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科技產業奧斯卡之稱的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評選揭曉,工研院以「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線上即時熱能分析儀」等兩項創新研發科技獲獎,在國際舞台上大放異彩。
工研院徐爵民院長表示,「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是與台泥公司合作的研究,在花蓮和平水泥廠建置全球最大的鈣迴路試驗廠,每小時二氧化碳總捕獲量1公噸,再利用捕獲的二氧化碳養殖微藻。「線上即時熱能分析儀」則有技術處大力支持,研究團隊開發出快速熱性能量測技術,而且可結合LED自動化機台在生產線上即時量測,在速度、成本和精確度上協助LED廠商提升產線良率,這項技術去年已技轉給旺矽科技,預計年底就要量產上市。
碳捕捉冠軍 減碳新經濟
工研院「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獨創與水泥廠合作模式,目前已技轉台泥並建置全球最大的鈣迴路試驗廠,總捕獲量達每小時1.0公噸。此技術可降低能源消耗,更可讓燃煤發電變成清潔電力。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胡耀祖代所長表示,工研院「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是直接針對水泥廠、發電廠等主要碳排放源進行改善的有效處理方式之一,被國際能源總署認定為全球減碳的各單項技術中之減量冠軍,在技術創新、減碳效率及產業效益三方面均有亮眼表現,因此得到國際獎項的肯定。掌握此減碳技術的產業,將二氧化碳捕獲以後,不但可以作為原料販賣,未來還有機會投入碳交易市場,或是更進一步用「生物固碳法」來養殖微藻,就像餵微藻喝汽水,進而生產轉化為生質燃料及高經濟藻類產品,發展減碳新經濟。
0.3秒測LED熱阻 即時監控散熱優劣
散熱性能一直是影響LED壽命與光品質的重要因素,工研院率先開發可於產線即時量測LED熱阻的分析儀,將可大幅降低LED照明產品的不良率,讓消費者選購產品更心安。工研院研發出的線上即時熱能分析儀(In-Line Compact Thermal Analyzer,ICTA),只需3分鐘即可量測出完整的LED封裝元件熱結構,為目前國際上效率最高的熱結構分析儀,此技術並成功與LED自動化光電分類機台整合,研發出全球首套自動化LED熱阻測試設備,每小時量測速度可達1萬2000顆元件,等於每顆元件量測只需0.3秒,比傳統一小時在實驗室只能量測6顆元件,速度遠遠加快了2千倍,目前已與LED設備廠旺矽科技合作,開發出全球首部結合暫態熱結構分析及線上熱阻量測功能的分析儀,預估此設備今年底將進入商品化階段,可同時滿足研發及量產驗證需求,提供產線進行即時監控、不良品篩檢、製程優化、提升良率,大幅降低LED照明產品的不良率,讓消費者購買LED產品更有保障。
工研院電子與光電研究所劉軍廷所長表示,發光二極體(LED)是未來的主要照明光源,但內部各層材料介面的熱阻問題依舊是LED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事實上,只要能掌握LED熱阻數據,就能推估產品的壽命、效率、及光品質。傳統上測量LED熱阻時,步驟繁複且耗時耗力,因此只能在產品設計階段時在實驗室進行量測;工研院所研發的熱能分析儀不僅可層層分析元件熱結構,更可在生產線上即時測量,透過解析LED散熱能力關鍵的固晶層,讓所有LED產品的散熱優劣無所遁形,對於每年全球超過一千億顆的LED總生產量,是非常有利的工具,不但提升效能、改善良率,更可以提高自動化生產的程度,對LED產業含照明應用以及面板應用意義重大。
名詞解釋
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素有「產業創新奧斯卡獎(The Oscars of Invention-The Chicago Tribune)」的美名,一向深獲國際重視,自1963年開始舉辦,今年是第52屆,已成為市場上鑑定新技術的革命性地位的重要指標。諸如傳真機(1975年)、液晶螢幕(1980年)、柯達照片CD(1991年)、Nicoderm戒菸貼片(1992年)、Taxol抗癌藥物(1993年)、 實驗室晶片(1996年)和高畫質電視(1998年)等都曾獲選為當年度的百大科技獎,對人類未來生活發生重大影響,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文章來源:工研院新聞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