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為什麼不告訴我?愛情裡的禁忌、欺瞞與逃避

海苔熊
・2012/11/10 ・8301字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SR值 485 ・五年級

[本文摘要]

  1. 本文先回顧了男女之間六大禁忌話題與不敢說出口的原因
  2. 情侶跟曖眛的「普通朋友」擔憂的事情不同,但同樣會因為不確定彼此的關係現況,而選擇隱瞞或欺騙
  3. 以饅頭曲線與關係動盪模型,說明為何這種不確定感會在剛認識的時候一直增加
  4. 當對方淚眼汪汪地跟你說欺瞞是為兩個人好,是真的嗎?答案是要看情況!
  5. 在說與不說的掙扎之外,提供三個可能的思考建議。

「你怎麼了?」她語帶關心地問我。

「沒、沒有阿。」我說,一副心虛的表情。

「每次都這樣,問你什麼都不說。有心事就說出來阿,大家一起出來面對!」

「喔,就真的沒有啦。我真的有事會跟你說。」我其實很想說,之前告訴她心事時,就說我又盧她又煩她又愛亂想。

現在好了、我索性都吞下去不說了,卻又說我都悶心裡。

她到底是在矛盾啥(機車行老闆語氣)?這樣到底是要我說還是不說?

 

男女間的六大禁忌話題(Taboo Topic)

幾年前,一個對岸的朋友寫一封信來問我,為什麼很多話我們反而不敢跟最親密的人說?為什麼最心愛的情人,總是有一部分和自己隔得最遠最深?那時我剛好在趕畢業論文,偷懶地丟了一系列文獻給他讓他自己去讀。一直到前陣子,才有幸整理了遠距離戀愛的文獻,總算把這個問題做一些可能的詮釋。

談到異性間的禁忌話題,最早應追溯到Baxter等人1985年做的研究[1]。他們想知道情人、紅粉知己、以及有可能變成情人的李大仁等三種人,在聊天的時候最不敢聊到的是什麼。雖然看到「禁忌」兩個字,總不免讓人與「性」產生聯想,但根據他們彙集多個研究、每個研究長達60-90分鐘的訪談稿分析發現,不論這兩個人究竟是情人、超級好朋友、或是戀人未滿,最不能聊的並不是性愛本身,而是「你到底把我當普通朋友還是情人?」、「我們之間還可能繼續嗎?」、「我們這樣算不算愛?」、「你還愛我嗎?」之類的關係議題。

Baxter等人更進一步統計出了六大禁忌話題,並試圖找出為什麼這些話題會成為一種禁忌(可複選,所以%加起來不會是100%):

1.當前的關係狀態(The state of the relationship)

67.8%的受訪者認為,討論兩個人的關係現狀與未來(我們這樣下去好嗎?),或是彼此的關係狀態(我們究竟事情人還是朋友?)是最尷尬難以啟齒的。

2.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Extra-relationship activity)

31.0%的人指出,要說出自己前一天和對方不認識的人去玩、或是表明自己最近跟另一個人走得很近,也非常困難。

3.關係的規範(Relationship norms)

是不是該要求他每晚打電話給我?我很想送她回家,但是他會不會覺得怪?要不要跟他說,已經約好要去看電影了,就不要每此都拖時間在打LOL?25.3%的人認為,和對方溝通在這段關係裡面究竟該做或不該做什麼,也很難開口。

4.舊情往事(Prior relationships)

你比較愛前男友還是愛我?究竟你是愛我比較多,還是愛圭賢比較多(躺著也中槍)?都已經和她分手這麼多年,為什麼皮包裡面還擺著她的照片?到底是和前女友做愛比較爽,還是和我雲雨比較歡愉[2]?25.3%的參與者認為這些話有時想問想說,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說<1>。

5.會引起衝突的話題(Conflict-inducing topic)

不要再抽菸了好不好?不要每次我遲到都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好不好?不要每次都等到我傷了累了想放棄了,才來安慰我秀秀我好不好?我們多想告訴對方、跟對方討論,但21.8%的參與者仍擔心,這樣的討論會讓彼此吵架,選擇忍耐不說。

6.說出自己的難過感受(Negative self disclosure)

所以,也有人選擇把傷心打碎掩埋,不說出自己在意難過的事情。17.2%的人害怕說出難過會遭致不好的後果,所以總是忍氣吞聲、委曲求全。

這些話題為什麼是禁忌話題呢?Baxter在所有的禁忌話題中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擔憂是:我說了這些,會不會威脅到我們之間的關係(relationship threat)會不會讓原先不明確的友情變得連朋友都當不成?會不會讓看似平靜的感情激起難以收拾的巨浪?如果會,那我為什麼要說?

情人與「普通朋友」,擔心有所不同

但是,所謂的「普通」朋友(cross-sex friendships)與男女朋友所迴避的話題(Topic avoidance),還是有些不同。Afifi等人幾年後重新驗證了Baxter的論點,他們調查了111對認識兩個月以上的男女(其中1/3是情人,2/3是異性好友),結果發現十年來我們還是沒什麼長進,不敢談的話題依舊是無法觸及,只是--男女朋友之間比較不敢談到自己的舊愛和紅粉知己李大仁,「普通」異性朋友最怕聊到的卻是兩個人目前究竟是什麼關係(Relational state)、行為的界限又在哪裡(Relational norms)[3]。

不敢說的饅頭曲線

「哎呀,那有什麼不敢說的。我跟她什麼都嘛攤開來講,根本沒有什麼禁忌話題!會不會是你想太多了啊?」我第一次跟朋友分享這系列研究的時候,他不以為意地攤開手,豪邁地一口灌下金牌,一副就是君子坦蕩蕩,小人才會藏雞雞的模樣。當時我也覺得,或許我們觀察到的只是一部分做賊心虛的人,像他們這些「正直」的情人們應該不會有這般的隱憂。

