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時候,風雲際會,參與了被迷你電腦公司DEC嘲笑微電腦只是「玩具」的個人電腦革命,從因特爾的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玩下來,也順便學習了一種比 較少人使用的電腦程式語言--符式(FORTH),因為那時候,實在不想去C,此字台語發音就是「死」,忌諱啊;符式電腦語言的發明人Chuck Moore,他經常教導大家說:要把符式學好,必須把握住簡單的原理,他經常以他的名字開玩笑,說Less is Mo(o)re. 幾十年後,回想這句話,真的他X的有些道理,人生變化多端無常,越是簡單的,越有威力,越小的東西,越不容忽視。
話說回頭到去年暑假,我到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和德國波昂大學的雷昧斯(Remes)博士,在第四屆國際恐龍蛋語被研討會發表了全世界最古老的恐龍胚胎,讓 與會的諸多學者跌破眼鏡,不要說別的,目前大家看得到的恐龍蛋,幾乎全部是晚白堊紀的「壞蛋」,侏羅紀的恐龍蛋長得啥樣子,沒人看過,遑論我無意間發現的 恐龍胚胎。
這個發現,推翻了大陸一般恐龍學者的認知,他們過去被一個錯誤的觀念誤導了,認為有恐龍的地方找不到恐龍蛋,因為都是「好蛋」,恐龍都孵化出來跑光了,而 有恐龍蛋的地方,找不到恐龍,因為都是「壞蛋」,其實,這是一個無知的錯誤認知,也一代一代地教授下去,很可笑,美國蒙大拿秋竇地區,就同時有很多恐龍蛋和恐龍化石並存,誤人子弟莫甚於此。
因此,既然在雲南祿豐大洼恐龍山,我狗屎運撿到了這麼一塊晚三疊紀/早侏羅紀(約二億年前)的恐龍胚胎化石,整個情結不輸給電影,雲南那邊很多人還是難以置信,還說三道四的,真煩人啊!不過,對於這些對於自己土地並沒有太多認知的人們,能跟他們講啥道理?我也只能靜靜地進行,已自己非常有限的能力,做多少算多少,因此,交代天龍科普在祿豐的小陽,有空沒事,就到那裡去晃晃,我認為,既然能找到一塊,肯定還會找到更多,恐龍不會只下一個蛋。
到了大約一個月前,小陽來電說,黃先生,你最好儘快來一趟祿豐,我有找到一些很小很小的骨頭,應該是恐龍胚胎的骨頭;因此,上個禮拜,特別自己再度掏腰包跑 了一趟雲南,花了兩天在小陽他們找到風化出來小骨頭的地方探索,雲南最近正逢百年大旱,太陽一過十一點,就如火爐,這兩天的野地工作,實在很辛苦,除了撿 拾已經被風化跑出來的小骨頭之外,我整個人趴在地上,人老了,眼睛不行啦,不這樣子,看不清楚,這些東西又是這麼地小,太容易有看沒有到,不信的話,試著看看左邊的照片。
大洼恐龍山是中國恐龍學的發源地,民國27年,也就是1938年,楊鐘健就在這裡發掘出第一個許氏祿豐龍,七十多個年頭已經過去,這裡的恐龍還是不時出土,好多被老鄉拿去賣,令人悲哀,不過話說回來,政府又能如何「保護」這些珍貴的化石?在遼西出土夭壽多的鸚鵡嘴龍、帶毛的恐龍等等不計其數,但是你知道嗎?退休的公安局長,竟然是最大化石商的顧問,他家裡擺著無數進貢的精品;楚雄州,包括祿豐縣,大概也免不了如此的窘況,國家總不能派個解放軍廿四小時站崗啊!
