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LB-1 雙星系統的神秘伴星到底是什麼?一顆失落黑洞的論戰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5/19 ・4066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 文/陳明堂│中央研究院天文所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天文所夏威夷運轉副所長。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關於一顆黑洞存在與否的問題,在天文學界引發一場熱烈的科學論戰。

論戰的起源來自去年 (2019) 11 月底,《自然》雜誌刊登的一篇關於發現黑洞的論文。那是由中國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科學團隊發表的研究成果。他們宣稱找到一顆非常特別的黑洞。特別的地方在於這個黑洞的質量:相當於 70 個太陽。

對專門研究「星體黑洞」(Stellar Black Hole ,或稱恆星黑洞)的科學家而言,質量大於 10 個太陽的黑洞就算是很罕見了。因此,找到一顆 70 個太陽質量的恆星黑洞,會是個空前的發現,而且可能改寫重要的黑洞和星球形成理論。因此這個成果登上了《自然》科學雜誌中,並且引起國際天文界的注意。

藝術家所繪雙星系統星球黑洞示意圖。主要根據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與錢卓拉X射線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針對另一雙星系統的觀察。圖\wikipedia Credit:ESO/L. Calçada/M.Kornmesser

這次成果的觀測資料主要來自於中國的「郭守敬望遠鏡」,搭配西班牙的 Gran 望遠鏡和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 (英文名: 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y Telescope ,簡稱 LAMOST) 是一座由中國主導建造的光學望遠鏡。主鏡的直徑 4 公尺,望遠鏡位在北京西北邊約 115 公里,海拔九百多公尺的興隆觀測站。 這座望遠鏡是十年前完成的。這一次的空前發現,對這一座觀測環境並不是太理想的國家級望遠鏡,是一件轟動中國科學界的大事。

某些恆星的末路:恆星黑洞

以目前我們對於恆星演化的理解,當星球把所有的燃料用光的時候,那時候它們再也沒有能量維持向外的壓力,而它本身的重力將會把所有的質量往內擠壓。如果星球的質量足夠大的話,它的重力可以大到把自己一直往內塌縮,一直縮到「事件視界」的範圍內。從這個過程產生的黑洞,我們稱之為恆星黑洞,或是「星體黑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並不是所有星球的演化都會產生黑洞的;像我們的太陽,它的質量還不足夠大到能形成黑洞程度,當它燃料用盡時會變成「白矮星」。而比太陽大一些的星體,會變成「中子星」。

當一顆巨大的恆星耗盡燃料時,它會坍塌並爆炸成超新星。圖\NASA 資料庫

比太陽大 10 倍以上的星體才會變成「黑洞」!這類型的恆星會最終爆炸成為「超新星」,爆炸的過程會把一些星體的質量往外拋出,成為星際物質;同時,還會有往內的壓力,擠壓原本就非常緻密的星核,由此形成黑洞。形成的黑洞質量大約是太陽的數倍到二、三十倍。三十倍太陽質量以上的黑洞,它們成因就比較複雜了,如果環境不對(像是我們的銀河系), 就可能無法成型。

天文學家對大質量黑洞(幾百個太陽質量以上)的成因了解有限,目前沒有一致的定論。最近的一個研究,發現最靠近我們的星體黑洞,距離地球大約有 1,000 光年,質量是 4 個太陽。

一個具有 4 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它的直徑比台北的大安區略大;而 70 個太陽質量的黑洞的直徑大約就像台北市那麼大。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這是一個再微小不過的範圍。除非是在我們太陽系附近,不然以目前的儀器,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如此小的星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找尋星體黑洞主要靠間接的量測,常見的方法有二:一是觀察黑洞周遭恆星軌道的變動,二是尋找黑洞吸積盤物質因快速摩擦而釋放出的各種電磁波(可見光、紅外光、無線電波、 X 射線等)。

中國團隊宣稱: LB-1 雙星系統有個 70 個太陽質量的黑洞!

這次中國的科學團隊觀測的目標是一個叫做 LB-1 的星體。在視覺上,它在望遠鏡中只看到單一個光點,看不出什麼特別的。但是從它發出的光譜,天文學家判斷該系統是一組雙星系統。兩顆互相環繞的星體,其中之一是顆發出可見光的普通恆星;另一顆伴星似乎沒有訊號。根據 LB-1 光譜的分析,天文學家知道發光的恆星的大致的組成成份,並根據目前的恆星演化理論,了解該星體的物理狀況:像是溫度、大小、年齡等等。至於它的神秘伴星,由於以往的觀測看不到它的訊號,過去一般認為它若不是中子星,就是黑洞。

小知識:對於雙星系統的估測

天文學家有一套估算這種雙星體的旋轉週期、相對質量、軌道形狀的技術。這個技術源自於 17 世紀的克普勒 (Kepler) 先生發現的定律,一直沿用到現在。雖然在視覺上,我們無法直接看到 LB-1 的雙星運動,現代的天文學家還是可以透過量測它的可見光光譜的變動,得知雙星的旋轉週期。
恆星的燃燒靠著是氫原子融合,而一堆火熱的氫原子聚在一起就會發出某些氫原子特有的光。我們知道一顆靜止不動的恆星,這些特定的光會出現在在光譜的固定頻率上。但是如果這顆恆星是繞著另外一顆星體打轉,那麼這些特定的光譜線,就會在原本的固定點,左右變動著。這就是所謂的都普勒光譜效應:當恆星是朝著地球過來,光譜線的頻率就會增加;反之,則是降低。

藝術家所繪天蠍座AR雙星系統示意圖,此雙星系由白矮星和紅矮星組成。By M. Garlick/University of Warwick/ESO – CC BY 4.0

