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其合成容易及具有獨特的導電特性﹐碳奈米管在如今的奈米科技發展中﹐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至目前為止﹐其應用研究的方向大部份是在其導電特性上(電子元件﹑電子源等)。而荷蘭Delft科技大學的Keith A. Williams等人﹐則從碳奈米管的化學特性著手﹐將其可應用的領域擴展到了生物科技。
對於學習(分子)生物的人來說﹐分離DNA的手續應不算陌生。但是利用碳奈米管來作為識別及分離DNA的工具﹐可能還是頭一回聽說。基本上﹐Keith A. Williams等人所用來作為識別及分離DNA的原理﹐與傳統方式是一樣的﹕將帶有與目標DNA互補磷酸基的(單股)核酸﹐與所欲分離的單股DNA在溶液中混合﹔利用磷酸基之間的匹配﹐DNA會與核酸結合而被從溶液中分離出來。Keith A. Williams等人研究的獨特之處﹐乃是將碳奈米管接在用來分離DNA的核酸上。
碳奈米管經由王水(硝酸﹕硫酸=1﹕3) ﹑鹽酸處理之後﹐其兩端帶有許多羧基群﹐然後經由進一步處理使其管末端形成帶有NHS (N-hydroxysuccinimide) 的酯類。經處理後的碳奈米管﹐再與PNA(peptide nucleic acid﹐縮氨酸核酸) 在DMF(dimethylformamide)溶液中混合。在DMF溶液中﹐PNA會透過取代碳奈米管末端的NHS基與碳奈米管結合﹐形成PNA-SWNT。當Keith A. Williams等人將所合成的PNA-SWNT與所欲分離的單股DNA混合在一起之後﹐利用原子力顯微鏡(AFM﹐atomic force microscope) 觀察到DNA成功地與PNA-SWNT結合而被分離出來。
由於碳奈米管已經被證明可以應用在製造電晶體﹑電子源﹑奈米感應器等元件﹐如今又被展示可用來作為識別及分離DNA﹐Keith A. Williams等人的研究結果﹐可說是為未來生物科技與電子學的結合﹐搭起了一座互通有無的橋樑。
原始論文: Keith A. Williams et al., Carbon nanotubes with DNA recognition, Nature420, 761 (2002).
其中,北瓶鼻鯨於 1997 年被加拿大瀕危野生動植物狀況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Status of Endangered Wildlife in Canada)列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然而,當時 Gully 地區正面臨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工程,導致當地鯨豚長期受到船隻撞擊及工程噪音傷害,使牠們生存遭受嚴重威脅。因此,加拿大政府於西元 2004 年設立 Gully 海洋保護區,以保護瀕臨滅絕的北瓶鼻鯨及當地其他珍貴的海洋生物。
此外,加拿大政府也將保護區依照水深劃分成三個管理區,如圖五中的 Zone 1、Zone 2 及 Zone 3。每個管理區有其獨特的生態環境,在管理上的限制也有些微差異,在 Zone 1,也就是鯨豚棲息的核心海域內,是完全禁止漁撈行為的,而在 Zone 2 和 Zone 3 則可進行商業性垂釣,可釣大比目魚、鮪魚、鯊魚和劍旗魚。
B 型主動脈剝離、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創傷經常發生於遠端主動脈弓部位,因此在進行主動脈支架置放時,常需要覆蓋主動脈弓中通往腦部及上肢的重要血管。陳紹緯教授解釋,過去的處理方法包括使用人工血管進行外科繞道手術,或利用小血管支架進行血管內「煙囪手術」。然而,繞道手術存在傷口護理的問題,而煙囪手術則會增加主動脈支架滲漏的風險,可能導致手術失敗。
筆者認為前述的(1)及(2)都是果,真正的原因只有(3)一個。80 年代,當英特爾的晶片和微軟的軟體成為快速發展之個人電腦行業的雙引擎時,公司充滿活力,專注於其在個人電腦和資料中心伺服器的特殊領域。英特爾高層曾半開玩笑地將公司描述為「地球上最大的單細胞有機體」:一個孤立的、獨立的世界。像 IBM 一樣,數十年的成功和高利潤也催生了英特爾目中無人及自大之企業文化!這種開會又開會、討論又討論、開不完的會、討不完的論正是公司成熟的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