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7

文字

分享

1
1
7

磁力的時代即將來臨?磁電效應的物理、應用與未來

Castaly Fan (范欽淨)_96
・2023/09/25 ・360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磁力的時代

著名理論物理學家加來道雄(Michio Kaku)曾在《2100 科技大未來》一書中提到:

不遠的未來將是「磁力的時代」。上世紀可以被視為「電力的時代」,從電子的發現以及量子力學的發展開始,人們意識到電子相當容易操縱,這也造就了收音機、電視、電腦、智慧型手機等各類電子產品的誕生。

日本 JR 磁浮 MLX01-2 實驗車,時速 581 公里破 2003 年金世紀界紀錄。 圖/wikimedia

但在不遠的將來,諸如「室溫超導體」的開發與普及很可能在硬體建設上帶來革命性的變化。超導體 (supercondunctor)意味著某些導體在極低溫(比如接近絕對零度,-273.15℃)下,電阻將消失,而沒有阻力也意味著沒有電力的損耗。傳統銅線中,電子的流動與管壁原子的摩擦力將造成能量的消耗;而超導銅線巧妙地規避了這個問題,因為在極低溫環境下,原子將凝滯不動,電子也就能相當「通暢」地行經管線,線路壽命和產電效率也就能大幅躍升。但要實現極低溫的環境並非易事,因而近年來科學家正在嘗試開發室溫環境下的超導體,這意味著超導線圈能在日常生活中普及。

且由於超導本身的抗磁性(diamagnetism),比磁浮列車更酷炫的「懸浮」類型交通工具將成為常態,且由於不再有電能、摩擦力的損耗,你可以想像未來一旦超導磁浮列車與軌道網絡成功開發,只要輕輕一推,便能將一輛列車從台北車站高效地駛向墾丁、甚至車程用不上一小時。

電生磁、磁生電?

學習過中學物理的都知道,電與磁之間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目前為止,大部分電子產品也都與「電流磁效應」(即安培定律,Ampère’s law)或「電磁感應」(即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Faraday’s law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有著密切關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如搭乘捷運或者公車時,「悠遊卡」內部的線圈就運用了電磁感應的原理,產生的電流將資訊傳輸至讀卡機;「電風扇」的馬達則透過電流磁效應將電力轉為磁力、再轉為機械能帶動扇葉;「麥克風」運用的則是透過聲波振動磁場、藉由電磁感應產生電流、再透過電流磁效應傳遞到揚聲器。由此可知,工業革命與量子力學的發展將我們帶到了「電力的時代」,而磁力似乎一直是電力的副產物。

常見的「悠遊卡」內部,同樣使用了電磁感應的原理。 圖/wikimedia

而電腦硬碟也是如此,磁碟由磁性材料組成,需要用到線圈產生磁場、改變磁性材料的磁場方向;而透過讀寫頭可以感測、改變磁性材料的磁極,從而達成資料的讀寫。和上一段例子稍微不一樣的點在於:硬碟、磁碟的原理和材料「本身的」磁性有關,而非純粹基於電與磁之間的作用。雖然硬碟透過磁場的改變而達到讀寫資料的目的,但這是相當耗能、耗時的;相比之下,電能對我們而言容易操控得多。如果我們能開發出一種僅僅用「電場」就能改變記憶本身的磁性,那麼,這將在資訊儲存的領域造成革命性的進展。這就進一步帶入這次的主題——「磁電效應」(magnetoelectric effect, ME)。

磁電效應的產生機制

不同於宏觀的電磁效應,「磁電效應」通常與物質本身的微觀結構有關。磁電效應的機制取決於晶體本身的對稱性 (symmetry),舉例來說,線性磁電效應的產生必須滿足時間反演對稱性 (time-reversal symmetry)被打破的條件。首先,時間反演對稱性聽起來有些奇妙,但它的概念相當直白:物體在順著時間流以及倒轉的畫面是相同且無法區辨的;數學上來說,代入 t → -t,如果得出的結果依然是一樣的就說明了系統是具有時間反演對稱性的。

電流的磁效應就是一個反例:設想一個電路迴圈,逆時針的電流產生出向上的磁場(右手定則)。現在讓我們「倒帶」這段影像:你會發現磁場先消失、電流再變成順時針環繞;然而,順時針的電流「理應」產生向下的磁場,但在倒帶的影像中並非如此——這便是時間反演對稱性的打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凝態物理中最常見的例子之一就是鐵磁體 (ferromagnet):想像一塊純鐵,在施加磁場後,其內分子的磁矩方向會順著磁場方向排列一致,也就是被「磁化」;然而,如果將畫面倒轉,會發現磁矩方向回歸不規律、接著磁場消失,但在物理上,你無法透過「去磁化」而關閉磁場;反之,即使關閉了磁場、磁化也依舊不因此而消失。換言之,鐵磁體打破了時間反演對稱性。

