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我是個學生,我創業:談談「學生創業」與 創業校園Cornell Tech

活躍星系核_96
・2019/06/18 ・5992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SR值 506 ・六年級

  • 文/許凱鈞│目前是 Cornell Tech 學生、也是部落格作者,平時分享內容包含矽谷、教育、與工程師找工作的大小事情!

前些日子拜讀「拜託,不要鼓勵學生創業: 一位學生創業者的告白」有感。這也是我一直很樂於討論的話題,於是春假花點時間整理想法後,想跟大家聊聊自己的小小看法、談談自己在紐約市的創業校園 Cornell Tech 的所見所聞。

我認為我自己的故事,取決於不同的角度,同時鼓勵、也不鼓勵所謂的「學生創業」。

我曾嘗試過學生創業,當時一頭熱血、去了不同場合跟大大小小的投資人報告我的點子、跟大企業尋求合作、口沫橫飛就想要讓別人也看到自己眼中看見的未來。不過今日的我也還是選擇更為主流的道路,成為那些矽谷企業裡的工程師。但是,如果當年我沒有做個 Projectable(編按:作者自創的平台),我也沒把握後來的我能不能吸引到創業校園 Cornell Tech 的目光。而我指的完全不只是這個項目在我履歷上的影響力而已,後面會再談到。

所以在學生創業成功率極低的前提下,我想跟大家談談在那失敗的終點前的旅程:Side Project。

旅程先於終點:創業成功率低,重點是獲得的經驗值

學生創業的成功率極低,但是我還是認為如果因為成功率低就不去嘗試,那真的是一輩子都沒有成功的機率了。

況且,學校的意義是什麼呢?我自己一直以來也常常在思考這問題,甚至這個問題也的確深刻到我未來會想要寫篇文章跟大家討論。畢竟,不管怎麼說,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終究也會要負責替下個世代的孩子們建立他們的未來,而教育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最基本而言,我認為學生就學就是為了要累積實力、在未來展露頭角,成為對自己、對朋友、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用的資源。成為一個最好版本的自己,與身邊的人們互相提攜。而創業、或者不管稱不稱得上創業——從學生的角度去做一個 「side project」,從點子的發想 (ideation)到反覆驗證 (validation)、再把這個本來只活在你腦子裡的點子做成一個產品、再不斷循環的整個過程,我個人是真的學習到了很多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事情:

  • 也許我本來需要到業界,才能學習到怎麼跟人合作、一起從第一行程式碼開始,一直到寫出一個使用者能用的 app,但是我做 Projectable 的過程中透過第一手的經歷學到了。
  • 也許我本來要到業界,才能體驗怎麼跟跨國企業提出企劃。
  • 也許我本來要到業界,才能學習到怎麼跟比我年長幾十歲、CEO 級的前輩交流、請教,但是我做 Projectable 的過程中也學到了。

清單我可以一直寫下去,種種不同的學習心得,我兩年前寫過另一篇文章「寫在反省時,給同樣想創業的大學生」時有更細節的分享,我就不再多花篇幅細說,有興趣的讀者歡迎參考我的舊文(其中包括 Projectable 到底是什麼)

該怎麼做?請考慮學生時期的機會成本

另外,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我認為還有更簡單的理解方式。也就是機會成本。問問自己「就算你不做這件事,你要拿多出來的時間幹嘛」?

當時的我沒辦法好好坐下來唸書、沒辦法告訴自己把「電子商務的七大原則」背起來可以對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無法說服自己為了這些內容去唸課本、期中考、期末考等等。然而當我在做 Projectable 時,我就會因為要寫一個登入系統而去研究這要怎麼做、學習 JWT 技術,我會因為想要給使用者更好的使用體驗,而去投入時間、研究 User Experience 的基礎概念跟 JavaScript/React 的技術。

所以當時的我想想,我就算不做 Projectable 拿多出來的時間好好念書,我大概也就是把我原本就悲劇的 GPA (編按:學科成績的平均績點,往往是海外學校錄取學生的指標)提昇一點點。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機會成本實在太低了。

以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說,我甚至認為這是學生創業的一個優勢。

今天的我一年內將從研究所畢業,女朋友已經在 Google 工作,畢業後直接創業對我來說已經不是個合理的選項。作為學生,不用預想要成家立業的狀態下,嘗試做做看一個 side project(不管是不是真要創業)時的機會成本真的已經比畢業後創業小上不少了。

尤其如果你對於申請美國研究所有興趣,我更會如此建議。

我相當同意理科太太蔡康永前陣子談到的「如果申請美國頂尖大學」──真的就是「要讓學校覺得你是一個奇怪的東西。」你要成為一個教授們眼中稀奇的存在,去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我自己可以說就是靠這些經歷逆轉了低 GPA、錄取包括 Cornell Tech 與 CMU 等學校。這段經歷的詳細過程,我也有另寫文章分享在部落格裡面。