中國團隊就是靠著分析 LB-1 發出的光譜變動,宣稱它的神秘伴星是一顆黑洞,而且其質量高達前所未見的 70 個太陽。

中國團隊的發表中認定,LB-1 是一個距離我們 1  萬 4 千光年的的雙星系統。 它包含一顆 8 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和一顆 70 個太陽質量的黑洞。 另外,靠近黑洞的周遭圍繞著一環盤狀的氣態雲,這個氣態環跟隨著黑洞,與主星以大約 80 天的週期互相圍繞著。黑洞不會發出訊號,但是靠近它的氣態雲會發光,並且發射出氫原子的特殊譜線,稱為 H-alpha 譜線。透過觀測這條光譜線的頻率變動,科學家們可以推測雙星體的旋轉週期、相對質量、軌道形狀等物理參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目前的星體演化模型,如此大質量的黑洞不可能在銀河系這般的星系中形成的。這是銀河系中星體的普遍成份,造成大質量的恆星在它們演化末期,跳過了重力崩塌的過程,而將所有物質全部向外炸開,灰飛煙滅。所以也不會有黑洞這塊墓碑留下來。

70 個太陽質量的星體黑洞出現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這個空前的發現如果被證實的話,對已知的天文理論具有革命性的結果。因此,這顆黑洞的質量特別引起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的注意。

分析錯了嗎?各國質疑聲浪紛紛出現

該篇《自然》論文發表後,不到十日,天文界出現質疑的聲浪。三篇反駁性的論文,分別來自美國、紐西蘭-英國-澳洲、比利時三地的團隊,一致性的質疑中國團隊的詮釋光譜資料的正確性。並且提出各自的分析方法,從同樣的觀測資料,導出不同的結論。

他們的結論沒有排除 LB-1 的伴星是一顆黑洞的可能。但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它應該是一顆「正常」的星體黑洞,質量小於 20 個太陽。美國團隊的文章登上今年 (2020) 一月的英國的皇家天文會月報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團隊資料處理方式遭受到反駁者的強烈質疑。他們一致的指出中國的團隊在資料分析處理中,除了專注在 H-alpha 放射譜線,應該要考慮源自於主恆星的 H-alpha 吸收譜線。從反對者的數值模擬中,說明了把主恆星的吸收譜線排除後, H-alpha 放射譜線應該是來自於一個靜止的發射源。換句話說, H-alpha 光譜發射線並不可能是從黑洞附近發出的,因此跟黑洞的軌道運動沒有直接的物理關係。它的來源更像是環繞在雙星外圍的雲氣所產生的,所以不會產生都普勒效應。

除了這點以外,反對者的分析也認為 LB-1 主星的質量不會超過 5 個太陽,而且 LB-1 距離太陽約 7 千光年,只有中國團隊認定的一半距離。

比利時團隊新觀測資料:伴星是 Be 型恆星啦!

比利時的團隊更是把這個議題提升了一個層次。就在過去的幾個月,他們利用西班牙的 Mercator 望遠鏡,觀測 LB-1。從該望遠鏡獲得的更清晰、同時也更高解析率的光譜資料。從這些新的觀測資料結果,加上中國團隊的資料,他們提出新的證據顯示 LB-1 的伴星不是一個 70 個 太陽質量的黑洞;這顆伴星甚至不是黑洞,而是一顆在天文學中被稱為 Be 型的恆星。

Be 星是會發射出氫原子光譜線的 B 型恆星,傳統天文學用恆星的光譜來分類星體。 B 星是溫度頗高的藍白色星,在銀河系中並不罕見。天文學家可以從恆星的光譜資料辨認出哪些星體是 Be 星。由於比利時的團隊獲得的新的光譜資料在解析率和訊號品質都比之前精確細微,因此研究團隊能夠從原本以為只是主星的光譜資料中,分辨出隱藏其中的伴星光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赫羅圖以恆星亮度(絕對星等)與恆星顏色作軸,從左邊高溫藍白星到右邊低溫紅星。上方及標示各類恆星的分類,其中 Be 星即為圖中分類 B 的恆星。圖\wikipedia

根據研究團隊的分析,這一顆伴星自轉的速度相當的快,致使觀測到的光譜訊號變得難以辨認;它的光譜又跟主星的光譜混合,讓天文學家以為這個伴星是個不出聲響的緻密星體(黑洞,中子星之類)。

今年 (2020) 四月 29 號 的 《自然》刊登了比利時團隊的研究結果。同一期也刊登了中國團隊對新結果的評論。在評論中,他們表示對新研究的一些分析方法,還是保持著存疑的態度,然而並沒有提出論證反駁 LB-1 新的觀測結論。

在這場論戰中,中國的隊在重新檢視資料後,依舊認為 LB-1 伴星是一個介於 23 – 65 太陽質量的黑洞。這已經是比原先宣稱的質量小了許多。中國團隊倒是同意一點: LB-1 的光譜所代表的訊息,的確是比他們原先設想的更加複雜。

LB-1 的伴星到底是不是黑洞呢?如果中國團隊的結論是正確的,那麼要如何解釋反駁者提出的疑點呢?現代科學研究的過程就是如此。任何的新發現都必須攤在陽光下接受檢視,重複驗證,再三確定,才會產生接近事實的科學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看來,比利時團隊的分析方法是相當充分的。他們分析了之前中國團隊和他們新取得的觀測資料,包含了過去 4 年 LB-1 的動力資料。從這些資料產生的結論,並沒有違背目前科學家對雙星系統的理論假設。所以看來,這一顆 70 個太陽質量的黑洞的說法,在經過一連串的小心求證後, 已經離事實越來越遠了,成為一顆失落的黑洞了。