毒太陽之下,必須五體投地趴在地上的情況,我有照片為證,真的很累人耶,在那斜坡上,又要眼睛靠得很靠近現場,否則那麼小的骨頭,根本看不到,同時表層已經風化的小砂石又多,很怕一不小心整個人滑到小山溝去,只好全人貼在地表,增加一些阻力;兩天如此的工作,對於我這副老骨頭來說,也真是夠辛苦的,回到旅館,第一件事情,就是趁著還有太陽能燒熱的水,好好洗個澡,真舒服啊。
這邊博物館的小丁,坐在旁邊,從已經風化的小石堆中,尋尋覓覓,一下子撿到這個,一下子那個,兩人有說有笑,還不會太寂寞,我呢,就往比較上方圍岩處下功夫,稍稍地挖開一些,地質鎚在此變成殺雞的牛刀,幸好帶了百寶瑞士刀,一點一滴地摳,雖然此處表面都嚴重風化了,圍岩也受到一些風化,瑞士刀,或者牙醫的 鉤針,應該是最合適的發掘工具;雲南這種挖恐龍的苦差事,通常都是雇用老鄉大鋤大鏟地挖,上頭的領導,有科學性發掘知識者,少之又少,通常會要工作人員快快把大骨頭挖出來帶回博物館去,這也是我喜歡到以前他們挖過恐龍的原因之一,他們大老粗,只會把大骨頭撿走,斷成好多節的小骨頭,通常被遺棄在現場,便宜了我;嗐,想想在美國挖恐龍的日子,人家是多麼仔細啊!定位、畫草圖、打格線、…充分地記錄,整個團隊,每個人認真地做他的事情,這些科學性嚴謹的發掘, 對於一般雲南挖恐龍者來說,好像是天方夜譚,不知什麼時候,他們會長進,跟上採用最基本的科學性發掘?
要挖這麼小的恐龍骨頭,絕對不能用粗老鄉,只能自己慢慢地,一點一點摳;我之所以如此小心工作,除了我想要瞭解和採集樣本之外,也是借此機會教導小丁,趕 工出不了細活,必須把時間耗在那裡;其實,找到更多「漂浮(Floater)」在地表之上的胚胎性恐龍化石是一個目標,但是我更希望能找到一兩個還保持當 時埋藏過程中,把所有小骨頭膠結在一起,而非孤苦伶仃的分散單獨死骨頭;我2003年正月在此恐龍山無意間撿到的,就是百分之六、七十的一隻恐龍胚胎,希望這次能再度找到類似的。
皇心不負苦心人,兩天下來,除了小丁找到好多的「漂浮」在地表的小骨頭之外,此處沒有讓我失望,我也真的找到採集了至少部份還膠結在一起的幾小塊,這或許 意味著,在這個地方,應該有好幾窩恐龍下的蛋,而且恐龍爸媽盡責,也孵育到大約2/3的孵化期,從這些來探討,應該更為有用,漂浮出來的零星骨頭,很可能是來自幾個孵化未完成的恐龍蛋,雖然這次沒有找到像從前撿到的那麼完整,初步的探索性發掘有成果,可以判斷此處應該還有比較完整的胚胎,這才是我想要的。
就在我完全沉浸在仔細摳著圍岩的時候,小陽突然喊我過去,他距離我大約20公尺,同樣高度,他找到了幾大塊大恐龍的骨頭,哼,這就很有趣了,同樣的層面, 有大恐龍,也有(應該是)整窩還在胚胎期未完全孵化的恐龍,這是什麼意思?