不要怕失敗與成功:重點是帶著經驗值走出校園

為了宣傳 Projectable,我們當時舉辦了一個學生駭客松 E.C. Jamming。那時候,大概也是人生中最緊張的一段時間了。當時我們拿到了跟微軟的合作,會直接與微軟本身全球性的駭客松 Imagine Hack 合作,對我們來說是很棒很棒的短期成功──但是當來自跨國企業的目光投注在我們身上,而我實際上一張票都沒賣出去的時候,比起當下提案成功的喜悅,我更害怕三週後的活動當天開天窗。

「要是一個參賽人都沒有」這個念頭讓我睡到一半被嚇醒了好幾次。

現在往回看,這段過程裡我學到的點有兩項:

  1. 作為學生其實不要那麼害怕失敗。
  2. 成功也要想辦法讓人知道。

關於「學生的失敗」這件事,我認為以經濟學的角度談完機會成本後,這同樣也是可以運用經濟學裡「期望值」的概念很好解釋的一件事。當你出了社會,領的是別人給的薪水、就算是創業也是 VC 或者家人朋友給的資金,這時候你是被期待成功的。

但是學生呢,我是覺得學生失敗是能夠被原諒的。說真的,真的有人在第一天馬克・祖克柏還是學生的時候,就期望他會成功嗎?如果當年的他失敗了,當時大家也就是笑笑「學生嘛」,本來大家的期望值就不是那麼高(然後 MySpace 成為今天的 Facebook⋯⋯)。

我爸從小就教我作為一個學生,我們就該多多利用這些犯錯的機會,最好把可以犯的錯都在這個時候犯過一輪,然後帶著比所有人都更多的經驗值走出校園。

另外,關於駭客松的後續,如果你好奇的話,當時我們舉辦駭客松,跟微軟拉到關係後就開始寫信跟其他中小企業、在地的新創公司講講我們跟微軟的合作關係、然後「我們就差幾千港幣就能讓活動變得免費、讓學生都能無負擔的參與!」

靠著微軟的名聲,我們很快就湊齊最後那幾千港幣、讓活動變成免費。而活動重新開放免費報名後,我們就在兩天內達成超出預期的報名量,甚至還需要婉拒當時願意給我們免費場地的單位來升級場地。

可以說是狐假虎威吧!但是我們當時的確是靠著一個小的成功去套牢下個更大的成功。

在紐約市,是如何鼓勵學生創業的?

最後,既然談到「學生」跟「創業」,真的不能不談談我們 Cornell Tech 的學程:「每個學生畢業前都得要創業」。我其實很喜歡拜託,不要鼓勵學生創業: 一位學生創業者的告白 原作者果殼提到了他所期望的政府角色。自從來紐約市就讀這間以學生創業聞名的 Cornell Tech 以來,我也常常在思考紐約市跟我們校區有哪些元素是台灣可以取鑒的,或甚至未來我能夠幫台灣建立怎樣的環境。

Cornell Tech 這間學校

紐約擁有全美、甚至全世界最好的高等教育之一。然而,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一流名校的學生畢業後,很多工程師還是會選擇前往西岸的科技重鎮工作(個人感覺跟台北的狀況有些相似。在香港唸過書的我,真心認為台灣資工方面的教育絕對不輸給世界排名五十以內的幾個香港學校,但也是有明顯外流趨勢)。

當時 Bloomberg 市長就清楚這個外流現象是個問題。於是他們開始徵求業界、學界提案,最後由康乃爾大學爭取到這部分的預算,在紐約市中心的羅斯福島上打造一個全新的技術園區,也就是今天我們的校園 Cornell Tech。

基於與 Bloomberg 市長的緊密關係,學校每個月都會在 Bloomberg 的場地舉辦與不同 CEOs 的對談與分享

羅斯島上的校園是前年才建成的,辦校最初的幾年都是跟紐約市的 Google 借辦公室上課,然後跟紐約大學借宿舍空間給學生住。

不過最重要的是,Cornell Tech 的中心思想就是創新:「每個學生畢業前都要做兩個 projects。」

第一個 project 是從紐約市眾多的公司裡面尋求問題。學校開放 Uber, Microsoft, SnapChat 與其他新創公司投稿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然後由 Cornell Tech 的學生來嘗試解決。(有些可以很無釐頭,有一家創投公司請我們的學生去了解要怎麼做一個產品,讓人可以在家也能享受在酒吧喝酒的體驗)

我自己上學期收到的問題就是 WeWork 投稿的「怎麼利用 WeWork 擁有的線下資源,讓線上的程式教育更加完善」,這是他們在併購了一間線上教育平台之後想要解決的問題。在雙贏的前提下(這些企業把題目交給學生,他們可以以更低的預算做出實驗性的 projects;而學生同時也有機會在業界的環境做創新的 projects),每年都有超過一百個來自業界、尋求解決的問題被投稿來我們學校的系統裡面。