參考資料

  1. Liu, J., Zhang, H., Howard, A.W. et al. A wide star–black-hole binary system from radial-velocity measurements. Nature 575, 618–621 (2019).
  2. Kareem El-Badry, Eliot Quataert, Not so fast: LB-1 is unlikely to contain a 70 M⊙ black hole,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Letters, Volume 493, Issue 1, March 2020, Pages L22–L27.
  3. Eldridge, J. J., Stanway, E. R., Breivik, K., et al. Weighing in on black hole binaries with BPASS: LB-1 does not contain a 70M⊙ black hole. 2019, arXiv e-prints, arXiv:1912.03599
  4. Abdul-Masih, M., Banyard, G., Bodensteiner, J. et al. On the signature of a 70-solar-mass black hole in LB-1. Nature 580, E11–E15 (202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8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LDL-C 正常仍中風?揭開心血管疾病的隱形殺手 L5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6/20 ・365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美商德州博藝社科技 HEART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提到台灣令人焦慮的交通,多數人會想到都市裡的壅塞車潮,但真正致命的「塞車」,其實正悄悄發生在我們體內的動脈之中。

這場無聲的危機,主角是被稱為「壞膽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 Low-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LDL )。它原本是血液中運送膽固醇的貨車角色,但當 LDL 顆粒數量失控,卻會開始在血管壁上「違規堆積」,讓「生命幹道」的血管日益狹窄,進而引發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等嚴重後果。

科學家們還發現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即使 LDL 數值「看起來很漂亮」,心血管疾病卻依然找上門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沿用數十年的健康標準是否早已不敷使用?

膽固醇的「好壞」之分:一場體內的攻防戰

膽固醇是否越少越好?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我們體內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主要分為兩種: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簡稱 HDL)和低密度脂蛋白( LDL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像一下您的血管是一條高速公路。HDL 就像是「清潔車隊」,負責將壞膽固醇( LDL )運來的多餘油脂垃圾清走。而 LDL 則像是在血管裡亂丟垃圾的「破壞者」。如果您的 HDL 清潔車隊數量太少,清不過來,垃圾便會堆積如山,最終導致血管堵塞,甚至引發心臟病或中風。

我們體內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主要分為兩種: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因此,過去數十年來,醫生建議男性 HDL 數值至少應達到 40 mg/dL,女性則需更高,達到 50 mg/dL( mg/dL 是健檢報告上的標準單位,代表每 100 毫升血液中膽固醇的毫克數)。女性的標準較嚴格,是因為更年期後]pacg心血管保護力會大幅下降,需要更多的「清道夫」來維持血管健康。

相對地,LDL 則建議控制在 130 mg/dL 以下,以減緩垃圾堆積的速度。總膽固醇的理想數值則應控制在 200 mg/dL 以內。這些看似枯燥的數字,實則反映了體內一場血管清潔隊與垃圾山之間的攻防戰。

那麼,為何同為脂蛋白,HDL 被稱為「好」的,而 LDL 卻是「壞」的呢?這並非簡單的貼標籤。我們吃下肚或肝臟製造的脂肪,會透過血液運送到全身,這些在血液中流動的脂肪即為「血脂」,主要成分包含三酸甘油酯和膽固醇。三酸甘油酯是身體儲存能量的重要形式,而膽固醇更是細胞膜、荷爾蒙、維生素D和膽汁不可或缺的原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血脂對身體運作至關重要,本身並非有害物質。然而,由於脂質是油溶性的,無法直接在血液裡自由流動。因此,在血管或淋巴管裡,脂質需要跟「載脂蛋白」這種特殊的蛋白質結合,變成可以親近水的「脂蛋白」,才能順利在全身循環運輸。

肝臟是生產這些「運輸用蛋白質」的主要工廠,製造出多種蛋白質來運載脂肪。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載運大量膽固醇,將其精準送往各組織器官。這也是為什麼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縮寫是 LDL-C (全稱是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

當血液中 LDL-C 過高時,部分 LDL 可能會被「氧化」變質。這些變質或過量的 LDL 容易在血管壁上引發一連串發炎反應,最終形成粥狀硬化斑塊,導致血管阻塞。因此,LDL-C 被冠上「壞膽固醇」的稱號,因為它與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密切相關。

高密度脂蛋白(HDL) 則恰好相反。其組成近半為蛋白質,膽固醇比例較少,因此有許多「空位」可供載運。HDL-C 就像血管裡的「清道夫」,負責清除血管壁上多餘的膽固醇,並將其運回肝臟代謝處理。正因為如此,HDL-C 被視為「好膽固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同為脂蛋白,HDL 被稱為「好」的,而 LDL 卻是「壞」的呢?這並非簡單的貼標籤。/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過去數十年來,醫學界主流觀點認為 LDL-C 越低越好。許多降血脂藥物,如史他汀類(Statins)以及近年發展的 PCSK9 抑制劑,其主要目標皆是降低血液中的 LDL-C 濃度。

然而,科學家們在臨床上發現,儘管許多人的 LDL-C 數值控制得很好,甚至很低,卻仍舊發生中風或心肌梗塞!難道我們對膽固醇的認知,一開始就抓錯了重點?

