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對奈米科技既愛又怕的期待

科景_96
・2011/02/08 ・334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70 ・九年級
相關標籤:

Original publish date:Aug 11, 2003

編輯 HCC 報導

奈米科技宛如新一代的工業革命,於先進國家正如火如荼的的展開其研發。美國總統於2004年的預算分配了近八億五千萬美元予國家奈米科技啟動計劃(National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今年五月美國國會也通過於未來三年總計近二十四億美元的奈米科技研究法案。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預測到2015年奈米科技可能成長到每年一百萬兆的工業產值。而於國內,政府今年正式推動「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擬於六年內投入新台幣231億元的經費,並且希望在2010年達到新台幣1兆元的產值。

在奈米科技的研究正熱烈地展開時,卻有不少人士以不同的觀點開始審慎的反向思考,評估奈米科技可能的負面影響。例如著名的昇陽電腦(Sun Microsystems)公司創辦人之一比爾﹒喬伊(Bill Joy),極力反對無約束性的奈米發展,於其刊登於2000/4 Wired中的文章“Why the future doesn’t need us”,他認為奈米科技具有使人類絕滅的威脅性,擔心人類所製造具備自我複製功能的微型機器人(nanobots)會發狂,造成世界的混亂。最近由Michael Crichton(侏羅紀公園與急診室的春天作者)所著作的小說“奈米獵殺 ”(洪蘭教授翻譯,遠流出版),即將未來一些奈米機器描繪成超微小的、無法控制的、足以引爆全面恐慌的恐怖份子。

於歐洲以反對人造基因食物出名的 The Action Group on Erosion, Technology and Concentration(ETC),也於今年年初要求幾乎是暫時終止奈米科技的研發,一直到能實施奈米微粒處理的管理標準草案為止。今年六月並與行動主義團體如綠色和平組織與英國遺傳學監督機構(GeneWatch U.K.)於歐洲議會發起一項會議,接櫫其理想。ETC計劃管理Jim Thomas認為由於奈米微粒在毒性上所承擔的風險,因此急需要對其處理方式獲得一致的實驗室協定。

綠色和平組織於7月24日在New Scientist發表了一篇研究報告,討論奈米科技對環境與社會的影響,呼籲業界提供較目前更多的經費用於相關研究,以表示其對環境關懷的承諾。綠色和平組織在思索是否量子點、奈米微粒以及其他丟棄式奈米元件會構成一個新類別的非生物分解式污染物,而科學家對其了解卻不多。報告也檢視了醫學倫理、奈米對立(註:nano-divide,國家之間能否進入奈米科技領域所帶來的對立與差距)、奈米科技的破壞性應用以及公眾對此科技的接受程度。但報告中對於要如何更進一步展開其所關心的議題,則並未提出新的、具體的科學論點;內容反而是根據之前所發表過的新聞報導,以及由類似ETC團體所收集的相關科學研究與資訊。總體而言,該報告聲稱奈米科技對於社會關聯性的研究遠落後於科學研究與其商品化成果展示,政府與業界應該付出更多,並置身於由奈米科技所引起的環境、醫學與倫理挑戰之前。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A. Paul Alivisators 則稱停止奈米科技的研發極不道德,特別是在醫藥與能源上,因其奈米科技的潛在利益不可忽視。其他的學者也認為研發的暫停不僅不需要也不實際,因為僅會讓研究轉為地下化而已。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生物奈米科技中心主任,James R. Baker, Jr. 則認為如果研究能公開,而且由主管機構進行審查並相互討論,同時在科學期刊上由其他的研究學者與以複審,即可獲得超出所需的監督,並保證環境或生物議題都妥為處理。

美國奈米商業聯盟執行董事 Mark Modzelewski對綠色和平組織的批評更為尖銳,認為該組織於7月24日發表的報告為科技業界的恐怖主義活動。他推論這些團體會注意到奈米科技,是因為奈米科技被認為是下一個工業革命,所以他們打算延緩奈米科技的進展、創造恐懼、使大眾不安,造成工業與技術進展的阻礙,因為綠色和平組織在基因改造食品(genetically-modified food)的反對運動上頗有收獲,所以這是他們再次表現的大好機會。