畢業前最後一學期則是要直接創業。

Twitter 的前任 CTO Greg Pass 與美國最大的新創投資人之一的 David Tisch 就在我們學校負責這塊的教育,這也幾乎是會來就讀 Cornell Tech 的學生想要來的主流原因之ㄧ。

在我身邊不乏已經在 Google 工作六年的人、或者已經連續創業過三次的人決定要加入 Cornell Tech,就是想要在這樣的環境認識同樣想創業的學生、並且與學生的身份重新嘗試創業。以歷史數據而言,每年幾乎有 15–20% 的學生畢業後就繼續做這些 projects 成為業界裡的創業者,也回過頭替紐約市區製造工作機會。

硬體只是輔助,資源牽線才是重點

類似的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研究所在美國這邊也越來越多。西雅圖的華盛頓大學與微軟合作的 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 也是另一個很好的例子,去讓所謂的 side projects 成為高等教育的一環。

尤其台北跟紐約有一樣的動機,加上近年來也有一些大規模外商進駐,是很好的機會。我自己去年就在台北的微軟實習,最近也才剛看見 Google 要在新北市擴建的消息、Facebook 也剛進駐台北的新辦公室(蔡英文還剛去參訪了呢)。另外還有好幾間我個人非常欣賞的本土新創公司,包括 25sproutDcardPicCollageCodeMentorCakeResume 等等。

就像果殼先生提到的,我認為硬體設備反而不是那麼重要。就像 Cornell Tech 當初教室跟宿舍也都是跟其他單位租借的。重要的是那個軟實力與牽線的資源。以這個角度來說,台北市完全是有條件從教育的角度,做個重要資源的牽線人,讓學生有環境與舞台跟大小企業合作、創新,而切入強化對於創新創業這方面的教育。

除了老手對新手的經驗傳承之外,反向而言、對於產業裡的老手這也會是很棒的刺激與幫助。我也私下跟果殼聊過,他同樣認為就區塊鏈的生態而言,也是需要充滿想像力的新兵們加入的。

而對於學生而言,就算這些所謂的 side projects 失敗、或者最後沒有選擇繼續創業,畢業後以這些第一手的人脈與經歷,都還是加入了幾間很棒的跨國企業(以我們學校來說,今年在找實習的人大概有一半以上都去了 FLAG 這幾間矽谷巨頭)。

總結:創業並不適合所有學生,但每段旅程都有意義

比較 nerdy 一點的讀者,可能有發現我最一開始引用的「旅程先於終點」這句話很眼熟。這句話是從我最愛的小說,布蘭登・山德森的颶風典籍裡出來的。

生先於死,力先於弱,旅程先於終點。

除了我個人對於這本書的喜愛之外,我想特別引用這句話是因為我覺得學生創業、或說創業本身就也是這麼一回事吧。不論終點在哪,終點之前都會有屬於你的一段旅程。而不論是不是失敗,這段旅程都能夠帶給你生命中的成長養分,讓下一段旅程,不論是創業也好、工作也好,都多了一個可以成功的原因。

創業真的並不適合所有學生。

但是同時,如果你有這個理想、有個你覺得可以改變世界的點子,而且回答不出「如果不做這個,我還能做什麼其他更好的事情嗎?」,我是絕對支持你去嘗試、去做個 side project 看看的。畢竟,旅程先於終點。

最後我想說,這篇文純屬是我個人的想法。適不適合投資時間去做 project 還是取決於每個人不同的因素。如果你有想法,想要跟我討論,我也非常歡迎你來信 kh736@cornell.edu 與我討論。

本文轉載自作者 Medium,原文標題〈為什麼要做個 “Side Project”?談談學生創業與 Cornell Tech 的創新教育。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14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1

0
1

文字

分享

1
0
1
考試好煩!你知道考試原來的作用是什麼嗎?——專訪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徐兆安助研究員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3/09/16 ・4800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為「中研院廣告」

  • 採訪撰文|李芊
  • 責任編輯|田偲妤
  • 美術設計|蔡宛潔

考試制度是怎麼從科舉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我們從小到大經歷過無數次考試,但你是否有想過,這個影響我們求學與就業的重要制度是因何而起?究竟考試制度背後隱藏哪些驚人內幕?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近代史研究所徐兆安助研究員,帶我們回到清末民初的教育現場,探索政府與教育界如何應用考試,挽救岌岌可危的新式教育制度,雙方又如何相互制衡與合作,讓考試及學校成為管控社會秩序的利器。

升大學分科測驗成績出爐,路過補習班紅榜,你是否想過考試的目的?
圖|研之有物

對於在臺灣準備升高中的九年級學生、準備升大學的高三生來說,也許一年的劃分就是以冬季與夏季的升學考試為依據。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優秀學歷成為社會新鮮人的最佳利器,但想謀得好學歷就必須力拚考試高分,讓考試成為跨世代臺灣人共同的記憶。

