟光電板的是同一個,同樣承受紫外線和高熱的壓力,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好像也就合理了。

生活在人行道口香糖上的細菌,跟來自於寒冷極區的細菌一樣,都受到強烈陽光直曬。圖/envato elements

口香糖與細菌的歷史重現(浪漫)

生態學上關心的是這個環境裡有什麼生物,以及為什麼有這些生物。口香糖先接觸到口腔,應該要有很多很多來自口腔的細菌,但是在這些來自各國的樣本裡,它們似乎不見了。這案情不單純,值得花點時間研究一下這段從離開口腔到再度被人拾起之間發生的歷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講到歷史。《斯卡羅》一劇推出後引起討論風潮,但因為當時沒留下足夠詳細的資料,大家只能就手上有的資料各自拼湊解讀,猜測最有可能的真相。但如果看的是微生物的歷史,就可以透過重做實驗,再看一次這個過程裡發生什麼事。只要設好舞台,讓事件再發生一次,就有機會好好觀察這段時間裡的變化。

魔~幻~舞~台~!圖/GIPHY

這個「生物組成隨時間變化」的過程,在生態學上叫「演替(succession)」,一段演替發生的時間,都要好多代人的時間。想要在實驗室裡看到生物的演替,只有在細菌這種複製快速的生物上才有機會。

實驗回到瓦倫西亞大學的校園裡來進行。他們特別請了專人來做這個實驗裡最重要的工作:吃口香糖,而且要按固定標準吃。

這位志願者是位 36 歲的健康女性,她每天處理兩塊口香糖,每塊嚼 30 分鐘,讓上面的細菌品質保持一致。生產出來的口香糖會被放在人行道上觀察細菌的變化,她花了 12 天生產出來的口香糖,都被好好的放在瓦倫西亞大學校園裡的人行道上,然後準備變成連續 12 週的樣本,來追踪口香糖上的菌相在 12 週裡的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口香糖的細菌史(認真)

這些樣本也跟前面提過的各國樣本一樣,經過小心翼翼的處理後查出上面的細菌社會組成。在瓦倫西亞大學的口做歷史實驗結果,跟各國路上樣本看到的變化,走的是同一個趨勢。剛嚼完的口香糖上,如預期地都是口腔裡的細菌;而口香糖被移到人行道上之後,口腔裡的細菌開始承受環境的重大改變。

首先是環境溫度從體溫 37 度的恆溫,變成隨著日夜運行而有上下變化。人行道上也沒有口水的滋潤,和源源不絶的養份提供。這些嬌生慣養的口腔細菌,受不了這麼大的改變,數量逐漸減少。

被丟到人行道的口香糖細菌,開始承受日夜溫差。圖/GIPHY

在 12 週的變化裡,可以看到原本口腔裡的菌,在第一個月裡還能維持優勢,接著環境細菌的數量開始上升,第三個月起,環境菌開始超越口腔細菌,這是第一波的環境菌入侵。而在各國樣本裡看到的菌屬,則是在第三個月尾聲時出現,算是第二波的環境菌入侵。

研究團隊發現,口腔細菌裡有好菌也有壞菌的鏈球菌(Streptococcus),雖然數量慢慢下降,但到了三個月結束時還有超過 5% 的佔比。所以路邊的口香糖不要採(誰會啊),上面可能會有餓到快死掉的病原菌在等待重生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不「吃」口香糖,但細菌得吃

圖/envato elements

沒有人吃口香糖是為了攝取養份。但是當它離開了口腔,住在上面的細菌就必須真的「吃」口香糖才能存活。那到底它們吃到了什麼?

