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之傑
四月三十日,和平號抵達新加坡。以時區來說,新加坡屬於東七區,但使用東八區的時間,所以沒調慢一小時。六時許,拉開窗簾,天還沒完全亮,只見不遠處燈光迤邐成行,我們已靠近新加坡。
從印度洋經麻六甲海峽到東方的航路,回教興起前由印度人掌控。新加坡的地名就和印度有關。
新加坡,是英語名稱 Singapore 的閩南語對音。英文名稱則源自馬來語 Singapura,而馬來語名稱則源自梵文 Simhapura。simha 意為獅子,pura意為城市,新加坡又稱獅城即源於此。其實,新加坡並沒有獅子。或許古印度人特別崇尚獅子,喜歡以獅子取名吧。
漱洗完畢,到九樓用早餐。匆匆吃完,登上十一樓甲板,發現和平號已經進港。港口很窄,呈喇叭狀,形勢險要。新加坡扼麻六甲海峽入口,一戰後英國在新加坡修建龐大的海空軍基地,邱吉爾稱之為東方的直布羅陀。二戰後,美國繼承英國的海上霸業,現今新加坡的軍事基地由美軍使用。
和平號八點十分左右進入郵輪碼頭。停靠作業完成,隨團一日遊及自由行者十點半下船,半日遊者下午一點半下船。絕大多數乘客都採取自由行,隨團者包括一日及半日遊加起來只有八十幾人。考慮到體力,我們參加半天的。
我們下午一點三十五下船,辦好入境手續約下午二時,搭上小型遊覽車,除了車窗觀光,只在魚尾獅公園、馬來街和華人街下車觀光,全程三小時,約五點半回到船上。導遊說華語,程度不錯,對他們的國家相當自豪。新加坡是個島國,面積七二七‧四平方公里,人口約六百萬人,人均所得超過十萬美元,居世界第三位。
新加坡也曾經歷殖民歷史!他們如何走到如今的現代化發展?
導遊首先介紹新加坡的歷史和社會。一八二六年,英國將新加坡、麻六甲和檳城統合為「海峽殖民地」,首府起先設在檳城,一八三二年移至新加坡。
二戰後海峽殖民地解散,檳城和馬六甲成為馬來聯邦的一部分。一九六二年,新加坡與馬來聯邦合併。一九六五年,新加坡人民行動黨領袖李光耀反對聯邦歧視華人的政策,結果新加坡被逐出聯邦,因而成為獨立國家。
1954年11月21日,人民行動黨在此成立。作者攝
導遊說,新加坡華人約佔七成,其餘為馬來人和印度人等。華人生育率低,為了維持人口上的安全值,近一、二十年從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先後引進約一百萬人,都是學有專長的菁英份子,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生力軍。
新加坡的房屋政策舉世無雙。一九六Ο年,新加坡成立建屋發展局(HDB),負責建造公共「組屋」,解決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問題。組屋擁有九十九年的使用權,到期收歸國有。目前百分之八十二的新加坡人住在組屋。一對夫妻只能購買一套組屋,杜絕了炒房問題。公共組屋的成功,是人民行動黨屹立不搖的基石。
魚尾獅公園一帶,盡是些英國殖民時期的老建築,路旁是些葉子像鳳凰木的大樹,問導遊是什麼樹?他在樹下撿了個莢果,說:「這就是它的果實,可以吃。」我和內人立即認出來,原來是羅望子,沒想到是一種這麼高大的大樹。
羅望子,原產東非和馬達加斯加,但很早就傳到亞洲熱帶地區。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之三阿勒勃的附錄就提到它:「羅望子 時珍曰︰按︰《桂海志》云︰出廣西。殼長數寸,如肥皂及刀豆,色正丹,內有二、三子,煨食甘美。」可見至遲至明代,已傳到中國南方。
佛牙寺—延襲唐宋風貌的禪宗建築
新加坡三小時觀光,印象最深刻的是牛車水華人街的佛牙寺。基本上這是座唐式建築,整體造型呈曼陀羅狀,高五層,重簷藻梲,有多座闕樓。我對中國傳統建築略有所知,在中國大陸和台灣,還沒見過類似的廟宇。導遊說,是公元兩千年以後建的,出於大陸建築師和工匠之手。寺內除了柱子是鋼筋水泥的(外頭包著木料),其他皆為木構。
據我所知,台灣的唐式建築,可能只有建於日據時期的台北圓山護國禪寺。日本的禪宗建築,或稱唐式建築。所謂「唐」,泛指中國,主要指唐宋。
禪宗建築基本延襲唐宋風貌。圓山護國禪寺大雄寶殿具有屋頂體量大、坡度緩、純木構、不上漆、斗拱碩大、出簷甚長、黑瓦、屋頂裝飾簡單等唐宋建築特色。唐代時,只有宮廷或與皇家有關的建築才會上漆(紅、白兩色),一般建築保持水木清華的木質本色。新加坡佛牙寺塗上紅、白兩色,表示它是最高規格的建築。
三小時市內觀光匆匆結束,下午五時回到船上。晚餐後,以 Line 傳照片給家人和友人,傳出六張,其中兩張攝自魚尾獅公園,三張攝自馬來街,一張是我特別喜歡的唐式建築佛牙寺。然後帶著手機和筆電登上八樓,在左舷長廊找了個座位,經由手機連上筆電的 WiFi,給朋友寫信,信尾說:「現在是八時二十分,很累,要回房睡覺了。」
回到房間約八點半,內人已經睡著。次子發來的 Line說得對,由於時差的關係,會很早就想睡,很早就會醒。《船內新聞》刊頭之下,每天都列出日出、日落時間。昨天日出是六點三十八分,日落是十九點零二分;今天日出是六點五十一分,日落是十九點零五分。由於沒調整時差,日出愈來愈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