儘管持續有教改團體針對考試的內容、形式、公平性等提出改革建議,但數十年來,眾多考生與家長依然接受了升學考試制度,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備考,更不惜砸重金搶補教名師課程。

我們的一生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考試,卻不一定清楚這些考試制度當初成立的目的。

事實上,在民國初年,新式教育剛施行的 1920、1930 年代,曾經考試除了用來測驗學生,更被用來監督學校的辦學成效。

專長明清及近代思想史、制度史的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徐兆安助研究員,深入探討 1905 年科舉廢除後的新式教育制度,訴說一段政府與學校透過考試相互制衡與合作的詭譎歷史。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徐兆安助研究員
圖|研之有物

要怎麼讓社會接受新式學校的文憑?來考個試吧!

在談現代考試制度之前,讓我們先回到清末科舉存廢的關鍵時刻。

1900 至 1901 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科舉考場「貢院」遭到破壞,當時受科舉宰制的教育與選才方式已成眾矢之的,該將有限的國家資源拿來修復貢院,還是發展新式教育制度,在 1905 年成為各方人馬的爭論焦點。在這次辯論中,廢除科舉最終定案,新式教育制度成為肩負國家教育大業的主要系統。

然而,科舉與新式教育的不同目的與學習過程,卻帶來新的價值觀混亂。

首先,在科舉制度下,為了一舉成名而寒窗苦讀者,不需在私塾或書院待滿固定年限,大半時間是靠自學通過層層考試關卡。但是,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必須依序就讀小學、中學、大學等學校,一級一級往上累積學歷,且每個學歷都有固定的修業年限。

1928 年的新式教育學制,每個學歷都有學齡與修業年限規範。
圖|研之有物

身處當代教育環境的我們已經很習慣循序漸進的學習制度,但清末民初的人們卻一時難以適應。新式學校不像傳統書院會發學習津貼給學生,還要收取相對高額的學雜費。畢業後還要面臨社會對學校文憑的不信任,一時難以成為求職的有效助力。

許多學生一開始受政府鼓吹而進入學校就讀,卻經常未完成修業年限即離開校園,「教育破產」很快成為政府與社會各界的共識,而學校便成為被究責的單位。

廢除科舉後的十多年間,各界的討論開始聚焦於該如何監督學校、管制學生。到了 1920 年代,政府與教育界推出了各種校外考試的實驗方案。這些方案大同小異,都預設考試可以成為規範學校、解決「教育破產」的重要手段。

是什麼讓考試成為評鑑辦學效率的方法?——「以簡馭繁」的法家精神

支持考試論的學者以史學家呂思勉、厚黑學作者李宗吾為首,面對民國初年的教育破產危機,他們為何都倡議由國家透過集體考試來監督學校呢?

一方面,用監察態度面對學校起因於對教育界的不信任,這可追溯至廢除科舉後的教育改革過程並不公開透明。新式教育的推行牽涉政府官員、半官方與非官方代表,包含辦學人員、民間教育會、教科書出版商等,他們彼此拉扯出錯綜複雜的利害關係、形成勢力龐大的教育界。

李、呂二人身涉教育事務,看到學校各種圖利卻未自我要求的行為,因而認為一個審核學校的機制勢在必行。

李、呂二人更主張,考試制度還能讓教育過程更有彈性,學生只要通過考試即可證明自己的實力。因此,學生可以選擇私塾或新式學校等不同的學習方式,不需受到學校修業年限的硬性規範。而且不同學習機構並存還可強化競爭力,促使學校為了招生而更積極辦學。

另一方面,對當時的國民政府來說,在國家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國家只需負擔統一大考即可由上而下監督學校,提醒學校要維持該有的教學品質。這樣秉持法家「以簡馭繁」精神的手段,使考試制度最終受到執政當局的採用

「我不要考試啦!」學生的反彈與思想控制的開始

1932 年政府正式頒布《中小學學生畢業會考暫行規程》,卻受到各地師生的反抗。對於參加會考的學生來說,會考對取得學歷、升學和職涯發展都沒有明顯好處。

首先,單就畢業資格來說,不參加會考也能在修業期滿後獲得學歷,一旦參加會考卻成績不及格,反倒會被留級。再來,許多大學並不以通過會考作為入學資格。最後,除非想要成為公務員或任職國營機構,畢業生沒有會考成績也可直接應聘私人單位。整體看來,不參加會考才是比較聰明的選擇。

面對反抗考試的學生,一意推行會考制度的國民政府,採用相當直接的手段回應:以武力逼迫學生就範。

臺灣在 1970 年代出了一位拒絕聯考的小子,時間回到 1930 年代的中國,不願考試的可不只一、二位學生。1932 年,山東濟南高中學生因反對會考而與校方展開對峙,最終在教育廳長出動軍警武力鎮壓後落幕,卻造成大批學生受傷、被勒令退學。