而磁電效應的產生通常要求磁性同時打破時間反演對稱性與鏡像對稱性 (mirror symmetry),也就是在鏡中世界的物理必須符合邏輯。在某些情況下(比如螺旋擺線形的指向),磁性會打破鏡像對稱性,造成了電極化(施加電場後,電介質內部的正負電荷會朝特定方向排列)。

這些看似尋常的對稱性往往是物理現象背後的推手,在數十年來場論的發展中,物理學家逐一發現:當我們從一些物理現象(比如電與磁)抽絲剝繭,會發現背後是繁複的數學方程式,而彼此之間蘊藏著不少「對稱性」聯繫著;從微觀以及數學的角度來說,正是因為某些對稱性的破缺,導致了一些物理現象的產生——磁電效應便是如此。

在統計力學與量子場論中,描述系統能量性質的哈密頓量(Hamiltonian)取決於格點(lattices),對於磁力而言,若我們改變了格點的形態,磁能也可能會降低,在這過程中,電極化便可能因此產生;而像這樣微觀層面上造成電與磁的「耦合」(coupling,通俗的說法就是交互作用),便是「磁電效應」的根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概括:

磁電效應的產生肇始於微觀尺度下的對稱性破缺,因此,磁電效應並非無所不在,通常僅出現於擁有特定對稱性的晶體。

舉例而言,三氧化二鉻(Cr2O3)就是最早一批被證實有磁電效應存在的晶體。

單分子磁體 — — 量子產業的結合

在近年來的研究中,單分子磁體(single-molecule magents,SMM)的發現掀起了不少科學家競相研究。顧名思義,單分子磁體指的是帶有特定「磁性」的「分子」;更精確的說,是指擁有「超順磁性」(superparamagnetism)的分子結構,意味著在特定溫度下,一些具有磁性的顆粒將不易受外界磁場影響,以至於磁化性質近似於順磁體。當然,並不是所有分子化合物都可以作為單分子磁體,一般來說,它們通常都是含有「金屬」原子的「有機化合物」,例如最早被發現的 [Mn₁₂O₁₂(OAc)₁₆(H₂O)₄](簡稱Mn₁₂)。

由於單分子磁體扮演著類似於「奈米磁鐵」的角色,微小且具有磁性的特質,使它們可以被應用於磁鐵儲存體元件、或者量子位元 (qubits) ——相信不少人對於近年來相當熱門的「量子電腦」並不陌生,而作為這種電腦運算的基礎,單分子磁體本身的自旋性質以及磁存儲優勢,很可能改善現有的記憶容量,從而成為量子位元的候選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加來道雄討論量子電腦。

那麼,單分子磁體和磁電效應搭得上關聯嗎?筆者在 2023 年曾參與一項由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資助的研究計畫,其中便包含了對於單分子磁體「磁電效應」的研究,研究指出某些單分子磁體(比如 [Fe₃O(O₂CPh)₆(py)₃]ClO₄.py,簡稱 Fe₃ 聚合物)在特定溫度條件下可以產生磁電效應,我們可以透過建造穿隧二極振蕩器(tunnel-diode oscillator,TDO)等方式來探測磁化率 (magnetic susceptibility),從而偵測磁電效應。值得注意的是,這項實驗也指出一項優勢:我們將能透過改變電場來實現磁電效應,而非像傳統硬碟技術那樣透過磁場改變電場特性。

磁電效應的未來與展望

磁電效應在近年來逐漸掀起學術界的研究熱潮,同時也陸續獲得業界的矚目。其中一個最有可能實現的願景,便是磁存儲技術的改善,因為我們將不用藉由磁碟上面的磁性材料與磁場來控制資料的存儲與讀寫;相比之下,電場比磁場容易操控些,磁電效應提供了一個新方案,只需透過一些特殊磁性物質(比如具有特定對稱性的晶體)、便能藉由電場改變晶體特性(諸如磁矩等等)。而對於晶體的候選者,單分子磁體具有相當的潛力,因為這類型的晶體很有可能延伸到量子位元的建構,從而在記憶存儲與量子電腦的同步開發下,帶動未來量子產業的發展。

