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以貌取人是天性?

科景_96
・2011/02/10 ・428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SR值 439 ・四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Original publish date:Mar 13, 2009

編輯 John C. H. Chen 報導

 

以貌取人是人的天性嗎?瑞士的兩位經濟學家用了一個簡單的實驗來驗證。

瑞士University of Lausanne的兩位經濟學家要驗證對外貌的喜好是不是會直接轉換到選票,所以他們將2002年法國議員選舉的候選人照片選了57組,每組兩張,各有當選人跟第一高票落選人的照片。他們將這些照片拿給兩個不同的受試族群。第一組是684位大學生,問他們看了照片後,選出他們覺得比較有能力的人。另一組是681位五到十二歲的兒童。研究人員將候選人的照片放入電腦遊戲中,然後要兒童看了候選人的照片後,決定”要選哪一位當自己那艘船的船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結果發現,大學生跟兒童分別有60%與64%的比率選擇了勝選的候選人,這個比例遠高於隨機選擇的50%,因此這項結果顯示單純只看外貌的話,外貌與選票具有正相關。而且另外一個有趣的事實是,兒童與成人根據外貌作判斷的能力差不多。

所以下次選戰到了的時候,或許候選人可以考慮到幼稚園做民調,看看是不是能夠爭取小朋友的認同。

 

原始論文
Predicting Elections: Child’s Play!
John Antonakis* and Olaf Dalgas參考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景_96
426 篇文章 ・ 7 位粉絲
Sciscape成立於1999年4月,為一非營利的專業科學新聞網站。

2

12
1

文字

分享

2
12
1
「腦海中的自我」與真實的你差很大?——心像準確度與「自尊狀態」高度相關
Bonnie_96
・2021/12/09 ・200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回想一下你昨天晚餐吃了些什麼?」此時,你的腦海是不是開始浮現各種餐點的圖像,像是大阪燒、泡麵等等。而這就是心理學當中的「心像」(Mental Image)概念。但是如果問大家說,「回想你長什麼樣」,你出現的畫面會是什麼呢?這也成為研究者超好奇的事。

以前我們都曾在課堂中畫自畫像,看看旁邊繪畫技巧超厲害的同學,畫得有夠像。但再看看自己手中那張,內心只會驚恐地想說:這到底是誰?!

事實上,畫在紙上的自畫像,完全取決於個人的繪畫技巧。但是出現在我們腦海中的,基本上就可以忽略有沒有高超繪畫技巧的因素,而是與我們對自我的「心像」構成有關。

圖/Pexels

其實你的「心像自拍」,跟你只有 87 分像……

於是實驗開始!修但幾勒,你一定會問說,我腦中浮現的畫面,是要怎麼「實體」呈現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英國班戈大學(Bangor University)和倫敦大學( University of London)的心理學家就開發了一種方法,能夠簡單地讓你把腦海中的「自畫像」(或是自拍)形象化。

他們隨機給參與者兩張不同人臉,讓你選出「最接近自己長相」的那張。就在這不斷重複「人臉二選一」數百次後。實驗者就會將參與者選出所有「最接近自己長相」的照片全部綜合、平均起來,就變成每個人腦海中獨特的「自拍」。

照理來說,如果參與者都選出「最接近自己長相」的照片,那麼最終出現的那張會趨近「我們真實的長相」,對吧?!

但是,結果告訴我們只有87分像啊……因為最後呈現的照片,是會選出一張和自己長得不太一樣的人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自我的看法,會強烈影響心中的自我形象

所以,為什麼我們腦海中的自畫像,會和真實的自己長得不一樣呢?其實,這和我們內心如何看待自己、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很大的關係。

在讓參與者不斷經歷「人臉二選一」的實驗後,實驗者讓他們都填寫人格特質和自尊相關的問卷,來了解在他們心中自己是什麼樣子的人。結果,非常有趣地是,「你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會影響你如何想像自己的外表!」