1919 年 5 月 4 日,天安門廣場聚集北京 13 家大學逾 3 千名學生。五四運動開啟近代學生運動浪潮,卻也讓各政權擔心學生會動搖社會秩序,進而應用學校與考試制度加以管制。
圖|Wikimedia

隔年 1933 年,政府再根據實施情況及各方意見修改規程,最大的改變是取消小學畢業會考,轉而針對初級和高級中學制定《中學畢業會考規程》、《中學畢業會考委員會規程》。針對中學施行會考的原因之一是,當局認為小學生還年幼,不像中學生會發起學運,至此,會考除了監督學校以外,更加上了控制學生思想行為的功能。

學校各自為政,會考制度名存實亡

至於考試論支持者最重視的「以考試監督並制衡學校」卻反而沒有達成。預設的中央化考試制度、標準化知識內容,實際執行時卻面臨經費與人力嚴重不足的困境。真正負責考試業務的單位並非中央政府,而是非官方、地方仕紳聯合形成的教育會,或者資源多寡不一的各地省政府。

地方資源的多寡深刻影響考試的舉行。例如,大規模考試為了防堵作弊,通常不讓考生在原校就考,但在不可能另撥經費建造考場的情況下,仍舊得仰賴學校提供大量考場。如果一個地方沒有足夠的學校,學生往往就在原校就考,在熟悉的環境享受主場優勢,甚至發生老師協助作弊等醜聞。

此外,照理來說,各校的考生名單應該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但無力建立管理機制的政府只好交由學校來處理報考業務。有些學校因而私下篩選成績好的學生參加考試。

不久,隨著 1937 年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各省行政資源逐漸耗竭、多地交通中斷、學生四散,集中考試變得難以辦理,改以「抽考」部分學生作為學校整體畢業標準指標,甚至讓學校自行辦理會考,政府僅派代表監臨。

自此,會考可說名存實亡。雖曾短暫於 1957 年在臺灣復辦,將國文、史地、三民主義的會考成績與聯考合併計算,試圖鼓勵學生重視中華民族主義的相關知識。但會考與聯考的標準無法整合,在各方反對之下,僅一年時間便告終,結束近 20 年的政府與學校角力之爭。

會考的考試科目包含:黨義(公民)、國文、算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外國語。其中「黨義」後改稱「三民主義」,主要教授孫中山提出之民族、民權、民生思想,以及國民黨反共抗俄理念。圖為 1951 年南投縣立初級中學課堂,黑板上寫著「奉行三民主義,擁護反共抗俄」。
圖|Wikimedia

為了什麼而考?不同治理方法中有不同目的

徐兆安出生於英國殖民時代末期的香港,身處的教育制度仍然相對寬鬆,通常上午 8 點半上課、下午 4 點即放學,在升學上並未經歷臺灣式的考試高壓。來臺求學與就業的過程中,他逐漸體會臺灣教育與升學考試之間緊密的關係,印象最深刻的是補習班門口榜單滿掛的盛況!

如今在臺灣結婚生子的徐兆安,開始想像女兒長大後必經的升學考試歷程,研究近代中國考試制度,有助了解臺灣過去 70 多年的考試發展脈絡,讓他更認識臺灣親友的生長背景。

徐兆安出生於英國殖民時代末期的香港,在升學上未經歷臺灣式的考試高壓。研究近代中國考試制度,有助了解臺灣過去 70 多年的考試發展脈絡。
圖|研之有物

徐兆安想深入探討的是:「廢了科舉以後,為什麼我們現在還這麼相信考試?中間發生什麼事?作為一個歷史學家,我覺得現有的解釋還不完整,跳過很多具體的事件。」

我們需要了解細節,以避免誤解的延續。今日我們在臺灣所共同面對的升學體制,並不是直接延續自科舉的產物。對歷史的誤解,會讓我們無法確切把握教育問題的病源。

事實上,在科舉與現代考試之間還有一段歷史需要填補。校外中央化考試的立意不僅是監督學校的辦學成效,更隱含執政者對學生的高度不信任。尤其在五四運動後,一連串的學運讓學生被視為動搖社會秩序者,因而以考試制衡學校、也間接淘汰反抗的學生。

國民政府遷臺後,1949 年起在臺灣實施長達 38 年又 56 天的戒嚴令,也連帶改變過去制衡學校與淘汰學生的作法,轉而讓學校成為吸納大批學生、管控社會秩序的幫手。考試的目的之一遂變成把學生依照分數高低分發至不同學校予以教導

