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IKEA效應讓你自我感覺良好

Lu-Tzu-Yao
・2013/04/02 ・97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67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redit: CC by dullhunk@flickr

你曾經深深著迷於自己花了好幾個小時完成的手工藝品嗎?或曾覺得自己剛設計好的一份簡報背景顏色挑得真是超棒,棒到得往後坐遠一點來讚賞自己的作品嗎?這樣的話,表示你已經中了「Ikea效應」。

這種心理現象名稱源於幾萬人對於組裝家具的熱愛,以來自北歐那知名的組裝家具店為名。研究這現象的美國杜蘭大學(Tulane University)行銷學教授莫雄(Daniel Mochon)說:「想像一下,當你組裝好一張桌子,或許看起來有點小瑕疵,而你的太太跟鄰居看這張桌子則很直接,就是個有點差勁的手藝品,但在你眼中卻覺得很完美,只因為這是你親手創造的,是你勞力的成果。這就是Ikea效應的意思。」

通常我們都認為因為喜歡一件事所以才付出心力,不過莫雄教授和諾頓(Michael Norton)在想:會不會反而是因為付出了心力所以喜歡這件事情呢

在經過一系列實驗後他們發現,相同的工藝品,如果是自己完成的,比起經他人之手,會對其賦予更高的價值。最近的研究發現:除了因為自己完成了一份「偉大的作品」而感到自豪之外,也能藉此向別人展示「我很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效應中有個陰險的元素存在:被操弄而自認為自己較無能的人,可能更容易受到Ikea效應影響。另一方面,莫雄也發現,當人們獲得自信心的提升後,他們就比較沒有興趣向自己跟向別人展現能力。

那麼,像Ikea這樣的DIY家具店,有可能在店裡要顧客解決艱難的數學問題,而增加家具的銷路嗎?(刺激消費者藉組裝家具重拾自信)

莫雄答到:「這無疑是一種冒險的策略,要是消費者發現Ikea讓他們覺得自己很笨來增加家具的銷量,我不確定對Ikea會帶來什麼衝擊。」

莫雄的研究反映出一個嚴重的問題:全世界的公司、經理人愛上了自己的點子,並且否決了外來但更好的主意-因為那些主意不是出於自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我陷在一個計畫裡,而且我為此工作一、兩年了,我可能會認為這個計畫是非常好的點子」,莫雄說,「所以如果有別人來跟我說這計畫非常的失敗,別再浪費時間了,我還是會埋頭苦幹的去做,就因為那是我的心血,這就是Ikea效應帶來的影響,我可能會認為這計畫比事實來得好。」

不管你是否在執行一個牽涉數百萬元預算的計畫,或是學校裡的專題研究,你非常需要在將你的「完美計畫」公諸於世之前,請沒有參與計畫的其他人給些意見吧!

資料來源:Why You Love That Ikea Table, Even If It’s Crooked. NPR [February 06, 2013]

文章難易度
Lu-Tzu-Yao
18 篇文章 ・ 0 位粉絲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你是高估了還是低估了你的美貌?
果殼網_96
・2013/06/20 ・210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相關標籤: 自我感覺良好 (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Dove的行銷廣告讓人相信我們比自己想像得更美,但《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一文則表示我們更傾向於高估自己的美貌。而且,高估的可能還不只是美貌。

2013年4月15日,Dove發佈了一款名為「美麗真相素描(Dove Real Beauty Sketches)」的短片。短片推出後,立刻受到追捧。幾百萬的點擊率,讓其成為眾人津津樂道的病毒式營銷(viral campaign)的成功典範。

美麗真相?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名女性在向一名法醫素描師口頭描述自己的長相,然後法醫素描師據此來給她畫像。為了排除干擾,他們彼此用簾子隔開,因此在 作畫過程中法醫素描師並不能看到女性的臉。除了根據女性的自我報告進行創作,法醫素描師還會根據他人對該名女性的描述來完成一幅素描。「他人」有男有女, 他們與來參加實驗的女性並不熟悉,只是在實驗前兩人有過寒暄罷了。

最後,所有的女性都會看到兩幅畫像,一幅是自我報告的成果,另一幅則是他人描述的結果。讓所有女性驚訝和欣喜的是,對比兩幅畫像,根據他人描述所畫 的自己更加美麗。影片最終以這樣一句話結尾——「你比自己認為的更美。」(You are more beautiful than you think)而畫上句點。考慮到生活中很多女性對自己相貌的挑剔,這個看似科學的實驗似乎得出了一個非常讓人心動的結論。就像安徒生童話裡的醜小鴨,如果有一天突然意識到自己竟是一隻白天鵝,那該是如何地暢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麗真相」的真相