但後來讀到Knobloch等人的文章之後,才發現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研究發現,92%的情侶承認他們曾經騙或隱瞞過另一半[4]。我們之所以不敢跟對方說這些事情的主因,並不是自己花名在外、養了小三小四,或是同時和許多人走很近怕對方傷心,而是「不確定自己和對方的關係」(Relational uncertainty)。

(示意圖,請看橘色部分。欲知細節,請參閱原文)

Knobloch等人調查了216個戀愛中的受試者,並測量各種指標結果發現,親密程度(intimacy level)和逃避的話題的傾向,呈現一個「饅頭狀的曲線相關」:一開始,兩個人越走越近,反而有多不知道該說或不該說的話題;但若已經好到像老夫老妻,其實沒有什麼話是不能說的──如果兩人的感情沒有淡掉的話[5]。

Knobloch指出,重要的不是你跟他交往了多久,而是你們之間存在多少不確定的感覺。這段關係對你有多重要?在他心目中,你是獨特的人嗎?是永遠的唯一嗎?你們的未來會怎麼樣?你們的愛怎麼了?是他變了嗎?還是你變了?他是不是還愛著她?或是陪著你的時候在想著他?你跟他之間的愛,會消失嗎?如果你擔心所有的想像都只是你的以為,如果這些問題一再地困擾你,如果你對愛情對關係充滿了這些種種的不確定,那麼就表示你跟他之間,或許存在著「各種或許」(看來過去許多成名歌曲,都打中了我們心裡擔憂的這些或許)[6-8]。

 

不確定的自己,無法掌握的感情

為什麼我們會在說與不說之間掙扎? Solomon提出了一個「關係動盪模型」(relational turbulence model)[9]來解釋上面這些這些事情。該模型指出,當我們逐漸跟一個人變得親密時,其也會增加對自己、對對方、以及對關係的不確定性[3, 9, 10]。這些不確定的感覺增加了,所以我們不敢說的事情也變多了。

那麼,為什麼不確定感會隨著越來越熟而越來越多?這不是很弔詭嗎?

可能的答案是,戀愛是一個重新定義自我的歷程。原先你可能還滿清楚你喜歡或討厭什麼,但是跟他在一起之後、關係漸漸變好的那幾個月,你開始認同他喜歡的東西、開始替他著想、開始會跟他一起看球賽或逛網拍,開始把他的一部分納進你的自我概念裡面、甚至開始在買相機的時候把實用性列為第一考量(儘管原先你對3C產品都是外貌導向)──於是,你對自己的喜惡,開始模糊了起來。

接著,你們可能會遇到需求衝突(goal interference)、遇到你需要讓步的時候,因此這個過程必然會產生一些自我懷疑:我要的究竟是什麼?我是在順從他的決定嗎?還是這是我原先就希望的結果?這種現象在從朋友剛變成情人,或是徘徊在曖昧不明時的戀人未滿最為嚴重。

(修改翻譯自原論文圖片)

幸好,關係動盪模型也發現,當兩人繼續交往一段時間之後,親密感持續增加,不確定感會由升轉降。在一起久一點之後,你變得逐漸知道什麼是你要的、什麼是他要的,什麼是你的地雷、什麼是對方的爆點。當彼此的模樣都變得清晰,這種焦慮的感覺也會漸漸降低。而降低不確定感比增加親密感更為重要[11]。

簡單地說,倘若你跟他素昧平生,根本沒有什麼不好說出口的(這就是為何有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反而容易跟陌生人開口);相反地,如果你們已經交往非常長的一段時間,過了饅頭曲線的頂點、在他身邊常常能感到溫暖安全,也沒有什麼不敢說的。真正東躲西藏、堆積於心坎卻不願意開口的,往往是那些正在進展當中的關係,或是已經走到了膏肓的末路,深怕踏錯一步就會粉身碎骨[12]。

可是,儘管知道了這些,我們還是常常無法諒解對方的隱瞞與欺騙。

為什麼他要騙我

「我那時不跟你說,其實是為了我們好。我怕你聽到了,會很傷心……我真的不是刻意要隱瞞你的,只是我……其實瞞著你,我也不好受……」他說,低著頭雙手環抱著機車安全帽,像是被雨淋濕的小犬一樣軟化下來道歉,可是我卻聽不進任任何一句解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真的不知道,該不該再傻傻地相信他?

答案是,那你得看他是否真的愛你、在乎你。DePaulo日記研究(Diary)的方式調查77個大學生和他身邊的人的親密互動,結果發現如果說謊者的出發點是出於關懷(caring)或為了維繫關係(per social interaction),而和身邊親密的人說謊,其實真的會很難受[13]。事實上DePaulo也發現,我們對身邊朋友、伴侶說的謊,大多數是善意的謊言,而不是為了自己(self-serving)──至少相對於陌生人來說。

可是你可能還是會納悶:為什麼他要騙我?為什麼他不跟我說實話?我們可以平靜的好好談阿?這裡提供大家一個思考點是:難道你沒有騙過他嗎?

事實上,這些戀愛中的欺騙都是其來有自的。Cole曾進行一個研究,他邀請128對伴侶以問卷方式調查他們的相處情形、是否欺騙與信任對方,結果發現儘管他騙你的原因、欺騙或隱瞞的內容百百款,但主要還是脫不了三個關鍵:以牙還牙(reciprocal exchange of information)、怕會被罵 (the desire to avoid punishment)、與缺乏安全感(individuals’ attachment beliefs)[14]。

Cole指出一個諷刺的現象是:如果你越覺得對方常騙你,他也「真的」會常常騙你。同樣的,如果你越常騙對方,也會覺得對方常常在說謊。總之,如果你們的關係信任基礎已經動搖,很可能整段感情都充滿隱瞞與猜疑──而且,你也得負起一部分的責任。或許你也可以問自己,為什麼他「需要」騙你呢?

