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球場上的心理學:教練的管教方式,會對球員心理造成什麼樣的影響?──WBC經典賽系列文(3)
在一場棒球比賽當中,除了球員的技術之外,心理素質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過去關於運動的研究當中,臨床運動心理學家Mahoney曾經提到,在高水準的競技比賽中,影響成績表現的因素,生理成分大概只佔了20%,其他80%則是受到心理因素所影響[引自1]。當然,這樣的說法或許會有一些問題,例如生理的體能基礎和心理層面的自我效能感之間,難免存在著一些交互作用;不過在一場實力相當的運動比賽之中孰能勝出,心理層面的影響力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而影響球員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來自於球隊的總教練。也因此,每到了國際賽,中華隊推出的總教練人選,總會備受棒球迷的關注,也常常是棒協和中華職棒之間權力的角力。除了兩個協會之間的權力爭議之外,教練對於球員的心理層面,也會帶來莫大的影響,過去運動心理學的研究,也對此多有著墨。到底,一個總教練能對球員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圖/作者攝影
教練對球員心理的影響
教練這個角色的存在,對於球員們的心理,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力呢?近期對於球員心理狀態的研究焦點,聚焦在運動倦怠(Athletic Burnout)的這個議題之上。運動倦怠的議題,是從心理學關於倦怠(Burnout)的研究中衍伸而來,原本主要是被Maslach等人用來研究工作倦怠時所採用的詞彙[如2],後來被沿用到運動領域。
什麼是運動倦怠?
所謂運動倦怠(Athletic Burnout)指的是「運動員在運動情境中,由於經常性的,甚至是極端性的無法應付過多的訓練或是競賽的要求,因而導致一種生理上與心理上的耗竭[3]。而根據國外學者Raedeke與Smith的研究,運動倦怠又可以細分成三個部份,分別是:降低成就感(從運動當中所獲得的成就感變低了)、情緒與身體上的耗竭(對運動感到疲倦、無力等等)、對運動的貶價(對於運動的喜好程度降低,開始不喜歡運動了)[4]。國內學者盧俊宏等人將這份研究編修成中文量表,結果發現,用降低成就感、身體耗竭、對運動貶價等這三個因素來描述運動懈怠的情形,在國內的運動員身上也適用[5]。
圖/作者攝影
那麼,一個運動員為何會出現運動倦怠的情形呢?心理學家Smith將運動倦怠分成四個階段[6]:
客觀情境(如:面臨很重要的比賽、訓練過於辛苦、報酬很低等等)→認知的評估(如:個人認為客觀情境已超過個人能力負荷、運動對自己而言已喪失意義等)→心理反應(如:緊張、焦慮、無力感等)→因應和行為反應(如:生心理產生不良反應、成績表現低落、退出球隊等)。
其中,第二階段(認知的評估)是一個人是否會產生運動倦怠的關鍵,當個人評估客觀環境已超過主觀負荷時,才會產生運動倦怠。
台灣棒球教練──家父長式的領導風格
那麼,教練在球員是否會產生運動倦怠這一點,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過去研究發現,華人社會的運動教練對待選手的方式,比較偏向家父長式的領導風格[7~10],這可能也反應了華人社會中特有的傳統模式。根據台大心理系教授鄭伯壎的研究發現[11],華人部屬的上下階層關係中,上階層的領導者對待下屬的家父長式領導方式,具有三大特色:「威權領導──對下屬具有完全的控制權,下屬必須服從、仁慈領導──對下屬表現出人性化的一面,對下屬展現出關懷的一面、德行領導──長官對下屬展現出自律、無私的風範」。
簡而言之,長官具有權威的風範,但除了扮黑臉之外又有扮白臉的一面,會體恤部屬的辛勞、關心部屬及其家庭的狀況,且長官同時也會塑造出領導者應有的風範,這和西方社會的上下階層關係是很不同的一種運作模式。
而康正男(2005)則進一步將鄭伯壎等人的研究應用到探索我國棒球教練的領導行為,發現棒球教練家父長式領導當中的威權領導,又可以再細分成三個主要成分[12]:
紀律精神:在球場上,教練會嚴格要求球員的學習態度,並表現出不服輸的奮戰精神;同時也要求球員維護球隊形象,在球場外也得自我約束個人的行為。
要求服從:在比賽或訓練時,球員應該無條件服從教練的指示,避免與教練發生衝突。
教誨訓示:教練會要求球員展現出最佳表現,當球員的成績不好時,教練會直接斥責,並對球員加以指導。
從這篇研究中可以發現,在我國的教練不僅要求球員在球場上的表現,在場外的紀律也是教練管轄的範圍,這也是和西方棒球文化中很不一樣的地方。
家父長式之威權領導風格對球員運動倦怠的影響
那麼,教練的威權領導風格,對台灣棒球員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兄弟象的退休投手劉義傳,就曾經對此做過一番研究[13],他採用了康正男(2005)所編製的「棒球教練威權領導行為量表」來研究教練威權領導(紀律精神、要求服從、教誨訓示),對於球員的運動倦怠,是否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他以99學年度全國高中棒球聯賽硬式木棒組的其中八所高中棒球選手(共計207人)做為研究對象,結果發現,教練威權領導的方式,對於競技倦怠完全沒有顯著的相關;若改採迴歸分析,以威權領導對運動倦怠進行預測,則僅有「講求紀律精神」對「整體運動懈怠」、「對運動貶價」、「降低成就感」達顯著,且個別的解釋率僅有2.8%、2.7%、1.7%。
意思是說,若一個教練越講求紀律精神,越是嚴明要求球員表現出不服輸的態度,以及場內場外都要遵守一定的紀律,那麼球員就越有可能出現運動倦怠的情形,而他運動懈怠的型式,會反映在「這個球員變得不再那麼愛打棒球」、「這個球員從打棒球所獲得的自我成就感降低了」這兩個面向之上;且一個球員會出現運動懈怠的情形,只有大約2~3%是因為教練講求紀律的這個原因所導致的。
圖/作者攝影