傳統判讀失準?LDL-C 達標仍難逃心血管危機

早在 2009 年,美國心臟協會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進行了一項大型的回溯性研究。研究團隊分析了 2000 年至 2006 年間,全美超過 13 萬名心臟病住院患者的數據,並記錄了他們入院時的血脂數值。

結果發現,在那些沒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史的患者中,竟有高達 72.1% 的人,其入院時的 LDL-C 數值低於當時建議的 130 mg/dL「安全標準」!即使對於已有心臟病史的患者,也有半數人的 LDL-C 數值低於 100 mg/dL。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項研究明確指出,依照當時的指引標準,絕大多數首次心臟病發作的患者,其 LDL-C 數值其實都在「可接受範圍」內。這意味著,單純依賴 LDL-C 數值,並無法有效預防心臟病發作。

科學家們為此感到相當棘手。傳統僅檢測 LDL-C 總量的方式,可能就像只計算路上有多少貨車,卻沒有注意到有些貨車的「駕駛行為」其實非常危險一樣,沒辦法完全揪出真正的問題根源!因此,科學家們決定進一步深入檢視這些「駕駛」,找出誰才是真正的麻煩製造者。

LDL 家族的「頭號戰犯」:L5 型低密度脂蛋白

為了精準揪出 LDL 裡,誰才是最危險的分子,科學家們投入大量心力。他們發現,LDL 這個「壞膽固醇」家族並非均質,其成員有大小、密度之分,甚至帶有不同的電荷,如同各式型號的貨車與脾性各異的「駕駛」。

為了精準揪出 LDL 裡,誰才是最危險的分子,科學家們投入大量心力。發現 LDL 這個「壞膽固醇」家族並非均質,其成員有大小、密度之分,甚至帶有不同的電荷。/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早在 1979 年,已有科學家提出某些帶有較強「負電性」的 LDL 分子可能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這些帶負電的 LDL 就像特別容易「黏」在血管壁上的頑固污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留美科學家陳珠璜教授、楊朝諭教授及其團隊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貢獻。他們利用一種叫做「陰離子交換層析法」的精密技術,像是用一個特殊的「電荷篩子」,依照 LDL 粒子所帶負電荷的多寡,成功將 LDL 分離成 L1 到 L5 五個主要的亞群。其中 L1 帶負電荷最少,相對溫和;而 L5 則帶有最多負電荷,電負性最強,最容易在血管中暴衝的「路怒症駕駛」。

2003 年,陳教授團隊首次從心肌梗塞患者血液中,分離並確認了 L5 的存在。他們後續多年的研究進一步證實,在急性心肌梗塞或糖尿病等高風險族群的血液中,L5 的濃度會顯著升高。

L5 的蛋白質結構很不一樣,不僅天生帶有超強負電性,還可能與其他不同的蛋白質結合,或經過「醣基化」修飾,就像在自己外面額外裝上了一些醣類分子。這些特殊的結構和性質,使 L5 成為血管中的「頭號戰犯」。

當 L5 出現時,它並非僅僅路過,而是會直接「搞破壞」:首先,L5 會直接損傷內皮細胞,讓細胞凋亡,甚至讓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如同在血管壁上鑿洞。接著,L5 會刺激血管壁產生發炎反應。血管壁受傷、發炎後,血液中的免疫細胞便會前來「救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些免疫細胞在吞噬過多包括 L5 在內的壞東西後,會堆積在血管壁上,逐漸形成硬化斑塊,使血管日益狹窄,這便是我們常聽到的「動脈粥狀硬化」。若這些不穩定的斑塊破裂,可能引發急性血栓,直接堵死血管!若發生在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就會造成心肌梗塞;若發生在腦部血管,則會導致腦中風。

L5:心血管風險評估新指標

現在,我們已明確指出 L5 才是 LDL 家族中真正的「破壞之王」。因此,是時候調整我們對膽固醇數值的看法了。現在,除了關注 LDL-C 的「總量」,我們更應該留意血液中 L5 佔所有 LDL 的「百分比」,即 L5%。

陳珠璜教授也將這項 L5 檢測觀念,從世界知名的德州心臟中心帶回台灣,並創辦了美商德州博藝社科技(HEART)。HEART 在台灣研發出嶄新科技,並在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台灣取得專利許可,日本也正在申請中,希望能讓更多台灣民眾受惠於這項更精準的檢測服務。

一般來說,如果您的 L5% 數值小於 2%,通常代表心血管風險較低。但若 L5% 大於 5%,您就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進一步進行影像學檢查。特別是當 L5% 大於 8% 時,務必提高警覺,這可能預示著心血管疾病即將發作,或已在悄悄進展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已有心肌梗塞或中風病史的患者,定期監測 L5% 更是評估疾病復發風險的重要指標。此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代謝症候群,以及長期吸菸者,L5% 檢測也能提供額外且有價值的風險評估參考。

隨著醫療科技逐步邁向「精準醫療」的時代,無論是癌症還是心血管疾病的防治,都不再只是單純依賴傳統的身高、體重等指標,而是進一步透過更精密的生物標記,例如特定的蛋白質或代謝物,來更準確地捕捉疾病發生前的徵兆。

您是否曾檢測過 L5% 數值,或是對這項新興的健康指標感到好奇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2
5

文字

分享

0
12
5
發現最靠近地球的黑洞:Gaia BH1
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
・2022/11/30 ・289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林彥興|清大天文所碩士生、EASY 天文地科團隊主編、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監事

本月初 [1],「最靠近地球的黑洞」這個紀錄被刷新了!以天文學家 Kareem El-Badry 為首的團隊,利用蓋亞(Gaia)衛星極度精準的天體位置資料,加上多座望遠鏡聯合進行的徑向速度量測,成功確認了約 1550 光年外位於蛇夫座的一顆恆星,正與黑洞互相繞行,打破離地球最近的黑洞紀錄。

狩獵隱身巨獸的方法

人類搜尋黑洞已經有數十年的歷史。對於正在「進食」,也就是正在吸積物質的黑洞,由於其周遭的吸積盤和噴流等結構會在無線電、X 射線等多個波段發出強烈的電磁輻射,因此相對容易看到;但沒有在進食的黑洞,就要難找許多。

畢竟黑洞之所以被叫做黑洞,就是因為它本身幾乎不會發光。想要尋找這些「沉默」黑洞的方法,通常只能靠著黑洞的重力對其週遭的影響,間接推測黑洞的存在。

其中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尋找「繞著看不見的物體旋轉的恆星」。一般來說,恆星在天空中移動的軌跡應只受恆星的視差和自行影響,但如果恆星在與另一個大質量的天體互相繞行,比如我們的目標:沉默的黑洞,那恆星的軌跡就會受到黑洞影響。