在數據收集的初級階段,每個參與者的臉都被拍成了護照式的照片。(a)在髮際線周圍裁剪,去除無關的特徵。 (b)參與者在隨機產生的面孔之間進行選擇,以創建他們覺得看起來像自己的「自畫像」面孔。 隨後填寫問卷。(c)測量他們的人格特質(BFI-10)和自尊狀態(SSES)。在數據收集的第二階段,向 112 位評估者展示參與者的真實面孔和 「自畫像」面孔 。(d)評估者使用 BFI-10 來評估他們對兩張臉的每個個性特徵的感知程度。 參考資料

研究發現,參與者對自己的看法和信念,會強烈地影響他們如何對自己的外表想像。也就是說,如果參與者認為自己是一個外向的人,那麼他們在腦中浮現自己的臉,會比在其他人面前看起來更自信和善於社交。

你一定也聽過,不管是面試或是約會等,千萬記得一定要留下好的「第一印象」。而這和心理學中的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有關。因為在一開始所得到的資訊,往往會比後來得到的有更大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身為論文作者之一馬諾斯‧察基里斯(Manos Tsakiris)就解釋,「當我們看到一張新的臉時,其實在不到幾秒的時間,我們就已經根據我們所接收到的資訊,形成對某個人的印象。」

重點來了,不論對方所形成的第一印象是否正確,它都會影響我們對別人的看法。而同樣地,這件事情也反映在這項實驗中,因為我們對自己的印象,會影響我們在腦海中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臉只有 87 分像……那身材呢?

如果說想像和真實的自己,長得不一樣。那我們對自己想像中的身材,也會有落差嗎?

在另個實驗中,繼續利用「身材二選一」的方式,最後會形成一張你所有「最接近自己身材」的照片全部綜合、平均起來。結果,這張在參與者腦海中「想像的身材」還是明顯長得不一樣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參與者對自己身材的態度和信念,會強烈地影響我們對於身材的想像。值得注意的是,對自己的外表或身材,有負面情緒或態度的人,傾向會覺得自己的身材比真實的自己要胖很多。

我們對於自己的外貌和身材的想像,大多時候和「真實的自己」其實會有落差。而會造成差距的因素,就是和我們的內心怎麼看待自己有很大的關係。

而實驗者也提到,希望這項研究未來能夠幫助到身體畸形恐懼症(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主要指患者會過度關注自己的身材和外表等缺陷,並過度誇張的臆想、甚至出現強迫行為等)等臨床中的評估。

圖/GIPHY

參考資料

  • Maister, L., De Beukelaer, S., Longo, M. R., & Tsakiris, M. (2021). The Self in the Mind’s Eye: Revealing How We Truly See Ourselves Through Reverse Correl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1101861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Bonnie_96
21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喜歡以科普的方式,帶大家認識心理學,原來醬子可愛。歡迎來信✉️ lin.bonny@gmail.com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連小孩也以外表決定第一印象
cleo
・2014/03/08 ・94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iStock_000010280186Small

新研究指出孩童與成人相同,都以外表來判斷某人的性格特徵。哈佛大學的心理科學家Emily Cogsdill博士表示,即使是三歲的孩童也以一個人的外表來判斷可信任度及能力。此外,研究也顯示孩童們的判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

研究顯示,以貌取人的傾向自從幾乎沒什麼社會經歷的孩提時代就已經開始。科學家知道,即使只有短暫照面過,成人總是會以外表評斷某人。但是這個傾向是長期生活經驗累積的結果,或是一個自幼年就存在的基本衝動?專家們仍不明白。

Cogsdill及研究團隊表示:「若成人及孩童以貌取人的傾向是隨著成長才逐漸發生,那就可以推論這個傾向需要長期的社會經驗累積才能達到成年時期的狀態的。假如孩童以貌取人傾向的程度與成人相同的話,則表示這個以外表判斷性格特徵的傾向則是生命早期就已存在的社會認知能力。」

為了驗證這個想法,研究團隊找了99位成人及141位3~10歲的孩童,來判斷由電腦所產出的臉孔的可信度(好人/壞人)、支配度(強勢/不強勢)、及能力(聰明/不聰明)。在看了一組臉孔後,實驗參與者被問了像是「你/妳覺得哪個人感覺人很好?」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出所料,成人認為某些臉孔具備某些特定的性格特徵,孩童組也出現相同的實驗結果。