欺騙與「不敢說」相同,有時只是為了維持和諧。或許他擔憂你會生氣、怕你會傷心,所以選擇粉飾太平。但Cole也發現,粉飾並不見得會真的太平。如果被發現了,對關係的重傷將是無法估計的;但如果沒被戳破,也無法讓兩個人更為恩愛<2>。一段關係如果失去了信任,接下來會失去更多的東西。

還有一種可能是,他非常缺乏安全感。他說他在忙,可能只是一種善意的謊,因為他是逃避依戀者,不喜歡與你太黏太親近;吵完架,她說她心痛地快死掉,現在站在大馬路中央等車撞,或許只是因為她是焦慮依戀者,很需要你去安撫他,聽她說話。這些缺乏安全感的人,傾向說更多的謊,還換取一個舒服的心理空間,或是跟你見上一面。

是為你好,還是為我好?

「每次你都說,當初不告訴我是為我們好。我一開始也都相信你……可是今天,在我們經歷了這麼多事情之後的今天,我已經不知道,你究竟是在替我們著想,還是只為你自己著想……我是只想知道……你口中的『我們』,會不會跟本只是自私的『我』而已。」我終於把心裡的擔憂和難過一股腦地說出來,一直以來的忍耐、一直以來的自怨自艾,我希望能得到一個解答。冷風在朵的耳邊呼嘯,他卻靜靜地不再說任何一句話。

逃避話題或隱藏傷心,真的有「助」於兩人的關係嗎?Finkenauer指出,在每次都實話實說,對兩人的關係不見得有幫助。他調查結婚三年以上的夫妻發現,在關鍵的點上適時地討論或迴避一些話題的人,整體來說婚姻比較美滿[15]。比方說,體貼的太太不會在先生剛被解職的時候,跟他說這個月的開銷又赤字了;EQ高的先生不會在吵架的時候說出自己已經忍耐對方很久了,因為他知道此話一出一定招來更多腥風血雨。

講這麼多,到底是說好還是不說好?重點不是說不說,而是對方是不是有感覺到你在「逃避問題」[16]。Caughlin等人發現,如果你的另一半「覺得」你在逃避(不論這是不是事實),他的關係滿意度會比較低<3>。如果對方知道你對他有所隱瞞,會有種排拒在外的感覺。我們住在一起,但是心並沒有繫在一起。這種感覺會讓雙方更不願意調整彼此,也更不想為彼此的衝突付出、處理兩人的差異,為關係埋下了未爆彈[17]。

好,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憨人都知道我們該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在適當的時候表達,在關鍵的時刻閉嘴,但究竟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又不該說?

這與說話的時間點可能沒有太大的關係,而跟你的動機(Motivation)有關。Caughlin等人指出,當你說謊或逃避話題時真的為了兩個人的關係(protect relationship),而不是只為了自己,逃避的負面效果比較小[18](但並不是比較好)。

在說與不說之外:三條可能的出路

寫到這裡,似乎還是要提供一些非常假掰的建議,大家才不會覺得空手而來,又帶兩串蕉回去。面對這些擔憂矛盾的說與不說、遇到許多秘密不知道該如何開口、甚至是不確定目前的狀態適不適合談這些話題的時候,還是可以把下面三件事情放在心裡,細細思量:

(1)盡量減少隱瞞

人生在世,我們所求何物?從自我決定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的觀點來看,主要是三件事主導我們的幸福:你是否能自由地選擇自己的人生與未來(Autonomy)?能不能作一些感到有意義、能勝任、讓自己感覺很棒的事情呢(competence)?最後,你能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嗎(Relatedness)[19, 20]?

隱瞞伴侶,將會一次打垮上面三個最基本的需求(thwarted basic needs)[21]。首先,說一個謊,要拿更多的謊來圓,你變得常常無法跟對方說真話、無法「自由地選擇自己的語言」。於是,你被自己的謊言綁住了自由。再來,每一次的隱瞞,就是對自己加一塊罪惡的磚頭。從欺騙當中我們無法得到成就感,反而會覺得自己很糟,才無法跟對方說實話。最後,我們很可能從中失去伴侶的信任,也失去這段關係。

(2)由衷地信任

沒錯,與某房仲廣告一樣,各種戀愛心理學的研究都倡導信任的重要[17, 22-24],「信任」甚至可以抵擋隱瞞、暫時不說、甚至善意欺騙造成的傷害。當你打從心裡信任對方的時候,對方說多說少都沒有太多影響;但當你對他失去信任,他又什麼事情都不跟你說,你就更容易疑神疑鬼、偷看她的手機簡訊、趁他洗澡時偷偷瀏覽他的臉書訊息。而這些窺探(snoop)的動作雖然一時緩解了你的好奇與擔憂,卻往往會讓彼此的裂痕更加深厚[25]。

(3)真心地關懷對方

「我怕我跟他說我之前的經歷,他會覺得我很爛、很髒、很隨便。可是在他每次問我為什麼我這麼抗拒身體接觸時、在他說想抱我拒絕時,我都從他落寞的眼神中感覺到他的難受……可是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我當然知道要說啊!可是,我就是說不出口嘛!

的確,對於低自尊的人對伴侶說出自己的缺點或負面的經歷時,通常會感到更糟糕[26]。但給予對方安全的感覺,是一種可能的解套[27, 28]。你的關懷與無私的回應,將讓他願意說更多[29]──雖然這可能還是需要一些時間和等待。

所以,如果你的關係還算健康安全,還是找一個適當的時間,和對方談談說說比較好。說出自己的傷心難過、指出對方的缺點、甚至試著面對當前的問題,雖然可能會造成一些不愉快,但同時也會讓這段關係變得更為強壯[11, 30, 31],他也才能知道哪裡是你的底線、哪裡又是彼此不能越過的界限。減少越多的不確定性,兩人的感情才能走得更穩定!

