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笑吧你!真心(的笑)不會換絕情

Y. M. Huang
・2013/06/13 ・162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23 ・七年級

面部表情研究大師Paul Ekman認為從人面部肌肉的變化,可以知道那個人真實的情緒狀態,他還開發了一系列的課程,教人們如何判讀微表情。之前的電視影集Lie to Me 謊言終結者就是根據Ekman的經歷改篇的影集,內容很挺不錯的,即便是劇中的壞角色,也有讓人不禁同情的一面,可惜只拍了三季就結束了。

對一般人來說,我們有時候可以正確讀懂別人的情緒,有時候又不行,這絕對不單只是因為我們對於情緒解讀的能力不足,有時候是因為訊息不夠全面。例如,2012年有一個研究發現身體姿勢較靜止的面部表情更能夠透露真實的情緒;他們讓實驗參與者看到知名網球選手獲勝或落敗的表情或身體姿勢,然後請實驗參與者單純看靜止的面部表情,結果沒有辦法做出正確的判斷(請參考下圖,圖片來源及更多的內容請看這裡)。

(你看得出來哪幾位贏球了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觀察到的都是動態的面部表情,而非靜態的面部表情,再者我們通常會有較多的情境線索,所以對於其他個體的情緒判斷表現不至於太離譜。這次要介紹的研究想要探討真心的笑和禮貌的笑是否誘發不同的社交互動機制,亦即我們是否能夠敏感地區辨他人不同的笑,進而產生不同的反應。

在第一個實驗中,他們讓兩個不認識的實驗參與者彼此聊天,然後由幾位不同的面部表情分析人員,針對他們聊天的影片進行分析。分析的重點主要是他們的笑容是否為真心的笑容(同時牽動嘴部的肌肉zygomaticus及眼瞼及上半臉的orbicularis oculi,或是僅有嘴部肌肉牽動的禮貌笑容。除此之外,他們也要記錄當一個人笑了之後,另一個人多久之後會有笑的反應。下圖中的笑容應該可以讓大家對於真心和禮貌的笑容有多一些想像,想要試試看自己判斷真假笑容的能力,請點這裡

結果發現,若一起聊天時看到別人真心的笑,實驗參與者會較快速的以笑容回應,但因為研究者沒有特別說明,所以不清楚當一個人真心的笑時,另一個人雖然以笑容回應,但是否為真心的笑容。

在第二個實驗中,他們想要進一步了解,我們對於別人真心的笑容是否會有一些預期性的反應,畢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預期別人要有一些情緒反應,例如在給了對方一個禮物時,會期待對方透露出驚喜神情,自己也會因為對方的驚喜表情,而有所反應。他們讓實驗參與者學習一個人臉與按鍵的配對作業(例如看到A先生的臉要按”s”、看到B先生的臉要按”d”),這些人臉都是中性的:在100%獎勵的情境下,如果實驗參與者按對了,這張中性的臉就會從中性變成帶有笑容的臉(是動態形勢改變,而非直接由中性臉變為笑臉),這些人臉中,有些固定都會變成真心的笑臉,有些則是會變成禮貌的笑臉;在70%獎勵的情境下,則是按對後,不一定都會看到中性臉變成笑臉,有30%的機會看到中性臉變成皺眉的臉。他們同時記錄實驗參與者進行這個作業時,不同面部肌肉的變化。

在第二個實驗操弄很容易讓實驗參與者產生預期效果,他們會期待按對後會看到甚麼樣的笑臉,用白話來說,就是如果你知道你朋友喜歡吃QQ的食物,每次送他吃QQ的食物後,他就會開心的笑,那在你送給他QQ的東西後,你就會預期他會開心的笑(當然最近他大概不一定會笑…)。從面部肌肉的變化上發現,僅有在實驗參與者預期那些臉會變成真心的笑臉時,他們對應的面部肌肉才會在還沒有看到笑臉時就產生活動,說明了實驗參與者本身已經準備要笑了。

綜合這兩個實驗的結果,真心的笑是不太會騙人的,人們對於這樣的訊息非常敏感,也會做出對應的反應,所以真心的笑是不會換絕情的~

去看研究的原文 Predictive and Reactive Mechanisms in Smile Reciprocity

去看主要研究者Erin Heerey的網頁,Heerey教授主要的研究回情緒、社交互動等

文章難易度
Y. M. Huang
95 篇文章 ・ 2 位粉絲
輔大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探討情緒與認知之間的關係、老化對認知功能的影響、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落實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 部落格網址:認知與情緒新聞網 (http://cogemonews.com)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懷念逝去之人而感傷?其實悲傷是為了讓你與他人再次產生聯繫!——《悲傷的的大腦》
臉譜出版_96
・2023/03/26 ・253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渴求過去的心態

