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2

文字

分享

1
2
2

隨時上網的數位時代,現代人該具備哪些素養能力?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_96
・2019/05/23 ・9799字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SR值 686 ・十二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羅良慧

當科技突飛猛進,是否該重新定義「教育本質」?

透過教育,我們希望培養學子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霍華德.加德納 (Howard Gardner) 為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他提出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s) 理論,認為每個人的智能組成光譜不同,任何人都可以透過自己的優勢智能,去學習其他面向的智能。加德納亦提出建議,認為二十一世紀的年輕人最重要的關鍵能力應包含:解決重要問題、問出好問題、創造有趣的作品,以及與同儕相互合作的能力7

為使人們對未來做好準備,成為成功的 21 世紀個人、公民和工作者,2002 年由許多國際級企業,包含蘋果、思科、微軟、戴爾電腦等公司,與美國教育部共同創立了 21 世紀關鍵能力聯盟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P21),提倡教育革新與投入研究以發展新世紀的學習架構,該聯盟 2008 年在教育研究與創新中心  (Centre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CERI) 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總部辦理的「21世紀的學習:研究,創新和政策 (21ST century learning: research , innovation and policy)」國際會議上,提出未來人才所需的三大面向關鍵能力:

學習與創新的能力 (learning & innovation skills)、數位素養能力 (information, media & technology skills)、生活與工作的能力 (life & career skills)

就其中的數位素養能力而言,包含資訊素養 (information literacy)、媒體素養 (media literacy)、資訊和通訊科技素養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 technology literacy)2,19,20

隨時上網的時代,數位素養尤其重要

關於數位素養能力,或稱為使用資通訊科技的能力,近年來亦是主要國家在研擬教育政策時相當重視的主題,美國相關研究指出,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STEM) 等學科整合之素養與能力的培育,對於美國保持未來經濟競爭力與創新能力有密切相關,因此美國在 2013 年公布的「新世代科學標準」(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NGSS) 之中,即對美國 K-12 階段(即大學前的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課程與教學進行了相當程度的整合,此份標準亦成為美國各州政府設定 STEM 課程目標的重要依據2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著科技的進步,各國紛紛提出學子們需具有4C 能力以外,,更需要擁有使用資通訊科技的能力。圖/pixabay

此外,日本文部科學省對日本的科技教育則提出以下的目標:「了解生活中必要之基本知識與技能,對於生活與科技的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進而培養出具有創造力與實踐能力之生活能力與態度」。其課程綱要包含了「材料的加工」、「能源的轉換」、「生物的培育」、以及「資訊科技」四大類的相關基本知識與技能,期經由實踐與體驗式的製造學習活動,對於科技、社會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有更深入的理解,養成能夠正確使用、評價科技的能力與態度4

再者,參採我國民國 102 年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105 年 2016-2020 資訊教育總藍圖指出,國家以人才為本,未來我國人才應具備 6 項關鍵能力,分別為:

  1. 全球移動力
  2. 就業力
  3. 創新力
  4. 跨域力
  5. 資訊力
  6. 公民力。

更進一步地來看,6 項關鍵力的內涵為具語文能力、國際與多元文化視野及經營世界膽識之「全球移動力」;具學以致用、即可就業及解決問題之「就業力」;具獨特、原創、可開發新領域及新機會之「創新力」;具跨專業、多重領域的溝通、分析及綜合評斷之「跨域力」;具使用資訊工具、掌握資訊及行動學習之「資訊力」;具自我負責、尊重差異、主動參與社會及增進公眾利益之「公民力」5,6

綜整觀之,傳統教育所重視的 3R 能力,即「讀 (reading)、寫 (writing)、算 (arithmetic)」,在面對工作及生活等應用已日漸不足,因此各國紛紛提出學子們需具有4C 能力,亦即為「批判性思考與問題解決 (critical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有效溝通 (effective communication)、團隊共創 (collaboration and building)、創造與創新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之外,更需要擁有使用資通訊科技的能力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鑑於數位素養能力的養成日益重要,參採前述美、日的教育政策的規劃內容與方向也反映了此一趨勢,因此,強化資通訊科技融入教學以協助學子們培育相關能力與技術確有其必要性,同時這些需求衝擊了教學現場的現在並持續地影響未來。資通訊科技融入教學帶來的衝擊,不僅僅影響學習者的學習內容與能力的養成,同時也影響了教育者的教學內容與型態,各國亦希望政策的推動可回應趨勢發展以培育出具有未來競爭力的人才,本文試就資通訊科技對教育帶來的影響與衝擊進行觀察,進而剖析挖掘可能的問題及隱憂,以嘗試提出初步的因應建議。