而奈米科技的主流研究人員則爭論,若干對奈米科技未來發展的預測情景是不可能發生的,不過許多科學家同意這個迅速成長的領域其所可能帶來的衝擊與影響,值得進一步的加以檢視。有些科學家則以更審慎的角度來檢視這個新興科技,希望能未雨綢繆對其不可預測的將來加以規範與約束,例如前瞻協會(Foresight Institute) 及分子奈米科技製造協會 (Institute for Molecular Manufacturing)於2000年所修訂的分子奈米科技研發規範(Foresight Guidelines on Molecular Nanotechnology)草稿3.7版,其目的是要對分子奈米科技提供一個負責任的研發基礎。試舉其開發原則瑩瑩大者如下:
1. 人造複製機器絕不能在自然的、沒有控制的環境中複製。
2. 在一個能自複製的製造系統環境條件之內,要阻止其演化。
3. 任何被複製的訊息均不能含有錯誤。
4. 分子奈米科技元件設計應該明確的限制其擴散,並且對任何複製系統需提供可溯性。
…等等。

奈米微粒對生物組織的影響研究也次第展開中,但是今年年初於美國新奧爾良所舉行的美國化學學會全國會議有關奈米微粒毒理學的研究顯示,奈米科技對生物影響的疑義一點也不明確。依據詹森太空中心Chiu-wing Lam所進行之三種碳奈米管材料對老鼠肺功能的影響試驗,將含有不同數量鐵金屬與鎳金屬的碳奈米管懸浮液或對照粉塵置入老鼠的氣管,在7至90天之內對老鼠肺部進行檢驗,研究人員發現碳奈米管會引起與劑量有關的反應,在碳奈米管材料週遭會發生炎症反應(inflammation)與組織壞死(tissue death),科學家聲稱於其試驗條件,如果碳奈米管侵入肺部會比石英材料(quartz)更具有毒性。相對的,由杜邦公司David B. Warheit所帶領的碳奈米管試驗卻顯示其副作用較低,雖然曝露在碳奈米管下的老鼠,於最初的24小時內有15%的老鼠會死亡,不過科學家確定其死因為奈米微粒黏著在一起所造成的窒息,其他存活的老鼠確實有肺部發炎的初期表徵,不過與劑量無關。除此之外,發炎反應僅持續了一週,而石英微粒所造成的持續反應長達三個月(喔喔,題外話:七月份的中國時報曾刊出飛灰廠僱用非成年國中生打工的新聞,飛灰是一種石英與鋁酸鹽的混合物)。兩個研究團隊都認為必須再進行動物對空氣中奈米微粒反應的更進一步研究。

會議中發表的另一場論文,羅徹斯特大學的Günter Oberdörster對老鼠吸入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 PTFE, 鐵弗龍)奈米等級微粒的研究結果顯示,當呼吸的空氣中含有20奈米直徑的PTFE微粒時,四小時內將使大部份的老鼠致死。然而,當微粒直徑超過130奈米時,毒性副作用顯著的降低。會議中的許多科學家則警告關於奈米微粒毒性所做的一些發現仍僅為初步研究。德州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化學教授也是生物與環境奈米科技中心主任 Vicki L. Colvin 認為目前所能獲得之研究進展,僅能歸類為第一章或此主題的序言而已。

事實上,美國國會對此問題也相當重視,今年四月眾議院科學委員會舉行了場聽證會,對2003年的奈米科技研究與研發法案,以及奈米科技其潛在的社會與道德關聯性進行討論。美國眾議院與參議院正推動相關法案(眾議院766號法案與參議院189號法案),要求美國政府提供經費以進行民生奈米科技對社會、經濟與環境所造成的衝擊。五月七日眾議院通過了766號法案,授權近二十四億美元予美國科學基金會、國防部、商業部、太空總署與環境保護總署,於三年內進行奈米科技的研究發展計畫。參議院商業委員會則於六月通過一項法案,每年將授權五百萬美元經費給與特別的美國奈米科技準備中心,對與奈米科技有關的道德議題進行調查,而參議院本身也預期於夏末批准此項立法,兩院並將就差異性進行協調。