藍色外套與冰淇淋脆餅

幾天沒有收到她的訊息與App,使得她出現在我面前的樣子顯得有些陌生。我們沿著校門外的圍牆,一直往東區走去。

路上,我們幾乎很少說到話。她去畢旅的這幾天,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之間的一些什麼似乎變得有些不同。我一直在等待一個恰當的時機,並且抱持著一股必死的決心。

「我之前一直想問你,那件藍色外套是誰送給你的?」經過百般內心小劇場的掙扎,推演各種可能的結果,總算把這句話說出口。我低頭假裝若無其事地一直吃著Cold Stone的脆餅。

「哪件藍色外套?」她從我這邊掰了一口脆餅,放進最嘴裡睜大眼睛問我。

「就、就之前我們在摩斯漢堡讀書時,你掛在椅子上那件水藍色外套阿!」我說。原來說出第一句當作開頭之後,後面的話說起來也不會那麼困難了。

「那是我們學校的外套啊!」她舔了舔唇上的香草冰淇淋,理所當然的回答。

「可是,妳們學校冬季外套不是黑色的嗎?」

「拜託,現在是秋天耶。誰會穿西裝外套啊!那是學校發的運動外套阿,每個人都有一件。怎麼,以為是哪個男生送我的生日禮物啊?吃醋了厚!」她說,推了我的額頭一下。這輕輕的一震,化解了我多日以來的憂慮,也讓我和她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幾許。

「沒、沒有啦。」我尷尬地笑了。

「還沒有咧!世界上最不~會說謊的就是你了!為了懲罰你誤會我……聖誕節再請我吃一次Cold Stone!」她特意把「不」的聲音拉得很長,那種可愛像是可以從今天一直延續到聖誕夜一樣。

 

很多事情不做,很多話不說,以後或許還有機會說,但屆時的感受與體會必定已經有所不同。

如果你總是跟自己說,過些時候再跟他說,那麼他或許永遠沒有真正屬於你的時候。如果你總是逃避面對你們之間的問題,那麼你與他的關係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問題踏出一步或許需要非常多的勇氣,但是那一個人不是在愛情裡,挑戰更多的自己?

[參考文獻及全文下載] 

[註解]

<1>很多人絕口不跟伴侶提起做愛的經歷、或是討論愛要怎麼做等等,是因為不知道要怎樣開口怎樣說。從學習心理學的角度,學者發現透過「電視教學」的楷模學習,可以讓在做愛前後更想跟你討論,實際上也增加了做愛前的溝通[32]。

<2>這邊採用的是承諾(commitment)與關係滿意度(Satisfaction)兩個指標。

<3>使用戀愛研究常常採用的伴侶互依模型進行分析(The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APIM),想了解更多請讀這篇[33]。

<4>文中的統計數字與性別差異,均只描述平均值。尚須注意個別差異。
<5>為顧及隱私與行文順暢顧,文中所有個案與章首末故事均已經當事人同意改編重新繕寫並經模糊化處理,無可供指認之虞。

<6>本文插圖引自這裡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59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1

3
3

文字

分享

1
3
3
假裝世界永遠滑稽:幽默比較長壽?——《怪咖心理學》
azothbooks_96
・2023/03/16 ・373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受試者看完令人不安的電影後,血液循環降低 35%,但看完幽默題材後則增加 22%。根據研究的結果,研究人員建議大家每天至少笑十五分鐘。

憂傷小丑?喜劇演員的心理特質

1981 年,紐約州立大學雪城分校的心理分析師西摩爾.費雪(Seymour Fisher)若達.費雪(Rhoda Fisher)發表研究結果,他們並不支持傑納斯所謂「喜劇演員是憂傷小丑」的說法(編按:許多人認為喜劇演員得在舞台前、舞台後承受高度的壓力,不管他們現實生活中發生什麼事,總得每晚登台作秀製造效果,有些演員甚至因此受憂鬱症、躁鬱症所苦,也因此大眾對喜劇演員往往有「喜劇演員其實是憂傷小丑」的印象)。

費雪兄弟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四十多位知名的喜劇演員與小丑,包括席德.西薩(Sid Caesar)、傑奇.梅森(Jackie Mason)、小丑布林可(Blinko the Clown),並出版《假裝世界永遠滑稽》(Pretend the World Is Funny and Forever )一書發表他們的研究。

他們在研究中做了一個經典的佛洛伊德測試:羅夏克墨漬測驗。他們請受試者看模糊的墨漬,說出他們想起什麼。學術研究中時常用到這類測試,甚至有一個知名的佛洛伊德笑話也以此為主題:

一名男子去看心理分析師,分析師拿出一疊印有墨漬的卡片,讓男子一次看一張,問他墨漬讓他想起什麼,男子看了第一個墨漬後說:「性」,看到第二個墨漬後又說:「性」。事實上,他看到每一張卡片都說:「性」。心理分析師憂心地說:「我不是想嚇你,但你似乎滿腦子都是性。」那男子驚訝地回答:「我真不敢相信你剛剛說的,擁有整疊色情卡片的可是你。」

羅夏克墨漬測驗,又稱墨跡測驗,是知名的人格測驗之一。受試者收到十張上頭有墨漬的卡片,並被要求回答他們最初認為卡片看起來像什麼、以及後來覺得像什麼。心理學家再根據他們的回答及統計數據,判斷受試者的人格還有狀態。

多數測試是在餐廳與馬戲團的更衣室進行,費雪兄弟表示,這些測試往往很難進行,因為旁人和其他表演者常打斷他們。費雪兄弟的研究和一般人對「憂傷小丑」的印象及傑納斯之前的研究結果剛好相反,他們發現喜劇演員與小丑鮮少有精神疾病。專業喜劇演員的工作雖然充滿壓力,但費雪兄弟意外發現,這些受訪者都能迅速恢復元氣,調適力都很好。