因此觀測恆星的移動軌跡,是尋找沉默黑洞的重要方法之一。這個方法最著名的例子,就是 2020 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Reinhard Genzel 與 Andrea Ghez 藉由長時間觀測銀河系中心的恆星運動(位置與徑向速度),從而確認了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UCLA 的銀河中心觀測團隊即是以觀測恆星的運動確認銀河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的存在。圖/UCLA Galactic Center Group – W.M. Keck Observatory Laser Team

但由於方法間接,用這類方式尋找黑洞時往往很難確定那個「看不見的物體」到底是不是黑洞。舉例來說,2020 年歐南天文台的天文學家宣布發現 HR 6819 是一個包含黑洞的三星系統,卻在更多更仔細的研究後遭到推翻。因此從恆星的運動來尋找「黑洞候選者」相對不難,但是想要消滅所有其他的可能性,「確定」黑洞的存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方聯合|鎖定真身

那麼,這次的新研究是怎麼「確定」黑洞的存在的呢?

第一步,天文學家們先把目標鎖定在「形跡詭異」的恆星。因為當一顆恆星與黑洞互相繞行時,恆星在天上的運行軌跡會因為黑洞的引力而有週期性的擺盪。所以,如果我們看到有個恆星的軌跡歪歪扭扭,這顆恆星很可能就是受到黑洞重力影響的候選者。

而目前,蓋亞衛星(Gaia)提供的天體位置資料是當之無愧的首選。蓋亞是歐洲太空總署(ESA)於 2013 年發射的太空望遠鏡,與著名的韋伯太空望遠鏡一樣運行在日地第二拉格朗日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與十項全能的韋伯不同,蓋亞是「天體測量學 Astrometry」的專家,專門以微角秒等級的超高精確度測量天體的位置。每隔幾年,蓋亞團隊就會整理並公布他們的觀測結果,稱為資料發布(Data Release)。目前最新的「第三次資料發布 DR3」之中,就包含了超過 18 億顆天體的海量資料。

歐洲太空總署(ESA)的蓋亞衛星(Gaia)是當前測量天體位置和距離無庸置疑的首選。圖/ESA/ATG medialab; background: ESO/S. Brunier

經過篩選,團隊發現一顆名為 Gaia DR3 4373465352415301632 的恆星看起來格外可疑。這是一顆視星等 13.77(大概比肉眼可見極限暗 1300 倍,但以天文學的角度來說算是相當亮)、與太陽十分相似的恆星,距離地球約 1550 光年。

畫面中央的明亮恆星即是這次的主角 Gaia BH1。圖/Panstarrs

找到可能的候選者後,團隊一方面翻閱過去觀測這顆恆星的歷史資料,另一方面也申請多座望遠鏡,進行了四個月的光譜觀測。同時使用從蓋亞衛星的位置(赤經、赤緯、視差)以及從光譜獲得的徑向速度資訊,團隊可以精確地計算出這顆恆星應當是正在繞行一個 9.6 倍太陽質量的天體運轉。

這麼大的質量,卻幾乎不發出任何光,黑洞幾乎是唯一可能的解釋。

但以現有的觀測資料,天文學家仍不能確定它到底是一顆黑洞,還是有兩顆黑洞以相當近地軌道互相繞行,然後恆星再以較大的軌道繞著兩顆黑洞運轉。但無論是一顆或兩顆,Gaia BH1 都刷新了離地球最近黑洞的紀錄,距離僅有 1550 光年,比上一個紀錄保持人(LMXB A0620-00)要近了三倍。從銀河系的尺度來看,這幾乎可說是就在自家後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合蓋亞與其他多座望遠鏡的光譜觀測,天文學家可以計算出 Gaia BH1 在天空中的移動軌跡(左圖黑線)與其軌道形狀(右圖)。注意除了恆星與黑洞互繞所造成的移動外,恆星在天上的位置也受視差和自行影響,兩者在左圖中以藍色虛線表示。圖/El-Badry et al. 2022.
天文學家計算出的 Gaia BH1 徑向速度(RV)變化(黑線)與觀測結果(各顏色的點)。圖/El-Badry et al. 2022.

更多黑洞就在前方

最後讓我們來聊聊,找到「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有什麼意義呢?

「離地球最近的黑洞」這個紀錄本身是沒有太多意義的。雖然說從銀河系的尺度來說,1550 光年幾乎可說是自家後院,但是這顆黑洞並不會對太陽系、地球或是大家的日常生活產生任何影響。既然如此,為什麼天文學家還會努力尋找這些黑洞呢?

其中一大原因,是因為尋找這些與恆星互相繞行的黑洞,可以幫助天文學家了解恆星演化的過程。在銀河系漫長的演化歷史中,曾有數不清的恆星誕生又死亡。我們看不到這些已經死亡的恆星,但可以藉由這次研究的方法,去尋找這些大質量恆星死亡後留下的黑洞 [2],從而推測雙星過去是如何演化,留下的遺骸才會是如今看到的樣子。

除了 Gaia BH1,天文學家也在持續研究 Gaia DR3 之中其他「形跡可疑」的恆星/黑洞雙星候選系統。而隨著蓋亞衛星的持續觀測,更多這類黑洞候選者將會越來越多。研究這些系統,將幫助天文學家進一步了解雙星系統演化的奧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解

[1] 嚴格來說,論文九月中就已經出現在 arXiv 上了。

[2] 嚴格來說,恆星質量黑洞(stellar mass black hole)是大質量恆星的遺骸。超大質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就不一定了。

