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C 1187看來雖寧靜且永恆不變,但其實近30年來,這個星系中已經發生過2次超新星爆炸,第一次是在1982年,第二次則在2007年。超新星爆發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或是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因質量累積超過極限而引起的劇烈爆炸事件。超新星爆發是宇宙最劇烈的爆發事件之一,因此會在短時間之內,成為該宿主星系中最明亮的天體,有時甚至超過整個星系的總亮度,數週或數個月後才逐漸消退到不可見的地步。它在這個非常明亮的短時間內所發出的能量,超過太陽約100億年生命期中所發出的總能量。
Aydi, E., Sokolovsky, K.V., Chomiuk, L. et al. Direct evidence for shock-powered optical emission in a nova. Nat Astron 4, 776–780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50-020-1070-y
Metzger, B.D., Martínez-Pinedo, G., Darbha, S., Quataert, E., Arcones, A., Kasen, D., Thomas, R., Nugent, P., Panov, I.V., Zinner, N.T.. (2010). Electromagnetic counterparts of compact object mergers powered by the radioactive decay of r-process nuclei.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406(4), 2650–2662. https://doi.org/10.1111/j.1365-2966.2010.16864.x
Smartt, S., Chen, TW., Jerkstrand, A. et al. (2017). A kilonova as the electromagnetic counterpart to a gravitational-wave source. Nature 551, 75–79 . https://doi.org/10.1038/nature24303
朱有花也曾用哈伯望遠鏡,嘗試在超新星殘骸 N63A 尋找氣泡,結果沒有看到氣泡,卻看到許多微小的雲氣團塊。這些團塊被超新星殘骸快速膨脹的震波侵襲、加熱,正在蒸發。這個奇特的現象,讓人們窺見星雲之中複雜的交互作用。哈伯拍攝到的 N63A 影像相當特殊,但僅能看到雲氣團塊,無法看到超新星殘骸的球形外殼,需要 X 射線望遠鏡才能掌握全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超新星殘骸 N63A 的多波段影像,右上區域金黃色的團塊是哈伯拍攝的可見光,外圍球殼狀構造則是 X 射線。(圖/Enhanced Image by Judy Schmidt (CC BY-NC-SA) based on images provided courtesy of NASA/CXC/SAO & NASA/STScI.)
2014 年回到臺灣後,朱有花主持科技部計畫,利用哈伯望遠鏡的資料研究 Ia 型超新星殘骸的起源。Ia 型超新星的爆炸機制,目前有兩種主流的說法:「一顆白矮星吸取伴星的物質而爆炸」,以及「兩顆白矮星合併而爆炸」。如果以第一種機制爆炸,伴星理論上會存活下來,因此若能找到存活的伴星,就是第一種機制的重要佐證。2017 年,朱有花與指導的學生李傳睿(現為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合作,在超新星殘骸 N103B 尋找存活下來的伴星,找到一顆可能是伴星的星球,並在《天文物理期刊》發表成果。
NGC 1187看來雖寧靜且永恆不變,但其實近30年來,這個星系中已經發生過2次超新星爆炸,第一次是在1982年,第二次則在2007年。超新星爆發是大質量恆星演化到末期或是雙星系統中的白矮星因質量累積超過極限而引起的劇烈爆炸事件。超新星爆發是宇宙最劇烈的爆發事件之一,因此會在短時間之內,成為該宿主星系中最明亮的天體,有時甚至超過整個星系的總亮度,數週或數個月後才逐漸消退到不可見的地步。它在這個非常明亮的短時間內所發出的能量,超過太陽約100億年生命期中所發出的總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