被接納的需求

另一方面,費雪兄弟也檢視喜劇演員與小丑的童年經驗,他們說受訪者大多從小就開始走這一行,小時候通常是班上的活寶。他們常開老師的玩笑,這點也符合幽默的「優越」論。有一位表演者記得老師叫他到黑板拼「petroleum(石油)」一字,他馬上走到前面,拿起粉筆寫下「oil」。

專業喜劇演員通常出生低收入戶,童年不是過得很好,所以他們的表演可能是想獲得觀眾的喜愛,藉此彌補童年的缺憾,有很多實際證據支持這點。伍迪.艾倫曾說「被接納的需求」是他想要變得風趣的主要動力之一。傑克.班尼(Jack Benny)不喜歡在古巴度假,因為那裡沒人認得他。W.C. 菲爾茲(W.C. Fields)曾經提到他喜歡讓人發笑是因為「⋯⋯至少在那短暫的時刻裡,大家是愛我的。」

是喜劇演員也是社會學家

費雪兄弟研究的第三方面是檢視與好笑有關的心理特質,有些演員坦承他們對人與行為很好奇,他們會不斷觀察別人的生活細節,直到發現一些小特質可以拿來當新的笑話或表演題材為止。

費雪兄弟發現喜劇演員與社會科學家有很多相似處,他們認為這兩種人都時常注意人類行為的新鮮面,唯一的差異在於喜劇演員用這些觀察讓人發笑,社會科學家則是以這些觀察做為學術論文的基礎。我畢生都在研讀社會科學家的文獻,所以我想主張這種分法並無法清楚區隔這兩種人。

Waist up portrait of mature man giving speech standing on stage in spotlight and speaking to microphone, copy space

費雪兄弟也檢視喜劇與不安之間的關係,一般人看到墨漬時,通常會看到一個影像,然後才發現墨漬可能有不同的觀察方式。

仔細分析喜劇演員從墨漬中看到的圖案後,費雪兄弟的結論是,他們的受試者常會把墨漬想像成「好的怪獸」,把有威脅感的圖案轉變成比較親切的感覺。「噴火龍」會變成被誤解的高貴角色,「骯髒的土狼」會變成可愛討喜的寵物。費雪兄弟認為這是喜劇演員與小丑在無意間想要以幽默感因應困境的證明。

幽默的長壽

很多人都曾經對喜劇根本上和憂傷與精神病有關的說法提出質疑,費雪兄弟並不是唯一的學者。佛羅里達國際大學的詹姆斯.羅頓(James Rotton)深入探討霍夫曼(Hoffman)的《過往娛樂名人》(Entertainment Personalities of the Past),了解知名喜劇演員的出生與死亡年份,並以同年出生的非喜劇藝人當對照組註一

羅頓在名為〈幽默與長壽:搞笑演員較長壽?〉(Trait Humor and Longevity: Do Comics Have the Last Laugh?)的論文中說明研究的結果,他主張喜劇演員和其他藝人的死亡年齡差不多。後續關於喜劇演員死因的研究註二也顯示,他們並沒有比較常因心臟病、癌症、肺炎、意外或自殺而身亡。

總之,沒有證據顯示每晚必須搞笑演出的明顯壓力會讓他們比較短命。

其他研究顯示,能夠笑看人生可以減少不安,羅頓的研究也呼應了這點。如果喜劇真的有影響,那麼就是有益健康。十三世紀的亨利.德.曼德維爾醫生(Henri de Mondeville)推測笑有助於病人康復,他寫道:「外科醫生應該禁止病人生氣、怨恨與難過,提醒病人歡樂可以讓人心寬體胖,哀傷讓人瘦骨如柴。」

幾百年後,莎士比亞也呼應同樣的理念,他表示:「讓內心充滿歡笑與喜樂,可以遠離傷害,延年益壽。」

最近有一項研究也支持笑聲、因應壓力、身心健康之間的關係。該項研究顯示,會很自然地以幽默應付壓力的人,免疫系統比較健康,心臟病發與中風的機率也少 40%,看牙時比較不會痛苦,壽命也比多數人多四年半。

1990 年,研究人員發現觀賞比爾.寇斯比(Bill Cosby)的脫口秀錄影帶可增加唾液的免疫球蛋白 A。免疫球蛋白 A 是避免上呼吸道感染的要角(受試者聆聽梅爾.布魯克斯〔Mel Brooks〕與卡爾.萊納〔Carl Reiner〕的經典《兩千歲的人》〔2000-Year-Old-Man 〕時,這些優點明顯下降)

這不是唯一探討笑對身體有何影響的研究。2005 年,馬里蘭大學的邁可.米勒(Michael Miller)與同事研究笑看世界與血管內壁的關係。血管擴張時,可促進血液循環,有益心血管。他們讓受試者看可能讓他們感到不安(例如《搶救雷恩大兵》最初三十分鐘的劇情)或歡笑(《當哈利碰上莎莉》的「假高潮」戲)的電影。整體而言,受試者看完令人不安的電影後,血液循環降低 35%,但看完幽默題材後則增加 22%。根據研究的結果,研究人員建議大家每天至少笑十五分鐘。

根據研究的結果,研究人員建議大家每天至少笑十五分鐘。圖/envato

天然的止痛劑

羅頓也依循同樣的邏輯,檢視觀賞不同影片對整型外科病患的復原有何影響。他請一組病患從《香蕉》(Bananas)、《站在子彈上的男人》(Naked Gun)、《金牌製作人》(The Producers)等等喜劇片中挑選,但不讓另一組看任何可能讓他們微笑的影片,而是叫他們從《南海天堂》(Brigadoon)、《北非諜影》(Casablanca)、《第七號情報員》(Dr. No)等「嚴肅」片單中選片。研究人員秘密追蹤病患由自控式裝置中使用的止痛劑藥量。觀賞喜劇的人使用的藥量比觀賞嚴肅電影者少 60%。

在另一個有趣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又找另一組病患,不讓他們任選喜劇片,而是叫他們看別人幫他們挑的影片,這組使用的止痛劑比另外兩組都多,這證明觀賞讓你笑不出來的喜劇比什麼都還痛苦。