原本要到雲南之前,老友老朱要我去挖一整窩恐龍蛋回來,至少嘛,也要挖個半窩,那才夠意思;從我和小丁花了兩天的時間在此地發掘,應該可以這麼說,沒有辜 負了老朱的期望,我是有找到整窩的恐龍胚胎,至少其中幾個已經被我採集到了,這一窩裡面會有多少顆恐龍蛋,沒有完整、全面性、科學性的發掘,我不敢說,但至少可以確定,應該這裡有一窩(應該還不只)恐龍胚胎。
那麼,小陽在同一個層位不遠的地方,找到了大恐龍化石,這又意味著什麼?看來合理的推論應該是,這個化石點,就是當年這些最古老恐龍的孵育場所;恐龍和鳥類繁衍,有很多類似之處,到了繁殖期間,大家會聚集到某個地方築窩下蛋孵化,兩個窩中心點的距離,就是這種恐龍的身體長度,大家不會我的屁股碰到你的頭; 也就是說,這兩類的動物,都有他們的孵育場所。
如此一來,我所找到的這個地點,會不會就是當年生活在這片土地恐龍的孵育場所(Hatching Field)?想到這裡,無限的興奮;回想起來,從一塊原本毫不起眼、差一點就被扔到垃圾筒的「爛石頭」,牽連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恐龍胚胎,七年之後, 舊地重訪,不僅可以肯定地說,我找到了整窩的恐龍胚胎(只是還沒有大面積的發掘),還非常有可能,我們發現了地球上最古老恐龍們的整片孵育場,從恐龍學的角度來說,透過實際的化石,瞭解早期恐龍的繁衍機制,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來日我會、也應該透過科學性的發掘,在這個地方,應該還有很多很多恐龍窩,其中也 有可能找到完整沒有孵化到胚胎程度的「壞蛋」。
想到這裡,回到台灣之後,不禁大聲地喊出「由力卡(Eureka)」,我找到了!為什麼回到台灣才有如此的動作呢?其實很簡單,雲南那邊很多人,對於如此 重大的發現,根本不重視,也不知道應該重視,甚至還有人怪我沒事找事惹麻煩,對於生活在古生物寶地的人們來說,這些這麼重大的發現,根本沒啥了不起,又不能當飯吃,嗐,夏蟲怎可語冰呢?
從上面的推論來說,這次發現了地球上最古老、大約二億年前的恐龍孵育場,在學術上、宣傳上,重不重大?這當然是恐龍界的重量級「原子蛋」,可是,你知道嗎?不能高興得太早,大陸那邊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人,處處都有,就拿去年我和波昂大學雷眛斯博士共同發表我找到世界上最古老的恐龍胚胎化石來說,竟然還有號稱恐龍王者千里迢迢跑到台灣「好心奉勸」我說,最好不要發表,要不然有理說不清的官爺們就會沒完沒了;我真搞不懂,在那篇〈好蛋,不是壞蛋〉的文章中, 我已經把整個無意間發現的過程,都很詳細地敘述交代了,這完全是個偶然中樂透的巧合,事先有誰知道?無知顢頇的官僚,怎麼天天逼著我呢?難以想像如此的心 態,這件如此重大的發現,根本完全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如果當時我沒有撿起那塊爛石頭帶回來,如果我幾年來沒有棄而不捨地探討,怎麼會知道它是個寶貝呢?如 果不是寄到德國使用最先進的電腦斷層掃描儀器研究,誰會知道它竟然是個寶?諸如此類眾多的「如果」關卡,太多太多了,任何一個「如果」不是如此正向演變的話,連個屁也不會有,感激我都來不及了,還囉嗦什麼?
再者,我公開叫陣,整個雲南省有沒有人研究恐龍胚胎?有沒有人夠資格能做這方面的研究?有沒有掃描化石用的電腦斷層掃描等等先進的儀器設備?不說別的,雲南全省連個古生物系所都沒有,要談啥?再者,這塊樣本正在法國使用全球唯一的迴旋加速器附屬設備,重新以更高解析度掃描,雲南做得到嗎?世界上只有這麼一台設備,大陸好像沒有耶!急急逼著我把樣本送回去,而讓即將完成的研究工作終止,我真的不曉得是什麼心態,這塊化石已經二億多年了,難道無法再等幾個月? 說這些話的人,真的比三歲小孩子還沒有耐心,他們的理性,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換個角度來說,即便我立即把這塊化石送回雲南楚雄州去,打包票保證沒人能做 後續的研究工作,那豈不是烏龜吃大麥,糟蹋寶貴的糧食?何況,王八蛋們聽清楚,我有沒有把國寶帶出國門?你們不是堅持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那我帶一塊原本莫名其妙的石頭回台灣,有出國門嗎?如果我有未經批准帶國寶出國門,那麼正是你們在搞台獨,把台灣看成另外的國家,若是如此,該檢討寫報告的應該會是你哦!
總之,找到這些更小的東西,實際上收穫更大,Less is More.
本文原發表於催眠恐龍[201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