我與眾多喪親者做了大量訪談;其中一次,一位年長的出色男性坐在小桌子另一端與我談話,他的妻子幾年前過世了。

他對我說了過去夫妻之間的暖心故事,告訴我他們中學時認識的過程,之後年紀輕輕就結了婚,生了兩個孩子一起建立美好的家庭。他訴說著過去的家庭生活有多快樂、他有多愛她。

說起妻子因病去世時,他就有點忍不住淚水了,在她過世前的最後幾週,他陪伴左右,然而最後她還是走了。接著他又說,自己最近認識了一位和妻子很不一樣的女性,對方有著與妻子截然不同的興趣,而且個性比較外向。

對他來說,重新開始約會雖然感覺有點怪,但他覺得和對方在一起的自己充滿了活力。這時他靜了下來,沉思了一陣子後,只說了一句:「我只是想說,以前的我們很好。」他又停頓了下,「而現在這樣也很好。」

他還是相當懷念、渴望逝去的時光。圖/envatoelements

渴求的心情並不是專屬於過去的產物,也不是只會令人緬懷以前的人事物;渴求同時也代表一個人對當下有某些不滿。假如人真的只會對過去產生渴求,那就可以單純花一些時間回憶過去,覺得追憶夠了以後再把注意力轉回當下發生的一切就好。

然而在面對悲傷的時候,眼前的現實可能充滿了痛苦,這也就顯得過去的一切更加美好。假如當下的現實生活真的不是那麼吸引人,或是因為自己根本無法將注意力從過去移開,因此不知道當下能賦予自己什麼,這種渴求的狀態就更可能會不斷持續。

悲傷的盡頭是恐懼嗎?

除了我在前文已提過的悲傷、憤怒和失去一部分自己的感受以外,悲傷也可能令人心裡充滿恐慌。

《卿卿如晤》是C.S.路易斯(C. S. Lewis)在太太過世後寫出的優美作品,他在書中寫道:「我從不知道,悲傷與恐懼竟如此相像。」(No one ever told me that grief felt so like fear.)對我來說,悲傷到一個極致時,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恐慌的狀態了。

父親過世後,我沒有孩子、沒有配偶、也不再有父母;在那之後的幾年我都覺得自己與這個世界徹底疏離,過去那些我習以為常的依附關係皆已不復存在。通常在傍晚時分,現實世界中的當下就會引起我的痛苦,而恐慌便成了我面對這些情緒產生的自然反應。

悲傷的心情好似不會停止,甚至轉變成了恐慌。圖/envatoelements

我的心和思緒會如萬馬奔騰一樣高速運轉,同時焦躁難耐地坐也坐不住;在這種恐慌的時刻,唯一能讓我好一點的就是順應身體釋放的腎上腺素,好好動一動身體,因此我通常選擇於夜色籠罩下在社區裡快走。走一走以後我的身體累了,心靈也終於開始感到疲憊,這時我會忍不住流淚,然後慢慢回家。

就我自己的體驗與C.S.路易斯的文字來說,其與神經學家賈克.潘克賽普(Jaak Panksepp)的想法不謀而合。

潘克賽普是情感神經科學(affective neuroscience)這個領域的先鋒,研究的正是情緒的神經運作機制;他堅信能以科學方法和實驗研究動物的情緒,也真的發展出了完整的科學模型,對大腦製造出的各種情緒以及情緒功能提出了解釋。

土桑的溫暖天氣是吸引年長學者造訪的一大誘因,我也因此有幸於二○一七年潘克賽普過世之前,在亞利桑那大學數次聆聽他的演講。大家對他的科學貢獻了解不多,然而其中之一就是神經生物學的悲傷研究。

悲傷與恐懼的身體反應

潘克賽普對悲傷不僅止於學術上的了解──他的女兒在青少年時期因酒駕者肇事而喪命,因此他對悲傷有最切身的經驗。

潘克賽普用全大寫的字母為掌管不同情緒的神經系統命名,如愉悅(JOY)、憤怒(RAGE)以及恐懼(FEAR);掌管失落相關情緒的系統則是恐慌/悲傷(PANIC/GRIEF),從名稱就可以看出這兩種情緒的高度重疊。當然了,悲傷與恐慌的感受並非完全相同,潘克賽普的論述中指的是(一)強烈的悲傷、(二)物種間共通的悲傷感受、(三)尚未經過較高層次大腦皮質處理的悲傷。