笑看生死

最後,有一群研究人員要求受試者立下模擬遺囑,開自己的死亡證明(包括估計的死亡日期與死因),寫自己的喪禮追悼文,研究人員發現喜歡笑看人生的人比較不覺得這有多難。在比較實際的情境中,也出現同樣的現象。輔導員訪問失去伴侶半年的人,發現能笑看生離死別的人比較能接受那個情境,繼續過日子。

不過,就像笑話實驗室收到的一則笑話所說的,笑看生死也有可能出現太誇張的情況:

一名男子過世了,他的太太打電話到當地報社說:「我想刊登以下的訃聞:柏尼死了。」報社員工楞了半响後說:「其實刊登十個字的價格是一樣的。」

女士回答:「喔,好吧,那我刊登:柏尼死了,豐田汽車出售。」

註解

  1. 羅頓的報告只研究男性喜劇演員,因為他發現很多女性喜劇演員的年齡並不可靠,與其他傳記資料不符,這很可能是一種喜劇的時間心理學。
  2. 此研究蒐集 1980 到 1989 年間刊登在《時代》與《新聞週刊》上的演員訃聞。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史上最ㄎ一ㄤ實驗,用科學揭露你內心的真實想法》,2023 年 2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azothbooks_96
41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2

5
2

文字

分享

2
5
2
你不知不覺被影響了嗎?找出那些在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隱藏因素」——《怪咖心理學》
azothbooks_96
・2023/03/14 ・371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實驗發現:在酒吧帳單上附上印了笑話的卡片,客人小費給得特別多;在酒類專賣店,客人聽到古典樂時所買的酒,平均比聽到流行樂時買的酒貴三倍;電視播放名人重量級拳擊賽後隔週,謀殺率通常都會增加。

我們一出生就獲得一個名字,多數人就這樣用了一輩子。不過,有些影響我們思考與行為的因素比較隱約,有時候甚至一句話、一段音樂或一個新聞標題都能影響我們。我們不需大費周章就能改變人的思考、感覺與行為方式。

最近全球知名的學術刊物《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刊出兩項研究,完美闡述了這個概念。

數秒鐘內的改變

第一個研究是由紐約大學的約翰.巴爾(John Bargh)與同仁進行,他們請受試者把幾個字湊成的字串,重新排列成語意連貫的句子,其中一半受試者拿到的字和老年人有關,例如「man’s was skin the wrinkled」,另一半受試者也是拿到同一組字串,但以另一字取代和老年有關的字,例如「man’s was skin the smooth」。

受試者排好句子後,實驗者就跟他們道謝,並指引他們去搭最近的電梯,受試者以為實驗結束了。事實上,重頭戲才正要開始而已。

第二位實驗者拿著碼錶坐在走廊上,受試者一走出實驗室,實驗者就開始計算他穿過走廊走到電梯的時間。剛剛排字時有排到老年相關字眼的人走得比較慢,光是看到 wrinkled(皺紋)grey(灰色)bingo(賓果遊戲)(老年人較常玩這個遊戲)、Florida(佛羅里達州)之類的字眼幾分鐘,就已經完全改變他們的行為方式。那幾個字在不知不覺中「增添」了他們的歲數,讓他們如老人般緩步。

荷蘭奈美根大學的艾波. 狄克斯特霍伊斯(Ap Dijksterhuis)艾德.凡.尼培貝(Ad van Knippenberg)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他們要求一群受試者花五分鐘寫下幾句和瘋狂足球迷的行為、生活形態與外貌有關的敘述,也請另一群人寫下幾句和教授有關的句子。接著他們問每個人四十題益智問答,例如:「孟加拉的首都是什麼?」、「哪一國舉辦 1990 年的世界盃足球賽?」等等。剛剛花五分鐘思考瘋狂足球迷樣子的人可以答對 46% 的問題,剛剛思考教授樣子的人可以答對 60% 的問題。大家在不知情下,光是思考瘋狂足球迷或教授的刻板印象就可以大幅改變自己。

受試者在回答問題前思考的事物可能影響接下來的答對率(示意圖)。圖/envato

小費給多少?心情比較重要

在比較人工化的實驗室裡,這一切看起來都很明顯,但是在真實世界裡,同樣的效果也會影響人的行為嗎?

美國人每年在餐廳留下的小費金額高達 260 億元,你可能以為小費的多寡和食物、飲料或服務有關,但是在全球各地酒吧與餐廳秘密進行的研究,顯現出真正決定小費多寡的隱藏因素。心情在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愉悅的用餐者會給較多的小費。在一項研究中,法國餐館要求員工給顧客帳單時,順便附上一張小卡片,卡片上有一半是當地夜店的廣告,另一半則印了以下的笑話:

一位愛斯基摩人已經在戲院門口等候女友很久了,外面氣溫愈來愈低,隔了一會,他冷得發抖,氣得打開外套取出體溫計,他大聲說:「降到十五度她還沒來,我就走了!」

收到笑話的客人笑得比較開心,給的小費也比較多。

研究人員的實驗一再證實快樂與小費多寡的關係。服務生在帳單下方畫上笑臉或寫下「謝謝」,或是對顧客展露明顯的笑容時,都可以得到較多的小費。外頭陽光照耀或服務生告訴客人外頭是大晴天時,客人給的小費也比較多。有些研究也發現,服務生以小名自稱或以客人的名字相稱時,也會讓小費大幅增加。

顧客的心情可能影響小費的多寡(示意圖)。圖/envato

另外還有觸摸的力量。艾普洛. 克魯斯科(April Crusco)在論文〈點金術:人際觸摸對餐廳小費的影響〉(The Midas Touch: The Effects of Interpersonal Touch on Restaurant Tipping)中說明她如何訓練兩位女服務生在給客人帳單時,觸摸他們的手掌或肩膀一秒半。這兩種觸摸方式都可以比沒碰到的方式獲得更多的小費。觸摸手掌的效果又比輕拍肩膀的效果好一些。

高貴的感覺

給服務生與酒吧工作人員一點小錢是一回事,但是這種隱約的作用也會讓人付出比較高額的金錢嗎?

