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 (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凱瑟琳.鮑爾斯 (Kathryn Bowers)
- 譯者 / 嚴麗娟
當家作主
時值一九○一年,在挪威的奧斯陸,一名六歲的男孩在農舍後院玩耍,他將和父母在這棟租來的房子裡度過夏天。那房子裡有一群雞,而小男孩很聰明、被保護得好好的,擁有很強的直覺,他每天都在觀察這些雞。他幫每隻雞都取了名字,也記住每隻雞的怪癖和關係。然而,夏天結束了。必須離開這些雞讓心緒敏感的男孩感到很難過,他整個冬天都在思念牠們。
隔年春天,他央求母親讓他養一窩自己的雞。他母親或許是出於疼愛自己的獨生子,或者只是希望在挪威漫長的夏日裡能讓孩子有事情做,又或者她想把握機會,激發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抑或是培養他的責任感。不論如何,她答應了。男孩的夏天又有一群雞陪伴。
隔年,男孩養了更多雞,就這樣維持幾年後,他已經花了數百個小時觀察這些雞。心思早熟的他十分注意細節,記下雞隻所吃的食物、食量,以及牠們下的蛋。他也記錄每天的天氣,試著釐清天氣對母雞的影響。但他最有興趣、最喜愛的則是描繪雞隻之間的關係。他畫出一頁又一頁複雜的三角形和示意圖,記錄雞隻在階級制度中的輪替方式。日復一日,他能注意到雞有沒有生病,以及生病與否對群體的穩定性及爭鬥有什麼意義。
這名男孩在十歲時注意到的事情就是「啄序」(pecking order)。多年後,到了一九二二年,二十八歲的索列夫.雪爾德拉普-艾貝(orleif Schjelderup-Ebbe)正式發表他的研究結果,他的文章被刊登在德國的《心理學期刊》(Zeitschrift für Psychologie)上。即使到了今日,「索列夫對雞隻社會及個體心理學的貢獻」仍然替我們在了解生物階級和地位這個古老而有力的結構時,奠定了基礎。十歲男孩在雞群中觀察到的階級排列本能,在自然界的其他物種中也可以找到,例如大象、浣熊、魚類和爬蟲類,當然還有鳥類。此外,人類也會有階級排列的現象——而且在 wildwood 時最為強烈。
基本上,個體未來的地位在野莽期時就已經定型。年輕動物在青少年時期的順位和排序會決定牠們在族群中的定位,以及未來一生的歸屬感。有些動物無法決定自己會被評判到何種地位:因為生來便是如此;有些動物可以學習或建立地位,而只有極少數的個體能夠改變它。
所有的動物,包括青少年在內,都會打量彼此的體型、力氣和魅力。牠們會評估對方的年齡、健康狀況及生殖潛力,並用游泳、飛行及打鬥等身體能力互相比賽、炫耀。在成年之前,動物們也會精明地評估家人、朋友和敵人的能力。社會團體的接納或拒絕都會影響到牠們未來的機會。動物在這個生命階段承受著極大的壓力,牠們要好好表現自己。理由非常充分:因為賭注很高。
不論什麼物種,步入成年都意味著動物要接受評鑑。
地位的強烈引力
既然有地位、階級、定位、位置、等級、序位、聲望這麼多種說法,那就直接統稱人氣吧,或者用現在學生直率的語言——「實用度」也不失精確。不論用什麼詞語來形容,社會階級——即個體在群體裡的位置——是塑造個人認同的強力因素。
對人類以外的動物來說,社會階級的重點或許不在身分認同,但其對個體的生存方式仍有深遠的影響。社會階級決定動物能吃飽還是會餓死、有後代還是無法生育、會受到保護還是會被推到狼群面前。因此,動物寧可選擇忍受折磨、丟下食物、放棄交配及背叛其他同伴,確保自己不會被群體冷落或驅逐。對社會性動物來說,階級地位或許就像重力,看不見卻又影響甚鉅,無法逃避。階級地位的影響力無所不在,不僅決定動物一輩子的生活方式,也決定動物會如何對待其他動物。
自然界中,動物在群體中的地位愈低,活得就愈悲慘。階級較高的動物能獲得較多食物、領域及其他資源。而不懂得運用策略徵召同伙和避敵、不把注意力放在同儕身上,或忽略旁觀者,都可能會讓動物失去原本可能屬於自己的資源、活動範圍和伴侶。舉例來說,欄舍裡階級最高的公雞享有宣布黎明到來的特權—牠第一個啼叫,在牠報曉前,想與牠競爭的下位者都必須克制啼叫的衝動。占有優勢地位的雌倉鼠不讓下位者的胚胎著床。高階的螯蝦占走溫度恰好是攝氏二十四度的地點,把下位者趕到水溫較高或較低的地方。階級最高的信鴿占領最高的棲木。階級最高的魚能游在魚群的最前面,那裡水中的氧含量最高,魚糞最少。地位低的魚兒則在魚群的最後面。
