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其合成容易及具有獨特的導電特性﹐碳奈米管在如今的奈米科技發展中﹐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至目前為止﹐其應用研究的方向大部份是在其導電特性上(電子元件﹑電子源等)。而荷蘭Delft科技大學的Keith A. Williams等人﹐則從碳奈米管的化學特性著手﹐將其可應用的領域擴展到了生物科技。
對於學習(分子)生物的人來說﹐分離DNA的手續應不算陌生。但是利用碳奈米管來作為識別及分離DNA的工具﹐可能還是頭一回聽說。基本上﹐Keith A. Williams等人所用來作為識別及分離DNA的原理﹐與傳統方式是一樣的﹕將帶有與目標DNA互補磷酸基的(單股)核酸﹐與所欲分離的單股DNA在溶液中混合﹔利用磷酸基之間的匹配﹐DNA會與核酸結合而被從溶液中分離出來。Keith A. Williams等人研究的獨特之處﹐乃是將碳奈米管接在用來分離DNA的核酸上。
碳奈米管經由王水(硝酸﹕硫酸=1﹕3) ﹑鹽酸處理之後﹐其兩端帶有許多羧基群﹐然後經由進一步處理使其管末端形成帶有NHS (N-hydroxysuccinimide) 的酯類。經處理後的碳奈米管﹐再與PNA(peptide nucleic acid﹐縮氨酸核酸) 在DMF(dimethylformamide)溶液中混合。在DMF溶液中﹐PNA會透過取代碳奈米管末端的NHS基與碳奈米管結合﹐形成PNA-SWNT。當Keith A. Williams等人將所合成的PNA-SWNT與所欲分離的單股DNA混合在一起之後﹐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 觀察到DNA成功地與PNA-SWNT結合而被分離出來。
由於碳奈米管已經被證明可以應用在製造電晶體﹑電子源﹑奈米感應器等元件﹐如今又被展示可用來作為識別及分離DNA﹐Keith A. Williams等人的研究結果﹐可說是為未來生物科技與電子學的結合﹐搭起了一座互通有無的橋樑。
原始論文: Keith A. Williams et al., Carbon nanotubes with DNA recognition, Nature420, 761 (2002).
為了幫助骨質疏鬆症患者(T值小於等於-2.5)降低骨折風險,健保署已放寬給付條件。王韋智醫師說,在初級骨折預防方面,可適用在未發生骨折,其骨密度(BMD)檢測結果 T 值小於等於 -2.5合併類風溼性關節炎、糖尿病且使用胰島素或使用糖皮質類固醇(>5毫克/天)超過3個月的骨質疏鬆症患者。在次級骨折預防方面,過去僅適用於脊椎或髖部骨折,現在已放寬至手腕(遠端橈骨)與上手臂(近端肱骨)骨折的骨質疏鬆症患者或骨質疏少症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