延伸閱讀

  1. El-Badry, K., Rix, H. W., Quataert, E., Howard, A. W., Isaacson, H., Fuller, J., … & Wojno, J. (2022). A Sun-like star orbiting a black hole.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518(1), 1057-1085.
  2. [2209.06833] A Sun-like star orbiting a black hole
  3. Astronomers Discover Closest Black Hole to Earth | Center for Astrophysics
  4. The Dormant Stellar-Mass Black Hole that Actually Is | astrobites
  5. Astronomers find a sun-like star orbiting a nearby black hole
  6. 狩獵隱身巨獸:天文學家發現沉默的恆星質量黑洞? – PanSci 泛科學
  7. 「最靠近地球的黑洞」其實不是黑洞
  8. 人們抬頭所遙望的星空是恆定不變嗎? – 科學月刊Science Monthl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首次成功利用微重力透鏡效應幫星星「量」體重!
物理雙月刊_96
・2017/06/12 ・141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50 ・八年級

星星有多重?長久以來,人類能夠直接量度其質量的恆星,只有我們的太陽。利用克卜勒行星運動第三定律,代入太陽系各行星的平均公轉軌道半徑和週期,即使是物學新手亦能輕鬆算出太陽質量。

那麼其他恆星呢?如果它們有行星系統的話,就可以靠哈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等觀察其公轉軌道,用克卜勒定律算出恆星質量。然而,並非每個恆星都有行星繞其運轉。有一部分恆星是雙星系統,即兩個恆星互相環繞系統的質心轉動。除非能夠準確測量雙星系統軌道平面相對地球方向的角度,否則我們只能計算出系統的總質量,不能得知每個恆星各有多重。

並非每個恆星都有行星繞其運轉。有一部分恆星是雙星系統,即兩個恆星互相環繞系統的質心轉動。除非能夠準確測量雙星系統軌道平面相對地球方向的角度,否則我們只能計算出系統的總質量,不能得知每個恆星各有多重。圖/By User:Zhatt, 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說,就算是沒有質量的光線也會被重力吸引。1919 年,愛丁頓遠征非洲觀察日全食,測量了日食時太陽旁來自遙遠恆星的光線,發現恆星的位置偏移了。這是人類史上首次以實驗驗證廣義相對論,透過星光偏折的角度,就計算出時空如何被質量扭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白矮星扭曲了背景恆星的光芒。source:The Verge

扭曲光線這個效應,已經被天文學家利用來觀察遙遠的星系。當光線經過非常重的星系附近,會在其旁邊形成一個環狀的扭曲影像。這個扭曲效果就好像透鏡眾焦一樣,光線來源的影像會被加強和放大。我們叫這個效應做重力透鏡。這個光環叫做「愛因斯坦環」,其大小由造成重力透鏡的質量決定,質量越大效果越明顯。天文學家已經利用重力透鏡效應測量了很多星系的質量。

愛因斯坦環,其大小由造成重力透鏡的質量決定,質量越大效果越明顯。source:The Verge

然而,天文學家從未使用重力透鏡量度恆星的質量。這是因為恆星質量太小,我們稱這個效應做微重力透鏡效應,而且必須非常接近背景星光才能使透鏡效果大到在望遠鏡的探測範圍裡。可是,恆星與背景恆星太接近的話,恆星的光芒又會遮蔽背景星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ahu 和他的研究團隊在 2013 至 2015 年利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察了白矮星 Stein 2051B 的微重力透鏡效應。Stein 2051B 是第六位接近地球的白矮星,其移動相對於地球就比背景星空明顯。當它移動到非常接近一個背景恆星時,研究員測量了背景恆星的光線偏折現象,得出 Stein 2051B 的質量為 0.675+/-0.051 太陽質量。

Sahu 團隊對 Stein 2051B 的觀測(此為 Stein 2051B 位於 E1 時的照片)。藍色線表示 Stein 2051B 相對背景恆星(source)的位移。圖/Relativistic deflection of background starlight measures the mass of a nearby white dwarf

這是史上首次成功量度恆星質量造成的微重力透鏡效應,而且得出的質量數值與使用恆星演化模型計算出的0.67+/-0.03 太陽質量吻合,因此亦同時驗證了天體物理學家的恆星演化模型正確。

百年之前,星光偏折證實廣義相對論震驚世界,誰會想到在百年後的今天,這個效應仍能創出科研突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本文轉載自《物理雙月刊》,《如何用光線幫星星量體重?廣義相對論的實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物理雙月刊_96
54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物理雙月刊》為中華民國物理學會旗下之免費物理科普電子雜誌。透過國內物理各領域專家、學者的筆,為我們的讀者帶來許多有趣、重要以及貼近生活的物理知識,並帶領讀者一探這些物理知識的來龍去脈。透過文字、圖片、影片的呈現帶領讀者走進物理的世界,探尋物理之美。《物理雙月刊》努力的首要目標為吸引台灣群眾的閱讀興趣,進而邁向國際化,成為華人世界中重要的物理科普雜誌。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LB-1 雙星系統的神秘伴星到底是什麼?一顆失落黑洞的論戰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5/19 ・4066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陳明堂│中央研究院天文所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兼天文所夏威夷運轉副所長。

在過去的幾個月中,關於一顆黑洞存在與否的問題,在天文學界引發一場熱烈的科學論戰。

論戰的起源來自去年 (2019) 11 月底,《自然》雜誌刊登的一篇關於發現黑洞的論文。那是由中國天文學家領導的國際科學團隊發表的研究成果。他們宣稱找到一顆非常特別的黑洞。特別的地方在於這個黑洞的質量:相當於 70 個太陽。