這還不只是舒適度的問題。被分配到底層就像對動物判下無期徒刑,有時候甚至是死刑。階級高的動物享有群體中最幸運、最安全的位置,所以牠們不太可能被掠食者攻擊、抓走和吃掉。階級較高的烏魚占有魚群內部的位置,遠離會被掠食者攻擊的危險外圈;階級低的魚則常被推往「危險區域」,但不一定是最外圍。階級較低的動物通常會保持較高的警覺性,查看有沒有掠食者,因此牠們睡得比較少,即使能睡,也睡得不安穩。階級高的動物比較有安全保障,階級低的動物則比較容易碰到危險。
動物能從群體生活中獲得一些益處。在多雙眼睛的共同監視下,群聚比落單安全,個體不用怕被掠食者攻擊。分享資源和資訊能提升效率,餵飽大家的肚子。年輕的成員也可以在群體中先學習成長,再負起責任。然而,當個體聚集在一起時,明確的社會結構和規則可以減少衝突,階級制度也可以維護動物群體的秩序,提高生產力。
階級地位較高的成員能優先享有食物、領域、伴侶和避風港,牠們也會極力防衛自己的位置和特權。為了保命,動物必須認清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大腦系統會隨時警示牠們社會地位的升降變化。神經化學訊息會刺激動物調整行為,回應周圍的混亂不安。就我們所知,當非人類的動物感受到這些神經化學「地位訊號」時,能產生討厭或愉悅,或介於兩者之間的感受。但當人類接收到相同的神經化學地位訊號時,則會出現情緒。事實上,我們的情感生活來自覺察自身地位的生理本能,而這源於我們的動物祖先。動物能意識到自己的地位,而社會地位的變化或許會替牠們帶來機會,也可能造成死亡。
動物若不能深入了解整個社會階級制度有多麼複雜,或許會錯過提升地位的機會,但若搞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引來的卻可能是攻擊,或讓自己被殺或被驅出團體。社會性動物會觀察、評估日常社會生活中所有微小的細節,除了找尋提升地位的機會,也要留意和避免災難性的事故發生:地位滑落。
為了生存,動物必須迅速察覺自身地位的下滑。
天使的啄序
年幼的索列夫注意到他養的雞有啄序,而在很多個世紀前,神學家也為天堂裡的天使安排了階級。他們草擬出複雜的階級制度(hierarchy,字面意思即為hieros=神聖的,arkhia=統治),從頂層嚴厲的熾天使和智天使,往下到最底層性情溫和的大天使和一般天使。熾天使有一項特權,就是能坐在最靠近天神的寶座上。另一方面,低階的天使必須花時間照管人類比較沒那麼重要的事務。定義明確的階級制度是有組織的系統,個體在其中的地位有上下之分。
雪爾德拉普-艾貝注意到,啄序的形成非常迅速。當雞隻加入團體,不可見的新秩序便慢慢開展,隨後,每一隻母雞就都知道自己的地位在哪裡。
當階級制度面臨變動時,會先中斷幾秒,接著雞群回復(看似)平和且運作順暢的團體。從字面上來看,「啄序」指的是雞隻用嘴喙維持的階級制度。最高層的雞可以隨意啄雞群裡的其他母雞。而比牠低一級的雞,除了最高層這隻,也可以亂啄其他母雞。排第三的雞除了前兩隻,其他的雞都可以啄……依此類推。
動物中有很多不同的階級類型。有的專制,有的結盟,有的呈三角關係,也有的穩定不變或者彈性多變。人類與許多物種的階級制度通常是線性的。人類天生擁有深植在內的能力,能明白自己的階級,以及知道自己適合扮演團體中的何種角色。麥克.貝克夫(Marc Beko-)是個動物行為學家,他說:「社會性動物,例如人類……天生就會替自己分配階級,有人在最上面,有人在最下面,群體其餘的成員則排在這兩點中間。」
在我們繼續探索地位如何影響動物的生活之前,要先了解「階級」(rank)和「地位」(status)這兩個詞雖然看似可以互換,且常被混用,社會科學家和動物行為學家卻會加以區分它們。階級是動物在團體中的絕對位置,會盡可能以最為客觀的方式計量。相反地,地位不是客觀的度量,而是對階級的「覺察」。地位高低取決於群體中其他成員的想法和決定。地位和階級可能一致,但也可能不同。以人類生活中的實例來看,就像大家都相信某個家庭有好幾百萬美元的財富,實際的身價卻沒有那麼高。他們的階級(有多少錢)低於他們的地位(公眾所察覺到的財務狀況)。群體裡的每一隻動物都有自己的階級和地位。這是畜群、鳥群和魚群中極為複雜的差異性,但外行人初看會覺得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