有問題,何不問問辜狗大神?科技改變衝擊傳統教學現場

OECD 在《改變教育的趨勢2016》報告中調查了 OECD 國家的資通訊科技使用樣態,以網路用戶佔全國人口比例的平均百分比來看,OECD 國家整體平均值從2006 年的 61%增加到 2013年的 79%,其中最高為北歐國家的 95%,最低為墨西哥和土耳其的 50%,隨著各國寬頻等基礎建設的完備程度,上述百分比應會持續提高。

此外,雲端科技的興起,提升了行動裝置存取網路上的資訊與使用各項服務的便利性,也使得行動網路用戶數上升,OECD 國家中約 64%的網路用戶每天都在使用行動裝置,如韓國更是高達 83%的網路用戶亦是行動網路用戶20。全球各地的行動用戶數量都持續呈現成長態勢,依《愛立信行動趨勢報告2015》推估,東北亞地區(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台灣及香港)在 2014 年行動用戶數為 15.5 億,約占全球行動市場的 20%,至 2020 年估計可成長至 20 億用戶數16

有問題,何不問問辜狗大神?圖/pexels

目前的資通訊科技無庸置疑已可提供人們即時蒐尋問題與提供答案的需求,讓學習的時間與空間更加地開放,資訊來源也更加多元,但即蒐即答的模式是否改變學習者的心態?亦是否連帶改變了人們對教育的認知與對教育者的期待?學習的環境是否可為學習者奠定使用資通訊技術的能力?再者,已成為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資通訊技術也意味著 STEM 教育的重要度提升,各國科技教育政策中亦逐漸加強 STEM 教學內容的作法是可驗證此點,但是每位學習者是否具有均等的機會來接觸並學習這些資通訊技能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學習者的認知心態、技能內涵及學習機會正逐漸地被資通訊科技的廣泛應用影響而改變,並且這些改變將會驅動教學現場及教育者隨之作出改變。

為更清楚地描繪科技驅動對未來學習環境造成的影響,中國慧科研究院發佈 2017 年教育科技融合趨勢前瞻報告,提出五大教育變動趨勢,分別為:

  1. 【無邊界教育】
    教育主受體將去邊界化,使教育者與學習者可不受時間、空間等限制進行交流和溝通。藉由翻轉課堂、大規模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等形式,帶來高效率且個人化的互動學習,亦促使教學與實踐的去邊界化。
  2. 【主動學習空間】
    未來的主動學習空間將具備全適性和可調控性兩大特徵,前者指借助新科技改善了教學設備,為學習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學習條件,後者說明主動學習空間不僅能滿足學習者的多種學習偏好,同時又便於教育者教學指導的特性。
  3. 【超課件 (hyper-courseware)】
    相較於傳統文本升級的「超文本 (hypertext)」,超課件將大量運用雲端科技、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除可與網路連外,超課件內容的創造者即為學習者,會依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和教育者的教學行為進行內容的管理與優化。
  4. 【數字化評估閉環】
    在大數據等新技術驅動下,教育的數字化評估將聚焦於學習者個人,不僅包含長期的學習歷程的個人化評量外,亦可接續紀錄個人進入職場後的表現。評估紀錄提供了完整的個人技能學習內容與精熟度等資訊,不僅讓學習者與就業者檢視自我與培養自學的能力,也讓教育者與企業主可以更精準的掌握個人狀態,給予適性教學內容與找尋適合的人才。
  5. 【網格化學習】
    傳統的學習是以小組、班級為單位進行群體的教學與討論,但行動網路時代下學習者所面對的世界將是多元且多面向的,不論是學習的內容與管道、共同學習的同學等,將可由學習者透過智慧行動裝置在學習空間環境中與全世界產生多維度的連續性交流與互動13

科技所賜,翻轉教育、自主學習正夯!

如前所述,科技開創了更多元的資訊與服務提供模式,影響衝擊了教育供給端的教育者以及需求端的學習者,也讓教育者與學習者所共處的教學現場有了不同的樣貌,本文試分為學習與教學二個面向,就資通訊科技融入教育可為學習者帶來的主要變化簡要說明如下1,8,12,21

一、學習面向

【1.跨領域多元化,免費資源隨手可得】

透過網路與資通訊技術等協助,學習資源更易取得也可跨領域重新組合,配合學習者的需求及學習成效自定進度,達成個人化的學習模式,免費教育資源網站可汗學院 (Khan Academy) 的興起即為一例,當個人使用者在網站註冊後將有專屬的知識地圖,可依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安排個人的學習歷程,網站提供的課程主題涵蓋數學、科學、歷史與藝術等,內容符合由小學到大學的程度,也搭配相對應的習題。對學習者而言,此種教育資源網站的出現,將可翻轉教學內容的規劃思維,或可改以學習者的視角重新檢視調整學習內容,使學習歷程更加符合學習者的個人需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彈性學習,自己目標自己訂】