美國工商業界對奈米科技的發展則是積極性的期待多於戒慎,美國國家製造協會的Russell Shade稱:“連續三十一個月來,美國失業人數已累積至兩百萬人,所以在技術精密複雜性與產能上,美國必須更努力的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這是再也清楚不過的事情了。美國完全不能夠在奈米科技的世界領先賽中失敗,毫無疑問的,這場競賽從實驗室開始”。英特爾公司的Douglas B. Comer說到:“眾議院766號法案是美國繼續其新科技研發領先地位的重要基石之一,如果缺乏持續基本研究所需要的經費,相較於以更高比例GDP致力於基本研究的其他外國競爭者,美國將面臨失去此成長科技龍頭地位的風險”。

參考來源:

相關連結:

本文版權聲明與轉載授權資訊:

  • [Mar 25, 2006] 視奈米科技為洪水猛獸?
  • [Apr 17, 2005] 奈米科技對窮人國家有啥好處?
  • [Mar 21, 2005] 奈米微粒對肺部的影響
  • [Aug 01, 2004] 奈米科學與奈米科技的機會與不確定性
  • [Apr 14, 2004] 奈米科技百利無一害?
  • [Apr 03, 2002] 奈米材料對環境與人類健康可能的負面影響

  • 文章難易度
    科景_96
    426 篇文章 ・ 6 位粉絲
    Sciscape成立於1999年4月,為一非營利的專業科學新聞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變身沙贊靠閃電夠力嗎?會是能源解方還是一場災難?《沙贊! 》中的神力閃電之謎
    Rock Sun
    ・2023/05/30 ・4165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沙贊!」然後一道閃電就會打下來,擊中一位青少年,瞬間變成一位穿著紅衣+披風、渾身肌肉的(中二)成年人,這就是 DC 宇宙中,超級英雄沙贊的變身過程。

    很有趣的是,大家可以回想一下,最近這 10 幾年來席捲世界的漫威和 DC 英雄,絕大部分執行英雄行動前都是進行「著裝」,例如鋼鐵人、蝙蝠俠、美國隊長……等,但是沙贊不一樣,儘管不複雜,但他需要一套特別的手續來改變他自己的身體,已獲得他身為超級英雄的力量,這點跟日本的超人力霸王比較類似。

    根據 DC 宇宙的設定,賦予沙贊力量、讓他變身的閃電都來自神界的奧林帕斯山,只要他大喊一聲,閃電就會隨傳隨到,而因為一切是神力的關係,理論上他接收力量的位置無關緊要,也非常的安全。

    真不愧是奧林帕斯山啊!如果我們能夠在比利(電影中變身成沙贊的少年)的頭上裝一個收集閃電能量的器材,那費城一定變成全美國能源最豐沛的城市。

    我們說的是站中間那個穿紅色緊身衣的大男人。 圖/IMDb

    但是要進行超級英雄活動,普通的閃電能量夠嗎?這道奧林帕斯山的閃電會不會是一道超越人類認知的超級閃電呢?

    還有儘管沙贊不會受影響,但如果有人不小心在變身時不小心碰觸他或在他附近,會發生什麼事呢?

    這真的值得一起來探討~

    先定立標準:閃電能提供多少能量?

    閃電是大自然中最純粹的能量展現之一,經過大氣學家的觀測和預估,一道閃電電壓大概是 3 億伏特,帶有 10 億焦耳的能量,這差不多是燃燒 30 公升左右的汽油。

    聽起來非常的厲害,那我們利用閃電來獲得能源會不會是個好方法?

    其實從 1980 年代開始科學家就有這種想法,但是他們發現這其實很不切實際,主要原因有幾個:閃電很難預測、傳導到地面上能量又會大減、效率很不穩定……但那是大自然的閃電,讓沙贊變身的可是充滿神力的閃電耶!不只能夠提供沙贊穩定且高能的能量來源,還可以藉由跟蹤比利知道閃電的位置和時間。

    我們只要把比利抓起來請出來,跟他預約時間大喊沙贊,就可以發電了~

    圖/GIPHY

    現在的問題是……這道閃電有多少能量呢?