對專門研究「星體黑洞」(Stellar Black Hole ,或稱恆星黑洞)的科學家而言,質量大於 10 個太陽的黑洞就算是很罕見了。因此,找到一顆 70 個太陽質量的恆星黑洞,會是個空前的發現,而且可能改寫重要的黑洞和星球形成理論。因此這個成果登上了《自然》科學雜誌中,並且引起國際天文界的注意。

藝術家所繪雙星系統星球黑洞示意圖。主要根據甚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與錢卓拉X射線天文台(Chandra X-ray Observatory)針對另一雙星系統的觀察。圖\wikipedia Credit:ESO/L. Calçada/M.Kornmesser

這次成果的觀測資料主要來自於中國的「郭守敬望遠鏡」,搭配西班牙的 Gran 望遠鏡和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郭守敬望遠鏡 (英文名: 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y Telescope ,簡稱 LAMOST) 是一座由中國主導建造的光學望遠鏡。主鏡的直徑 4 公尺,望遠鏡位在北京西北邊約 115 公里,海拔九百多公尺的興隆觀測站。 這座望遠鏡是十年前完成的。這一次的空前發現,對這一座觀測環境並不是太理想的國家級望遠鏡,是一件轟動中國科學界的大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某些恆星的末路:恆星黑洞

以目前我們對於恆星演化的理解,當星球把所有的燃料用光的時候,那時候它們再也沒有能量維持向外的壓力,而它本身的重力將會把所有的質量往內擠壓。如果星球的質量足夠大的話,它的重力可以大到把自己一直往內塌縮,一直縮到「事件視界」的範圍內。從這個過程產生的黑洞,我們稱之為恆星黑洞,或是「星體黑洞」。

並不是所有星球的演化都會產生黑洞的;像我們的太陽,它的質量還不足夠大到能形成黑洞程度,當它燃料用盡時會變成「白矮星」。而比太陽大一些的星體,會變成「中子星」。

當一顆巨大的恆星耗盡燃料時,它會坍塌並爆炸成超新星。圖\NASA 資料庫

比太陽大 10 倍以上的星體才會變成「黑洞」!這類型的恆星會最終爆炸成為「超新星」,爆炸的過程會把一些星體的質量往外拋出,成為星際物質;同時,還會有往內的壓力,擠壓原本就非常緻密的星核,由此形成黑洞。形成的黑洞質量大約是太陽的數倍到二、三十倍。三十倍太陽質量以上的黑洞,它們成因就比較複雜了,如果環境不對(像是我們的銀河系), 就可能無法成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文學家對大質量黑洞(幾百個太陽質量以上)的成因了解有限,目前沒有一致的定論。最近的一個研究,發現最靠近我們的星體黑洞,距離地球大約有 1,000 光年,質量是 4 個太陽。

一個具有 4 個太陽質量的黑洞,它的直徑比台北的大安區略大;而 70 個太陽質量的黑洞的直徑大約就像台北市那麼大。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這是一個再微小不過的範圍。除非是在我們太陽系附近,不然以目前的儀器,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如此小的星體。

找尋星體黑洞主要靠間接的量測,常見的方法有二:一是觀察黑洞周遭恆星軌道的變動,二是尋找黑洞吸積盤物質因快速摩擦而釋放出的各種電磁波(可見光、紅外光、無線電波、 X 射線等)。

中國團隊宣稱: LB-1 雙星系統有個 70 個太陽質量的黑洞!

這次中國的科學團隊觀測的目標是一個叫做 LB-1 的星體。在視覺上,它在望遠鏡中只看到單一個光點,看不出什麼特別的。但是從它發出的光譜,天文學家判斷該系統是一組雙星系統。兩顆互相環繞的星體,其中之一是顆發出可見光的普通恆星;另一顆伴星似乎沒有訊號。根據 LB-1 光譜的分析,天文學家知道發光的恆星的大致的組成成份,並根據目前的恆星演化理論,了解該星體的物理狀況:像是溫度、大小、年齡等等。至於它的神秘伴星,由於以往的觀測看不到它的訊號,過去一般認為它若不是中子星,就是黑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知識:對於雙星系統的估測

天文學家有一套估算這種雙星體的旋轉週期、相對質量、軌道形狀的技術。這個技術源自於 17 世紀的克普勒 (Kepler) 先生發現的定律,一直沿用到現在。雖然在視覺上,我們無法直接看到 LB-1 的雙星運動,現代的天文學家還是可以透過量測它的可見光光譜的變動,得知雙星的旋轉週期。
恆星的燃燒靠著是氫原子融合,而一堆火熱的氫原子聚在一起就會發出某些氫原子特有的光。我們知道一顆靜止不動的恆星,這些特定的光會出現在在光譜的固定頻率上。但是如果這顆恆星是繞著另外一顆星體打轉,那麼這些特定的光譜線,就會在原本的固定點,左右變動著。這就是所謂的都普勒光譜效應:當恆星是朝著地球過來,光譜線的頻率就會增加;反之,則是降低。

藝術家所繪天蠍座AR雙星系統示意圖,此雙星系由白矮星和紅矮星組成。By M. Garlick/University of Warwick/ESO – CC BY 4.0

中國團隊就是靠著分析 LB-1 發出的光譜變動,宣稱它的神秘伴星是一顆黑洞,而且其質量高達前所未見的 70 個太陽。

中國團隊的發表中認定,LB-1 是一個距離我們 1  萬 4 千光年的的雙星系統。 它包含一顆 8 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和一顆 70 個太陽質量的黑洞。 另外,靠近黑洞的周遭圍繞著一環盤狀的氣態雲,這個氣態環跟隨著黑洞,與主星以大約 80 天的週期互相圍繞著。黑洞不會發出訊號,但是靠近它的氣態雲會發光,並且發射出氫原子的特殊譜線,稱為 H-alpha 譜線。透過觀測這條光譜線的頻率變動,科學家們可以推測雙星體的旋轉週期、相對質量、軌道形狀等物理參數。