各種學習的介面與設備亦因資通訊科技的發展讓學習者可實踐學習的自主性,換言之,教育者的教學內容,學校功能、教師功能亦會被解構,對學習者而言,可改以更具彈性的方式提供教育的內容,如透過網路的自主學習平台,線上課程等,學習者不僅可自我調適學習內容難易,亦可自訂學習目標與進度,或是以網路資源協助課前預習及課後的複習。整體而言,因應學習者的個人化需求引發的自主學習方式,藉由科技得以實踐,進而影響教學現場的組織管理與成員角色的調整。

法國電影小王子中,主角的學習規劃似乎已經被家長訂定好了,
如果他生在數位時代,是否能自己彈性安排學習呢?

【3.教室內到教室外,虛實交錯的同儕互動】

資通訊科技的發展對學習者而言,不僅帶來學習內容與方式的衝擊,與同儕的互動也發生了改變。過往學習者彼此之間多為同處在教學現場面對面一起學習討論,但線上課程或虛擬教室的發展,將使得同儕間面對面的共同學習與互動型式更為多樣,從原本難以得知共同修習課程的同學為何人,或是僅能以電子郵件進行書面溝通的狀況,到透過各種通訊技術的幫助,使學習者可更方便、更直接的與遠距同學交流互動,進一步地協助學習者提升團體合作、協力分工及領導溝通等技能,同時也更加豐富了學習者的學習歷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教學面向

【1.與時俱進,教材隨時提昇、汰換

為提供更好的教學內容與品質,教育者需時常更新教材內容並不斷提升自我技能。因此,網路資源的取用便利性不僅可減輕教育者準備教材的負荷,資通訊科技更可協助教育者以更豐富多樣的教材和教法來引起學習者的動機或更投入學習,進而帶動不同的教學模式,讓教與學的方式更為多元,亦讓整體教學及學習的效果更為提昇。

【2.善用大數據,調整教學進度、內容

為妥適展現與評量學習者的才能與努力,資通訊科技結合大數據分析可打造出全方位且長期性評估學習者學習歷程的方式。亦因可完整紀錄學習者的個人學習歷程檔案,教育者得以即時評比學習者在學習「前」與「後」產生的進步與變化,亦可善用這些數據分析資訊,適時調整教學進度與內容規劃,以達到「因材適性」的教學理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教學場域加廣,跨越教室限制

如前述虛實並存的同儕互動,對教育者而言,亦有與學習者面對面接觸或是透過視訊網路等不同的教學互動模式,因此資通訊技術的發展不但使學習的場域無限寬廣,也便利學習者可更直接地與教育者交流回饋,並可支援教學行政以協助教育者瞭解並掌握學習者的狀態,給予適合的學習建議或調整課堂的教學進度,讓教與學的互動與回饋更加地順暢。

雲端真的那麼神嗎?學習行為跟不上科技改變的速度時…

資通訊科技發展帶動新的教與學的型態,如前所述,不論是學習的彈性、自主與虛實交錯,以及教學的多元、即時與交流溝通,這些應用型態對學習者而言充滿著契機與風險,亦伴隨著許多尚未浮現或未知的問題與隱憂,值得我們加以關注及早因應。此處以學習者的視角,試就學習環境的數位落差、教學技能的與時俱進以及網路世界的真假莫辨三方面,說明資通訊科技改變未來教育的樣貌將可能引發的問題與隱憂。

城鄉差異大,硬體設施並非人人皆有

科技進步帶動生活方式的改變,但在社會體系中像是經濟發展、教育程度,與城鄉之間等不對等因素卻讓群體之間產生數位落差 (digital divide) 的現象,消弭數位落差的根本意義在於減少資訊富人 (information rich) 與資訊貧窮者 (information poor) 11。因為數位落差不僅因不同群體位處在不同的空間如城市或鄉村,其科技融入實體環境程度不同形成的差距,更會因各群體間擁有社會資本或文化資本的不均等而加大彼此的差距,繼而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阻礙,更可能造成社會階層化的差異擴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面對資通訊科技深入學習環境的未來趨勢,不僅應配合教學需求來規劃實體設備的可取得性,更有必要探討在不同區域與情境下的學習者,所接受到的教學方式與教材內容是否存在數位落差,且這些因素所引起的數位落差,是否可透過教育者來拉近及改善的,或仍是一道難以協助學習者跨越的鴻溝。

