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科學地圖?!

科景_96
・2011/02/09 ・124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34 ・七年級
相關標籤:

Original publish date:Apr 14, 2004

編輯 Light 報導

面對現今劃分得越來越細的研究領域,對於了解它們之間的關連性或是想對某一個研究領域的發展有更透徹的了解,你是否感到無所適從?那麼一份『科學地圖』可能可以幫助你釐清頭緒,找到搜尋相關資訊的方向。

不同於以往到圖書館或書店找尋架上期刊或書本的傳統方式,目前我們對於資料的查詢和取得已經大量的依賴網際網路。雖然這種方式節省了相當可觀的文獻查詢時間,但是對於資訊的篩選卻仍是一大問題(往往一個關鍵字的查詢可以跑出一堆和和搜尋者八竿子打不著的資訊)。此外,網路上所提供資訊的正確性也是一大隱憂。就科學界來說,缺乏一個完整的、有系統的資料網絡對於往後的研究發展絕對是有負面的影響,因此科學家們開始討論並思考處理資料整合的方法。

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文獻查詢的部分。經過Eugene Garfield、 Derek de Solla Price, 以及其他對了解科學發展有興趣的科學家們的努力,以推動索引和傳播書目的方式,使我們現在有了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 (SCIE)、INSPEC和 Medline等查詢文獻的有利工具。然而除了滿足查詢個別文獻的需求之外,現在科學家們試圖發展新的方法來幫助某一特定研究領域、甚至不同領域之間的文獻資料查詢。

新一代的文獻搜尋方法也會針對搜尋者可能有的需求來做設計,目前大致可區分出三個面向:(1)對某一領域或理論典型 (paradigm)的查詢,(2)對領域之間的關連性或互動性的查詢,(3)對不同研究單位之間的比較查詢(例如比較亞洲、歐洲、美洲地區對生物資訊的研究競爭力)。而目前大部分採用的方式是將資料依不同的研究領域或科目,將範圍由大到小整理為不同的區塊(domain),使用者可以照自己的需求初步決定資料的大概內容,再逐步縮小查詢的範圍找出自己所需要的資訊。這就有點像是在世界地圖上要找出台北市區,首先先從五大洲當中找出亞洲所在,接著縮小到東南亞洲區域找到台灣的位置,最後找到位於北台灣的台北市。

當然,這種將科學地圖化的需求並不侷限在文獻的查詢上,未來科學家期望的將是一個囊括各領域、統整各類資訊的強力資源網絡。不過在達到這項目標之前,需要投入的心血也是很驚人的。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的Katy Börner 教授表示:『製作一張包含所有科學界資訊的地圖可能需要terabyte(1 terabyte = 240 bytes) 數量級的電子期刊、專利、計畫,以及可處理資料庫等級的軟體和計算能力強大的方法。』

讓我們期待一份科學地圖的的早日出現吧!

參考論文:Kevin W. Boyack ‘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 Characterizing PNAS’ PNAS 101: 5192-5199 (2004)

*PNAS 101期當中還有其他相關的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引延伸閱讀:
1. Alan M MacEachren, etc., ‘Visualization for constructing and sharing geo-scientific concepts’ PNAS 101: 5279-5286 (2004)
2. Howard D. White, etc., ‘User-controlled mapping of significant literatures’ PNAS 101: 5297-5302 (2004)
3. Chaomei Chen.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PNAS 101: 5303-5310 (2004)
4. Christopher M. Taylor, etc., ‘Proteomic mapping provides powerful insights into functional myelin biology’ PNAS 101: 4643-4648 (2004)

參考來源:

相關連結:

本文版權聲明與轉載授權資訊:

  • [Mar 11, 2009] 線上科學期刊點擊流的網絡地圖分析
  • [Mar 26, 2002] 新一代的搜尋引擎
  • [Sep 21, 2000] 不再是糾纏的網頁搜尋

  • 文章難易度
    科景_96
    426 篇文章 ・ 6 位粉絲
    Sciscape成立於1999年4月,為一非營利的專業科學新聞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澳洲乳牛吃巧克力?!
    胡中行_96
    ・2023/06/08 ・193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成立於 1824 年的英國品牌吉百利(Cadbury),以製造糖果和巧克力聞名全球。1881 年他們首次接到來自澳大利亞的訂單,從此當地人也能嚐到其產品甜美的滋味。多年後,吉百利先是看上那裏優質豐沛的牛乳,而在塔斯馬尼亞設廠;後來又併購位於墨爾本的公司,擴大營運。[1]2023 年某些南澳的乳牛,也開始吃吉百利的零食。[2]