他曾記錄下動物與同類被分開時會產生的反應,這些動物會產生更多身體活動,包括心跳與呼吸速率都會上升,同時也會釋放壓力賀爾蒙(例如:皮質醇)、發出求救訊號。潘克賽普在此領域提的焦點是動物發出的求救訊號,甚至有些物種會發出超聲波求救。

潘克賽普也提出了他稱為悲傷解剖學的理論,也就是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時,大腦中互相連結而產生求救訊號的腦區。這些腦區當中就包含了中腦(midbrain)的導水管周邊灰質(periaqueductal gray),位置就在脊髓上方。

動物在感受悲傷時,大腦導水管的灰質會產生活動。圖/envatoelements

在我的第二項神經成像研究中,所有喪親受試者(無論有沒有複雜性悲傷)在看著他們深愛的逝者照片時,導水管周邊灰質都會產生活動;看著陌生人的照片時則沒有這種反應。

恐慌是為了讓自己與他人再產生聯繫

恐慌、身體活動增加、求救訊號都可能會令孤伶伶的動物與其他同類產生接觸;因此我們或許可以想像,恐慌/悲傷的功能就是為了促使動物(包括靈長類)與其他個體接觸;即便落單的個體無法再與原本的照顧者團聚,有其他同類在還是比較能夠提升其存活率。

處於壓力下的動物能透過社交接觸釋放類鴉片物質,不僅能夠舒緩壓力狀態,也能促使牠們學習新的經驗—與其他同類接觸的行為會使動物得到強大的酬賞(也就是體內產生的類鴉片物質),而這種有強烈吸引力的酬賞就會促使動物繼續做出能促發酬賞的行為。

假如我們能夠把這種生理機制當作獨特的治療機制,那該有多好啊。

——本文摘自《悲傷的大腦:一位心理神經免疫學者的傷慟考,從腦科學探究失去摯愛的悲痛與修復》,2023 年 3 月,臉譜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臉譜出版_96
77 篇文章 ・ 248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你是自願想起那些記憶的嗎?為什麼大腦要我們想起——《悲傷的的大腦》
臉譜出版_96
・2023/03/25 ・202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記憶的自主性

父親死後我時常花時間回想關於他的回憶,也因此開始質疑心理學家們對侵入性思維的看法,畢竟以我的例子來說,我是自己選擇想起那些回憶的。

丹麥心理學家多爾泰.本森(Dorthe Berntsen)找來近期發生人生重大壓力事件的人,問他們在做白日夢或腦袋放空時會想到什麼;她發現這些人腦袋裡也會出現自主記憶(voluntary memories)(就像我主動回想父親的病床在醫院裡移動的那段回憶一樣),其頻率與非自主記憶(involuntary memories)(就像父親在廚房烹飪的回憶突然出現在我腦海裡)出現的頻率相當。

因此,雖然非自主記憶確實比較令人難過,但它們出現的頻率其實並不比自主記憶高。與生命一帆風順時相比,人們面對充滿壓力的變故時會比較常回想起上述兩種記憶,而我們會覺得非自主記憶比較常出現其實是因為它更令我們困擾,因為這些記憶帶來的情緒令你我措手不及。

當我主動向親朋好友們訴說父親耍幽默的故事時,雖然一樣會有強烈的情緒,但因為那是我「選擇」要提起的回憶,所以我能夠事先準備好面對情緒帶來的影響。

有時候我們自己選擇想起某些回憶。圖/envatoelements

自主記憶與非自主記憶之間的差別也讓我們察覺人類大腦與動物大腦(例如田鼠)之間的差異;人類比動物多出了近一公斤的大腦皮質,最重要的是,這些多出來的皮質都位於人類前額與太陽穴之間的額葉(frontal lobes)。大腦的前額腦區為人類所獨有,有協助人類調節情緒等功能。

各位或許還記得,人類大腦提取記憶的方式就像在烤蛋糕一樣,必須從不同腦區集結各種材料;必須用到海馬迴及其周遭用來儲存與回憶相關的各種線索的腦區,大腦同時也得從負責掌管視覺或聽覺的腦區提取內容,以增加思緒的真實性,讓大腦產生想像的同時也具備視覺與聽覺效果。

無論是自主記憶或是非自主記憶,都必須運用到這些腦區,而本森為了搞清楚這兩種記憶之間的差異,仔細比較了受試者在產生這兩種記憶時的功能性磁振造影結果。自主記憶與非自主記憶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人類自己主動提取的記憶,因此會運用到額葉外側接近頭骨的腦區──背外側前額葉皮質(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

前額葉會參與人們自主想起的記憶。圖/envatoelements

偶然間想起的記憶總特別難過?