換言之,學習環境的數位落差,不僅是有形的實體設備,更有可能是無形教學方式與教材內容,也就是消弭數位落差並非僅從補足經費與購置設備即可達成,更應從教學方式與教材內容本身的改善來消弭學習者的立足點不平等1,3

不只設備提昇,教育者科技能力也要晉級

各式新穎的科技軟硬體紛紛導入教學現場,亦是教育者另類的「學無止盡」。圖/pixabay

就學習者而言,當觀察與體驗到科技對學習環境的衝擊時,除了關注教學環境的軟硬體受到的影響外,教育者的教學技能否與時俱進,亦將對學習者造成更深遠的影響。因此,提供教育者充分的支援與培訓有其關鍵性,教育者個人會使用新科技設備並非代表即可以新科技設備教學,教育者從會用到會教,這中間需要挹注更多的資源來支持師資養成與培訓,若貿然導入科技於教學現場,未必能立即提高教學品質或精進教學技巧,或許會因對設備器材的不熟稔而妨礙教育者的授課進程

因此,各式新穎的科技軟硬體紛紛導入教學現場,亦是教育者另類的「學無止盡」,如果讓教育者憑藉過往的經驗來使用這些科技,或是自我摸索如何導入課堂,難以將各種科技採系統化方式整合運用,也難以對教學方式作出更好的改變,所能產生的功能與效益也有限14,22

再者,如何提高教育者的學習動機,使其有意願持續培育自我的數位素養與資訊力,這將是能否落實提升教育者科技調適能力的重要因素,若沒有合宜的機制觸發教育者的改變,科技仍非融入教育之中,而學習者競爭力的提升,仍無法因大量科技元素導入的量變引發關鍵競爭力的質變18。另一方面,前述亦提及未來自主學習將成為主流的學習型態,為讓學習者可順利面對此種趨勢,以資訊力掌握不受限時間、空間的學習模式,教育者更是迫切地需要培育科技的使用能力,以進一步地教育、引導出可適應未來科技的學習者。

資訊大爆炸,誰真誰假如何辨識?

在網路廣泛應用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如青少年和兒童等,可謂是網路使用的大戶,不論是上網查資料、玩遊戲,或是使用影音與社交軟體等服務,對這些從出生就是數位原民的學習者們而言,網路已是生活的一部份,為使學習者具有數位素養與資訊力以適應未來生活所需,接觸網路、使用網路在所難免,因此科技引發的負面問題,像是網路霸凌、網路駭客和網路身份盜竊等事件正日益增加21

另一方面,過於依賴網路使用且沉溺於網路世界,造成學習者的網路成癮或是真實生活中人際關係的疏離,亦是令人擔憂且不得不正視的問題。這是因為在實際社會中傳統教育方式對人際關係技巧的訓練,必須透過社會支援網絡密集地與人互動及學習,才能使個體獲得社會支援。但是網路世界無法提供這項功能,恐造成個人過分依賴虛擬人際關係而抹煞真實的人際處理技巧,使得日後在處理真實人際關係時出現退縮的情形15

整體看來,網路犯罪或是網路成癮的受害者有很高比例是來自於年輕的學習者們,因此,不僅父母得在家庭中耳提面命這些可能的危害,教育者更需要在學校內多方引導學習者了解虛擬網路世界的優缺點。對教育者而言,如期待打造更好的學習環境,讓這些科技可以在教學現場上使用,發揮正面的效益提升學習者的學習效率,並減少及預防這些網路的負面影響干擾到學習者,我們需要對科技衝擊未來學習環境可能引發的問題作更全面的盤點與探討,進而研擬因應的對策。

雖然網路很方便,但網路霸凌、駭客和資料盜竊等問題卻也隨之而來。圖/pixabay

數位時代有利也有弊,我們可以怎麼做…?!

我們借助資通訊科技打開了學習的邊界,提供學習者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學習新型態,進一步也開放了教材內容的多元性,以及賦予內容創造者更大的選擇彈性,藉由本篇文章所探討之資通訊科技影響未來教育並對學習環境可能引發的問題與隱憂,本文初步提出下述建議供我國未來教育政策規劃的參考:

公私協力,加速科技汰換,軟體硬體都升級

在科技快速發展下,學習環境軟硬體設備的汰舊換新頻率勢必更加頻繁,若以政府預算來支應全部所需,將面臨僧多粥少的問題,再加上城鄉之間的數位落差,資源配置更難以符合眾人的期待。公部門宜邀請有意願、有能力的社群組織、民間企業等,形成夥伴關係以擴大社會整體對教育的投資,鼓勵企業提供實體學習場域、資助社群建置網路學習平台,或是開放各種學習資源等,透過公私協力,讓處在校園中的學子們有更多管道學習到課程外的內容,也帶給教師們新的刺激與更多的支持力量。