根據目前的星體演化模型,如此大質量的黑洞不可能在銀河系這般的星系中形成的。這是銀河系中星體的普遍成份,造成大質量的恆星在它們演化末期,跳過了重力崩塌的過程,而將所有物質全部向外炸開,灰飛煙滅。所以也不會有黑洞這塊墓碑留下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70 個太陽質量的星體黑洞出現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這個空前的發現如果被證實的話,對已知的天文理論具有革命性的結果。因此,這顆黑洞的質量特別引起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的注意。

分析錯了嗎?各國質疑聲浪紛紛出現

該篇《自然》論文發表後,不到十日,天文界出現質疑的聲浪。三篇反駁性的論文,分別來自美國、紐西蘭-英國-澳洲、比利時三地的團隊,一致性的質疑中國團隊的詮釋光譜資料的正確性。並且提出各自的分析方法,從同樣的觀測資料,導出不同的結論。

他們的結論沒有排除 LB-1 的伴星是一顆黑洞的可能。但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它應該是一顆「正常」的星體黑洞,質量小於 20 個太陽。美國團隊的文章登上今年 (2020) 一月的英國的皇家天文會月報中。

中國團隊資料處理方式遭受到反駁者的強烈質疑。他們一致的指出中國的團隊在資料分析處理中,除了專注在 H-alpha 放射譜線,應該要考慮源自於主恆星的 H-alpha 吸收譜線。從反對者的數值模擬中,說明了把主恆星的吸收譜線排除後, H-alpha 放射譜線應該是來自於一個靜止的發射源。換句話說, H-alpha 光譜發射線並不可能是從黑洞附近發出的,因此跟黑洞的軌道運動沒有直接的物理關係。它的來源更像是環繞在雙星外圍的雲氣所產生的,所以不會產生都普勒效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這點以外,反對者的分析也認為 LB-1 主星的質量不會超過 5 個太陽,而且 LB-1 距離太陽約 7 千光年,只有中國團隊認定的一半距離。

比利時團隊新觀測資料:伴星是 Be 型恆星啦!

比利時的團隊更是把這個議題提升了一個層次。就在過去的幾個月,他們利用西班牙的 Mercator 望遠鏡,觀測 LB-1。從該望遠鏡獲得的更清晰、同時也更高解析率的光譜資料。從這些新的觀測資料結果,加上中國團隊的資料,他們提出新的證據顯示 LB-1 的伴星不是一個 70 個 太陽質量的黑洞;這顆伴星甚至不是黑洞,而是一顆在天文學中被稱為 Be 型的恆星。

Be 星是會發射出氫原子光譜線的 B 型恆星,傳統天文學用恆星的光譜來分類星體。 B 星是溫度頗高的藍白色星,在銀河系中並不罕見。天文學家可以從恆星的光譜資料辨認出哪些星體是 Be 星。由於比利時的團隊獲得的新的光譜資料在解析率和訊號品質都比之前精確細微,因此研究團隊能夠從原本以為只是主星的光譜資料中,分辨出隱藏其中的伴星光譜。

赫羅圖以恆星亮度(絕對星等)與恆星顏色作軸,從左邊高溫藍白星到右邊低溫紅星。上方及標示各類恆星的分類,其中 Be 星即為圖中分類 B 的恆星。圖\wikip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研究團隊的分析,這一顆伴星自轉的速度相當的快,致使觀測到的光譜訊號變得難以辨認;它的光譜又跟主星的光譜混合,讓天文學家以為這個伴星是個不出聲響的緻密星體(黑洞,中子星之類)。

今年 (2020) 四月 29 號 的 《自然》刊登了比利時團隊的研究結果。同一期也刊登了中國團隊對新結果的評論。在評論中,他們表示對新研究的一些分析方法,還是保持著存疑的態度,然而並沒有提出論證反駁 LB-1 新的觀測結論。

在這場論戰中,中國的隊在重新檢視資料後,依舊認為 LB-1 伴星是一個介於 23 – 65 太陽質量的黑洞。這已經是比原先宣稱的質量小了許多。中國團隊倒是同意一點: LB-1 的光譜所代表的訊息,的確是比他們原先設想的更加複雜。

LB-1 的伴星到底是不是黑洞呢?如果中國團隊的結論是正確的,那麼要如何解釋反駁者提出的疑點呢?現代科學研究的過程就是如此。任何的新發現都必須攤在陽光下接受檢視,重複驗證,再三確定,才會產生接近事實的科學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目前看來,比利時團隊的分析方法是相當充分的。他們分析了之前中國團隊和他們新取得的觀測資料,包含了過去 4 年 LB-1 的動力資料。從這些資料產生的結論,並沒有違背目前科學家對雙星系統的理論假設。所以看來,這一顆 70 個太陽質量的黑洞的說法,在經過一連串的小心求證後, 已經離事實越來越遠了,成為一顆失落的黑洞了。

參考資料

  1. Liu, J., Zhang, H., Howard, A.W. et al. A wide star–black-hole binary system from radial-velocity measurements. Nature 575, 618–621 (2019).
  2. Kareem El-Badry, Eliot Quataert, Not so fast: LB-1 is unlikely to contain a 70 M⊙ black hole,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Letters, Volume 493, Issue 1, March 2020, Pages L22–L27.
  3. Eldridge, J. J., Stanway, E. R., Breivik, K., et al. Weighing in on black hole binaries with BPASS: LB-1 does not contain a 70M⊙ black hole. 2019, arXiv e-prints, arXiv:1912.03599
  4. Abdul-Masih, M., Banyard, G., Bodensteiner, J. et al. On the signature of a 70-solar-mass black hole in LB-1. Nature 580, E11–E15 (202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8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