這群研究人員先是從人行道口香糖上分離出 15 種細菌,做為細菌社會代表。接著他們採了人行道上的口香糖,用了不知道什麼魔法把它們磨成了粉,加在培養基裡,看看它能不能幫助細菌生長。實驗結果證實,這些地上的口香糖裡,的確還殘存著足以養活細菌的養份。

神秘口香糖粉末(非當事粉)圖/envato elements

口香糖的膠體很難被分解,所以能當養份的就是吃起來甜甜的糖了吧?研究人員把可能加進口香糖裡的各種成份都拿來測試。細菌們跟人一樣喜歡蔗糖(sucrose),不過有些口香糖加的是取代蔗糖的甘露醇(mannitol)、山梨糖醇(sorbitol)或代糖阿斯巴甜(aspartame),這些也有不少細菌喜歡。

但標榜防蛀牙的木糖醇(xylitol,腦中響起賽駱駝),細菌就敬謝不敏了。另外,讓膠體軟化的甘油也能成為細菌的食物。能利用這裡養份的細菌,才有機會可以在這裡活下來。

這研究很惡搞

這篇研究為什麼會受到搞笑諾貝爾獎的重視呢?可能是因為它是入圍作品裡讓評審笑最大聲的那一篇吧!如果你覺得這是什麼亂七八糟的研究題目啊,然後把它丟在一邊,那就可惜了。

人家開宗明義就說了,這獎是要先讓人大笑,但是笑完可以讓你好好想想。

這雖然不是個完整的重要的研究,但它還是讓我們對未來有新的想像。

能有什麼新的想像呢?舉個例子來說吧!世界各國花了大把鈔票在對抗街上一直長出來的口香糖(據說英國每年要花七千萬歐元來清掉黏在街角的口香糖呢!),而且口香糖黏在一般建物牆上已經很惹人厭了,如果有人把它黏在歷史建築上,後續清理恐怕還會對古蹟造成進一步的傷害。這的確是個大問題。

這群研究人員在文中透露出他們想做但沒達成的希望——
我們不吃的口香糖,會不會有細菌愛吃,而可以請它們幫忙清除呢?

雖然這篇研究沒能直接測試細菌吃膠的能力,但根據他們得到的細菌名單,有些有分解口香糖膠體潛力的細菌,的確在各地樣本裡一再出現,至少說明它能在這些地方存活。或許在不遠的未來,科學家們真的能找到一種有本事住在街頭啃膠的細菌,只要把它噴灑在口香糖上,細菌們就能在暗巷裡默默執行清除工作。

※ 更多搞笑諾貝爾的相關介紹,請到泛科專題【不認真就輸了!搞笑諾貝爾獎】

參考文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陳俊堯
109 篇文章 ・ 22 位粉絲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教書匠。對肉眼看不見的微米世界特別有興趣,每天都在探聽細菌間的愛恨情仇。希望藉由長時間的發酵,培養出又香又醇的細菌人。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不靠骨頭也能拼湊完整基因組!用 5700 年前的口香糖解開 DNA 祕密
言蓁
・2020/01/30 ・219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98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說考古學家總是在挖死人骨頭,才能研究史前人類的基因序列?現在可以不用挖骨頭啦!研究口香糖就可以啦。

最近,科學家第一次運用出土的古早味口香糖與上頭的唾液,定序出一位丹麥女性──蘿拉 (Lola) 的完整基因組。

見過蘿拉嗎?如果你沒看過,現在讓你看看。(大誤)圖/© Tom Björklund

骨頭掰掰!丹麥口香糖寫歷史

這塊古早味口香糖出土於丹麥羅蘭島西爾索姆 (Syltholm) 遺址,距今 5,700 年左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鑒於考古出土遺物的性質,絕大部分出土人體的 DNA 採集都是透過骨頭進行,這是科學家首次從非人骨的物體上成功提取完整的古代人類基因,堪稱一大突破。研究人員甚至還在上頭發現大量且多元的古代微生物 DNA ,從細菌、植物到動物等等皆包含在內。

哥本哈根大學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全球研究所 (Globe Institute) 副教授施若德 (Hannes Schroeder) 表示,「可以從人骨外的地方成功提取出完整的古代人類基因組,真的相當令人驚豔。」