再者,學用落差的現象亦可能因新興技術出現而日益加劇,未來當學子們進入職場仍需重新學習新的技能方能順利就業工作。因此,規劃建立公私協力機制,通暢職場實習管道並聘用企業講師,讓企業師資走入校園,或讓學子至企業現場實習,以企業的力量改善了整體的研發環境進而降低學用落差,使教學內容與未來的生活及就業有更好的連結外,也讓學子們的學習環境不僅侷限在學校,更可延伸到企業,讓學有所用的目標得以實踐,也讓無邊界的學習,從虛擬的網路世界到實體的日常生活皆得以實現。

支持一線教育者,提供完善進修規劃

在少子化的趨勢下,為符合師生比等規定,教師的聘用人數也受到了相關的規範,常見教師除教學外,亦得身兼校內行政工作,或多或少地佔用了備課的時間,亦逐漸影響了教學的品質,最後受害的仍是學生。

現今為提升教育者的科技素養與資訊力,以帶動學子們的相關能力,教育者們在授課之餘更需投注時間與心力來自我學習與在職培訓,且學習與培訓的內容與強度是否可達到教學所需的能力,這些都將關聯到提升學習品質的有效程度,或仍只是徒具形式。換言之,如未能設身處地考量學校教師所面臨的兼任行政職等困境,僅一昧地要求教師得進俢受訓,致使教師們的參與意願不高,也不易收到訓練的成效,因此,建議學校等公部門可評量如何連結民間的力量來推動教育改革,以進一步爭取合理的資源配置,讓教師專注教學並可持續參與系統化的培訓,使提升的知識與技能得以回饋教學的內容,方可使師資培訓的成效得以發揮。

或是如前所述,學校可規劃與企業建立長期性的產學合作機制,讓產業的人才需求可反應在學校的課程設計之中,亦使教學內容可追上職場的未來變化,縮小學用落差的現象,除了推動企業教師進入教學現場,協助學子銜接就業外,如何擴大同儕間的合作學習帶動創意的發生,更是教育者在教學現場宜著墨並強化的部份,如同史丹佛大學項下哈索普拉特納設計學院 (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 at Stanford,簡稱為Stanford d. School),透過設計思考讓來自各界的學生跨領域合作學習,以培育未來的創新人才、思考家與實踐者17,相信這也是未來教育的核心價值。

跟上科技腳步,法律規範不能落後!

因應科技的進步,法律道德等規範也該跟上腳步!圖/pixabay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科技的確帶給人們許多的便利,其中影響學習環境最為顯著的部份就是網路的普遍化,校園網路的完備程度亦為教育體系發展的重要指標22,但是網路的使用特性也提供有心人士擁有不當使用的機會,即使網路使用者有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主動接觸或涉及不適當的網站,有意藉由網路犯罪的人士仍可借助網路快速傳播的特性,主動攻擊或引誘網路使用者,對於需大量使用網路進行學習活動的學子們而言,的確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風險。

同時,也因這些犯罪行為並非發生在現實的生活中,有時身旁的家人、同學與師長等也未必能察覺,建議在課程編排與教材內容中,應納入提升法律素養的相關內容並適時更新資訊,讓學子們對新型態的網路犯罪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與瞭解,以提升自我的警覺心與保護力。

再者,對於網路沉癮的問題,如何串連家庭、學校與社會共同形成防治系統,並規劃改善國內的休閒活動設施與場地,以增加多樣化的的休閒體育活動場所等,讓人們有更多的可能可以走出虛擬網路世界,與真實的人、事、物互動9,應是在推動資訊科技融入教育之際,同時也應配套規劃的相關措施,讓學習者可充分地應用學習環境中的科技達成己身能力的提升,而非未蒙科技之利,就已先受其害。

教育的核心是人才培育,人才是國家發展與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完善的人才培育包含培養人民健全心智與體魄,以具有獨立思考及創造能力,以及養成生活所需技能、就業所需專業知能,以促進社會與經濟發展。因此,在資通訊科技融入教育已成趨勢的當下,未來教育勢必將作出改變,需培養出具有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學習或是解決所面對問題的能力的人才,也就是未來學子除了掌握傳統的專業學科領域知識外,更需加入數位素養能力的養成,因此,不論是教學方式或學習環境等,亦需配合人才培育目標進行轉變,才能培養出符合目標的未來人才。本文嘗試對「科技 X 教育」的下一步該如何進行作一初探與反思,期有助於對未來教育樣貌的形塑,並能作出更好的回應與準備。