21 世紀,更多前沿的技術不斷開展,無論是室溫超導等凝態物理的研究、或者是磁電效應與量子產業的結合,都向人們宣示著磁力時代的來臨。

參考文獻

  • 加來道雄(2019)。2100 科技大未來:從現在到 2100 年,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時報出版
  • M. Lewkowitz, J. Adams, N. S. Sullivan, Ping Wang, M. Shatruk, V. Zapf, and Ali Sirusi Arvij. (2023). Direct observation of electric field-induced magnetism in a molecular magnet. DOI: 10.1038/s41598–023–29840–1
  • G. Christou, D. Gatteschi, D. N. Hendrickson, and R. Sessoli. Single-Molecule Magnets. (2000). DOI: https://doi.org/10.1557/mrs2000.226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Castaly Fan (范欽淨)_96
6 篇文章 ・ 4 位粉絲
科學研究者,1999年生於台北,目前於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攻讀物理學博士。2022年於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取得物理學學士學位,當前則致力於學術研究、以及科學知識的傳播發展。 同時也是網路作家、《隨筆天下》網誌創辦人,筆名辰風,業餘發表網誌文章,從事詩詞、小說、以及文學創作。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一卡在手便利無窮,悠遊卡的設計原理——《我們的生活比你想的還物理》
商周出版_96
・2022/12/05 ・248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時事話題

NEWS|在課堂介紹電磁波概念時,有位同學佳琦舉手提問筆者:「老師,用悠遊卡刷進捷運站非常方便,那個背後的原理和電磁波有關嗎?」另一位同學婕妤回答:「應該是悠遊卡會發出電磁波,傳遞訊息到門閘的感應器吧?」

悠遊卡如今早已融入臺灣大都會的生活中,不論是捷運、超商、購物或搭乘公車,悠遊卡在手,便利許多。然而,悠遊卡內並無電池,也不需要插入讀卡機,為何能夠溝通而傳遞資訊呢?

刷悠遊卡進出捷運站,其背後原理和電磁波有關嗎?圖/Pixabay

為何沒裝電池的悠遊卡可以產生電流?

悠遊卡系統主要是應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來辨識與傳遞資訊,此與無接觸感應技術有關,該技術稱為「無線射頻辨識系統」(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完整的一套無線射頻辨識系統,是由讀卡機(reader)、電子標籤(tag)和應用程式資料庫電腦系統部分所組成。

運作過程先由讀卡機發射一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能量給電子標籤,藉此驅動標籤內建電路,輸送內部的身分代碼,以開啟溝通之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以法拉第電磁感應的物理概念解釋,讀卡機產生變動磁場, 同步提供電子標籤變動磁場,驅動電子標籤產生感應電流,也就是讓悠遊卡內部迴路產生感應電流,並讓電子標籤發送身分代碼訊息給讀卡機,也即驅動內部晶片能夠發送訊號,讀卡機依序接收資訊、解讀此身分代碼,再透過應用程式資料庫系統讀取悠遊卡內的晶片資料,完整達成溝通與解讀任務。

電子標籤發送身分代碼訊息給讀卡機,即驅動內部晶片發送訊號。圖/維基百科

每一張悠遊卡都有獨立的電子標籤,當卡片靠近悠遊卡標誌的磁場感應範圍內,即可透過電磁感應的原理,驅使電子標籤內的線圈產生感應電流,此電流供應電子標籤傳送資訊至讀卡機,以解讀晶片資料。

或許讀者會好奇,沒有電池的悠遊卡怎麼產生電流呢?這個問題也需要以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說明。

依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悠遊卡的線圈迴路會因為磁場強弱的變化,以及通過的面積區域角度變化而產生類似電池驅動電流功能的「感應電動勢」,或稱為感應電壓。此感應電壓大小與線圈匝數及每匝線圈中磁場隨時間的變化率有關。匝數愈多,磁場變化率愈大,悠遊卡迴路中的感應電壓愈大,產生的感應電流就愈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卡片靠近標誌的磁場感應範圍內,即透過電磁感應產生感應電流。圖/《我們的生活比你想的還物理

因此,悠遊卡雖然沒有內建電池,但可以透過電磁波的應用,採用無線射頻辨識系統,在運作時,讀卡機持續發出電磁波,當卡片接近時,其內部線圈產生感應電動勢,再進一步驅動感應電流。此感應電流讓卡片內的晶片發出電磁波,回傳必要的資訊給讀卡機,完成感應過閘的流程。