出土於丹麥,距今 5,700 年左右的古早味口香糖。圖:Theis Jensen

石器時代也有口香糖?跟你想像可能不一樣

樺木瀝青是一種能透過加熱樺樹皮而獲得的黑褐色物質,加熱後可用於黏著,像是將石刀固定於手柄上,而這項習慣最早可追溯至中更新世(約 750,000 到 125,000 年前)左右。出土的樺木瀝青表面時常存在齒痕,一來可能是因為樺樹皮加熱後冷卻會變硬,所以人們使用前必須將它嚼軟;二來,白樺樹皮具有防腐性,人們會當作藥用,用以防治牙齦疾病。所以,它也扮演了「古早味口香糖」的角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樺木瀝青的製程主要是將樺樹皮在密閉下加熱,並由加熱過後出現的焦油和灰燼組成。圖:WIKI

瀝青碎片在被咀嚼的過程中,它的無菌和疏水特性抑制了微生物和化學降解,讓 DNA 被截取並保留在裡頭,提供了古代人類和非人類生物的 DNA,以及古代人類遺傳、表型、健康狀況等等面向的生存訊息,讓現代人能一窺他們的生活片段。

不是每一次的考古發掘都能發現人類遺體,這種時候,被嚼食過的物體就成了研究人員的唯一指標。不過,在過去,考古學家總懷疑不起眼的它們是否真能提供古代 DNA ?一直到最近,研究者們才真正擁有能從「古代口香糖」提取基因組資訊的工具。從這塊蘿拉的口香糖,他們提取了她的 DNA 和微生物群相,並在當地發現製造工具和屠殺動物的痕跡。除此之外,該處並未發現人類遺骸。

口香糖的碳十四定年結果約落在 5,700 年前,當時丹麥從中石器時代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南部和東部地區引入農業,而中石器時期的狩獵採集者的生活習慣也因此受到了干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古早味口香糖告訴了我們甚麼?

蘿拉雖然身處丹麥中石器到新石器時代的交界,但遺傳上仍完全屬於西方狩獵採集族群,並沒有任何新石器時代農民的血統。這表明當時在斯堪地那維亞南部的新石器農業社群的遺傳影響,可能不像以前所想的那樣迅速及普遍,而當地的狩獵採集者的生存期則比以前想像更長,和農業人口共榮共存,只是沒有情慾流動。

歐洲人的 DNA 交流與組成。圖:WIKI(點圖放大)

和其他古代歐洲狩獵採集者一樣,蘿拉擁有藍眼睛、黑頭髮、黑皮膚,但她的年齡、死亡時間和地點等資訊,研究者都無法得知,因為關於她的一切,都只能從這塊瀝青上既有的基因證據進行推斷

換句話說,蘿拉可能其實是位丹麥阿嬤,而非女孩也說不定。

研究人員從被她嚼食過的樺木瀝青中,推測蘿拉有乳糖不耐症,生前最後一餐是鴨肉和榛果,且患有牙齦疾病。她口中多數的病菌類型都很正常,但也有些具致病性,如:肺炎鏈球菌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 (Epstein–Barr virus),不過,發現病菌也不等於她咀嚼這塊口香糖時就患有肺炎、或曾引起過任何人類皰疹病毒第四型的症狀就是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口香糖的逆襲!不起眼的文物也有無價資訊

美國考古學家史蒂文.勒布朗 (Steven LeBlanc) 曾在 2007 年,以咀嚼過的絲蘭纖維,開創了以「非人體材料」獲取人體基因資訊的領域。他表示,這種從瀝青上的人類口水中分離出特定植物和動物 DNA 的能力,使研究人員能夠發掘那些古代人類在考古紀錄上看不見的飲食習慣。

勒布朗亦補充,這次發現提醒了大眾,即使是最不起眼的文物也應加以研究和保存,看似古老的「古早味口香糖」也可能包含無價的資訊,改變人類對過去的認知。

如果想更了解蘿拉的故事,也可以參考以下 News24 World 的影片:

資料來源

原始研究

相關報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言蓁
7 篇文章 ・ 212 位粉絲
喜歡貓但不敢紮實去摸,像對所有喜愛的事物,嚮往也懼怕。依賴文字,生存於不被看好的文組,走著忽焉變成資訊的雜食動物。

2

0
0

文字

分享

2
0
0
為什麼腦中不斷響起「我的字典裡沒有放棄~」?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1/07/16 ・146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02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截圖取自http://www.exploratorium.edu/music/questions/earworm

話說三天前開車從家裡出發,跟老婆帶小女兒到醫院做復健,習慣性地打開收音機,好死不死的,迎面而來的歌就是近日在網路上被「猛烈」討論的復古懷舊大作「唸你」,車內三人認真聽完整首歌,最後DJ的評語是「不管怎樣,他真的紅了」。而自認音癡,絕對不上KTV浪費錢當分母的老婆也忍不住說「這歌我也可以唱吧」,於是就自己唱了起來,非常罕見地完全沒有走音!