我們需要具備神經心理學家所稱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才能刻意想起某件事情,這是人類特有的能力;這種能力就像企業的執行長一樣,負責組織、指示大腦的其他腦區擔負各種任務。

無論是刻意提取記憶片段,還是回憶不由自主湧上心頭,人類大腦製造記憶的方式大致相同;其中的差別之處在於,如果是刻意提取記憶,人類額葉掌管的執行功能會參與運作,負責指揮大腦想起某一段記憶。

無論是大學畢業典禮、第一個孩子誕生的瞬間,或是結婚的那一天,在這些人生大事過去後的幾週、幾個月甚至是幾年後,就算沒有刻意回想,每個人都有可能突然想起那些時刻,思緒突然出現在腦海裡。也許你當下只是在做一些平凡單調的日常瑣事,或是當天剛好看到某些有關的事物,這些美好的回憶都很有可能驟然躍上心頭。

侵入性思維由令人情緒極度激動的事件而起,當然也可能包括有正面意義的事件──並非只會因為極度負面的事件而產生。但因為關於負面事件的侵入性思維總是特別令人難過,人們才會在出現這些討厭的回憶時格外擔心自己的心理健康。

非自主記憶引來的悲傷總是無法堤防,讓我們更加難過。圖/envatoelements

大部分情況來說(特別是在面對強烈的悲傷時),侵入性思維其實只是大腦的自然反應,目的是要讓我們記住這些重要、充滿情感波動的事件。從大腦的角度來看,人類大腦好像是一再讀取關於失落的思緒,然而大腦對於人們生命中重要的正面事件同樣也是這麼做的。

在猝不及防的情況下,思緒與感受突然被悲傷佔據確實令人非常難受,但大腦其實是為了了解情況才會重新讀取這些記憶,就像你我對親友重新訴說某些記憶與故事一樣,我們只是想更深入了解這些人生片段。

如果能從這個角度看待侵入性思維,下一次這種狀況再次發生時,你就不會覺得有什麼大不了了,畢竟大腦這麼做確實有其緣由;侵入性思維的閃現因此感覺起來更具實際功能,不再像過去一樣,只讓我們覺得自己沒有好好駕馭心中的悲傷。

——本文摘自《悲傷的大腦:一位心理神經免疫學者的傷慟考,從腦科學探究失去摯愛的悲痛與修復》,2023 年 3 月,臉譜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臉譜出版_96
77 篇文章 ・ 248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2023奧斯卡】如何接住你我身邊的暴食「鯨魚」?剖析電影《我的鯨魚老爸》狂吃背後的關係心理
雞湯來了
・2023/03/24 ・271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蔡季葦
  • 製圖/雞湯來了特約美術羅仕翔
  •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妳是個很棒的人,沒有比你更棒的女兒」
——《我的鯨魚老爸》查理。

「你現在想當個稱職的父親了?」
——《我的鯨魚老爸》艾莉(查理的女兒)。

榮獲2023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妝髮設計,及全美20多個電影獎項提名的電影《我的鯨魚老爸》,主角查理與前妻離婚後多年不曾見過女兒,卻在暴食症越趨嚴重,健康指數走向人生尾聲之時,不惜「花錢」也要請女兒來到自己住處,渴望了解女兒,努力希望女兒看見自己的美好價值。

然而,即便再怎麼渴望和女兒修復關係,查理依然放任自己吃下大量高熱量的食物,站起來要費九牛二虎之力、走路需要拐杖、無法彎腰撿拾掉落物品……龐然笨重到難以自理的身軀,依然在一個個空虛落寞的夜晚獨自嗑下一整份大披薩,大口咬下巧克力與甜食。究竟,是什麼讓查理暴飲暴食、狼吞虎嚥,不愛惜自己?