以臺北、臺中和高雄的悠遊卡來說,採用的是無線射頻辨識系統模式,屬於比較低頻率的電磁波,卡片必須距離讀卡機約 14 公分內,才能讀取卡片的晶片資料。因此若將悠遊卡裝在比較厚的皮夾或兩張磁卡疊在一起,可能無法第一時間完成讀卡,而形成「卡片無法讀取」的「卡卡」現象,建議單純使用悠遊卡過閘,較能順暢通過閘門。

其他如進出家門的感應磁扣、停車場的票卡、信用卡感應支付、國道收費系統 ETC 等,皆是應用無線射頻辨識系統 RFID 的技術,只不過國道收費系統 ETC 的感應器的感應距離約需 60 公尺內,才能順利讀取通過車輛的相關資訊。

台灣高速公路的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ETC)。圖/維基百科

物理小教室

  • 手機行動支付的物理學原理

手機支付的運作原理也是基於 RFID 發展而出的近場通訊(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 技術。目前近場通訊技術採用頻率為 13.56 MHz 的電磁波,以 106 kbit/s、212 kbit/s 或 424 kbit/s 這 3 種速率傳輸資料,bit 翻譯為位元,是電腦資料的最小單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利用手機支付時,須靠近刷卡機約 4 公分距離內,此時可藉由電磁波傳遞相關資訊,完成付款手續。近場通訊技術不只有用在手機支付, 也可運用傳輸文字、照片、音樂檔案,是目前手機常見的內建功能。

  • 電磁感應的進階說明

電動勢(electromotive force, emf)可以驅動導體內的電荷移動, 產生電流。電池因為內部材料的屬性,會在正負極產生固定的電位差或電壓。電動勢是電池正負極間的電位差,也常稱為電壓,其國際單位制(SI)單位為伏特(V)。

導體內的電流與電壓成正比,假設導線的電阻及電池的內電阻都可略去不計,電路中流動的電流是電壓與電阻相除後的數值。可知電池的電動勢,可以驅動迴路上的電流,讓燈泡發光發熱。

然而,一個未接電源的迴路導線圈,可不可能產生電流?可以。若是通過迴路導線圈的磁場變化或磁通量改變,也會產生感應電流,這是發電機的原理,也是物理學家法拉第和冷次的電磁感應概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磁爐和捷運列車的磁煞車也是運用電磁感應的概念。電磁爐內部的主要構造是由絕緣體包覆的導線環繞的線圈,當交流電通過線圈時, 電磁爐表面就會產生隨時間改變的磁場,這個磁場的變化會同時在鍋子底面產生應電流,再透過電流熱效應加熱鍋子,也加熱食物。

——本文摘自《我們的生活比你想的還物理》,2022 年 11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0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2

16
0

文字

分享

2
16
0
錄音帶才不只是文青復古小物!來看數據磁帶如何在網路時代穢土轉生
羅夏_96
・2021/08/04 ・4351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磁帶」一度從80年代蝦趴到90年代、更可說是蘋果電腦經典產品ipod的始祖!本文旨在讓00後的讀者認識這個傳奇發明、90後的朋友溫故知新、80後的朋友以古鑑今!

《咒術迴戰》中的七海健人有云:「枕邊掉的頭髮越來越多,喜歡的夾菜麵包從便利商店消失,這些微小的絕望不斷積累,才會使人長大。」——泛科《童年崩壞》專題邀請各位讀者重新檢視童年時期的產物,讓你的童年持續崩壞不停歇 ψ(`∇´)ψ

你看過下面的酷東西嗎?對稍有年紀的讀者來說,它乘載了滿滿的青春回憶。但對年輕的讀者來說,卻可能看都沒看過⋯⋯

認識錄音帶已變成會暴露年齡的一種事。圖/pixabay

這東西的名稱是「磁帶」,可用來記錄各類資訊。1980 ~ 1990 年代是它的黃金年代,從音樂影視到電腦資料,都是用磁帶做為儲存媒介。各大科技公司也針對磁帶設計出不少經典的影音播放器,例如大名鼎鼎的 Sony Walkman 隨身聽。但隨著 MP3 等儲存媒介飛速發展,磁帶逐漸遭市場淘汰,也讓不少人都認為它跟 BB call 一樣走入歷史。但事實上,磁帶不僅沒有消失,甚至在專業領域浴火重生,成為許多高科技公司和科學單位所仰賴的重要儲存工具。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磁帶的前世與今生吧!

