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誰破壞了「男同志穴居人」的出櫃派對?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1/04/12 ・263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前天跟昨天在推特上都看見幾位我follow的朋友轉推一則有趣的新聞,標題是「史上首位男同志墓穴 捷克出土」(這個連結是自由時報的,不過其他台灣媒體應該也有報導);然而因為最近太忙太累,所以雖然覺得挺稀奇,但連點進去看的興致也沒有。剛剛在找資料,湊巧在Google新聞上又看見這則新聞,於是就手癢點進去看;一看是編譯自超級科學八卦報之一的《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另一個是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警覺性馬上提高120%,仔細看看內容,更是覺得莫名其妙,再加上報導照慣例沒有附上原始資料鍊結,於是便想看看國外科學部落格圈是否有討論這則消息。

就如「Bone Girl」部落格的作者暨生物人類學家Kristina Killgrove所說,電訊報跟每日郵報簡直是天天逼著科學部落客寫文章反駁他們的報導,這次更是引起眾怒。電訊報對這次「考古發現」下的標題是「發現首位同志穴居人」(First Homosexual Caveman Found),每日郵報則更過份一點:「5千歲的同志出櫃了,被他遭埋葬的方式所透露」(5,000-year-old Is Outed by the Way He Was Buried.)。標題一如往常般聳動跟羶腥,彷彿在報導明星跟政治緋聞一樣,但你看出來錯誤在哪裡了嗎?

就如同另一位科學部落客John Hawks所說的:「老兄,我可能是錯的,但是要聲稱發現男同志穴居人,你得有副既是同志又是穴居人的骨骸,可是事實上你什麼都沒有!」。「穴居人(Caveman)」其實我們都很熟悉,像是小時候就學過的北京人藍田人元謀人尼安德塔人克羅馬農人,以及更後期的周口店山頂洞人都算是。這些穴居老祖宗屬於舊石器時代,約莫是260萬年前到1萬年前的人類,然而這次在捷克布拉格附近發現的骸骨,存活的時期約為西元前2900年到2500年間,也就是每日郵報標題所指的5000年老Gay,怎麼算都不會是舊石器時代以穴居為主的狩獵族群,而該是接近青銅時代初期的農村居民才是。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這副骸骨的主人生前孤僻地一個人躲在洞穴裡居住,該不會是記者想要把「出櫃」跟「出洞」串在一起才這麼形容的吧…?

再者,報導中提到這副骸骨擺放的位置、方向、以及陪葬的器物都跟青銅時期繩紋飾陶器文化的「既有作法」不同,因此認為這位「男性」死者生前應該有著「另類性向」、「第3性」、「變性人」、或是「變裝癖」… 我只能說,這實在是亂七八糟的假設。

男性?從這張唯一被釋出的照片中,你能判斷這副骸骨是生理男性還是生理女性嗎?我不是專家,我判斷不出來不稀奇,但是即使是專家也不一定判斷正確。Life Science的作者Stephanie Pappas訪問了密蘇里Drury大學的考古學家Monty Dobson,他表示一般來說,考古人員是靠骨盆的尺寸與形狀來判斷生理性別,但是並不準確;而Kristina Killgrove說這種依據視覺(或人相學)的特徵來考古的方式(anthroposcopic),即使讓最有經驗的骨骼學者在最完整的骨骼情況下來判斷,都只有95%的準確度,簡單來說,20次裡頭就有可能有一次是錯的。根據報導,發現這個墓穴的考古人員還沒有進行DNA測試,所以骸骨到底是男是女還很難說。在考古研究中,肉眼判斷性別錯誤不是不會發生的事。

男性跟女性骨盆的比較。圖片引用自Afarensis

最後則是媒體報導的大誤之處。報導說考古團隊的Kamila Remisova Vesinova說「根據上述資料,我們認為他可能是第3性的成員」,伊朗的電視台PressTV應該是唯一有電視報導的媒體,請看這裡,證實的確是有說過這句話,然而PressTV他們的標題也只是忠實的「古代墓葬點於布拉格出土」(Ancient burial site unearthed in Prague)。其他的媒體則如我們所知的加油添醋。 關於性的議題,可以再分成3個層次來駁斥:

