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張之傑
自序
今年元月間,新冠肺炎傳入台灣。經過SARS,一時風聲鶴唳,在公衛機構的宣導下,上了年紀的人大多宅在家裡。一些例行集會取消了,朋友絕少晤面,連兒孫也不敢來看我們。
在這特殊時期,應該寫點東西才對。首先想到的是,將去年的和平號郵輪環球日記(四月十九日至八月一日)整理出來。思及日記中有許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私事,還是先做其他事為宜。又想到自短篇科幻小說集《什麼也沒發生》出版,去年一年沒出新書,何不再寫二十篇短篇輯成一本集子。
將要行動時,內人建議應該寫我的強項(科普),可將環球日記中與科學有關的部分摘出,或借題發揮,寫一本別開生面的科普書,連書名也想好了。內人還提出一些題目,如地中海飲食、原始飲食、救難演習等。這倒是個方便法門,環球日記十六萬多字,很多素材可資利用。
於是自元月下旬起,以紀實加上散射出的知識,根據時間軸一路往下寫。第一篇〈麥哲倫環繞地球〉,第二篇〈橫濱開埠的聯想〉,第三篇〈時區和時差〉,第四篇〈暈船和壞血病〉,第五篇〈黑水溝〉,第六篇〈另眼看香港〉……。五月三日殺青,計六十篇,約十萬字,每篇配上幾張圖,將是一本很像樣的小書。
昨日完工,今天適逢五四。許多人可能忘了,五四是中華民國的文藝節(中國大陸訂為青年節)。我年輕時曾經是文藝青年,在文藝節寫下這篇自序,對我來說有其特殊意義。(民國一○九年五月四日晨於新店南軒)
旅程的起點
2019 年 4 月 20 日,我們搭乘和平號從日本橫濱出航,同年 8 月 1 日回到橫濱,以 103 天繞行地球一週。
如今即便是小學生,也知道地球是圓的。從地球上的任一處,向西、或向東航行,都可以回到原點。可是在地理大發現初期,這還是個有待證實的學說呢。
不論東西,古人都認為大地是平的。
從推論到地球走一遭:地圓說如何被證實?
古希臘時期,學者們開始以科學觀點探討大地的形狀。西元前四世紀,亞里斯多德以三個例證說明大地是圓的。其一,越往北走,北極星越高;越往南走,北極星越低。其二,進港的船隻,先露出桅杆,再露出船身,最後才看得到整艘船。其三,月食時,地球的投影為圓形。
此後,西方學者普遍接受地圓說。然而,直到麥哲倫率領船隊繞行世界一週,才真正證實了地圓說。
堅信地圓說,實踐航海夢:麥哲倫的繞地球計畫
麥哲倫(1480-1521)是葡萄牙人,他年輕時,葡萄牙人已取代了阿拉伯人,掌控從印度洋到東方的航路,並在很多地方建立起殖民地。1492 年,哥倫布發現美洲,西班牙成為另一個殖民帝國。
1493 年,教皇雖作出裁決:「雙方以子午線為界,線西歸屬西班牙,線東歸屬葡萄牙。」但葡、西兩國的競逐並未停止。
麥哲倫曾在東南亞參與殖民戰爭,他意識到香料群島(摩鹿加群島)以東,是一片大海,再往東可能就是美洲。他堅信地圓說,1518 年向西班牙國王提出繞行地球一週的計劃。翌年 8 月 10 日,率領一支由五艘海船,約 270 人組成的船隊出發了。
帆船時代:先有風,才有出海的理由
帆船時代航海,除了逆風,只要調整風帆,可以利用各種方向的風,但先決條件是要有風。
在大洋上,赤道附近及南北緯三十度(馬緯度)屬於低壓帶,不是沒風,就是風力微弱,不利帆船航行。然而,靠近陸地會有季風,譬如鄭和下西洋,都是冬季利用東北季風西去,夏季利用西南季風東歸。
南北半球的低緯度地區,即赤道至南北緯三十度,分別存在著東南信風帶和東北信風帶。它們風向穩定,很講「信用」。
帆船時代的遠洋航海,主要利用信風,所以又稱貿易風。在南北緯中緯度地區,即南北緯三十度至六十度之間,固定吹西風,稱為盛行西風帶。南北緯六十度至九十度之間,固定吹東風,稱為極地東風帶。這都是帆船時代遠洋航海所必須掌握的。
麥哲倫從西班牙出發,一路航向西南,到達南美,當時從西歐到南美已是一條熟悉的航道。
再沿著南美海岸線南下,1520 年 10 月間,從南美最南端找到一個出口(麥哲倫海峽),經過二十多天艱苦迂迴的航行,出了海峽眼前頓時呈現出一片風平浪靜、浩瀚無際的海洋。麥哲倫稱之為 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這是太平洋一名的由來。
地理和航海史上的革命——繞行地球一週
麥哲倫首次橫渡太平洋,在地理學和航海史上是一場革命。
此舉證明地球表面大部分地區不是陸地而是海洋;世界各地的海洋不是相互隔離,而是一個完整的水域。這為後人的航海事業起到了開路先鋒的作用。
此後他們航向西北,經過一百多天,船隊首次抵達有人居住的島嶼(馬里亞那群島)。1521 年 3 月 16 日,船隊來到現今菲律賓的霍蒙洪島。船上的一位馬來籍奴僕,聽出島民說的是馬來方言,由此證明穿越太平洋向西,也可以抵達遠東地區。
1521 年 4 月 27 日,麥哲倫因介入部落戰爭,在菲律賓宿霧的麥克坦島被殺。他的部屬繼承他的遺願,經香料群島,從帝汶橫渡印度洋,繞過好望角北上,1522 年 9 月 6 日回到西班牙,完成繞行地球一週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