 參考資料

  1. 宋曜廷、張國恩、侯惠澤 (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借鏡美國經驗,反思臺灣發展。教育研究集刊,第五十一輯第一期,頁31-62。
  2. 林珮萱 (2013)。21世紀人才必備的8大素養3大關鍵能力。遠見雜誌網站。
  3. 林麗娟、呂慈涵 (2017)。偏鄉學校教師參與平板教學經驗與挑戰。圖書館與資訊社會研討會 (2017),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系。
  4. 范斯淳、楊錦心 (2012)。美日科技教育課程及其啟示。教育資料集刊,第五十五輯。
  5. 教育部 (2013)。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
  6. 教育部 (2016)。2016-2020 資訊教育總藍圖
  7. 陳雅慧 (2015)。「多元智能之父」加德納:未來人才,必備4大關鍵能力。天下雜誌網站。
  8. 曾建銘 (2015)。21世紀評量的發展趨勢。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脈動電子期刊, 2015年02月, 第1期。
  9. 曾慧青 (2018)。網路遊戲成癮解方-倡導動態休閒活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
  10. 黃子瓔 (2010)。從3R到4C:淺談21世紀能力的發展與趨勢。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9(11)。
  11. 黃盈慈 (2014)。縮減你我的距離(一):台灣數位落差的最後一哩路。科技大觀園。
  12. 賓靜蓀(2017)。專訪「世界最大的學校」可汗學院創辦人:創造不用怕丟臉的學習環境。關鍵評論網站。
  13. 慧科研究院 (2017)。2017教育趋势报告:新教育
  14. 賴阿福 (2012)。教師教育科技能力指標初探。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第29卷第6期。
  15. 顏君蓉、王仟雅、楊忠憲 (2005)。網路成癮。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9期。
  16. Ericsson (2015)。愛立信行動趨勢報告
  17. Tuan, Tina (2018)。設計思考,從史丹佛開始說起
  18. Brian, J., Berger, D., Hart, C., Loeb, S. (2016). Can Technology Help Promote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ies? The Russell Sage Journal of the Social Sciences. 2(5): 242-271.
  19. Fadel, C. (2008). 21st Century Skills: How can you prepare students for the new Global Economy?
  20.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08). 21st Century Learning: Research, Innovation and Policy Directions from recent OECD analyses.
  21.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6). Trends Shaping Education 2016.
  22.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 (2016). Education to 2030.
  23. 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NGSS) (2013). DCI Arrangements of the next generation science standard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_96
10 篇文章 ・ 9 位粉絲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為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STPI)以重要議題導向分析全球科技政策與科技發展趨勢,呈現研究觀點與產出精華。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喝鮮奶真的能長高?拆解營養素與身高的關鍵連結!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18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食力foodNEXT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日本的兒童與青少年在 1960 年代開始,身高像是坐上了成長的直升機!有人說,關鍵就在於1964年推動的學童乳政策,這一喝就是 60 年,讓孩子們「蹭蹭蹭」地長高。

那麼台灣呢?從 2010 年與 2015 年,嘉義、雲林率先實行學童乳政策,到 2024 年在進一步全國推動「班班有鮮奶」,我們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機會長高嗎?但如果孩子長不高,真的是因為牛奶喝不夠嗎?其實,想要孩子長個子,還有更多「長高密碼」!

為什麼長不高?哪些因素決定身高?

人的身高是高是矮,有 80% 來自於基因決定。圖/envato

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在主宰我們的身高?科學家告訴我們,影響身高的原因,有 80% 來自基因!到目前為止,已經辨識出 700 多個基因和身高有關,其中一部分是影響骨骼中的生長板,另一部分則影響身體荷爾蒙的分泌,這些基因一起合力,最終決定了我們的身高表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響荷爾蒙分泌的基因,就像人體的「身高總指揮」,主要控制三大荷爾蒙: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和性激素。

  • 生長激素是由腦下垂體分泌的,如果人體生長激素分泌較少,身高也會明顯受影響,也就是身高比較矮。
  • 甲狀腺素則是幫助粒線體這個「細胞能量工廠」順利運作,讓細胞有充足能量來代謝與生長。如果甲狀腺素分泌不足,細胞發育自然跟不上,就會影響身高表現。
  • 性激素則是影響生長板與肌肉的關鍵!例如,女性賀爾蒙分泌旺盛,會促使骨骼中的生長板提早關閉,所以女性平均身高比男性矮。而男性賀爾蒙不僅有助骨骼發育,還能增加肌肉量,讓身材更高挑結實。

所以,基因是命定的,後天就無法再突破了嗎?其實不然!雖然基因決定了大部分,但後天的努力也有很大空間來改變結局!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後天四大關鍵:飲食、運動、睡眠和環境,如何影響孩子的身高成長!

