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撒.艾西莫夫,譯者:葉李華。
城邦文化出版社、2005年3月8日初版
基地第二部曲分為兩個看似不相干的橋段分別是「將軍」和「騾」,但是能以梁啟超說過的一句話來貫通:「自信與驕傲有異;自信者常沉著,驕傲者常浮揚」,其實「將軍」和「騾」指的是兩位挑戰基地的野心家,將軍代表著舊帝國最後的光榮和迴光返照,一個繼承了帝國所有舊傳統的將軍打算一舉拿下基地的世界好恢復帝國的榮耀,卻因為自大而失敗。而騾對基地的成功征服,也在於基地領導階級的自大狂妄。
第一篇的「將軍」最主要的描述,在於謝頓計畫的不可逆性,就在基地面對兵臨城下、四面楚歌的時候,這名舊帝國的將軍馬上被皇帝召回、並且失去一開始的銳氣,著著實實打了替這次危機奔走的基地人馬一巴掌,謝頓計畫的成功性多半歸咎於舊帝國的制度替他自己做好了棺材,只差自己走進去而已,但是這對基地來說是好事嗎?
第二篇的「騾」剛好就呼應第一篇的「將軍」,基地的人終於失敗了、失敗在他們盲目的相信謝頓計畫,和又把舊時的帝國習慣帶回來,其實一開始讀者會認為基地一方會失敗,在於騾的本人的超能力,也就是改變他人的情感與智謀,和騾本身並沒有被謝頓計畫計算到,所以基地一方失敗是理所當然、但我認為作者留給基地本身很多機會去扭轉乾坤,但是基地的統治階級太過於自大,才導致這不可逆的結果出現,例如他們早就知道有騾這號人物,但卻不加以阻止、反倒浪費太多時間在不必要的地方,難道有時候要人類群體團結是如此困難嗎?即便有人已經準備好一股巨大的力量想把基地的人民一網打盡、純粹是為了證明自己和群星相比不是那麼渺小,人的脆弱和黑暗在「騾」這篇一覽無遺、騾只是一個突變的人類,肉體扭曲且其貌不揚,他的野心和征服不外乎一個目標,就是讓全銀河系看看他的絕望有多麼的龐大,深深大聲呼喊自己的存在,發動戰爭固然是種罪行,但他的目的是多麼的簡單,就跟所有人一樣、只是想要他人的認同罷了。
人可悲的地方就是無法互相認同彼此,就算在同一個房間裏,人和人的距離可以比擬恆星之間的距離,為什麼人和人之間要互相了解是那麼困難?但是要彼此施加巨大的痛苦在對方身上,又是如此簡單呢?
在這裡作者艾西莫夫提供了一個答案、一個或許可能的答案。
那就是第二基地真正的目的!第二部到最後才告訴所有人,就算物理科學發達到極致的基地,最後也不過是舊銀河帝國的翻版、人類總是在重復過往的錯誤,而且毫不加以懷疑,謝頓計畫的最終目標或許是建立一個比舊銀河帝國更為強大的帝國、這點以基地的科學之力絕對有辦法做到,可是那又何必呢?最後也勢必同舊帝國一般消失在廣大的宇宙深淵中,再也爬不出來、永不超生,第二基地的人馬就是要確保基地所建立的帝國決不會再重蹈覆轍,方法就是藉由第二基地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所發展出的精神感應能力,來改造所有人類的思維、好讓每個人類都有辦法彼此心靈相通,或許有人會說就算互相理解了又有什麼用?每個人都有黑暗的一面和邪惡的行為和想法,而且抓到機會就想要實行,愉快地享受從他人身上傳來的痛苦完全不會感到羞愧,只會感到更自在更快樂。
我知道這很難理解、這無法用科學去證明也,無法去反證所有人類心靈黑色的陰暗角落,這簡直就像是魔法!
亞瑟.克拉克說過、魔法就是人無法理解的科學,因為每個人都害怕和恐懼,築起高牆不願意面對其他人的審視,因為人本身喜好快樂、而邪惡的做法又是得到快樂最有效率的方法,看看自己再看看他人,相對的理性而論自然會害怕,害怕施暴與被施暴者互換的場合、害怕自己的快樂被他人奪走,但如果施暴者能體會被施暴者的心情呢?假設某種快樂的情緒和感覺能夠被他人所共享呢?又或者再也不會有恐懼和害怕、所有人都能體會他人做法的立足點和悲哀呢?
作者留下很多問題給讀者,卻也沒有要求讀者可以試著去理解他人,畢竟進入他人的內心是一種很危險的事情,我只有看出他一個述求。
宇宙雖大卻不如人心的宇宙廣大、就算我們將所有物質宇宙都牢牢掌握在手裡又有什麼用呢?人和人彼此的距離,那才是真正浩無疆界的終極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