  1. 這些資料何以足夠支持墓穴中的人就是因為具有另類的性向、性徵、性癖好才會被以這種方式入葬呢?為何不是階級、信仰、職業、出生地、家族、身份、經歷…等等其他因素決定他的入葬方式呢?就如同「Genealogy of Religion」部落格作者,人類學博士生Cris Campbell所說,Shaman/薩滿巫師/通靈人的墓穴通常跟一般人不同,而且變化很大,墓穴主人是薩滿的可能性不該被武斷否定。
  2. 性向、性徵、性癖好根本是3個不同的東西,但是卻被媒體混在一起亂講。喜歡扮女裝的生理男性不一定是男同性戀,不喜歡女生的生理男性說不定是心理女性,而且性向、性徵、性癖好都不是二元的,而是在一條光譜上排列的無數可能。媒體自得其樂地把報導寫成5千年前的男同志終於出櫃,顯然也刻意扭曲了報導中考古學家的本意,即便我並不同意這些考古學家的看法。
  3. 性向、性徵、性癖好在5千年前的歐洲真的是一件已經可以被判斷出來的事情了嗎?有任何證據證明嗎?更何況,以現在我們所能知道的,Gay這個詞所指述的概念,是非常現代化的,在歐洲最早只可追溯到150年前,哪來的五千年老Gay呢?這種調侃的用詞說法用在科學報導上實在不恰當。[關於歐洲性別史可參考The Invention of Heterosexuality 一書]

而且,這批考古學家的發現,至今還沒有提出同儕評審的論文,而是先開了記者會。也因此即使我們認為各媒體的報導可能都有誤差,但是卻也只能就媒體報導的內容來反駁。記者也不應該如何對還沒有經過同儕檢驗過的科學新發現用那麼誇張的方式報導。很遺憾的,這次電訊報跟郵報都沒有去訪問其他相關領域研究者的意見,就囫圇吞棗地發了這些報導,就如同先前NASA的砷基生物事件一樣。

最後,我還是要回過頭來對台灣主流媒體的新聞編譯喊話:我知道英國電訊報跟每日郵報有固定的科學版,而且量很大,標題又都下得很刺激,而且你也大概跟我一樣,認為去編譯科學新知報導起碼比總是跟在藝人跟政客八卦後頭來得有教育意義一點點,但是,請至少做一點基本的事實考究,你才不會變成幫助謠言跟假科學傳播的幫兇。還有,請儘量去跟你的上司表示你希望能夠提供資料來源在網站上,起碼讓有好奇心的讀者能夠自己追根究底。

對於各位讀者,如果你真的覺得每次都受騙很煩的話,就來看PanSci吧。覺得哪則主流媒體的科學報導可能有鬼,也歡迎到PanSci的臉書發問跟分享囉!

延伸閱讀:

CNN:Scientists speak out to discredit ‘gay caveman’ media reports
Salon:The “gay caveman” media mystery

文章難易度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055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臺中、高雄、花蓮舉辦 112 年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共創優質媒體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8 ・80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遞正確資訊,今(112)年援例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本趟知識列車自 8 月起於臺北開跑,9 月分別安排於臺中、高雄,花蓮場則於 10 月辦理完成。

NCC 於 8 月舉辦專業訓練課程臺北場後,佳評如潮,在 9 月舉辦的臺中、高雄場, 10 月舉辦的花蓮場,各地媒體從業人員共同參與,除了「廣播事業營運發展」、「電視事業營運發展」、「性別平權」、「權益保護」、「多元文化」等主題外,更為中、南、東部業者規劃「內容自律」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透過食品藥妝及醫藥法規,講述食藥廣告製播應注意事項。

圖 1 「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分享

因應數位時代的快速變化,安排「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事實查證工具應用」課程則旨在培養識別虛假訊息的能力,從而可充分履行媒體的專業責任,安排每場次 3 小時的事實查證工作坊,期提高參與業者事實查核意識及能力,進而杜絕虛假訊息傳播。

圖 2 「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梁哲瑋總經理分享

睽違兩年首次回歸實體課程,中、南部從業人員展現其熱情,不僅課程踴躍互動,課後也與講師熱絡交流,紛紛表示課後收穫良多。花蓮場原訂課程面臨「小犬」颱風侵襲而延期一周辦理,出席率仍高達 8 成,展現東部業者學習新知的熱情與企圖心,期待未來廣電媒體產業持續相互砥礪,攜手打造優質視聽環境!

