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近年來延燒全球,導致大眾對冠狀病毒、傳染病及疫苗都有更深入的認識,台灣也因疫情爆發而導致疫苗需求大增,在大眾最關心的副作用方面,討論度最高的血栓令人聞之色變,但鍵盤前的貓奴們,你知道貓咪打疫苗的副作用可能是「長肉瘤」嗎?
肉瘤是一種病?
貓注射部位肉瘤(feline injection-site sarcoma, FISS)是一種 1991 年發現的疾病, 好發在 6,7 歲以及 10,11 歲的貓,對許多貓奴來說可能還有點陌生。而長肉瘤這種副作用,又不像是過敏反應,可以及時地看出來。然而,這絕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嚴重疾病。
注射部位是什麼意思?
注射部位,顧名思義就是打疫苗的地方。首先,要提到的是注射點的概念。皮膚其實就像是一層層的奶油蛋糕,從最底層的餅乾、鬆軟的海綿層、到最表層柔順的奶油層。
其實打針會根據目的,分成打在哪一層。除了深度不同之外,也跟微血管網豐富的程度密切相關,就好像在奶油蛋糕內注入糖水,不同層會有不同流失的速度。而今天介紹的主角就是打在皮下(subcutaneous, SC)的疫苗!
跟疫苗有什麼關係?
貓的疫苗,包含狂犬病、三合一、四合一及五合一等,數字代表了有幾種病原,像是套餐有幾樣菜的概念。那麼打哪一種比較可能有貓注射部位肉瘤的疑慮呢?粗略地說,就是吃五星級套餐的五合一疫苗!而其中最可能會導致貓注射部位肉瘤的項目,其實就是貓白血病。
蛤~吃那麼好還有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確切來說,是因為貓白血病的佐劑(adjuvant)造成的。佐劑的概念跟前面提到長時間刺激類似,都是為了促進免疫反應而添加的物質,最厲害的傢伙,就是鋁(aluminum, Al)這種物質。那,是不是不要有佐劑就好了呢?答案是對也不對!
因為貓注射部位肉瘤這種疾病很複雜,目前還很難回答到底怎麼發生的。但是,目前發現並不只有貓白血病的佐劑會造成。其他疫苗也有可能!因為重點在於長時間刺激造成的慢性發炎。所以,其他含有鋁的佐劑的疫苗、非鋁佐劑的疫苗,甚至沒有佐劑的都可能會引起肉瘤,只是機率高低的問題。
甚至,就算不是疫苗,例如皮膚受傷過、長期服用抗生素與類固醇、甚至縫線都有可能!因為一切一切都是因為長時間刺激的緣故。
有沒有降低風險的方法?
但幸運的是,有研究分析了好幾種可能的風險因子(risk factor),如圖1所示,疫苗重複打在同一個位置、同一個位置注射好幾種疫苗、從冷藏拿出來後沒有確實回溫到室溫,其實這些才是真正會提高風險的因子而不是疫苗廠牌、注射後有無按摩該部位、針頭大小……等等因素。
比較特別的是,這種惡性肉瘤除了摸得到的硬硬一顆之外,肉瘤還會往外侵犯,形成像是螃蟹一樣(今天到底是介紹肉瘤還是海產?),中間本體,蟹腳向外延伸的模樣。因此,要完全把惡性肉瘤切除,當然要連蟹腳的部分也拿掉,這種概念稱為安全邊界(safety margin)。
而在貓注射部位肉瘤這種疾病,可以想像如果發生在肩胛骨中間,肯定很難切乾淨,復發的機率自然也就高了。
總結而言,貓奴們可以先考量是否「真的有需要」施打風險較高的貓白血疫苗,畢竟貓白血病疫苗並不屬於核心疫苗(core vaccine)註1,除非是多貓家庭、或是有機會到戶外的貓才有需要。
如果確定要打,飼主能做的,便是選擇無佐劑的疫苗、要求獸醫師避開肩胛中間注射、確實記錄施打位置,由此降低引起貓注射部位肉瘤的風險。
謹記 FISS 321 法則
施打後也應觀察注射部位的狀況,有叫作 FISS 321 的法則,簡單地告訴貓奴們觀察的技巧!你摸到的團塊,持續 3 個月還存在,且直徑大於 2 公分,甚至 1 個月內又增大的趨勢。如果發現這種狀況,就需要立刻帶去給獸醫師看啦!
最後,正確考量環境後,施打疫苗還是利大於弊的事情,不要因為怕生病就不打呀!
注解
- 註 1 : 核心疫苗是無論地區、年紀,都應該要施打的疫苗。
參考資料
- Ladlow, Jane. “Injection site-associated sarcoma in the cat: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and results to date.” Journal of Feline Medicine and Surgery 15.5 (2013): 409-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