    要知道一道神奇閃電帶有多少能量其實有點困難,因為一旦比利變身之後,他似乎沒有時間限制,不像超人力霸人那樣有 3 分鐘的活動上限,後者會比較好估算是因為你可以設想這 3 分鐘內超人力霸王做了哪些事情,在逐一拆解。

    所以筆者覺得最能夠執行的方式,是羅列出電影中沙贊一次變身基本上會做到的事情,這樣結果應該就足夠是神力閃電的基本盤。

    從電影《沙贊!眾神之怒》中,筆者列出幾個沙贊在超級英雄狀態時做的事,包括:

    1. 以音速飛行 10 分鐘
    2. 把一隻體型巨大的飛龍打飛 10 公尺
    3. 把一台車移動 200 公尺
    4. 從手中放出好幾道像特斯拉線圈的能量閃電

    這樣感覺差不多了吧……等等~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這道閃電同時還把一名 17 歲的青年變成一名看起來 30 歲的成年人,這瞬間成長所需的誇張能量應該也要算進閃電的功勞裡,所以這個列表還要加進另一項:

    1. 讓 17 歲的青年成長成 30 歲男性的所需熱量
    長大成這樣~ 圖/IMDb

    那我們接下來可以逐一估算了。

    • 那首先就來計算成長所需的熱量吧!

    要讓人成長的能量,其實也是熱量,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卡洛里,1 千大卡的熱量差不多是 4184 焦耳的能量。

    根據衛服部提供的資料,一名成年人每日所需的熱量依他的活動量和體重來決定,那沙贊毫無疑問絕對是重度活動量那一類的,體重的話少年比利看起來介於 60~70 公斤之間,而飾演沙贊的演員柴克萊威曾說為了演戲需要增重到超過 90 公斤,雖然隨著體重增加每日所需熱量也會不同,但為了簡單估算,我們姑且用 80 公斤算到底吧~

    圖/衛福部

    比利瞬間成長為超人般壯碩所需能量= 40 大卡 x 80 公斤 x 365 天 x (30-17) 年 x 4184 J= 6.35x 1010 焦耳 = 635 億焦耳

    這數字怎麼已經有點大了……但在吐槽之前,我們先把其他的所需能量都估算完吧~

    • 以音速飛行 10 分鐘

    這裡我們借用四分之一英里估算法,這是個可以從物體重量(通常是車子)和行駛四分之一英里所需的時間來求得功率的簡單方式。

    沙贊體重 90 公斤,而他在音速下完成 1/4 英里所需的時間為 1.2 秒,根據線上工具估算,這名英雄相當於擁有 22,876 馬力,轉化為瓦特差不多是 1700 萬瓦特,如果沙贊要飛行 10 分鐘,他就會需要大約 100 億焦耳的能量

    • 把一隻體型巨大的飛龍打飛 50 公尺

    這個計算方式並不困難,就是簡單的做功運算,但是筆者遇到了很嚴重的問題:電影中的飛龍-拉頓到底多重呢?

    經過一番搜尋,網路上對於一條中世紀奇幻飛龍到底有多重幾乎是沒有定論,看起來好像沒有人有認真算過,所以筆者打算自己來操刀,解決這個世紀大謎題 (?)。

    有看過《空想科學讀本》的人對筆者使用的方法一定不陌生,就是把模型浸到水裡面,估算體積之後放大,再考慮密度來求得飛龍的體重。

    所以筆者到了地下街的玩具店,買了一條看起來最像電影中奇幻飛龍體型的模型玩具(其實是動漫《轉生成為史萊姆》的公仔,似乎是主角後期的樣子吧?筆者沒有看不清楚~),將它放進水盆裡面裝水,做好水位標記之後取出模型,水位下降之後從水盆的面積和下降高度求得玩具龍的體積大概是 0.000283 立方公尺,這時我們需要玩具龍的身長和電影中的拉頓身長來做等比放大,玩具龍身體差不多是 25 公分,而從電影中拉頓站在棒球場內野的畫面來做估算,它的身長大約是 25 公尺,身長差 100 倍,所以體積會變 100 的 3 次方也就是 100 萬倍,所以說拉頓的體積大概是 283 立方公尺。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筆者買到的龍模型,雖然它是站立的,但平放在地上看起來跟電影中的龍差不多。圖/作者提供

    這時我們需要拉頓身體的密度來求得體重,如果拉頓是生物的話,它的身體密度應該也要接近水(每立方公尺 1000 公斤),例如人體的密度就差不多是每立方公尺 1062 公斤,但是電影中拉頓身體看起來有點像是由木頭構成的,而世界上最堅硬的木頭是澳洲鐵木樹(Australian buloke)密度是 1085 kg/m3,再加上龍的奇幻性質,我想把拉頓的身體密度定為 1100 kg/m3 應該是還可以接受的吧?