磁帶的作用原理

在講磁帶的歷史前,我們得先了解磁帶背後的作用原理。

磁帶是磁儲存 (Magnetic storage) 的一種方式,那甚麼是磁儲存呢?簡單來說,是將資料儲存在磁性媒介上的技術

磁儲存背後所應用的原理是「電磁感應」和「電流磁效應」。電磁感應是磁場的變化會產生電流的「磁生電」效應;電流磁效應則是電流的變化會產生磁場的「電生磁」效應。這兩種效應就讓科學家對資料記錄產生的新想法:既然電可生磁、磁也可生電,那將電訊號轉換成磁場並記錄在磁性物質上,之後再用這些被記錄的磁場轉換回電訊號,不就能實現資料的儲存和輸出嗎?而這個想法正是磁儲存的基本原理。

當我們要寫入資訊的時候,訊號所產生的電流會讓記錄頭 (Record head) 的電磁鐵產生磁場,而這個磁場就會改變磁帶上磁粉的排列方式,如此便將資訊以磁場排列的方式記錄下來。而要讀取的時候只要反過來,讓讀取頭 (Playback head)根據磁粉排列所產生的磁場反向產生電流,就能將資訊讀出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ttp://hyperphysics.phy-astr.gsu.edu/hbase/Audio/imgaud/tape.gif
磁帶的作用原理。圖/。Tape Recording Process

磁帶發展史

1888 年,美國的工程師 Oberlin Smith 發表文章,認為應用電磁感應和電流磁效應的原理,就能設計出磁儲存的留聲機,不過 Smith 並沒有將他的想法付諸實現。而丹麥的工程師 Valdemar Poulsen 根據 Smith 的文章,在 1898 年成功設計出第一款應用磁儲存的留聲機,不過他使用的是磁性物質是細鋼絲而非磁帶。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9/Telegrafon_8154.jpg/1280px-Telegrafon_8154.jpg
Valdemar Poulsen設計的磁線留聲機,如今保存在丹麥科學與技術博物館裡。圖/維基百科

Poulsen 的發明是磁儲存技術的重大突破,不過人們很快就發現用細鋼絲來記錄聲音的效率並不高,而且儲存不易,於是不少科學家紛紛投入研究改良。當時大部分的科學家都把改良的重點放在細鋼絲上,而德國的工程師 Fritz Pfleumer 則另闢蹊徑。Pfleumer 認為既然是要記錄磁場,那把細鋼絲改為塗上帶有磁粉的紙帶,理論上也有記錄效果,而且這樣便於製造和儲存,而後續的實驗證實他的想法沒錯。於是在 1928 年,Pfleumer 設計出世界上第一款磁帶錄音機。

Fritz Pfleumer和他設計的磁帶錄音機。圖/維基百科

1935 年,德國 AEG 公司得到 Pfleumer 的授權,開始量產磁帶錄音機 – Magnetophon。不過 Magnetophon 不僅昂貴而且也很難操作,因此只有軍方在使用。但在二次大戰後,隨著錄音磁帶在世界各地的使用率上升,越來越多公司開始研發更好的磁帶錄音機。

1958 年,美國的 RCA 公司開發出第一款盒式錄音磁帶,用塑膠外殼保護磁帶,並設計成可翻面播放。該產品的錄音時長和品質都與後來的卡式錄音帶相當,但因體積過大,並未在市場上獲得成功。不過該錄音磁帶卻成為其他公司產品研發的重要參考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62 年,飛利浦公司發明了緊湊型磁帶,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卡式錄音帶」,並於次年開始在歐洲市場被使用。當時在市場上流通的錄音磁帶有很多格式,而飛利浦公司為了搶佔市場,在 1964 年公開了卡式錄音帶的專利與格式,讓所有廠商都能免費使用。這一舉動確實讓飛利浦的卡式錄音帶一躍成為市場主流,其主要競爭對手 – 日本的索尼也不得不放棄自己的錄音帶發展計畫。

卡式錄音帶 (左)和 RCA 公司的盒式錄音帶 (右)。圖/維基百科

卡式錄音帶成為市場主流後,很快就被應用在流行音樂的播放上,而各家公司也積極地推出更好的音樂播放器。索尼雖然沒有開發出屬於自己的錄音帶,但他們在 1979 年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卡式錄音帶隨身播放機 – Walkman。Walkman 的出現將卡式錄音帶推向高峰,索尼也靠卡式錄音帶和 Walkman 賺進大筆鈔票。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8/87/Firstwalkman.JPG
Sony Walkman 隨身聽。圖/維基百科

不過正所謂「盛極而衰」。隨著光碟和 MP3 格式在 1990 年代出現,卡式錄音帶和播放器就逐漸被 CD 和 CD 播放器所取代。2001 年,蘋果公司推出的 iPod MP3 隨身聽更是打下 Walkman 的龍頭寶座。之後卡式錄音帶就逐漸淡出大眾的生活。雖然卡式錄音帶確實退出歷史舞台,但磁帶卻沒有消失。在其他領域中,磁帶仍舊發光發熱!

