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吃多拉多,消化道反覆無「腸」?當心發炎性腸道疾病!

careonline_96
・2020/11/05 ・181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31 ・七年級

炎炎夏日,民眾偏好吃冷食、喝涼飲,容易因為食物保存不佳,急性腸胃炎患者跟著增加,常見上吐下瀉典型症狀,多數患者經休養治療後,約在 2-3 天內症狀可獲得緩解。面對偶發性腹瀉,容易被認為是一時吃壞肚子不以為意,倘若經常腹瀉、腹痛頻率突增加,甚至伴隨血便、黏液便等症狀,可就不能輕忽,務必就醫檢查。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馮意哲醫師表示,不同於急性腸胃炎,發炎性腸道疾病屬於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年齡為二十至四十歲,患者腸道因持續發炎造成反覆腹瀉達四週以上,如不及早診斷就醫,嚴重者恐面臨手術切腸風險。

不明原因腹痛、腹瀉?提高警覺、注意觀察!

馮意哲醫師解釋,發炎性腸道疾病主要分為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兩者都可能出現腹瀉、腹痛、發燒、血便、噁心、嘔吐等症狀,影響患者的消化吸收功能,長期下來,可能導致營養不良、體重減輕、肌肉流失、甚至出現貧血。

雖發病初期症狀雷同,但病程進展大不同。潰瘍性結腸炎主要是侵犯大腸黏膜,發炎部位呈連續性的變化,病灶以較淺的黏膜層為主,較少侵犯到黏膜下層,持續發炎的結果會造成纖維化,腸道縮短,而再生的黏膜造成內壁凹凸不平,而有偽息肉產生;而克隆氏症的整個消化道都可能受到侵犯,從口腔、食道、胃、空腸、迴腸、結腸、到直腸,發炎部位呈跳躍性,因侵犯部位較深,可能影響整層腸壁,容易發生膿瘍及廔管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臨床上會透過胃腸道內視鏡或電腦斷層或腸道核磁共振等影像檢查,以及糞便鈣衞蛋白檢測等方式來評估腸道發炎情況。

治療選擇多!腸道黏膜癒合是首要目標

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現有治療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及手術治療等。醫師根據患者症狀,搭配病灶發炎範圍、嚴重程度,開立不同的藥物組合,來控制腸道發炎,以幫助患者腸道黏膜癒合為首要治療目標。

患者若接受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的治療反應不如預期或副作用令患者無法承受,健保已給付生物製劑可供治療選擇,以提升治療成效,幫助疾病緩解,達到治療目標。

腸道發炎若不控制,小心併發症佈全身

馮意哲醫師提及,發炎性腸道疾病影響所及不單是腸道本身,更可能衍生全身性併發症,臨床曾觀察到患者因疾病控制不佳,腸道反覆發炎,導致潰瘍性結腸炎惡化造成腸穿孔,長期下來,恐提高罹患大腸癌風險;至於克隆氏症則因疾病控制不佳,造成腸道狹窄、瘻管、膿瘍等併發症。不僅如此,上述兩類疾病隨著罹病時間越長,伴隨腸道外症狀發生的風險也越高,如:貧血、眼睛虹彩炎、關節炎、肝炎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馮意哲醫師呼籲,早期診斷與持續治療是疾病控制不二法門,即使因治療而改善症狀,也不能輕忽,務必定期回診、持續治療並監測發炎情形,以達到腸道黏膜癒合的理想治療目標,避免住院率與再手術風險。

「食」在要注意!治療搭配作息,腸保健康有訣竅

俗話說吃飯皇帝大,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而言,卻經常面臨吃越多、拉越多窘境,導致營養不良,對飲食選擇卻步。馮意哲醫師提醒,均衡飲食為原則,但不容易消化、口味過重的食品應儘量避免,如牛奶、優格、起司、玉米糖漿、小麥、豆漿等,油炸、碳酸飲料、調味過重的食物也應該少碰;生活習慣上,應避免煙酒,不要熬夜,避免過度勞累,養成規律作息。

馮意哲醫師指出,不少患者因病影響生活、職場、學業與人際關係而備感挫折,他鼓勵病友,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是一場持久戰,隨著醫藥科技進步,治療選擇日趨多元且療效亦不斷提升,只要配合醫囑、定期檢查治療,搭配均衡飲食與規律作息,就能與病同行並保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516 篇文章 ・ 275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7
3

文字

分享

0
7
3
聚餐的夢魘:飯前咕嚕咕嚕,吃飽後就狂拉屎、打嗝和放屁?我的身體到底在幹嘛!——《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
如何出版
・2022/07/25 ・196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放屁和打嗝居然有共同點?