    如果用這個方式估算,電影中看守花園的飛龍拉頓,體重大概會是 311 公噸,我們套入物理課本中看過的做功計算公式,可以知道沙贊把一條龍打飛 50 公尺所需要的能量,大概會是 7775 萬焦耳

    電影中飛龍的劇照。圖/Twitter
    • 把一台車移動 200 公尺

    相較前面兩個,這計算相對簡單一點,我們一樣用上面的作功公式來求需要能量,而我們需要的就是車子的重量。根據統計,美國一般路上的車子平均重量為 1800 公斤,如果要在 3 秒鐘內移動 200 公尺,就相當於需要 4 百萬焦耳

    • 從手中放出好幾道能量閃電

    沙贊從手上放出閃電,看起來就像是電弧的一種,而電弧是因為有強大的電場或高壓電存在,使的原本不導電的物質電漿化得以使電流通過的現象,而說到能夠最穩定產生電弧的狀況,筆者第一個想到的是在現實中會看到的特斯拉線圈。

    特斯拉線圈是一種由知名物理學家特斯拉發明的強大變壓器,這種變壓器使用共振原理運作,主要用來生產超高電壓但低電流、高頻率的交流電力,因為特斯拉線圈可產生絢麗的電弧效果,所以很常在一些科學博物館或展示中看到,而世界上最強大的特斯拉線圈: Electrum 的能量使用率為 130,000 瓦特,假設沙贊能夠用同等功率放出電弧長達 10 秒鐘,就會需要 130 萬焦耳的能量。

    Electrum 特斯拉線圈。圖/wikipedia

    這下子我們需要的數字都有了!

    這道神奇閃電所附帶的能量大約是:

    635 億(變成大人)+100 億(音速飛行 10 分鐘)+7775 萬(打飛一條龍)+400 萬(移動一台車)+130 萬(放出閃電)= 735 億 8305 萬焦耳

     而正常世界一道閃電的能量大約是 10 億焦耳,也就是說~這道神奇閃電差不多是等於 74 道現實中閃電的能量。

    好厲害啊!真不愧是奧林帕斯的眾神,能夠這麼精準的傳遞如此巨大的電能量根本就是神蹟…..也確實是神蹟沒錯~

    但是如果一個不小心承接這道能量的人不是沙贊的話,會發生什麼事呢?

    一般人被普通的閃電擊中就已經不是鬧著玩的了!

    直接被閃電擊中的人會成為電流的一部分,一部分電流會沿著皮膚表面移動,另一部分會穿過身體的心血管或神經系統,前者會對皮膚造成灼傷,後者則有可能造成呼吸停止或心臟驟停,但我們還是能找到一些歷史上從雷擊中生還的故事,因為有沒有辦法在雷擊中活下來是跟就醫和電流通過體內的時間而定……運氣好的話,你不會死的。

    但是在沙贊的神奇閃電面前,這一切都成為笑話。

    這道 735 億焦耳的閃電能量相當於 2 顆歷史上最強大非核子炸彈:炸彈之母(GBU-43/B 大型空爆炸彈)爆炸所釋放出的能量,所以如果今天好死不死沒有打在比利身上,而是擊中地面的話,後果一定不堪設想,周遭的親友絕對是灰飛煙滅,費城可能會變成廢墟,之前說的收集能量可能完全行不通,因為應該沒多少設備儀器能夠承受如此巨大的威力。