磁帶的今生——數據磁帶

雖然磁帶是為了記錄聲音所開發的,但它也能記錄電腦數據。1951 年,磁帶首次被應用在記錄電腦數據上。雖然當時使用的磁帶體積非常大,能記錄的資訊也很少,但其潛力仍被科技巨頭 IBM 所看上。隨著 IBM 不斷對磁帶進行改良,1970 年代開始,電腦用磁帶 (或稱數據磁帶) 成功進入商業市場,其體積與價格不僅都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的,也成為個人電腦儲存數據的標準配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隨著光碟和硬碟的快速發展,數據磁帶在 2000 年以後也逐漸淡出電腦數據儲存的領域。正當許多人認為,數據磁帶也和卡式錄音帶一樣要退出歷史舞台時,它卻走出嶄新的一條路。

講到電腦數據的儲存,我們首先都會想到硬碟和固態硬碟,畢竟你我現在都在用,那磁帶是如何回到這領域上呢?這得益於 IBM、惠普和希捷三家公司於 1997 年聯合建立的磁帶協議——線性磁帶開放技術 (Linear Tape Open, LTO)。LTO 簡單來說是由三家公司共同開發的磁帶技術,旨在提升磁帶的性能。LTO 也像蘋果的 ios 系統一樣會定期發布新的版本,目前最新的 LTO – 9 數據磁帶,其數據的讀寫能力已不輸硬碟,而且儲存容量更達到 18 TB (若數據經壓縮後,容量可達 45 TB )。另外比起硬碟和固態硬碟,數據磁帶在資料儲存上有以下三個優勢:

  1. 網路防駭:磁帶需要磁帶機才能讀寫數據,而磁帶平時都是放在磁帶庫裡做保存,這種狀態等同設下了物理防護來隔絕駭客的攻擊,讓數據丟失和被篡改的機會降低。
  2. 資料保存:磁帶的損毀如斷裂也會丟失數據,但斷裂後的磁帶重新接上後,僅造成數百 MB 的數據損失。對於存放數據量為 TB 等級的專業儲存設備來說,這點損失可說是小事一樁。而硬碟的損毀非常容易導致數據的整個丟失,就專業儲存設備來說很嚴重。
  3. 成本低廉:1 TB 容量的硬碟售價約為 50 美元,相同容量的磁帶價格僅需 5美元。而且磁帶比硬碟更耐用,一般硬碟的壽命約為 10 年,而磁帶只要保存得當,數據保存數十年不是問題;另外硬碟運行需要電力(有時需要針對硬碟的發熱準備額外的降溫設備),而磁帶本身不耗電,只有在磁帶機中讀寫數據時才需耗電,因此比起硬碟更節省電力。
LTO-2數據磁帶。圖/維基百科

這些優勢讓有著巨量數據的科技公司 (如 Facebook 和 Google)和科學單位(CERN 和 NASA),甚至是對數據安全性有較高要求的機構 (如銀行和國家檔案館)都選擇使用磁帶來儲存數據。

2011 年,Google 的信箱 Gmail 因一次更新的 Bug,意外地刪除了 40000 多個賬戶的郵件。雖然 Google 一直有在多個數據中心用硬碟儲存數據副本,但仍有部分數據無法恢復。所幸這些數據都有備份到數據磁帶裡,才得以恢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到這兒,估計有些讀者已經想入手一塊 LTO 的數據磁帶了。不過別著急,上面的優點只針對有一定財力的公司和機構,一般大眾可享受不到這些好處。

磁帶聽起來很棒,想要趕快入手?修但幾勒,事情沒你想的那麽簡單!圖/giphy.com

首先磁帶是比硬碟便宜很多沒錯,但磁帶機可不便宜,磁帶機的價格至少都是幾千美元起跳。另外磁帶雖然能保存很久,但那是在恆溫、恆濕的專門儲存空間,想必你不會為了磁帶專門設立這樣的環境。所以數據磁帶的優點放在一般大眾的需求上,反而變成缺點。因此在一般的資料儲存上,硬碟和固態硬碟依舊是把磁帶壓在地上打。不過倒不是磁帶不先進,而是它先進到我們的錢包配不上它⋯⋯

