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文正薰 (문정훈);譯者/劉宛昀
味道與香氣不同
在這裡順便談談為何在標記食品時,我們不說草莓「味」或蘋果「味」,而是說草莓「香」、蘋果「香」的原因。因為從嚴格的定義來說,味道與香氣確實不同。
人的舌頭能夠辨別的所有味道為甜味、鹹味、苦味、酸味、鮮味這 5 種(不過近來又發現了金屬味、濃郁味等新的味覺),那麼我們感受到的草莓味、蘋果味、葡萄味本身又是什麼?事實上,蘋果味、草莓味、葡萄味並不存在,正確來說必須稱之為蘋果香、草莓香和葡萄香。其實,直接從外部進入鼻腔的氣味並不多,在口腔咀嚼時,食物組織遭到破壞,裡頭複雜的香味物質會從口腔後方進入到上方的鼻腔,然後才感受到香氣,這比起從外部感受到的氣味更強烈。
於是,我們不把香氣稱為香氣,反而會把香氣認知成味道。我們所認知的味道,其實很多並非透過舌頭感受的味覺,而是藉由鼻子所感受到的香。
如果感冒後嗅覺失靈了,吃洋蔥時也可能會誤以為是吃了蘋果。也許你認為這是在開玩笑,但這是事實。味道與香氣雖然有點類似,實際上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人的眼睛比嘴更快嚐到食物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一邊區分「味道」與「香氣」的差異,一邊享用食物。我們沒有必要勉強將前述的嚴謹分類,機械式地應用在生活當中。為了方便起見,本文中也會將香氣指稱為味道,只是希望讀者能夠了解,我們平常慣稱的「味道」,它的屬性其實受到許多因素影響,而這些因素中也包含了視覺因素。正如同前述實驗所呈現的結果,在某種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眼睛會比嘴巴更快吃到食物。
NIZO 食研所進行的前述實驗是感官實驗,說到「感官」,不知為何很多人會聯想到性的方面去。這個用語和那個用語(?)的漢字雖然相同,但在學術界具有另一種嚴謹的意義。在學術界裡,以感覺器官的反應為主題的實驗,即稱作感官實驗,也就是與味、色、香、觸覺等有關的測試。
像是吃餅乾時會發出悅耳的聲音、手抓取物品時感受到的重量與質感等等,這些為了以工程學觀點做研究而進行的實驗,也包含在感官實驗的範疇。Food Biz LAB 也常進行類似的實驗,我們也曾像 NIZO 食研所一樣,為了了解視覺訊息對味道有何影響而做過感官實驗。
根據大韓商工會議所於 2013 年,以 500 名家庭主婦為對象所進行的「食品安全消費者認知」調查結果,39.2% 的受訪者表示對食物安全感到憂心。當問到為何對食物安全不放心時,過半數以上的受訪者都選出了「產地、有效期限標示偽造與不實」,以及食品中含有「添加物與食用色素」等原因。
在此我們並不是要討論食品業者偽造或標示不實產地、有效期限的狀況實際有多嚴重(或是並不嚴重),假如真的發生了這種行為,以消費者的立場來說,便不得不計較。
食品中添加食用色素的原因
然而,添加在食品中的添加物與食用色素,可以說是不太一樣的問題。假如食品中含有未經食品醫藥品安全處許可的添加物或食用色素,或添加了超過許可的用量,這當然是違法的,但實際上即便未觸法,消費者仍然經常感到不安。
市面上販賣的無數種飲料中,大多添加了食用色素,雖然添加量非常少且對人體無害,但隨著養生文化的興起,重視健康的人也越來越多,消費者對所有食品化學添加物都產生顧慮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藉由養生的飲食習慣來維持身體健康已成為普遍的需求,所以對此也不必再特別解釋。但是,食用色素正如字面上的意義,其作用僅止於讓食品增色而已,並不能增加味覺或促進健康,那為什麼這麼多的產品非要添加食用色素不可呢?
如 NIZO 食研所的實驗所示,我們喝草莓飲料時,必須同時感受到草莓香與紅色,才不會導致錯亂。香蕉原本是白色的,不過香蕉飲品必須是黃色的,大家才會感到滿意。
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一直以來都學到蘋果飲料必須是淺黃色的,如果不是就會覺得奇怪,這就是為什麼要添加食用色素的理由。當然,製造草莓飲品時為了呈現出紅色,也可以添加更多草莓,但如此一來,顏色雖然變得更紅,味道卻也會更酸,因而必須加入更多糖分,然後又導致價格上漲。價格昂貴的話,將不受消費者青睞。因此,成本最低廉的解決方式,就是添加食用色素了。
全新的感官實驗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為消費者研發出草莓香與草莓色素都恰到好處的飲料呢?如果在飲料中不添加色素,只有瓶子是紅色的話,消費者會滿意嗎?為了尋找這道問題的答案,我們設計了一項實驗。實驗的方法很簡單,我們準備了以下3種實驗物品,請一些人參與感官實驗後,觀察他們的滿意度。
- 1 號飲料 添加了紅色色素的草莓香飲料,裝在透明的瓶子中。
- 2 號飲料 未添加色素的無色草莓香飲料,裝在紅色瓶子中。
- 3 號飲料 未添加色素的無色草莓香飲料,裝在透明的瓶子中。
假設添加色素與否,對消費者的喜好度不造成任何影響的話,那麼食品製造商就沒有添加食用色素的理由;相反地,如果添加色素與否對實驗受試者的喜好度有影響,那麼我們至少能夠理解為何廠商會使用食用色素。色素是否非添加在飲料中不可,或是只須改變瓶身、包裝顏色即可呢?實驗看看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