    反倒是比利啊~你是不是在承接沙贊能力時同時被改造了,被2顆炸彈之母轟炸都沒事,真是太神啦!還有就是一定要站好喔~

    全世界只有這位男人能承受的力量。圖/IMDb
    Rock Sun
    64 篇文章 ・ 696 位粉絲
    前泛科學的實習編輯,曾經就讀環境工程系,勉強說專長是啥大概是水汙染領域,但我現在會說沒有專長(笑)。也對太空科學和科普教育有很大的興趣,陰陽錯差下在泛科學越寫越多空想科學類的文章。多次在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最後回到了原點:我喜歡科學,喜歡科學帶給人們的驚喜和歡樂。 "我們只想盡我們所能找出答案,勤奮、細心、且有條理,那就是科學精神。 不只有穿實驗室外袍的人能玩科學,只要是想用心了解這個世界的人,都能玩科學" - 流言終結者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月亮臉、水牛肩,原來是皮質醇濃度過高!——庫欣氏病症狀與治療
    careonline_96
    ・2023/05/30 ・237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醫師,我的月經都很不規則。」30 多歲的陳小姐煩惱地說。

    導致月經不規則的原因很多,必須仔細詢問病史。長庚紀念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陳玟潔醫師指出,由於患者有月亮臉、月經不規則、血糖異常等問題,且理學檢查發現腹部出現深紫色條紋,懷疑皮質醇過多,遂安排一系列內分泌檢查。並根據檢查結果進一步安排腦下垂體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腦下垂體有一個 0.6 公分的腫瘤,因此診斷為庫欣氏病。

    陳玟潔醫師說,神經外科醫師利用內視鏡,從鼻腔進行經蝶竇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順利移除腫瘤。病理報告顯示腫瘤異常分泌促腎上腺皮質素 ACTH,因此造成身體產生過多皮質醇,而導致各種症狀。

    術後追蹤一段時間後,患者的皮質醇濃度回復正常,經期和血糖濃度變得規則,月亮臉也漸漸消失。

    談到庫欣氏病(Cushing’s disease),要先認識所謂的庫欣氏症(Cushing’s syndrome),陳玟潔醫師表示,庫欣氏症是由於患者體內的皮質醇過多,導致身體代謝混亂,並造成各個器官的病變。可能成因包括外源性與內源性,「外源性」是攝取過多人工合成的皮質醇,「內源性」則是因為身體製造過多的皮質醇,導致體內的皮質醇濃度過高。

    不管是幼兒或是成人,庫欣氏症患者最常見的病因是「外源性」,就是吃了太多的類固醇。陳玟潔醫師說,根據台灣的統計,有超過六成都是這個原因,所以必須仔細詢問病史和用藥紀錄,了解是否曾經因為發炎或自體免疫疾病而接受過相關治療、是否自行購買一些藥物或黑藥丸、是否有打過不明止痛針等。

    庫欣氏病為「內源性」,患者因為腦垂體的刺激使體內分泌過多皮質醇而對身體機能造成影響,產生多種症狀,包括月亮臉、水牛肩、中樞型肥胖、下肢水腫、皮膚變薄、紫色紋路、毛髮增生、容易瘀青、色素沉著等。

    陳玟潔醫師解釋,中樞型肥胖是指腹部和臉部明顯較為肥胖,四肢相對瘦小;患者的皮膚會變薄、容易瘀青、有色素沉著,腹部可能出現紫色紋路。庫欣氏病剛開始可能只會出現其中一、兩個症狀,然後數月至數年內才會陸續出現其他表現。

    皮質醇主要功能包括調節蛋白質、醣類、脂肪的代謝,且跟血壓與心血管功能有關。皮質醇還可以視為壓力荷爾蒙,幫助身體應付壓力,所以當我們生病或壓力太大的時候,都有可能讓皮質醇的分泌增加。

    陳玟潔醫師說,庫欣氏病的共病很多,例如可能造成高血壓、糖尿病、電解質不平衡等;在骨骼肌肉方面有可能造成肌肉無力、骨質疏鬆;女性患者可能出現月經週期不規則,或月經沒來等狀況。

    「出現庫欣氏病時,一定要積極處理,」陳玟潔醫師說,「如果沒辦法有效降低皮質醇濃度的話,死亡風險可能高達一般人的 2.8 至 16 倍!」

    懷疑有庫欣氏症,該做哪些檢查?

