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俗語,畢竟對年輕一輩來說,老人家積年累月堆積下來的智慧,是怎樣也無法用財富衡量的。但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對老人失智症(dementia)做出的人口推計報告,在民國一百一十年,台灣失智症人口將佔六十五歲以上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也就是每十個老年人裡面就有一個患有失智症。
老人失智症,從前有個不雅的稱號,叫做老人癡呆症。但是患有失智症的患者並非如我們想像中的「癡呆」,而是「失智」。失智症的初期症狀是健忘,就像是上一分鐘才將洗好的蘋果放進冰箱,下一分鐘卻打開冰箱問你蘋果是誰洗的。初期症狀通常都是很細微的一些小事被遺忘,但到了後期,就會像是我們一般在電視上所看到的,遺忘的事情越來越多。可以想像的,失智症不單單對患者家庭造成極大的傷害,由於失智症後期會依據病程的轉移,而產生人格轉變、喪失方向感、失去自理能力等,對社會來說也是一種傷害。失智症並非單一成因,根據發病原理和腦部損傷可分成數種類型,而其中占了最大比例的就是我們一般熟知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阿茲海默症,很遺憾地,依目前的醫學技術無法在患者生前做出確診,因為其最大的病徵是腦部蛋白質的異常堆積所形成的斑點(類澱粉蛋白質班,Amyloid plaques)和糾結成一團的神經纖維(神經纖維糾結,Neurofibrils tangles),這兩項病徵只有在死後的解剖化驗才能確定,並確診為阿茲海默症。理所當然地,目前沒有針對阿茲海默症的有效治療方法。患者隨著病程的發展,最終將因各項併發症而死去。目前,阿茲海默症被廣泛認為是由β類澱粉蛋白質(beta-Amyloid)造成的。該類蛋白質是由於它的前身——前類澱粉蛋白質(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被異常地分解成無數小塊後的產物。根據研究指出,這樣的異常是由APP——以該蛋白質命名的基因——的突變型所造成的。
一群研究者前仆後繼地展開了跟APP的長期奮鬥,一堆APP的突變型被找出來,也都發現跟阿茲海默症的致病有關。
然而,在去年的《Nature》期刊上,一篇研究卻指出一種APP的突變型,不僅不會導致阿茲海默症,反而可能成為強而有力的阿茲海默症預防針。這項研究是在地理位質與世隔絕的冰島(Iceland)上展開的,使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之所以選擇冰島做為研究地點,是因為該區域礙於地理位置,不容易有外來基因的流入,整座島上的基因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有利於在比對所有受試者的基因序列時,可以較順利地將患者和控制組間的異常歸因於疾病的不同,而非本身的變異。以往,這類研究都傾向於在患者身上尋找異常基因,但在該篇研究中,作者們反向而行,轉而在控制組上尋找異常基因。
他們發現,在APP基因序列673位置上,當原本的丙胺酸(Alanine,A)替換成蘇胺酸(Threonine,T)後,將成為預防阿茲海默症的保護機制。然而,有趣的是,在同一位置上,當丙胺酸是被纈胺酸(Valine,V)所替換,且湊成對的基因配對時,攜帶者將會罹患早發性的阿茲海默症。也就是說,僅僅一個胺基酸的不同,就會導向極端的兩種結果——罹患阿茲海默症和遠離阿茲海默症。他們進一步將良性突變攜帶者的認知功能和正常攜帶者的認知功能進行比較,發現帶有良性突變的攜帶者,認知功能普遍較好。
雖然目前普遍認為阿茲海默症是因為腦部蛋白質堆積造成的損傷引發各項病症,「根據研究結果,我們認為阿茲海默症是老化相關的認知功能退化中的極端值。」而非腦損傷造成的疾患。
但不論阿茲海默症是怎樣的一種疾患,這項研究,無疑開啟了治療阿茲海默症的一束光芒,進一步的研究將有助於基因治療(Genetic therapy)的開發。
文獻出處:Nature: A mutation in APP protects against Alzheimer’s disease and age-related cognitive decline [Aug 02,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