為什麼放屁會臭?因為大腸裡的細菌分解食物,產生硫醇和硫化氫等臭味氣體。硫化氫被形容是「有如臭雞蛋」,這也是溫泉飄著臭味的原因。對於細菌來說,這種作用是生存的必要活動。

有了這方面的常識,很容易會誤以為「屁是腸子裡產生氣體」,但並非如此,屁大半是從嘴巴吃進去的空氣。

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會把空氣一起吃進肚子。進入胃的空氣,一部分會逆流從嘴巴排出,一般稱之為「打嗝」,醫學上稱之為「噯(ㄞˋ)氣」;剩下的空氣就和食物一起到小腸,藉由腸蠕動不斷往下,最後連同大腸內的臭味氣體一起從肛門排出,這就是屁。

空氣就和食物一起到小腸、大腸,最後連同大腸內的臭味氣體一起從肛門排出,這就是屁。圖/Pixabay

吃東西又急又快,就很容易吃進空氣。吃下去的空氣量多,當然打嗝和放屁的次數也會增加。雖說如此,進食時也不可能完全都不吃進空氣。

進行腹部斷層掃描時,每個人的腸道裡一定都有空氣。量的多寡因人而異,有人多、有人少。但是以健康的人來說,腸道內完全拍不到空氣是不可能的。不管吃東西時多慎重,一定會吃到空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肚子咕嚕咕嚕叫不一定是肚子餓?

空腹時肚子會叫,大家一定都會有這樣的經驗。但是其實不限於空腹,肚子其實經常會「叫」。證據就是拿聽診器聽腹部的時候,只要是健康的人,聽起來都會咕嚕作響。我們覺得「肚子在叫」時,是只有「聲音大到不用聽診器也聽得到」。

只要是健康的人,用聽診器聽腹部的時候,聽起來都會咕嚕作響。圖/Pexels

肚子的聲音主要是腸道(大腸和小腸)搬運食物所發出的聲音。腸子隨時都在蠕動,但主要還是有二種模式,一是空腹時的「空腹期收縮」,另一種是進食後的「進食期收縮」。

腸道的收縮力在空腹時更大,從胃、十二指腸開始的收縮會一路傳到小腸末端,這是為了要讓腸道內殘留的胃液和腸液往下游送出,為下一餐做準備。這也是為什麼空腹時比較容易聽到腹鳴的理由。

當然,在肚子不餓時也可以聽到腹鳴,這是腸道不斷在運動的緣故,不需要大驚小怪。腸道運動活潑,代表很健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進行腹部手術的時候,打開腹部就會直接看到腸子,此時腸道蠕動聲真是非同小可。平常都是隔著腹部聽到的聲音,沒有遮蔽物後變大聲很正常,而且是整個手術室都聽得到的大音量。

大家可能認為聽診器都是拿來聽胸部,但像我這樣的消化器官專科醫師,拿聽診器來聽肚子的機會更多。

食物又不會偷跑,為什麼總是「剛吃飽」就想大便?

吃完飯後沒多久一定會有便意,你也有這種經驗嗎?

很多人都是在家吃了早餐後,上完大號才去上班。但應該也有本來沒有便意所以直接出門,結果走著走著卻便意襲來而後悔不已的經驗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午餐後也一樣。我經營的醫療資訊網站有解說排便相關的文章,點閱率非常明顯的集中在平日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一點的時候。這個時間帶排便的人很多,想當然耳搜尋「腹瀉」、「血便」也會增加。

平日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一點的時候,關鍵字搜尋「排便」、「腹瀉」、「血便」的數量都會增加。圖/Pixabay

「用餐後就想大便」乍看之下理所當然,但仔細想想卻很不可思議,因為食物不可能那麼快就變成糞便。

慢慢地消化,經過腸道運動往下運送,也要一到兩天才會排出糞便,不可能像削鉛筆機那樣,把積存在腸道內的糞便推出去。

如前所述,食物會在胃裡稍作停留,然後才徐徐進入十二指腸。也就是說進食後感到便意而去上廁所的時間點,食物大部分還在胃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為什麼進食後會有便意?事實上是因為「食物進入胃部會促進大腸蠕動」,這稱為「胃結腸反射」,也就是吃東西的時候,大腸內積留的糞便就會反射性地往下運送,所以會感到便意。

當然,這還是會有個體差。平常便祕的人可能會想,如果能這麼容易有便意就好了。每個人對胃結腸反射的反應不盡相同。

——本文摘自《了不起的人體:如此精妙,如此有趣,說不定還能救你一命》,2022 年 7 月,如何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認識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腸道黏膜癒合是關鍵!
careonline_96
・2022/07/19 ・234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林醫師好!」老先生中氣十足地打招呼。

「你是…」醫師回過頭,愣了一會兒才認出來,「哇!你變好多啊!」

「是啊,我現在都吃得下,身體狀況好很多了。」

那是一位克隆氏症的病患,常常因為腹瀉、腹痛而住院,體重也減輕很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科林毅軒醫師分享,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期間,他的白血球一度降到只剩 100 顆/ul,遠低於正常值,狀況不甚樂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腸道有狹窄的狀況,建議手術治療,林毅軒醫師說,為了控制病情,當時有使用生物製劑治療,讓腸道更加穩定。經過半年多,患者的體重回升了 20 公斤,整體狀況大幅改善,讓人非常開心!