PanSci_96
1209 篇文章 ・ 1912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好評再加開!歡迎報名臺北加開場,共同打造美好的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0 ・85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播正確資訊,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將於 11 月 30 日假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辦理,詳情請見報名表

本課程已邁入第 15 個年頭,在睽違兩年線上辦理後,今年回歸實體課程,盼能提升廣電媒體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建立優質廣電環境,進而提供民眾最精準訊息。本系列課程 8 月 22 日從臺北出發,一路前往臺中、高雄、花蓮,環島巡迴課程於 10 月 13 日圓滿結束,系列課程議題多元且講師具備領域專業,課程佳評如潮。

因應許多業者期待, NCC 將舉辦專業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規劃以下課程:一、「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哲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二、「從廣播/電視節目探討內容自律機制」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透過專家學者精闢解析、傳遞新知,提供一個讓業者互動交流的平台。

NCC 身為廣電媒體主管機關,將持續辦理一系列課程,致力於優化從業人員專業素養與識讀能力,彼此勉勵、交流,一起成為守門人,製播更精準、優質的內容,共同打造一個美好的視聽環境!

參與課程者也將獲頒「參訓證明」,歡迎廣電媒體從業人員與關心此議題的民眾踴躍線上報名參加,名額有限,欲報從速,額滿為止。

臺北加開場活動資訊:

  • 時間: 11 月 30 日(四) 14:00-17:30
  • 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 2 樓 202 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 24 號)
  • 費用:免費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kK3YvBa89TQMLi16
PanSci_96
1209 篇文章 ・ 1912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誰在馬丘比丘終老?來自印加帝國各地,還有遙遠的亞馬遜
寒波_96
・2023/09/13 ・377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馬丘比丘(Machu Picchu)可謂世界知名的遺跡,觀光客前仆後繼。後世外人神秘的想像下,這兒其實是印加帝國王室冬季渡假的離宮,平時有一批工作人員長住。公元 2023 年發表的論文,透過古代 DNA 分析,證實這群人來自南美洲各地。

馬丘比丘,鍵盤旅遊常見的俯視視角。圖/Eddie Kiszka/Pexels, CC BY-SA

印加王室專屬的服務團隊

馬丘比丘位於現今的秘魯南部,安地斯山區海拔 2450 公尺之處,距離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科(Cusco)約 75 公里,只有幾天路程。此處當年是一片完整的園區,足以容納數百人,王室成員會在冬天造訪(南半球的冬天,就是台灣所屬北半球的夏季月份)。

即使是使用淡季,馬丘比丘也住著不少工作人員;從遺留至今的墓葬,可以見到他們的存在。園區由 15 世紀初開始營業,到印加帝國 16 世紀滅亡為止,此後與外界斷絕聯繫數百年,一直到 1912 年,美國調查隊再度「發現」這處世界奇觀。

馬丘比丘總共留下 107 座墓葬,174 位長眠者。這群人顯然不是印加王室,應該是歷代的服務團隊。以前有許多證據,根據不同手法與思維,支持馬丘比丘的工作員來歷很廣。例如這兒的陶器,各地風格都有。

誰在馬丘比丘工作呢?發跡於庫斯科的印加帝國,後來成為廣大疆域的征服者,有一套「米塔(Mita)」制度調用各地的資源與人力。這套韭菜輪替,後來被西班牙殖民者沿用加改造,成為恐怖的剝削機器,也算是南美洲國家現今社會問題的一個根源。

然而,馬丘比丘的工作人員應該不是米塔制度的服役者,而是「亞納柯納(yanacona)」。他們是王室專屬的服務人員,來自帝國各地,小時候就離開家鄉,接受培育以服務王室。

印加帝國的地理格局。圖/參考資料1

來自印加各地,還有帝國以外的亞馬遜

這項研究由馬丘比丘的墓葬取得 34 個古代基因組,以及附近烏魯班巴谷(Urubamba Valley)的 34 位古代居民樣本,他們代表當地原本的鄉民。

分析發現,印加帝國能接觸到的地區,當地特色的血緣都能在馬丘比丘見到。唯一例外是帝國最南端,現今智利中部、阿根廷西部那一帶。這使得馬丘比丘,成為印加帝國 DNA 多樣性最高的地點。

但是我不覺得,這等於馬丘比丘存在多樣性很高的「遺傳族群」。分析對象中只有一對母女,其他人都沒有血緣關係。這群人的 DNA 差異大,是因為持續有一位又一位孤立的人,從不同地方被帶進來,整群人只能算特殊個體的集合。