3~4歲孩童判斷的一致性只比7歲組差了一點,但歲數較大的孩童所做的判斷則多與成人組相近。這顯示以貌取人的傾向很有可能為是成長發展的結果。

總體來說,比起其它兩項特徵,孩童似乎在評斷可信度上較有一致性。這表示孩童可能會特別注意一個人的神情,比方這個人感覺是正向或是負向的。

重點是,實驗結果並未說明孩童做出的性格特徵判斷是否正確。結果只顯示不論正確性,孩童與成人都將某些臉孔與特定性格特徵連結在一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臉孔判定性格的傾向到底是何時出現,目前還不清楚,如果讓更年幼的孩童進行相同的臉孔判斷實驗後,或許能找出答案。究人員表示:「若以貌取人的傾向如結果所示,在早期發展就已經出現,那麼即使是嬰兒也會把臉孔與特定的行為特徵(像是親社會性的行為)連結在一起。」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Mahzarin Banaji博士提到,她與研究人員的下一步就是要檢視年歲累積的社會經驗是如何影響認知的。

 

原文來源:PSYCH CENTRAL- Even Children’s First Impressions Are Based on Appearance「5  MARCH 2014]

資料來源:心理科學協會- Young Children Form First Impressions From Face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eo
49 篇文章 ・ 1 位粉絲
是個標準的文科生,最喜歡讀的卻是科學雜誌。一天可以問上十萬個為什麼。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當我們同在一起,變帥美無比
Jacky Hsieh
・2013/11/11 ・930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50 ・四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382355_564723703576290_1548747732_n

美國影集《How I Met Your Mother》曾經在劇中提出了「啦啦隊效應(cheerleader effect)」,就是當你被朋友圍繞時,會看起來更有吸引力!最近這個劇中的假說,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心理學家Drew Walker與Edward Vul驗證──因為當我們看一群人時,傾向把大家的臉部特徵「平均」,看其中一人時也會覺得比起只看他一人時更「平均」。

看起來平均、大眾臉,聽起來好像不是個好消息,不過對吸引力而言,卻是另外一回事。Walker說:「平均臉看起來更具吸引力,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平均消除了不吸引人的特徵。也許可以改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句子說明:『每個漂亮的人都是相似的,而沒吸引力的人卻有各自沒吸引力的原因。』」

Walker與Vul懷疑,這樣的平均臉吸引力,與我們傾向把一群物件視為「整體」,可能就支持了「啦啦隊效應」這個想法。於是他們便找來了超過130位大學生,做了五組實驗來驗證。

前兩個實驗,他們選了男生或女生的合照各100張,每張有不同的三個男生或女生,他們有時會以合照方式呈現,有時會獨立出現,受試者則要評斷他們的吸引力。同一張臉單獨先出現或合照先出現的順序為隨機,而每位受試者總共會對300位女生(實驗1)或男生(實驗2)評斷他們各自,與出現在合照時的吸引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顯示,不論照片中是男生或女生,在受試者間其實有很大的差異,不過整體看起來,人在合照中的吸引力分數,會高於獨自出現的分數。

在實驗4,Walker與Vul想在嘗試,若不是「合照」,只是把臉照擺放在一起比較吸引力是否會有類似的結果?他們將實驗1中合照的每張臉獨立出來,比較當獨自出現,或隨機與另外三人、八人、十五人擺放在一起時(這些人的臉部照片被拼成2×2,3×3,4×4的正方形),吸引力是否有改變。結果顯示,多張臉一起出現時的個人吸引力分數,比起獨自一張臉出現的吸引力分數仍比較高。

Walker與Vul在這樣的結果發現了這樣的細微差異:「如果平均後的臉,因為那些不吸引人的特徵被『平均』掉而變得較具吸引力,那有互補臉部特徵的個人同在一起時──例如有人眼睛較寬有人眼睛較窄──比起他們獨自出現時,便有較好的提升吸引力優勢。」

資料來源:People Seem More Attractive in a Group Than They Do Apart──Science Daily [2013-10-2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始研究:Hierarchical Encoding Makes Individuals in a Group Seem More Attractive──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3-10-25]

照片來源:截錄自Lamigo 啦啦隊粉絲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Jacky Hsieh
57 篇文章 ・ 0 位粉絲
中大認知所碩士。使用者經驗工程師。喜歡寫東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