然而當人們沉浸在創造出的驚奇和欣喜中時,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這一影片的結論是錯誤的。實際的情況是,相比如貶低自己,人們更加傾向於抬高自己。透過玫瑰色的眼睛審視自己是人的天性,大部分人大腦中的自己都比真實的自己更優秀,不僅是在外貌上,在每一個方面都如此。

芝加哥大學的尼克勞斯·艾普利(Nicholas Epley)和弗吉尼亞大學的艾琳·惠徹(Erin Whitchurch)的研究最直接地證明了此廣告具有的欺騙性。他們的一系列研究證明,我們認為自己比真實的自己更加美麗。研究者拍攝了所有參與者的照 片,然後通過相關軟件將照片變形,來提高或者降低照片的吸引力。最終得到三種圖片,未變形的、高吸引力和低吸引力的照片。隨後,研究人員告知實驗參與者, 電腦將會給他們呈現一些圖片,包括他們原始的圖片和變形後的圖片。參與者的任務就是在這些照片中識別出沒有經過變形的圖片。實驗的結果表明,人們會更多地 將高吸引力的圖片認定為沒有變形的圖片。

有意思的是,實驗者只有在識別自己照片時才會出現這樣的偏差,在識別陌生人照片時卻非常準確。同樣的實驗程序,當照片上的人由自己變成了一個在3周 前在另一個完全不相關的實驗中遇到過的陌生人,人們會更多選擇沒有經過變形的圖片。為了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結論,研究人員進行了新的實驗。以往的研究表明, 當外界對象和人的內在表徵相符合時,人們識別該對象的速度更快。也就是說,如果人們內心深處認為吸引力更高的圖片就是自己的話,他們識別這樣圖片的速度會更快。果不其然,實驗結果驗證了先前的假設。

都是「自我感覺良好」

對自己相貌的誇大性認知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心理學家將其稱為「自我提升(Self Enhancement)」。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自己做好事的可能作出過高的估計,但是在預測陌生人此類行為時卻非常準確。例如,相比如實際捐款數, 人們會高估自己會捐助的數額,但是在預測陌生人的捐款時卻客觀又準確。同樣的,當面對即將到來的總統選舉,人們會高估自己給某位候選人投票的可能性,卻能 比較客觀預測他人的投票意願。人人都認為自己比一般人要優秀得多,當然我們都知道這在統計學上是不成立的。這種效應被命名為「平均數之上效應(the above average effects)」。該效應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比如93%的司機認為自己比其他司機的平均車技更好;94%的大學教授覺得自己的工作表現優於他人工作表現 的平均值。人們也會不切實際地低估自己和他人相比的健康風險:人們覺得自己得流感的概率比他人低。股民會認為自己買的那隻股票肯定會賺錢。如果你天真地認 為這種「自我提升」效應只存在於他人身上時,你並不孤單,因為大多數人都會說自己比其他人更能做出準確的自我評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人們需要進行「自我提升」呢?這得從自我提升帶來的好處說起。在社交生活中,表達出自己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能帶來和諧的人際交往。理論上,人 們可以在自己有準確的認知的同時去欺瞞他們。但是欺瞞有兩個缺點。首先,會給人們增加認知上的負擔,作為一個欺瞞者,人們需要在真實和虛假中來回周旋,這 樣的糾結會影響大腦執行其他任務。第二,人們其實都很擅長發現欺騙者,並且對於虛偽的行為表現出極強的負面情緒。所以現實中人們選擇了「自我提升」,真心地相信自身是優秀的、美麗的,高於平均數的,不再需要為了讓自己受歡迎而去精心編制謊言,這樣的自我提升也增加了人們的自信。研究者也發現,在選擇人群中 的領頭人和戀人時,自信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自信的人更容易獲得人們的信任並且他們的建議更容易被採納。

結論

儘管此營銷視頻得出的結論——真實的你比大腦中的你更加美麗,是錯誤的。但是認為自己比實際中的自己更美似乎並不是一件壞事。

果殼編按:似乎為了規避欺騙他人的風險,人們最終選擇了欺騙自己。

參考資料:You Are Less Beautiful Than You Think

轉載自果殼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