    懷疑有庫欣氏症時,醫師會先在門診進行初步檢查,若有需要再安排住院檢查。陳玟潔醫師說,檢查包括收集 24 小時尿液並檢驗尿液中游離皮質醇的量,也可以做隔夜 1mg dexamethasone 抑制測驗,就是在晚上 11 點吃藥,然後第二天早上 8 點到醫院抽血,因為體內的荷爾蒙會受到日夜節律的調控,所以在不同時間點抽血,檢驗的參考值會不一樣。

    如果檢查有異常,可能會請病患住院,進行兩天的低劑量或者是高劑量的抑制試驗,就是在特定的時間吃藥,然後再抽血和收集尿液。醫師會根據這些檢查的結果,評估是腎上腺或腦下垂體的原因,然後安排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

    庫欣氏病該如何治療?

    經過一系列檢查,證實有腦下垂體腫瘤造成皮質醇分泌過多,便可診斷為庫欣氏病。陳玟潔醫師說,針對庫欣氏病,手術是治療的首選。目前的主流是微創手術,神經外科醫師會利用內視鏡,經由鼻腔穿過蝶竇,進行腦下垂體腫瘤切除術。臺大醫院的研究顯示,手術後的緩解率可以超過八成。陳玟潔醫師說,剛開完刀一週內,患者體內的荷爾蒙尚未穩定,因此要特別留意是否有不足並適時補充。

    假使患者不適合接受手術,或者是開刀後又復發的庫欣氏病不適合再次手術,就會考慮使用藥,主要是抑制類固醇合成或是作用在腦下垂體的藥物。

    此外,也可能使用放射治療,也就是俗稱的電療。陳玟潔醫師說,放射治療會影響整個腦下垂體,後續出現腦下垂體功能低下的機會較高,必須定期追蹤。

    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狀況,擬定合適的治療計畫。陳玟潔醫師說,長期追蹤的結果顯示,如果能讓病情獲得妥善控制,患者的存活率和一般人相近。

    貼心小提醒

    庫欣氏症是因為過多皮質醇對全身造成影響,而導致月亮臉、水牛肩、中樞型肥胖、肌肉無力、皮膚變薄、容易瘀青、月經不規則等,此外還可能導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等共病,增加死亡風險。陳玟潔醫師提醒,若發現疑似庫欣氏症的表現,要盡快就醫,把握治療時機!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一個人獨立思考的效果,竟然比一群人集體腦力激盪好嗎?——《怪咖心理學之 59 秒的練習》
    azothbooks_96
    ・2023/05/29 ・243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集體思考的效果比較好」是一種迷思?

    一九四○年代初期,在廣告界擔任高層的艾力克斯.奧斯本(Alex Osborn)表示,把一群人放在一個房間裡,叫他們依循一套簡單的原則進行討論,就有可能提升創意,例如盡可能提出大量的想法、鼓勵天馬行空的點子、不要批評或評估任何人的看法等等。

    奧斯本宣稱:「和一群人合作思考時,會比獨立思考想出的點子多兩倍。」

    在創意構思上,團隊的成效真的比較好嗎? 圖/envato

    當然,他的創新方法很快就席捲全球。多年來,全球各地的公司都鼓勵員工用這種方法解決關鍵問題。

    研究人員費盡心思測試了集體腦力激盪的效用。在一個典型的實驗中,他們把一群受測者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半是「集體合作組」,他們一起待在一個房間裡。研究人員告訴他們標準的腦力激盪原則,請他們想辦法解決特定的問題(例如設計新的廣告活動,或是想辦法解決交通阻塞的問題)。另五人則是各自待在五個房間裡,實驗者也是給他們同樣的指示與任務,請他們獨自想辦法解決問題。

    事後研究人員加總兩種情況下想出的點子數,並請專家評估點子的優劣。結果研究顯示集體腦力激盪的效果會優於獨立思考嗎?很多科學家都不太相信。英國肯特大學(University of Kent)的布萊恩.穆蘭(Brian Mullen)與同仁分析以這種方式測試腦力激盪效用的二十個研究,他們驚訝地發現,多數實驗中,獨自思考的受測者想出來的點子數量與品質都比團隊優異。