不過遠離家鄉,服務終生的亞納柯納們,彼此間還是可以結婚生小孩的。

性別方面有細微的差異。整體而言,男生具備較多安地斯高地的血緣,女生則配備更多高地以外族群的血緣。一個因素是,有些女生來自更遠的地方,例如文化有別的亞馬遜地區。

印加帝國對亞馬遜的政治勢力不是征服關係,似乎大致上對等。有些亞馬遜的女生大概出於交流目的,來到印加帝國。至少長眠於馬丘比丘的這幾位,生前受到的待遇看來不錯。

馬丘比丘長眠者的年代與血緣組成。圖/參考資料1

山區到更高山區的情慾交流

對於更在地的族群調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庫斯科附近的人群,以「秘魯南部高地」血緣為主,可以視為長居本地的血緣。一部分人卻也能偵測到,與更高山上之「的的喀喀湖(Titicaca)」的居民共享血緣。

庫斯科與的的喀喀湖,兩個地區有點距離,考古學證據指出,早於 2500 年前兩地間就存在交流。而遺傳學分析則支持,兩地存在情慾流動;可惜現有樣本,不太能精確判斷交流發生的年代。

來自亞馬遜的媽媽,女兒,爸爸

這批調查對象中,我覺得長眠於馬丘比丘的那對母女最有意思,值得特別思考。這對母女都是百分之百的亞馬遜西北部血緣,長眠於同一墓穴,兩者的關係在當時有被強調。

「亞馬遜」的面積妖獸大,印加帝國最有機會接觸的,應該是距離安地斯東方不遠的區域,也就是亞馬遜的西部和西北部。不論如何,亞馬遜有自己的一套,印加帝國與其有所交流,不過始終無法將其納入統治。

征服到山與海的盡頭!以及雨林的邊緣……

馬丘比丘長眠者的鍶穩定同位素比值。圖/參考資料1

根據牙齒中鍶的穩定同位素,可以判斷一個人小時候在哪兒長大。媽媽 MP4b 成長於亞馬遜地區,表示她在長出恆齒後才抵達安地斯。

她的女兒 MP4f 則無法判斷具體地點,不過應該位於安地斯山區。兩人後來都在馬丘比丘服務,去世後長眠於此。

女兒沒有其餘地區血緣的特色,意謂女兒的爸,也配備百分之百的亞馬遜西北部 DNA,只是在馬丘比丘墓葬中看不到他。

印加帝國興起,亞馬遜扮演什麼角色?

年代方面,媽媽算是長眠於馬丘比丘最早的一批人,處於印加建國的初期,甚至有可能早於開國之日。

依照歷史敘事,印加帝國始於「印加太祖」帕查庫特克(Pachacuti)擊敗昌卡人(Chanka)。印加勢力征服烏魯班巴谷以後,才有機會建設其上方的馬丘比丘。而印加太祖登基的年份為 1438 年。

然而,針對馬丘比丘遺骸的放射性碳同位素定年(碳14),指出兩人的年代或許早於 1420 年。考古學家因此懷疑,印加帝國建國的實際年代比 1438 年更早,也許早在 1420 年已經完成建國大業。

馬丘比丘最早長眠者的年代,似乎比歷史敘事中,印加帝國建國的 1438 年更早。圖/參考資料4

亞馬遜西北部長大的媽媽 MP4b 之年代,剛好介於這段時期。不論如何,這都是明確的證據,支持印加帝國建國之初,和亞馬遜之間有一定程度的正面交流。而女兒的爸,身份也引人好奇。

他是當時亞馬遜政權派往印加的政治代表,或是軍事團助拳人嗎?還是替印加王室服務的商人,或是作戰的傭兵?他是在哪個地方,什麼情境下,與來自家鄉的女性生下女兒?最後,他本人最終的命運如何?

馬丘比丘在這對母女以後,至少還有四位純亞馬遜西北部血緣的女性長眠,延續到印加帝國的最後時期,當中至少兩位是在安地斯山區長大,和前輩女兒 MP4f 一樣。印加王室與亞馬遜的人口交流,貫串整段帝國時光。

古代 DNA 的分析,有相當客觀的套路,但是從中能牽引出的主觀議題千變萬化,非常有意思。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Salazar, L., Burger, R., Forst, J., Barquera, R., Nesbitt, J., Calero, J., … & Fehren-Schmitz, L. (2023). Insights into the genetic histories and lifeways of Machu Picchu’s occupants. Science Advances, 9(30), eadg3377.
  2. Who lived at Machu Picchu? DNA analysis shows surprising diversity at the ancient Inca palace
  3. Ancient DNA reveals diverse community in ‘Lost City of the Incas’
  4. Burger, R. L., Salazar, L. C., Nesbitt, J., Washburn, E., & Fehren-Schmitz, L. (2021). New AMS dates for Machu Picchu: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Antiquity, 95(383), 1265-1279.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929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