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關鍵材料,導熱介面材料(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它的任務就是填補這些縫隙,讓熱可以更加順暢傳遞出去。可以把TIM想像成散熱高速公路的「匝道」,即使主線有再多車道,如果匝道堵住了,車流還是無法順利進入高速公路。同樣地,如果 TIM 的導熱效果不好,熱量就會卡在晶片與散熱片之間,導致散熱效率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要怎麼提升 TIM 的效能呢?很直覺的做法是增加導熱金屬粉的比例。目前最常見且穩定的選擇是氧化鋅或氧化鋁,若要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則有氮化鋁、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等更高級的選項。
典型的 TIM 是由兩個成分組成:高導熱粉末(如金屬或陶瓷粉末)與聚合物基質。大部分散熱膏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盡可能地貼合表面、填補縫隙。但也因為太「軟」了,受熱受力後容易向外「溢流」。或是造成基質和熱源過分接觸,高分子在高溫下發生熱裂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導熱膏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裂或表面變硬。
時間來到 2007 年,聯合國進行生態系統暨生物多樣性經濟倡議計畫(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以下簡稱TEEB),並於 2010 年和 2011 年發表研究結果。該計畫同時發展出生態服務價值資料庫(Ecosystem Service Value Database,以下簡稱 ESVD 資料庫),裡頭記錄多種生態價值研究的資料。
Rudolf de Groot等人為更了解包括濕地在內各種自然生態系,帶給人類的服務有多少價值,於是集結荷蘭、美國、肯亞、英國、澳洲、比利時和以色列等國的學者,匯集全世界 320 篇相關研究報告並結合 ESVD 資料庫,將其研究結果刊登於 2012 年《Ecosystem Services》期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種生態系分類,1350筆生態價值估算結果
Rudolf de Groot 等人選定海洋、珊瑚礁、海岸、海岸濕地、內陸濕地、湖泊、熱帶雨林、溫帶林、林地和草原共 10 種生態系。而生態系的服務種類是依據TEEB報告分類,包含提供資源、調節、棲地和文化共四大類,以下再細分共 22 個子分類,這 22 種服務底下又再細分超過 90 種細項。例如提供資源這一大類底下包括食物這個子分類,食物這個子分類底下又包括魚類、肉類等。
Rudolf de Groot 等人在期刊中表達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政府、企業和消費者在日常選擇時,已經有意無意地為濕地、森林和種種自然生態定價。通常這些定價價格非常低,甚至趨近於零。完全沒有考量這些生態系豐富的服務與貢獻,反映在我們選擇中。於是我們把自然生態簡化各種單一功能的設施,完全沒有考慮這些選擇背後,需承擔豐富生態消失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