圖/《The Whale》劇照

「誰會想要我這種人參與他們的人生?」
——《我的鯨魚老爸》查理。

心理學:暴飲暴食、自我毀滅?其實是用吃來逃避關係失落的情緒

圖/《The Whale》劇照

艾莉:「你為什麼變得這麼胖?」
查理:「某個我在乎的人過世了,這對我影響重大」

電影《我的鯨魚老爸》中,查理與前妻離婚,與女兒多年不曾見面,中年出櫃交往的同性伴侶,也因宗教與家人評價等因素,離開了人世……。面對人生中最重要的伴侶與親子關係,都面臨著多重的失落與打擊。「吃」成為查理的宣洩管道,甚至嚴重成為暴食的習慣。

圖/劇照素材取自《The Whale》

多篇臺灣心理學研究,以深度訪談了解暴食症者的生活經歷及心理狀態,發現「面臨親子關係(或和重要他人)疏離」是暴食症者常見的生活經歷,而這樣的狀況遲遲未能改善,當事人也較缺乏主動改變現狀的動力或信心,便「寄情於狂吃」,用暴食來「打發空虛寂寞」、「取代無從排解的情緒」、「在狂吃的過程中獲得短暫滿足」。

而在「關係疏離」現狀沒有改善,又不斷暴食的狀態下,日復一日,暴食者常因身材走樣、越來越不能自理,衍生「生活失控感」及更多的「負向情緒」,造成自尊及自信越來越低,更沒有自信改善關係現狀,也就越來越「只能寄情於狂吃」。對自己、對關係的無能為力,造成不斷暴食、自我毀滅的暴食惡性循環。

 

圖/《The Whale》劇照

「我很擔心她忘了自己是個多棒的人,我要確定她會過得很好」
——《我的鯨魚老爸》查理。

認知治療學派(Jones et al., 2007)指出:
暴食者是因「逃避」某件情緒,而用暴食來「補償」。

與其直接命令(叫對方不要再吃了),或激將法(怎麼把自己吃成這樣),都不如尋求根本「處理情緒」會更有用。

綜合多篇臺灣心理諮商、護理及醫學的研究[1],如果你或身邊就有暴食者,或遇到困難常以暴飲暴食來逃避問題的暴食傾向,可以試試理解背後的生活經歷及心理狀態,試著把逃避的情緒找回來,或許也能逐漸把跌入暴食深淵的自己找回來。

練習1 情緒與現狀覺察

試著羅列出逃避情緒帶來的優缺點、暴食帶來的優缺點,正視暴食惡性循環的狀態。

具體練習
1. 寫下逃避某件情緒的優點、缺點(例:壓抑焦慮讓我一時之間不用處理難解的問題)
2. 寫下暴食的優點、缺點(例:吃讓我得以逃避、但整體和身材感覺越來越失控)

練習2 情緒辨識與表達

用各種方式辨識情緒的樣貌,並具象描繪出來。

具體練習
1. 試著「寫下」或「畫下」代表該情緒的表情
2. 試著「寫下」或「畫下」代表該情緒的顏色
3. 用一種動物形容該情緒
4. 用一首歌代表該情緒
5. 提到該情緒時,身體有什麼反應

練習3 重建表達情緒信念

盡可能避免二分法的限制性信念,盡可能拓展多元看待事件的視角與觀點,提升自我評價。

具體練習
1. 透過對話,發展多元的看待觀點
2. 無論對錯好壞,試著表達自己真實的情緒

相關推薦:換個角度、重新定義的自我效能信念日常鍛煉

相關推薦:不再把過去的傷,拿來糟蹋未來的自己——《關係修復力》讀書會

看似暴飲暴食、自我毀滅的行為,其實來自於一連串失落衍生的自我輕視。誠實表達自己、旁人的真實理解,或許是關係課題最大的釋放與和解。如同《我的鯨魚老爸》電影最終,當查理更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讓人們看見自毀表象背後的痛苦心靈與關係課題,是掙扎與混亂的時刻,但也是重新站起來的時刻。

延伸閱讀:雞湯來了

註解

  1. 以下步驟主要整理自:張勻銘(2010)。 暴食症的認知模式。台灣心理諮商季刊,2(3),32-46。詳細作法與具體心理諮商、醫學治療,建議尋求專業的協助。

參考資料

  • 林佩姿、王芙容、李炳鈺(2010)。 不容忽視的飲食障礙 – 暴食症。藥學雜誌,26(4),47-51。
  • 羅瑋嫻(2009)。暴食症患者的生病經驗與其家庭關係─一個結構取向治療的模擬框架。國立台中教育大
  • 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 葉慧雯、曾念生、賴姿如、周桂如(2006)。飲食疾患之認知行為治療。護理雜誌,53(4),65-73。
  • 陳冠宇(2005)。心理治療有效減輕心因性肥胖患者之體重。北市醫學雜誌,2(3),305-310。
雞湯來了
50 篇文章 ・ 461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