後天逆轉勝!抓住長高的四大黃金關鍵

長高需要什麼?首先,飲食是關鍵!長高需要足夠的營養素,充足的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能幫助骨骼發育,而均衡飲食則是孩子長高的基石。除此之外,運動也不可或缺,發育中的孩童建議每天至少一小時的運動,包括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和放鬆運動等,能讓肌肉與骨骼的發育更加堅實,並且維持正常體重,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睡眠則是很多家長容易忽略的重要因素 。研究顯示,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在晚間 11 點至凌晨 1 點,以及清晨 5 點至 7 點。因此,確保孩子有規律且足夠的睡眠時間,可以顯著提升骨骼生長效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外在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兒童身高。例如,空氣污染及鉛、鎘等有害物質可能阻礙發育。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就要避開這些污染源。

盤點完這些後天因素後,我們不禁要問:牛奶真的能幫助長高嗎?答案將隨著我們深入探討後揭曉!

喝牛奶真的能幫助長高?

後天因素同樣會影響兒童身高,那喝牛奶會有幫助嗎?圖/envato

聯合國對於發育遲緩之定義,是該年齡孩童所測量身高,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身高標準中位數 2 個標準差,就視為發育遲緩。

2023 年一篇跨國研究研究顯示,增加乳製品攝取能降低發育遲緩比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乳製品消費量增加可能也代表當地正在經濟成長,可能從其他面向影響飲食。為了避免其他因素干擾,這份研究也納入了人均 GDP、兒童扶養比、人口成長率、農村電氣化比例與女性參與勞動比等等變數進行控制。此外,該篇研究還另外指出乳糖不耐症常見於青少年與成人,對孩童沒有影響,因此不必過於擔心。

總之,喝牛奶的確可能對長高有幫助,但牛奶只是眾多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台灣孩童真的缺這一杯鮮奶嗎?

牛奶的確對身高的發育有幫助,但台灣的學童真的缺奶嗎?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除了 1-3 歲的幼兒外,其他年齡層的乳品攝取量都遠低於建議標準。特別是 7-18 歲的學童,乳品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一半,顯示台灣兒童的乳製品攝取明顯不足。事實上,7-18 歲的學童中,有 8 成每天攝取不到 1 份乳品,這對正在生長期的孩子來說,營養攝取遠遠不夠。

然而,學童缺的不僅是鈣,還有維生素 D。根據 2008 年一篇回顧性的研究,維生素D對身高發育與鈣質同等重要。如果鈣和維生素 D 攝取不足,會影響骨骼發育。1999 年中國的實驗研究指出,飲用牛奶能有效促進身高,尤其是加強維生素 D 的補充後,骨密度顯著提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台灣學童的鈣與維生素 D 攝取是否足夠呢?答案是遠遠不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7-18 歲的學童,鈣的攝取量平均不到建議量的一半,維生素 D 的攝取量甚至只有四成多。這樣的營養狀況,怎麼能夠提供足夠骨骼發育的營養環境?

更令人關注的是,這些營養缺口與乳品攝取不足有直接關聯。每份乳品大約含有 240 毫升牛奶,其中含有 240 毫克的鈣質及 3 微克的維生素 D。根據國民健康署採用的推薦膳食攝取量(RDA),每天需要的鈣質約為 1000 毫克,維生素 D 則是 15 微克,如果每人每天攝取2份乳品類,加上其他的飲食攝取,就有機會補足鈣與維生素 D 的缺口。

此外,牛奶中的鈣質容易被人體吸收。牛奶有三分之一的鈣是以游離態存在的,能夠直接被吸收,剩餘的鈣與酪蛋白結合,當人體消化酪蛋白時,這些鈣質也會被釋放,然後被人體吸收。事實上,人體對牛奶鈣質的吸收率為 32.1%,遠高於其他食物。因此,想要補充鈣質,牛奶無疑是最佳選擇。

人體對牛奶的吸收率達 32.1%,是補鈣的理想選擇。圖/envato

喝的不是鮮奶,而是加溫處理後的保久乳,營養素會被破壞嗎?