    研究人員發現獨自思考出來的點子,在質與量上都比團隊想出來的好。 圖/envato

    其他研究顯示,集體腦力激盪可能失敗,一種名叫「群性虛耗」(social loafing)的現象可能是原因所在。一八八○年代末期,法國農業工程師馬克斯.林格曼(Max Ringelmann)一心想讓工人盡可能提高效率。他試過數百種實驗後,在不經意下發現一個意外的效果,就此啟發了一世紀的心理研究。

    團隊工作常遇到的問題:群性虛耗

    林格曼有一項研究是叫人拉繩子升起重物,他原本預期團隊合作會比一人獨自拉起時更努力,但實驗結果正好相反。一人獨拉時,可拉起八十五公斤;但集體拉動時,一人平均只拉六十五公斤。其他的研究顯示,這種現象就像第二章「說服」提過的旁觀者效應,主要是因為責任分散所致。一人獨自運作時,成敗完全取決於自己的能力與努力。成功時,榮耀一人獨享;失敗時,責任一人獨擔。加進其他人後,每個人突然間都不是那麼努力了,因為他們知道團隊做得好,個人也不會受到讚美;團隊做不好,總是可以怪到別人頭上。

    在團隊中可能會遇到互相卸責的情況。 圖/GIPHY

    研究顯示,很多種情況下都可以看到群性虛耗的現象。

    叫大家盡量製造噪音時,一人製造的噪音比加入團隊時製造的還多; 叫大家加總一排數字時,愈多人一起加總,工作效率愈差;叫大家想點子時,一人構思比團隊思考更有創意。這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中都可以看到,包括美國、印度、泰國、日本等地。

    總之,如今許多研究顯示,七十多年來,運用集體腦力激盪可能沒有激發創意,反倒在無意間壓抑了創意。大家合作時,並沒有誘因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以思考優異的點子,大多時候都無法跳脫窠臼,做另類思考。

    所以想發揮創意,只要遠離群體就行了嗎?

    不是。事實上, 有些研究顯示,如果你真的想發揮創意,可以採用幾個又快又有效的技巧。你只需要瞄一眼合適的現代藝術作品,工作時躺下來,什麼也不做,或在桌上擺放植物就行了。

    測試創意

    心理學家想出許多稀奇古怪的方法來測試創意。有時他們給受測者一塊磚頭,讓他們在幾分鐘內思考磚頭的可能用法; 有時他們給受測者一枝鉛筆與一張方形的紙,叫他們把紙折成不同的東西(例如電視、魚缸、書等等)。在這兩項實驗中,研究人員都會計算受測者想出的點子數,並評估那些點子的原創性。

    研究人員也常使用多種視覺與言語上的橫向思考問題,你可以試試以下的問題,測試你的創意: 

    1) 你能否在下列算式中加一條線讓算式成立?(唯一的規定是你不能把那條線斜放在等號上,讓等號變成不等號≠)。10  10  11 =  10.50

    2) 喬安娜和傑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他們父母相同,但他們不是雙胞胎,為什麼? 

    3) 一個男人和鎮上二十個不同的女人舉行婚禮,她們都還活著,他也沒離過婚。一夫多妻是非法的,但這個人卻沒有違法,為什麼? 

    4) 一個人走進古董店,想賣掉一個漂亮的銅幣。銅幣的一面是羅馬皇帝的頭像,另一面顯示 500B.C.(西元前五百年),古董商馬上就知道那銅幣不是西元前五百年製造的,為什麼? 

    【答案】

    1) 這和時間有關。在第二個 1 上面加一橫,把 10 變成 To,那算式就變成「10 TO 11=10.50」(差十分到十一點),亦即十點五十分。

    2) 喬安娜和傑基是三胞胎中的兩位。

    3) 那人是牧師,是婚禮的證婚人。

    4) 西元前五百年是在耶穌誕生之前,所以那時製造的硬幣不會印上 B.C.(before Christ)的簡寫。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59秒的練習,靠表情、姿勢和小動作,輕鬆翻轉工作與人生!、社區裡的用藥悲劇與重生》,2023 年 4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45 篇文章 ・ 17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