在臺灣戒嚴時期,學校成為吸納大批學生、管控社會秩序的幫手。考試的目的之一遂變成把學生依照分數高低分發至不同學校予以教導。
圖|iStock

目前徐兆安正著手進行科舉與近代考試制度的研究出版計畫,他認為近代史的研究難題在於材料「既多又少」。所謂「多」是指,各種出版與轉引的材料往往多到難以處理。所謂「少」則是指,特定材料宛如試金石,讓研究者理解眾多一般材料背後的真正意義,但這些關鍵材料卻相當稀少,且分散在兩岸以至歐美的各個機構中。

徐兆安生動比喻自己的研究過程:「就像跳探戈一樣,周旋在多與少之間,這是近代史學者比古代史學者更困難的地方。」

即使困難重重,近代史學者仍持續蒐集並解讀每筆文獻,修正對過往事件的刻板印象,讓歷史盡可能以貼近事實的方式呈現,我們因而能更明白自己承續的故事和當下的處境。

所有討論 1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84 篇文章 ・ 2899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28
0

文字

分享

0
28
0
大科學人專訪|職業棋士黑嘉嘉:台語課我考了一百分,事實上我一句台語都不會講
LIS_96
・2023/01/01 ・200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自己可以選擇想做的事是很棒的事

Q:黑嘉嘉在國小、國中、高中分別遇過什麼「有成就感」或是「特別挫折」的經驗

我的媽媽是數學和英文老師,因為姊姊國中要開始自學,我就跟著姐姐自學,後來國中就到美國讀書,小時候媽媽給了我很多的學習資源,比方說圍棋。

我在美國念中學是兩點半就下課,學業滿輕鬆的,每週五學校規定老師不可以給學生出作業,週末要好好去玩,禮拜一會比較晚上課,整個設計都是非常人性化。我們有一堂課,是可以自己選擇要上什麼,像是電腦、合唱團唱歌、美術。這三堂課是妳可已自己選擇要上哪一堂課,這樣可以自己選擇是很棒的事情!

整個求學過程算是滿快樂的,應該算是滿順利的。

沒有環境就自己創造

Q:你覺得什麼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關鍵?

我覺得有興趣是最重要的,我到美國之後,是完全沒有圍棋的環境,在美國找不到圍棋老師,也找不到會下棋的任何人,我有點靠著自學,在網路上自己找對手下棋,自己看棋譜,自己覆盤。因為我對圍棋很有興趣和熱情,所以我願意花很多間,哪怕我沒有環境,我也自己創造環境給自己。

黑嘉嘉憑著對圍棋的熱情,創造學習的環境給自己。圖/Envato Elements

除了學習動機獨立思考和勇於嘗試同等重要

Q:自學的過程中是否遇到挫折和挑戰?又如何解決困難和挑戰?

我覺得當我在台灣我有圍棋老師的時候,我發現老師說什麼,我就聽什麼,沒有真的理解。比方老師說要下這裡好,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下次就下這裡,但我沒有真的就理解為什麼要下這裡,到美國沒有老師,我就必須全部自己思考,那為什麼下這裡呢?到底好在那裡?我就開始不下這裡,看看會發生什麼事,在這一次次的失敗中學習,自學的過程當中會發現很多過去沒有想過的問題。

除了動機之外「獨立思考的能力」、「嘗試」也同等重要,得自己思考和理解過後才會變成你自己的,如果硬背可能很快就忘記了!

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從嘗試中學習。圖/Envato Elements

小朋友能夠擁有選擇的權利

Q:給台灣教育的建議?

就我過去在台灣唸小學的經驗,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我會被強迫去背很多東西,這些東西考完試之後就忘光了,之後也是完全不會用到,還有一次台語課我考了一百分,事實上我一句台語都不會講,我就覺得很離譜,一句都不會講怎麼會考到一百分,這個情況是不正常的,不應該出現這樣的情況,運用應該是最重要的,不應該是我考了一百分覺得自己很棒,但那應該是要有慚愧的心情,我考了一百分但我一句台語都不會講。應用才是我覺得更重要的事情!

我會希望小朋以能夠有更多選擇的權利,他們可以選擇喜歡什麼,自己想要學習什麼,也喜望他們能夠有更多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也是需要老師去帶領他們,學習獨立思考。

需由老師帶領孩子,學習如何獨立思考。圖/Envato Elements

響應本次「LIS 第二季大科學計劃」, 黑嘉嘉分享給我們的大科學人宣言:

❛❛ 人生如棋,在 19 X 19 的棋盤宇宙中,學習處事真理;落子無悔,每個選擇都牽動著下一個結果。  ❜❜  ——黑嘉嘉

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是黑嘉嘉喜歡的圍棋格言,棋盤上的道理都是可以運用到科學和生活當中。在這邊也跟大家分享「黑嘉嘉的圍棋線上教室」最近剛好滿一週年,科學是生活,生活是科學,如果你對棋盤中的思考模式想進一步了解,歡迎大家報名體驗,有成人和小朋友的課程可以試上哦。

邀請您一同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大科學人,您的捐款將支持「科學公益教材」的穩定開發,一起 支持台灣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開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帶著自信長大成為各行各業中「 永保好奇」、「邏輯思辨」的大科學人!