LTO 磁帶機的價格,單位是美元。圖/IBM網站

隨著網路的快速發展,網路所產生的數據量已越來越高。根據國際數據資訊公司的資料顯示,網路的數據正以每年 30% – 40% 的速度增長,但目前硬碟容量增長的速度不到這個速度的一半。而數據磁帶的儲存容量正以每年 33% 的速度增長,並且沒有放緩的跡象。同時隨著磁帶機的發展,現在數據磁帶的讀寫速度已不輸固態硬碟了。因此不少人認為,磁帶很有可能成為未來儲存大數據的首選。

一些技術和發明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往往是因為它們跟不上時代。但磁帶的例子告訴我們,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後,反而在資料儲存的領域上變得更先進了。而磁帶做為我童年記憶的一環,看到它不僅沒有被時代淘汰,至今仍在專業領域上發光發熱,也讓我感到欣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不只磁帶,同樣逐漸被遺忘的光碟,或許未來突然來個重大的技術突破,讓它來個絕地大反攻,再次稱霸資料儲存界也不是沒有可能!

參考資料

  1. Magnetic Tape
  2. Magnetic storage
  3. Cassette tape
  4. Linear Tape-Open

所有討論 2
羅夏_96
52 篇文章 ・ 822 位粉絲
同樣的墨跡,每個人都看到不同的意象,也都呈現不同心理狀態。人生也是如此,沒有一人會體驗和看到一樣的事物。因此分享我認為有趣、有價值的科學文章也許能給他人新的靈感和體悟

0

10
6

文字

分享

0
10
6
從悠遊卡到無障礙聽障服務都靠它!那些你沒想過的電磁感應應用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1/01/18 ・275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84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蔡宜欣

使用悠遊卡已經是現代台灣人的日常生活習慣,不論是搭乘捷運、公車,或是到超商、合作店家消費,只要將卡片靠近感應器「嗶」一下就能讀卡扣款,既便利又快速。不過,悠遊卡既沒有裝電池也不需要插入讀卡機,為什麼還能傳遞資料呢?

悠遊卡只要靠近感應器「嗶」一下就能搭乘公車、捷運,還能到商店進行消費,非常便利與快速,使用悠遊卡已經是現在台灣人的生活日常。圖/悠遊卡公司

悠遊卡是怎麼辦到的?

西元 1831 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發現,當磁鐵穿過不帶電的線圈中間或線圈經過靜止的磁鐵時,線圈會因為磁場變化而產生感應電流 (induced current) ,且當線圈匝數(圈數)愈多或是移動速度愈快時,產生的電流就會愈強,這樣神奇的「磁生電」現象就稱為電磁感應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也就是悠遊卡使用的原理之一1,2

法拉第發現當磁鐵穿越線圈或是線圈經過靜止的磁鐵時,線圈會因為磁場變化而出現感應電流。
圖/Wikimedia common

悠遊卡使用的無接觸感應技術稱為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辨識系統),每張悠遊卡中都有 RFID 標籤 (Tag),雖然標籤本身不會放電,但當它靠近讀卡機 (Reader) 的磁場周圍時會透過電磁感應的原理讓標籤上的線圈產生電流,這個電流便足以供應標籤將資訊傳到讀卡機。

不只是悠遊卡,舉凡感應式信用卡、高速公路電子收費 ETC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圖書館或商店的防盜裝置、宿舍門禁卡、寵物晶片等也都是使用RFID 的技術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手機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則是 RFID 的延伸版,同樣是使用電磁感應進行運作,差別在於 RFID 屬於單向提供資訊,NFC 則是讓短距離的兩方設備間能雙向交換資訊,過程快速又安全,有了NFC 功能的手機便可以進行我們耳熟能詳的行動支付3-6

電磁感應也能這樣用

家中的電磁爐也是利用電磁感應的原理,電磁爐內部的線圈會不斷交替磁場,間接讓金屬鍋具產生渦電流 (Eddy Current) ,達到電流生熱的效果,便能加熱鍋中的食物7,8。除此之外,電磁感應也可以用於傳遞音訊喔!