1990 年代,德州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查爾斯.艾能尼(Charles Areni)大衛.金恩(David Kim)有計畫地改變市區美酒專賣店裡播放的音樂,他們讓一半客人聽莫札特、孟德爾頌、蕭邦的音樂,讓另一半客人聽佛利伍麥克合唱團(Fleetwood Mac)、羅伯.普藍特(Robert Plant)、匆促樂團(Rush)等等流行樂。實驗人員喬裝成補貨的店內助理,觀察顧客的行為,包括他們從架上拿下來的瓶數、是否閱讀標籤、最重要的是他們購買的瓶數。

實驗結果令人驚訝,音樂並不影響客人待在酒窖裡的時間長短,以及他們檢視或購買的瓶數,但是對某方面卻有極大的影響:買酒的價格。客人聽到古典樂時所買的酒,平均比聽到流行樂時買的酒貴三倍。

研究人員認為聆聽古典音樂讓他們在無意中覺得自己比較高尚,促使他們購買較貴的酒。

酒吧裡播放的音樂可能間接影響客人買酒的價格(示意圖)。圖/envato

攸關生死的音樂

有些證據甚至顯示,這類隱約的刺激還攸關生死。

社會學家吉米.羅傑斯(Jimmie Rogers)教授分析一千四百多首鄉村音樂,發現歌詞常提到負面的生活經驗,包括單戀、酗酒、財務問題、絕望、宿命、辛酸、貧困等等。1990 年代中期,韋恩州立大學的史蒂芬.斯戴克(Steven Stack)與奧本大學的吉姆.岡德勒(Jim Gundlach)想知道持續接觸悲觀主題,會不會讓人更容易自殺。

為此,他們觀察全美四十九區的自殺率以及全國電台播放的鄉村歌曲量。排除貧困、離婚、持槍等等其他因素後,他們的確發現廣播電台播的鄉村歌曲愈多,自殺率也愈高。

這些結果聽起來可能令人難以置信,有些研究人員也提出質疑,但是很多研究都證明它的基本前提:

大眾媒體會影響人的自殺決定,其中「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大眾媒體下的維特效應

1774 年,歌德出版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 ),少年維特愛上一位已有婚約的女子,維特不願面對沒有她的人生,決定自殺以求解脫。這本書出版後引起廣泛迴響,事實上它在很多方面都太成功了,引發連串的自殺模仿效應,導致歐洲好幾個國家都把這本書列為禁書。

1974 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社會學家大衛.菲利普決定檢視媒體的自殺報導會不會誘發現代的「維特效應」。他一開始先檢視 1947 至 1968 年間美國各地的自殺統計數據,發現頭版的自殺報導平均和另外六十件自殺案件有關。此外,這些自殺案件也是仿效媒體披露的死法,媒體報導自殺的程度和後續發生的自殺件數有直接相關。平均而言,媒體報導兩週內,自殺件數大約增加 30%,名人死訊一經披露,效果更是顯著。例如,菲利普計算 1962 年 8 月瑪麗蓮夢露死後,全國死亡率約增加 12%。

菲利普率先做了這項研究,之後又有四十多份科學論文探討這個主題,促使有些國家開始規劃媒體守則,要求記者不要以聳動的言詞報導自殺的新聞,或是描述自殺的方式。

自殺模仿(Copycat Suicide),又稱作「維特效應」,指的是模仿知名人物或特定人物自殺方式的自殺行為。已經有越來越多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傳播媒體推送自殺相關的新聞事件後,可能引發後續一連串的模仿行為。圖/wikipedia

拳擊賽和謀殺案

菲利普的另一項研究是探討電視播放的拳擊賽與謀殺率之間的關係,他仔細分析全美的每日謀殺率,研究顯示電視播放名人重量級拳擊賽後隔週,謀殺率通常都會增加。如果白人拳擊手輸了,菲利普發現白人遇害的人數增加,但黑人沒變。同樣的,如果黑人拳擊手輸了,黑人遇害的人數增加,但白人沒變。

以上結果整體歸納出一個簡單的事實,我們的想法與感受常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名字影響我們的自信與職業選擇,光是讀一句話也會影響我們的感覺與回憶。簡單的微笑或微妙的觸摸會影響我們在餐廳與酒吧給的小費多寡。商店裡的音樂會在無意間潛入我們的心靈,影響我們的消費額度。

這些奇怪的影響因素也會左右我們看別人的方式嗎?它們會不會影響我們投票給哪位政治人物,或是判斷別人是否有罪?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史上最ㄎ一ㄤ實驗,用科學揭露你內心的真實想法》,2023 年 2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2
azothbooks_96
41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迷信真的會害死人?不只是嚇死自己這麼簡單——《怪咖心理學》
azothbooks_96
・2023/03/13 ・279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芬蘭科學家統計了十三號星期五與其他日子星期五的車禍事件,結果十三號星期五發生交通意外事件比其他的星期五都還要多。十三號星期五真的不吉利嗎?