【LIS 大科學計畫 ✦ 第二季】|暖心上線 ▸▸▸▸▸▸▸
❛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這是我們的任務,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史,現在就得開始寫起! ❜
募資倒數 30 天,尚缺 60 萬元定期定額製作啟動金
每月 523 小額捐款,支持全台十萬名孩子都期待的科學教材 http://bit.ly/3joDOC7
#參與募資成為大科學人,#解鎖泛科學贈送的神祕好禮關注 LIS 最新消息歡迎加入 FB 社團「LIS大科學人製造所

LIS_96
22 篇文章 ・ 7 位粉絲
LIS ( Learning in Science )情境科學教材,成立於2013年7月,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國中小自然教師及學生,設計有別於填鴨教育的科學教材,協助教師進行STEAM和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教師更簡單地進行教學創新,幫助更多孩子找回對科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 Youtube 頻道【LIS情境科學教材】上,我們會即時更新所有LIS教材的影片,而完整的教案、學習單,亦同步上傳於【LIS教材平台網】歡迎您前往瀏覽完整內容。

2

3
2

文字

分享

2
3
2
大科學人專訪|YouTuber 胡子 Huzi :科學定理不只存在課本裡,在日常中活出科學的道理
LIS_96
・2022/12/31 ・309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他是胡子 Huzi,是台灣少數以實驗型內容為主的 YouTube 創作者,更被網友戲稱爆炸系創作者,也許你會很意外,這位胡搞小子在成為百萬訂閱 Youtuber 之前曾經是一位老師!

家裡開補習班、大學成績恰恰落在師範、教育大學的胡子,走向教職似乎是老天爺為好人為師的他預備了一條安全且穩定的道路,然而當胡子進入體制內的教育現場,亦或是協助父母經營家裡的補習班,他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專注在喜歡的教學上,更多的時候他需要教的不是小孩而是孩子的家長。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胡子被 Youtuber 這個職業給吸引,他勇敢的放棄、勇敢的相信,果斷離開碩士學位的最後一哩路,突破舒適圈為自己的選擇拼搏。現在的胡子繼續把「好人為師」的精神放在影片創作裡,藉由數位傳播的影響力,把他相信的教育理念、價值觀加進去,這一回成為創作者,他可以放心胡搞各種被束縛的框架,帶著更多的大小朋友一起胡思亂搞!

胡子的人生故事和教育觀點,邀請你一起往下閱讀>>>

順勢而為成為教育者

Q:胡子是怎麼樣走上教職這條路?

會往教職走完全是順勢而為,我家裡本身其實都是老師,我的爸媽有經營一家補習班,我高中沒有特別愛念書,就念著念著剛好指考分數坐落在教育學院、師範學院,我就想說未來如果可以當個老師,就可以在家裡補習班幫忙,當老師對當時的我而言最安全最穩定的道路。

自己也有一點點「好為人師」的特質,在教別人讓別人變好的過程,可以讓我感受到成就感。一個人能因為我而進而改變,會讓我感到高興,覺得當老師這途應該滿適合我的。

不過到了第一線的教學現場,才發現我是喜歡教人,但學校體制的老師除了把學生帶好,還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繁瑣和我不想處理的事情,比方說跟家長溝通,小的要教,大的也要教,還要處理學校交代的一些意義不明的行政事務,總覺得很多事有更好的做法,但常常不能盡如人意。

老師除了把學生帶好,還有很多繁瑣的事需要處理。圖/Envato Elements

後來我的心力主要放在補習班這邊,然而來到補習班的學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提升課業成績,有一些教學理想又不一定能放在補習教育裡,之前在學校碰到的家長問題也還是存在。

比方我曾經有個學生有注意不足過動症(ADHD),但因為他是長子長孫,全家對他寄予厚望,希望這個孩子未來能當醫生,當時我主要帶他數學和自然科學,從一開始的七八十分,慢慢到平均到九十、九十五分,但家長看到進步只覺得「為什麼都到九十了,還是不能到達一百分」,他的才華不應該往醫生的方向過去,在他讀書的過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是讀得很痛苦。

因為補習班是家裡開的,除了教學我也要處理行政事務,想到未來十年、二十年如果還要過著這樣的生活,我知道自己沒辦法這樣下去,一直以來我都告訴學生要多方嘗試,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但到頭來我發現我自己才是那個不滿現狀卻又不敢跨出舒適區的人,於是我在碩三那年毅然退學離開教育研究所、離開教學前線,先去當兵再慢慢思考自己到底該何去何從,後來才在替代役服役期間發現 YouTube 這條路。

試著為自己創造工作

Q:什麼樣動機開始經營 Youtube 頻道 ?