    2022 年吉百利慶祝於澳洲建廠一世紀的特別報導。影/Sky News Australia on YouTube

    乳牛的飲食

    畜養乳牛是一門講究營養調配的科學,需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胺基酸、脂肪酸、礦物質、維生素和水份等,來確保牛乳的品質與產量。碳水化合物是乳牛能量的主要來源,佔泌乳期 70% 的飲食,可以從草、糖、飼料與穀物等食物中攝取。[3]以天然食材來說,碳水化合物大致分為纖維素半纖維素等,組成植物細胞壁的結構性碳水化合物;以及澱粉等,存在植物細胞質裡的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牛瘤胃(rumen)內的微生物,會將碳水化合物發酵。其中非結構性的比較容易進行,而且以糖最為快速。[4]

    牛的消化系統,③ 是瘤胃(rumen)。圖/‘Ruminant digestive system’ by Australian Good Meat(CC BY-SA 4.0)

    乳牛吃糖

    具 30 多年畜牧經驗,擔任全國性產業公會澳洲乳品(Dairy Australia)理事長的 James Mann,在南澳有超過 4,000 頭乳牛。[2, 5]以往除了放牛吃草,Mann 理事長就像許多同業,也會給牛嚐點甜頭。[2]基於發酵難易度的差別,多種碳水化合物混著吃,能讓瘤胃裡的微生物,隨時都有得忙,一直幫乳牛補充能量。拿適量的糖,取代乳牛飲食中的澱粉,既可以促進泌乳;又不太會影響瘤胃內的 pH 值,而害牛乳的脂肪比例下降。[4]

    唯一的問題是,2023 年全球糖價上漲。[2, 6]

    全球糖價飆升

    2 年前全球糖價疲軟時,每噸曾經連澳幣 400 元都不到。然而北半球糖業出口國,例如:印度、泰國和中國等,2023 年的產量都不如預期。地處南半球的巴西,則遭逢大量降雨,擾亂物流。於是就在澳洲的甘蔗進入採收季前,4 月的全球糖價竟衝破每噸 800 元。當地蔗農遇上幾十年未見的榮景,喜孜孜地打算大賺一波;[6][註]同時卻也苦了需要用糖的產業。

    眼見成本飆升,腦筋動得快的 Mann 理事長,決定調整自家乳牛的菜單。他跨州從墨爾本運來一般巧克力、櫻桃巧克力、蜂巢巧克力、蛇軟糖和牛軋糖等。反正吉百利不要的,他家的牛全包。巧克力含有糖和油。[1]脂肪類食物提供的能量,是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質的 2.25 倍,而且跟糖一樣,也能增加牛乳的產量。[2, 3]總之,一箭雙鵰。Mann 理事長在 6 月初,因為這個大膽嘗試,接受媒體專訪,分享創意飼育的心得。[2]

    食品加工與環保

    他家乳牛所吃的糖果和巧克力,不如市售的吉百利產品,裹著包裝,還印上原料與營養成份。儘管部份造型跟人類吃的還算接近,更多是輾得粉碎或不可名狀。有時甚至整塊沒剁,以半成品的形式出現。幸好乳牛並不挑嘴,來者不拒,又似乎沒有偏好特定口味。[2]

    理事長表示,若不是乳牛幫忙消耗,這些廢料原本大概會被工廠丟掉,所以他的作法對畜牧和環保都好。的確,避免食物浪費雖然最好從源頭做起,但是當製造商無法減少廢料時,再利用也是不錯的補救辦法。[2]

    至於生產出來的鮮乳如何?Mann 理事長開玩笑道:「既然巧克力牛奶由我們生產了;我希望草莓牛奶有別人負責。」不過,他家鮮乳的味道其實沒有特別不同,最終還是得與其他牧場的混和,經過工廠加工才能製成調味乳。[2]

    圖/The Simpsons on Giphy

      

    備註

    多數澳洲蔗農早在 2022 年談好 2023 年 4 月的大盤售價,所以不會馬上受惠於全球糖價飆漲。然而,他們還是可以喊價 2023 年後續每噸澳幣 756 元,以及 2024 年 651 元。[6]

    參考資料

    1. Cadbury and Mondelez Australia Pty Ltd. ‘Our History’. Cadbury. (Accessed on 01 JUN 2023)
    2. Boisvert E, Adamo E. (01 JUN 2023) ‘Dairy cows munch on reject chocolate and lollies that would have gone to landfill’. ABC News, Australia.
    3. Erickson PS, Kalscheur KF. (2020) ‘Nutrition and feeding of dairy cattle’. Animal Agriculture, 157–180.
    4. Ravelo AD, Vyas D, Ferraretto LF. (2022) ‘Effects of sucrose and lactose as partial replacement to corn in lactating dairy cow diets: a review’. Translational Animal Science, 6(2):txac044.
    5. James Mann appointed Chair of Dairy Australia’. (31 JUL 2020) Dairy Australia.
    6. Brann M, Cooper L. (20 APR 2023) ‘Sugar prices skyrocket after lower-than-expected output overseas in good news for Australian growers’. ABC News, Australia.
    胡中行_96
    119 篇文章 ・ 40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代謝變慢、影響神經系統——甲狀腺機能低下警訊與治療
    careonline_96
    ・2023/06/08 ・207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醫…師…我…非…常…容…易…累」王小姐慢慢走進診間,說話的速度也異常緩慢。