迷信不是平常人才有

塞繆爾.約翰遜博士(譯註:Samuel Johnson,英國歷史上獨力編出《英語詞典》的第一人)出門時總是先跨出右腳以求得好運,他也會避免踩到人行道上的裂縫。希特勒對 7 的神奇力量深信不疑。威爾遜總統(Woodrow Wilson)認為 13 一直為他帶來好運,他說自己的名字由 13 個英文字母拼成,他在普林斯頓任教 13 年後當上該校的第 13 任校長。

菲利浦親王下場參與馬球比賽以前,都會輕拍馬球帽 7 下。瑞士網球好手辛吉斯據說打球時會避免踩到網球場兩側的邊線。美國籃球明星珀森(Chuck Persons)坦承上場前如果不先吃兩條奇巧巧克力(Kit Kat)或兩條士力架巧克力(Snickers),或奇巧與士力架各一條,他就會緊張。

據說連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波爾(Niels Bohr)也在門口放一塊馬蹄鐵。(雖然證據爭議未定,但有人問波爾是否真的認為馬蹄鐵可以為他帶來好運時,他回答:「我沒有那麼想,不過有人告訴我,不管你信不信都有效果。」)

在 1913 當選成為美國第 13 任聯邦總統的威爾遜(Woodrow Wilson)。圖/wikipedia

無所不在的迷信

不光是親王、政治人物、物理學家有不理性的現象,最近蓋洛普民調也顯示,53% 的美國人表示他們至少有點迷信,25% 坦承他們有些迷信或非常迷信。另一項研究顯示,72% 的人至少擁有一個幸運符。

2003 年,我和「英國科學促進協會」合作進行的迷信調查也顯示,現代的英國社會裡有普遍迷信的現象,80% 的人習慣敲敲木頭以免觸霉頭,64% 會交叉手指以祈求上蒼保佑,49% 的人會避免走過梯子底下以防厄運。

美國最聰明的學生也會做出類似的舉動,哈佛大學的學生在考試之前習慣去摸約翰.哈佛(John Harvard)雕像的腳以求好運。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則是去摸發明家喬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銅像的鼻子。多年下來,哈佛的腳和伊斯曼的鼻子都因為大家的迷信而愈摸愈亮。

哈佛校園裡的哈佛雕像(John Harvard Statue)。雕像的左腳因為長年的觸摸越來越亮。圖/wikipedia

很多傳統的信念沒什麼壞處,例如敲敲木頭、隨身攜帶護身符等等,但有些迷信的影響就比較嚴重了。

迷信可以攸關生死?

1993 年初,研究人員想了解住在門牌十三號的房子是不是真的比較不幸,所以他們在三十份地區的報紙上刊登廣告,請門牌十三號的住家與他們聯繫,判斷他們搬進去住以後是不是運氣變糟了。結果有五百戶住家回函,其中有十分之一表示,他們搬進去以後比較常碰到倒楣的事。研究人員也想知道迷信會不會影響房價,於是他們訪問全國的房地產仲介業者。有 40% 的仲介業者表示,購屋者往往會迴避門牌十三號的房子,導致賣家必須降價求售。

有時候迷信可能攸關生死。第一章中我們提過大衛.菲利普,他對人的生日會不會影響死期很感興趣。菲利普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說明迷信與確切死亡時間之間的關聯。

在中文、廣東話與日文中,「死」和「四」的發音幾乎相同,許多華人醫院裡沒有 4 樓,有些日本人每月 4 日出遊時會提心吊膽。這種迷信的關聯也延伸到加州,店家或公司在加州開業時可以自選電話號碼的後四碼。菲利普發現,中式與日式餐館的電話號碼中,4 的數目比一般少三分之一,美式餐館並沒有這種情況。

一間上海的住宅大樓電梯裡,4、13、14 樓都消失了。圖/wikipedia
一個日本的停車場內,編號 4 號的停車格也被跳過。圖/wikipedia

這些現象讓菲利普不禁懷疑,每月 4 日所產生的迷信壓力會不會對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例如,會不會使心臟病發作?

驚人的發現

為了評估這些迷信對健康的影響,菲利普和他的團隊分析 1973 至 1998 年間美國四千七百多萬人的死亡記錄。他們比較華裔與日裔美國人與白種美國人的死亡日期,結果發現,中日裔人口中,每月四日因心臟病過世的人數比其他日子高 7%。把焦點放在慢性心臟病時,這數字升至 13%,但白種美國人的死亡率並沒有增加。

這項研究頗具爭議性,有些研究人員提出質疑。不過,菲利普和團隊都相信的確有詭異的事情發生,他們還以查爾斯.巴斯克維爾(Charles Baskerville)的名字為這種現象命名。巴斯克維爾是福爾摩斯偵探小說《巴斯克維爾獵犬》(The Hound of the Baskervilles)裡的主角,他就是在極度的心理壓力下,引發心臟病發作身亡。

令人們神經緊張的 13 日

迷信的人在不經意下害死自己是一回事,他們的迷信直接影響別人的生死又是另一回事。

湯馬斯.史坎蘭(Thomas Scanlon)與同事觀察 13 號星期五的車潮、購物中心的人潮、以及急診室的就醫人數。在兩年的觀察期間,他們發現,在 13 號星期五,倫敦 M25 環城高速公路的車流量,比 6 號星期五減少許多,這表示比較不安的駕駛人可能沒有上路。

他們接著觀察這兩天的醫院求診類別,包括中毒、毒獸傷害、自我傷害、交通意外事故等等,其中只有交通事故有顯著的差異,13 號星期五的交通意外事件比 6 號星期五多。差異並非微不足道,在不吉利的日子裡,意外事件激增 52%。

不過,史坎蘭和同事只取得一家醫院的就診資料,數字較少,所以他們的發現可能純屬巧合。芬蘭研究人員西摩.納哈(Simo Näyhä)做了另一個規模更大、一樣有爭議性的研究,他檢查 1971 至 1997 年間全芬蘭的類似記錄。這次研究中包含 324 個 13 號星期五與 1339 個對照組星期五,研究結果呼應上述的研究,其中女性的資料更是明顯。男性死亡記錄中,只有 5% 是和日子不吉利有關,而女性的比例則高達 38%。

兩組研究人員都把意外事件比率的增加歸因於駕駛人在不吉利的日子比較緊張的緣故。所以結論很明顯:迷信會害死人。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史上最ㄎ一ㄤ實驗,用科學揭露你內心的真實想法》,2023 年 2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41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