我從研究所退學之後,在替代役服役期間花了大量的時間思考自己的各種可能性,低潮時就看一些雞湯影片來振奮自己,偶然間發現原來經營 YouTube 可以作為一個職業,而且收入可能可以很不錯! 於是我花了大量的時間研究,本來是因為之前受到很多翻譯的雞湯影片鼓舞,所以想當個翻譯 YouTuber,提升語文能力的同時又可以讓我翻譯的影片發揮影響力,鼓舞更多像我這樣對人生感到徬徨的年輕人。

胡子在服替代役期間,偶然發現經營 YouTube 可以作為一個職業。圖/Pexels

但後來發現這樣很容易遇到版權問題,而且既然都要花時間了,為何不用來投資自己?於是我轉而朝向當時很喜歡的 Hajime 社長、人生肥宅 x 尊那種快節奏的「開箱&實驗」路線前進,畢竟這種內容的題材源源不絕而且永遠都會有市場,再者,只要觀眾對我的形象開始產生信任,我也一樣能發揮雞湯影片一般的影響力來改變大家,畢竟就我以前的經驗來說,學生總是在他們最喜歡的老師所教授的那個科目展現出最高的學習熱忱,因此我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從零開始學習影像剪輯、社群經營、企劃籌備、等等全新知識,慢慢地走到今天。

人生就是需要勇敢的相信、勇敢的放棄

Q:放棄教職,家人得知胡子當初要成為 Youtuber 的反應?

從小家人都蠻放任我自由發展興趣,但他們可能有發現我並沒有真的發展出什麼興趣,如果不接補習班、不當老師,我也沒有什麼特別能工作謀生的技能,他們就覺得我好好接管家裡的補習班就好,他們也可以退休,我越長越大他們希望我當老師接補習班的期望也越來越強烈和明確。

當我做了從研究所退學的決定,家人一開始得知也很崩潰,說我都已經讀到碩三了,為什麼不咬著牙把論文寫完,當時他們對我要當 Youtuber 的想法是很不能諒解,因為在他們的認識中並沒有這樣的職業,他們會覺得很危險風險很高,也是擔心我拉,全天下的父母都是這樣的!

瘋子的定義,就是重複做一件事情卻期待得到不同的結果

Q:胡子選擇這句科學人宣言的原因?

我覺得科學很多理論定律都可以運用在現實生活中,例如自然科學很強調的是科學的再現性,如果完全重複同樣的動作,理論上都應該要得到同樣的結果。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想要得到不同樣的結果,但你又不改變你的生活,是不可能會有所改變,比方說想要減肥,但又不運動不改變飲食習慣,想要找理想伴侶,但用同樣的擇偶邏輯,也不改變自己的身心狀況和生活習慣,你永遠都只會找到一樣的人,只是換著不同的名字罷了,所以我覺得這句話放在生活其他地方也都是很好用的。

如果想要得到不同結果,就必須要做出改變。圖/Pexels

響應本次「LIS 第二季大科學計劃」,胡子 Huzi 分享給我們的大科學人宣言:
❛❛ 瘋子的定義,就是重複做一件事情卻期待得到不同的結果  ❜❜
——愛因斯坦

胡子分享的科學宣言,恰巧呼應著他的人生抉擇,因為看見體制教育、補習班教育裡的限制,他勇敢的跨出改變,為自己開創新局。科學定理不只能存在科學課本裡,我們也能活在這些道理之中!

邀請您一同成為各行各業中的大科學人,您的捐款將支持「科學公益教材」的穩定開發,一起 支持台灣科學教育,讓孩子從小開始像「科學家一樣思考」,帶著自信長大成為各行各業中「 永保好奇」、「邏輯思辨」的大科學人!

【LIS 大科學計畫 ✦ 第二季】|暖心上線 ▸▸▸▸▸▸▸
❛ 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這是我們的任務,下一個世代的科學史,現在就得開始寫起! ❜
募資倒數 30 天,尚缺 60 萬元定期定額製作啟動金
每月 523 小額捐款,支持全台十萬名孩子都期待的科學教材 https://bit.ly/3zPe1br
#參與募資成為大科學人,#解鎖泛科學贈送的神祕好禮關注 LIS 最新消息歡迎加入 FB 社團「LIS大科學人製造所

所有討論 2
LIS_96
22 篇文章 ・ 7 位粉絲
LIS ( Learning in Science )情境科學教材,成立於2013年7月,是一個非營利組織,致力於為國中小自然教師及學生,設計有別於填鴨教育的科學教材,協助教師進行STEAM和科學素養導向的教學,讓教師更簡單地進行教學創新,幫助更多孩子找回對科學的學習動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 Youtube 頻道【LIS情境科學教材】上,我們會即時更新所有LIS教材的影片,而完整的教案、學習單,亦同步上傳於【LIS教材平台網】歡迎您前往瀏覽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