想想看,今天到電影院欣賞一場電影,旁邊觀眾討論劇情或偷講電話的干擾是否讓你的理智線快斷裂?對於聽損人士來說,雖然他們的助聽器可以將外部聲音合適的放大,讓聲音訊息變得「清晰」,但當外部聲音訊息是來自於電子設備時(如:小蜜蜂、喇叭、廣播系統),助聽器麥克風會將這些「電子設備處理過的機械音」再次處理後才播放,導致聲音在數次的轉換過程容易「失真」,自然音效品質便容易因此打折,更甭提旁邊可能還有其他觀眾發出的擾人噪音,讓看電影不再是一件浪漫又享受的事情。

這種時候,使用 T 線圈 (Telecoil/T-coil) 就能幫助聽損人士聽得更清晰!多數助聽輔具都有 T 線圈,是透過導線纏繞在鐵氧體 (ferrite) 材質的棒子上所組成的,聽損人士只要在設有聽力/電磁感應線圈系統 (Hearing Loop / induction loop system) 的環境裡開啟「 T 功能」,金屬線圈便會產生交流電,將目標音源訊號接收後直接調整並放大,避免數次的聲音處理,讓使用者聽到清楚又純粹的聲音9,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 線圈是一個纏繞在鐵氧體棒上的金屬線圈裝置,內建於多數助聽器裡。圖/hearingloop

T 線圈與藍芽、遠端麥克風系統差在哪?

可以無線傳遞音訊的科技不只有一種,除了 T 線圈之外,助聽輔具也常具備藍芽功能 (Bluetooth) 或可搭配遠端麥克風系統 (Remote Microphone) ,那這三者有什麼不一樣?

藍芽功能雖然便於聽音樂、接聽電話,但會受到距離和特定助聽輔具型號的限制;遠端麥克風系統雖然可以與主講者戴的專屬麥克風連接,但在設備連接的數量及輔具的配對上仍較容易有所限制。

T 線圈則不同,大多數助聽輔具都有這樣的裝置,且感應線圈的設置也可以依照場地需求變更,範圍可以是一個運動球場大,也可以僅環繞在聆聽者周圍(如:設置於地板或椅子上),只要有裝設的地方就可以使用9

比起其他個人化的無線裝置,T 線圈省了逐一配對的步驟,只要在裝設的地點內活動,也不會受到距離所限制,同時在感應範圍內還能多人使用,因此這項科技大多被運用於公共場所,例如國外的車站、教堂、學校、博物館或歌劇院等11,12,讓聽損人士能輕鬆欣賞演奏、導覽或演講而不被雜音或距離所干擾,落實生活無障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 線圈的標誌提醒聽損人士可以開啟 T 功能來聆聽。
圖/hearingloop

用電磁感應打造無障礙社會

目前台灣在國家兩廳院服務台、國家圖書館教室與演講廳、宜蘭演藝廳都有提供感應線圈的服務13-15,然而國內有提供這項服務的場域仍不常見。特別是在車站、機場或商店等回音很重又吵雜的場所,我們通常得要很仔細聽班機/車次廣播資訊才能依稀辨別,更別說對聽損人士而言這樣的困擾會更加倍增;若在這個時候可以有T功能可以使用,相信他們就能更輕鬆的聽到廣播。

英國地鐵的 T 線圈服務,讓聽損人士可以輕鬆聽到廣播訊息,降低因環境吵雜而產生的焦慮感。
圖/AV Magazine

從每天都在使用的悠遊卡、行動支付、電磁爐到聽覺無障礙設施,在生活上的電磁感應應用可能比你想得還多,這些發現與發明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品質,讓生活更加便利。今天通勤的路上也可再仔細觀察看看,還有哪些產品或服務是使用電磁感應呢?

參考資料

  1. 【基礎】電磁感應
  2. 麥可‧法拉第
  3. RFID 與 NFC 技術有什麼不同?
  4. 從悠遊卡到 Apple Pay:漫談 RFID 與 NFC 技術
  5. https://kknews.cc/zh-tw/tech/6k9xyxl.html
  6. RFID原理與應用
  7. 電磁爐 (Electric Oven)
  8. 電磁爐
  9. T-Coils: Getting The Most Out Of Your Hearing Aid
  10. Harvey Dillon(2019). 助听器:第二版(胡向阳)。北京:华夏出版社(原著於2012出版)
  11. How New York City Hears People With Hearing Loss
  12. Hearing Loop
  13. 雅文基金會臉書
  14. 無障礙服務|國家兩廳院
  15. 國立臺灣圖書館——聽障服務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5 篇文章 ・ 222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