截圖自神曲「唸你」

結果回程就出了小車禍…雖然無法牽扯在這首歌上頭,但我卻因為不斷想起那天的經歷,而也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段旋律…;這首歌的詞曲由音樂老祖宗等級的劉家昌操刀,演唱者則是劉家昌的兒子劉子千先生,如今已經是網路上最熱的meme了,各種KUSO惡搞作品不斷在Youtube上出現,電視新聞也展開報導,很難不注意到,使我自己要極力克制才不會對著小女兒唱起這首歌…不知道該說是餘音繞梁呢?還是魔音傳腦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想你應該也有這種經歷:就是有那麼一陣子,腦中不斷奏起某段旋律、某首歌,也不一定非常喜歡,甚至可能覺得厭惡,但就是甩不掉,不斷在頭殼裡頭迴響著。耳蟲歌(Earworms)這詞就是用來形容這種情形,將其比喻為耳朵裡頭的蟲,掏不出來,還一直鑽來鑽去。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Oliver Sacks在他的書《MUSICOPHILIA》裡頭就討論過耳蟲歌,舊金山的探索博物館(Exploratorium)網站上還有專題介紹呢。

截圖取自Youtube「唸你」MV下的網友留言

不過相對來說,與這種惱人又無法擺脫的普遍現象有關的實證研究資料非常少,Philip Beaman 與 Tim Williams兩位英國研究者便試圖填補這個真空,希望能提出一些可靠數據。

他們的研究分兩個部份,首先是透過問卷調查100多名鐵道旅客、公園裡的學生或遊客,另一部份是請12名研究參與者針對耳蟲歌寫四個星期的日記。儘管沒有特別針對有音樂專長的人做調查,他們發現一般以為具有音樂專長的人比較容易發生耳蟲歌症狀的假設是錯誤的,也就是說不管有沒有音樂專長,都普遍會發生這種情形,比率沒有顯著差異。但他們也發現,認為音樂很重要的人比較容易被某首歌塞住腦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人在評論這種現象時,會將這不愉快的感覺與強迫症中所說的侵入思想(intrusive thoughts,非自願,不愉快的思想)一併而論,然而根據Beaman跟Williams的研究,僅少數受訪者表達這樣的看法,而且僅有很少的耳蟲歌症狀會在同一天重複發生,絕大多數隔天就消失了。不過耳蟲歌跟侵入思想還是有相似之處,那就是我們都會想要擺脫它,結果反而是,當我們愈試著在腦中哼另外一首歌試圖排擠它的時候,原本的耳蟲歌症狀反而會更嚴重,更難擺脫。

100多位的一般受訪者表示一旦耳蟲歌響起,通常要幾個小時才會消失,不過寫日記組的受試者平均紀錄則是27分鐘,短了許多。研究者也想知道哪些類型或具備什麼樣特色的歌比較有潛力成為耳蟲歌,雖然受訪者的回答範圍很廣,不過歸納來說,曝露時間愈長、這首歌結構愈簡單、裡頭的旋律愈是重複,就愈有可能佔據你的腦!(不得不說劉家昌先生真是行)

好了,我現在要去查查我的字典裡有沒有放棄了…如果你因為看了這篇文章而症狀更嚴重…我也只能說節哀了,唯一的救贖就是去買一張CD…我想裡頭應該有很多足以匹敵「唸你」的好歌吧…Orz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Earworm – the song that won’t get out of your head

Beaman CP, & Williams TI (2009). Earworms (‘stuck song syndrome’): Towards a natural history of intrusive thought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London, England : 1953) PMID: 1994808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286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