然而,國內另一份針對95學年度大專聯賽甲組球員所進行的研究卻發現,教練的威權領導模式,無論是和「整體運動懈怠」,或是和運動懈怠中的對運動貶價(不再喜歡打棒球了)、情緒及身體耗竭(對於打棒球感到不開心,筋疲力竭),都有顯著的正向相關,若採用迴歸分析,威權領導亦能夠正向預測運動倦怠。也就是說,在這份以大專甲組球員為樣本進行的研究中,教練越是威權領導,越容易讓球員對打棒球失去興趣、感到身心俱疲、失去打棒球的自我成就[14]。
到底為什麼這兩份研究的差異會如此之大呢?我認為這和教育結構也有關係。我國的高中生在高中時,受到的是很權威、階級性的教育,對於教練威權式的教導,或許也會視為理所當然;然而升上大學之後,更多元的思考模式,以及更有彈性的選課方式,教授的權威性不再那麼明顯,而對於教練的威權式領導,選手開始會去思索其意義為何,不再那麼吃這一套棒球訓練方式了。
當然,目前的研究僅針對高中、大學甲組棒球員進行研究,乙組球員是否適用?女子球員是否適用?我覺得這都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畢竟甲組和乙組球員打球的目的和動機有所不同,甲組比乙組以打棒球做為職業生涯考量的可能性更高;而女子運動團體和男子運動團體間的性別差異也是值得考慮的,女子棒壘球員和教練兼是否也會有威權領導的存在呢?或是影響她們更多的是家父長式領導之下的仁慈領導呢?這都是未來研究可以考量的面向。
台大校內乙組棒球系際賽。圖/作者攝影
教練還會影響球員的哪些心理層面呢?
除了教練的威權式領導,可能會讓球員對棒球感到倦怠之外,教練還會影響到球員的哪些心理層面呢?根據康正男的研究發現,無論是業餘球員或是職業球員,總教練採取越多威權式教導中的紀律精神行為, 則球員會對教練越信任,也會對教練有較高的滿意度,同時也會對個人及球隊的表現有較高的滿意度[15]。
那麼,為什麼同樣是採用紀律精神行為,根據劉義傳等人的研究,得到的結果是會讓球員感到運動倦怠,但是康正男的這份研究,卻提升了球員對教練的信任程度呢?目前的論文並沒有對此提出解釋。若是以我個人的猜測來看,我認為是因為還有其他因素影響著球員是否會產生運動倦怠,正如同前面曾經提到,根據Smith的研究發現,一個球員是否會產生運動倦怠的關鍵因素在於,一個球員對於外在客觀環境做出了怎麼樣的主觀詮釋[6]?因此,主觀詮釋可能是影響著教練的紀律精神行為,會哪些球員會產生運動倦怠,哪些球員對教練更信任,對自我、教練和球隊有更高滿意度的重要調節變項之一。
除此之外,康正男的研究也發現了,若是一個教練採取了越多威權式領導當中的教誨訓示行為,則越會損害教練和球員之間的關係,使得球員對教練領導的信任程度以及對教練的滿意度隨之降低,進而影響球員個人的成績表現,而且無論是在職業或是業餘當中皆是如此。因此,若是你所屬的球隊,有著像以前兄弟象的某位總教練一般,會動輒斥喝,甚至出手毆打球員的總教練,那麼這隻球隊的表現恐怕不會太好喽。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圖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延伸閱讀
Dorfman, H.A. & Kuehl, K. (1989). The mental game of baseball: A quide to peak performance. South Bend, IN: Diamond Communications.
Maslach, C., Jackson, S.E, & Leiter, M.P. MBI: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96.
Weinberg, R. S., & Gould, D. (1999). Burnout and overtraining: Foundations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ics.
Raedeke, T. D., & Smith, A. L. (2001).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easure.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3, 281-306.
盧俊宏、陳龍弘、卓國雄(2006)。Raedeke 和Smith 運動員倦怠問卷(ABQ) 之研究。 體育學報,39(3),83-94。
Smith, R. E. (1986). Toward a Cognitive-Affective Model of Athletic Burnout.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8, 36-50.
周俊三(2003)。海峽兩岸籃球運動員教練的家長式領導、知覺動機氣候、 團隊凝聚力及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高三福(2001)。團隊文化與教練領導 : 質化與量化兩種研究途徑。 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鈺芳(2003)。教練領導、領導信任及運動員效能:多元領導模式驗證。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湯慧娟、宋一夫(2004)。教練家長式領導、團隊文化價值觀對團隊承諾之影 響研究。 體育學報,119-130 。
鄭伯壎、周麗芳、樊景立(2000)。家長式領導量表: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測量。本土心理學研究,14期,3-64。
康正男(2005)。棒球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探討-概念建構與模式分析。 體育學報,38(4),53-68。
劉義傳、王清欉、黃崇儒 (2013)。高中棒球選手心理堅韌性及教練威權領導 與競技倦怠的關係。 台灣運動教育學報,8(1),1-13。
曾建興、林彥伯(2008)。家長式領導行為對大學棒球運動員運動倦怠之影響。 北體學報,16,26-37。
康正男(2006)。棒球總教練威權領導與球員效能之研究:職棒與業餘之比 較。 大專體育學刊,8,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