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根據麻省理工學院(MIT) Gang Chen研究團隊的理論計算,相同原理甚至能應用於電子上。他們提出製作電子斗蓬的實際設計方式,作法是將的大小與電子波長相當(此研究中約為10 nm)的殼核奈米微粒(core-shell nanoparticle)結構內嵌於半導體中,而且不會干擾電子的流動。
一般而言,電子會以物質波的型態行進一段距離,直到散射破壞電子的波相位。在這段所謂同調傳輸長度(coherent transport length)的距離內,粒子會展現如振幅疊加(即干涉)之類的波動性。團隊成員Bolin Liao表示,在他們的電子斗篷設計中,這些殼核奈米微粒提供了多重介面來反射電子波。透過仔細調整介面,這些反射波彼此間會產生破壞性干涉,以致於幾乎沒有反射發生。因此,擁有「正確能量」的電子波便能穿過這些奈米微粒結構而不被反射,彷彿路徑上沒有任何障礙物存在。
蝴蝶的美,源於牠們擁有的千變萬色的翅膀,這些色彩是門面,也是保護傘,鮮豔顯目派警戒掠食者別靠近!小心牠們有毒(即便有些蝶其實没毒 XD);擬態派能巧妙地偽裝成自然環境中的枯葉、樹木等騙過掠食者的眼睛,或是如猛禽眼睛樣貌的翅膀,嚇唬掠食者。多數蝴蝶們視顏色為性命,但對玻璃翼蝶來說……就是不給顏色瞧瞧,幾近透明如玻璃的翅膀,即使飛行也如穿上一層隱形罩袍,讓大家都難以察覺牠的存在。究竟,這個蝶界的「小透明」是如何成長?又何以成為科學家們研發新型抗反射材料的重要靈感?Let’s check it out !
玻璃翼蝶是如何生成如此獨特的翅膀呢?帕特爾(Nipam H. Patel)和他的同事們首度將玻璃翼蝶詳細的成長時間序公開於《實驗生物學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他們分別在其成蛹不同時間點(16, 30, 48, 60 hr)進行解剖,並觀察其生成翅膀型態的變化(如圖一)。
這項驚人的發現不只有帕特爾等人注意到,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研究團隊也曾於 2015 年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玻璃翼蝶翅膀表面不規則的奈米結構能降低反射,並透過蝕刻沈積技術(etching techniques)製造了仿透明蝶翅的塗層,厚度僅 500 奈米,且具有防水及自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