什麼是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是腸道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林毅軒醫師指出,可能是因為環境、感染而誘發身體免疫反應,使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腸道組織,甚至全身器官,而造成一連串併發症。

發炎性腸道疾病大致分為兩大類,潰瘍性大腸炎以及克隆氏症。林毅軒醫師解釋,潰瘍性大腸炎病患主要會有腹瀉、血便等狀況,可能因為裡急後重而坐立難安。在腸道慢性發炎下,患者可能有貧血的情形,容易感到倦怠,恐影響學業、工作及生活品質。

克隆氏症可能對所有消化道造成影響,包括食道、胃、小腸、大腸等,林毅軒醫師說,克隆氏症會產生腹痛、腹瀉,並使吸收功能變差,導致體重減輕,由於整層腸壁發炎,病患可能出現瘻管、穿孔、腸道狹窄等嚴重併發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綜合評估發炎性腸道疾病的嚴重程度

我們可以從病患的主觀症狀,包含腹瀉腹痛次數、嚴重程度,以及病患生活品質做評估。林毅軒醫師說,從客觀的角度,可以抽血觀察發炎指數、檢驗糞便鈣衛蛋白(Fecal calprotectin),另外也可藉由內視鏡,包含大腸鏡、小腸鏡以及膠囊內視鏡,觀察腸道黏膜紅腫、出血、潰瘍的分布範圍及嚴重程度。

除此之外,還能運用影像檢查,如小腸攝影、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等,綜合各項資訊可以評估發炎性腸道的嚴重程度。

臨床上會依據主觀和客觀的證據,將發炎性腸道疾病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林毅軒醫師解釋,如果以廚師做料理來比喻腸道的發炎程度,輕度是小火燉煮,中度到重度則是大火快炒。

輕度到中度發炎性腸道疾病可以使用傳統的 5-ASA 藥物、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把小火控制住。林毅軒醫師說,若是中度到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使用傳統藥物可能緩不濟急,因此除了使用類固醇,也會盡快以生物製劑介入,減少月亮臉、水牛肩、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的發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物製劑屬於單株抗體藥物,作用機轉較精準,治療成效優於傳統藥物。林毅軒醫師分析,若有皮膚、關節、眼睛等腸道外症狀,可以選擇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若以腸道表現為主,可以使用淋巴球遷徙阻斷劑,因為專門作用於腸道,所以安全性較高,有較少感染風險、較少癌症風險。

「生物製劑能夠改善臨床症狀,有助達到腸道黏膜癒合,」林毅軒醫師說,「腸道黏膜癒合可以減少併發症的發生,降低後續需要手術治療的機會。若是病患出現腸道狹窄需要開刀,使用生物製劑也可以讓腸道在手術前後維持在較穩定的狀態。」

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重點是腸道黏膜癒合

經過治療後,腹瀉、血便等主觀症狀改善,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逐漸受到控制,但不代表腸道沒有發炎反應,林毅軒醫師提醒,我們需要透過各種客觀證據來評估,包含抽血、糞便鈣衛蛋白、內視鏡檢查等。

「腸黏膜癒合」是治療發炎性腸道疾病時非常重要的目標,林毅軒醫師強調,在治療前我們會用大腸鏡、小腸鏡觀察腸道黏膜狀況,看看是否有紅腫、潰瘍;而在治療期間,更需要用內視鏡檢查,觀察腸道黏膜紅腫是否改善,黏膜的血管紋路是否明顯。如果可以達到腸黏膜癒合,看起來跟一般人無異的狀態,可以減少嚴重併發症的發生,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持續接受治療,維持在腸道黏膜癒合的狀態,能夠減少病情反覆發作的機會,降低使用類固醇的機會,生活品質能獲得顯著改善,未來較不會因為嚴重併發症而開刀,罹患腸胃道腫瘤的風險也能夠下降。

貼心小提醒

發炎性腸道疾病會讓人出現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炎,往往需要至腸胃科就診,進行完整的檢查,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經過治療,症狀改善後,患者仍要定期追蹤治療,林毅軒醫師叮嚀,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目標是腸黏膜癒合,保持腸黏膜癒合,能有較好的預後,對於課業、工作、生活品質都有正面的幫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