    看到這樣的表現,會讓人聯想到甲狀腺機能低下。義大醫院新陳代謝科陳冠樺醫師指出,當時替她抽血檢測,發現甲狀腺素已低到幾乎驗不到,而正常時候應該小於 5 mU/L 的甲狀腺刺激素 TSH 已經超過 100 mU/L,是相當厲害的甲狀腺機能低下,於是便給予口服藥補充甲狀腺素。

    一個星期後,患者回到門診,說話的速度大概是剛就診時的兩倍,整體的精神狀態也改善許多。

    我們的甲狀腺位於氣管前方,能夠分泌甲狀腺素影響全身的代謝速度。陳冠樺醫師說,甲狀腺機能不足導致全身代謝變慢,所以會產生相對應的症狀包括容易疲倦、怕冷、便祕、心跳變慢、胃口變差、體重增加、皮膚乾燥、頭髮變粗、月經不規則等。由於神經系統受到影響,導致反應變慢、動作變慢、講話變慢、聽力變差。在代謝方面,可能導致高血壓、高血脂。

    長期處於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狀態會造成黏液性水腫,陳冠樺醫師解釋,黏液性水腫是在皮下組織累積一些物質,而造成臉部浮腫、腳部浮腫。血液中的電解質不平衡可能導致肌肉痙攣,患者可能昏迷,甚至死亡。

    「患者常會因為很容易疲勞、精神狀況差而就醫,」陳冠樺醫師說,「由於台灣的醫療相當方便,非常嚴重的併發症比較少見。」

    甲狀腺機能低下,趕快查原因

    導致甲狀腺機能低下的原因很多,陳冠樺醫師說,在台灣較常見的是橋本氏甲狀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屬於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甲狀腺,而造成發炎、破壞。橋本氏甲狀腺炎剛開始可能會出現甲狀腺機能亢進,隨著破壞增加,甲狀腺漸漸萎縮,而出現甲狀腺機能低下的情況。

    接受甲狀腺切除手術、或頸部放射線治療後,都需要追蹤甲狀腺機能,並視狀況補充甲狀腺素,以免出現甲狀腺機能低下。

    由於腦下垂體是甲狀腺上游的指揮器官,當腦下垂體的功能不足時,也可能讓甲狀腺素的分泌不足。陳冠樺醫師說,碘缺乏會造成甲狀腺機能低下,因為台灣的食鹽裡有加碘,已較少出現此狀況。

    隨著年紀增加,甲狀腺功能會逐漸退化,因此老年人可能出現甲狀腺機能不足。陳冠樺醫師說,有少數人是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不足,目前台灣所有的嬰兒在出生時都會採腳跟血,檢驗一些先天性疾病,如果發現先天性甲狀腺機能不足,便需要補充甲狀腺素,幫助新生兒正常生長發育。

    懷疑甲狀腺機能低下怎麼辦?

    懷疑甲狀腺機能低下時,醫師會安排抽血與甲狀腺超音波檢查。陳冠樺醫師說,抽血會檢測甲狀腺刺激素 TSH、甲狀腺素,也可能檢測電解質、腎上腺功能、以及是否有因為甲狀腺機能低下而造成的血脂肪上升、血糖降低的狀況。

    可能同時檢查腎上腺素功能的原因,在於補充甲狀腺素時,如果病人有腎上腺功能低下的狀況,務必同時補充,以免造成其他的風險。

    甲狀腺超音波能夠評估甲狀腺的大小、是否有甲狀腺炎,也會檢查是否有囊腫、結節或腫瘤等異常。

    正確補充甲狀腺素,恢復正常生活

    確認甲狀腺機能低下後,便可使用口服甲狀腺素,補充甲狀腺素後,症狀會明顯改善。陳冠樺醫師說,因為食物或藥物可能影響甲狀腺素的吸收,所以建議在空腹時服藥,而且需要跟其他的藥物分開吃。通常會請患者一大早起床時,就先服用甲狀腺素,和早餐或其他餐前藥物至少間隔 1 小時以上,比較不會受到影響。

    補充甲狀腺素後,患者會感到顯著改善,所以大多願意按時服藥,也能避免出現後續的併發症。

    貼心小提醒

    甲狀腺能夠調節身體代謝速度,當甲狀腺機能低下時可能出現容易疲倦、怕冷、便祕、心跳變慢、胃口變差、體重增加、說話變慢、反應變慢、皮膚乾燥、頭髮變粗、月經不規則等症狀,若有相關問題務必儘快就醫治療,可以讓症狀得到明顯的改善,恢復正常生活。

    陳冠樺醫師叮嚀,處於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狀況時,患者的反應較慢,請勿自行騎車、開車,以免發生危險喔!

    careonline_96
    393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