至於保久乳的營養價值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 2021 年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說明。鮮乳是生乳經過短時間高溫或超高溫殺菌方式所製成,所以無法達到完全滅菌,保存期間較短,而且需要冷藏。保久乳則是透過高溫或高壓滅菌,並且以無菌的填充方式放入無菌包材,所以能夠保存較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營養成分資料庫,鮮乳跟保久乳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乳糖)、礦物質及維生素都沒有太大差異,只有少數熱敏感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 C 會稍微少一點外,其他成分大致上都一樣。所以,不管是鮮乳還是保久乳,在營養成分上差異不大!

另外,許多父母擔心乳糖不耐症影響孩子喝牛奶、容易引起腹瀉。牛奶中含有乳糖,而乳糖是一種雙醣,由半乳糖與葡萄糖所構成。人體想要運用乳糖,需要先把它分解成半乳糖與葡萄糖,這時候需要一種特別的腸道酵素:乳糖酶。在兒童時期乳糖酶會正常分泌,這是為了要分解母乳,隨著年齡增加,乳品類食物逐漸減少,人體的乳糖酶漸漸地分泌越來越少。然而,這並不代表不能喝牛奶。透過逐步攝取少量低乳糖的牛奶製品,或使用乳糖酶補充品,都有機會能改善不適,重新恢復對牛奶的耐受力。

總結來看,牛奶確實能補足我們失落的鈣質和維生素 D 缺口。這些營養素,也確實與身高有關。但別忘了,影響身高的因素有很多,飲食、運動、睡眠和環境等各方面都不可忽視!補充足夠的營養素,並搭配運動和良好的作息,將會是孩子的身高發育的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開發遇上「術前檢查」:環境影響評估大揭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6 ・433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無論是在立法院的質詢臺,還是網路媒體或社論上,你應該經常聽到「環評」這個詞吧?它的核心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不管是建設重金屬冶煉廠、台積電進駐,還是打通山壁開闢新道路,都必須經過像動手術前的詳細檢查一樣,透過環評的嚴謹審查程序,確保這些開發不會對環境造成過度或無法挽回的損害。

 環評的概念起源於 70、80 年代,當時大規模開發導致嚴重的環境破壞,人們開始反思,發現單靠法規和污染處理技術不足以應對這些問題,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於是「事前預防」的想法應運而生。

我國的環評制度是借鑒美國的經驗,但並不是所有開發案都需要環評,只有那些可能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開發行為,才需要在開發前進行環評。環評其實是開發許可的一部分,環保機關負責審查環評報告,並擁有否決權。但即便環評通過,並不代表開發案就能立即進行,最終的開發許可還是需由相關主管機關綜合考量政治、經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後,才能做出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評到底在忙什麼?

環評的全名為「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就像動手術會有術前檢查、術後定期追蹤及按時服藥,健康的把關需要仰賴定期進廠維修,同樣在開發行為實施前,我們需要評估其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提出相應的預防或減輕措施,施工中或營運後也需要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來進行追蹤,並由環保機關進行監督,確保不會進一步損害環境品質。

環評負責評估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並制定措施與監督確保環境品質。圖/envato

雖然「環評」這個名字大家耳熟能詳,但實際上它的評估過程可一點也不簡單,就像醫療檢查一樣,科學、客觀且精密,評估項目可不只侷限在空氣品質、水質或土壤是否受農藥或化肥影響、生態景觀與棲地等和自然環境切身相關的議題。根據環評法第 4 條規定,評估還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

環評就像是開發案的「術前檢查」,確保開發行為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必要的風險和破壞。那麼,大家常聽說環評要耗費很長時間,那它到底在忙什麼呢?其實,環評的目的是要求開發單位對開發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詳細調查和分析,這些調查結果會寫成報告,並進行公開,讓社會大眾了解並參與討論。最後,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審查,只有通過審查的案子,才有機會繼續進行開發,從而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活環境。

誰應該接受環評的「考驗」?

根據環評法的立法精神,不是所有的開發案都需要進行環評,環評主要是針對那些可能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開發行為。那麼,哪些開發案需要環評呢?環境部依法訂定了「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簡稱「認定標準」),這些標準主要是根據開發案可能帶來的影響程度、所在的敏感區域(如國家公園、重要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等),以及開發的規模(如面積、處理量)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環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像高速鐵路、大眾捷運、機場、離岸風力發電系統等這些建設,不論它們的規模或地點,都必須經過環評。而像科學園區、高爾夫球場的建設,若位於國家公園、重要濕地或野生動物棲息地,也需要辦理環評;至於太陽能光電設施,則是當它位於重要濕地時,才需要進行環評。

宛如開發前的「術前檢查」!淺談環評流程

我國的環評審查採取專家審查機制,環評主管機關依法成立環評審查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政府機關的代表和專家學者,其中專家學者的比例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環境部為例,環境部的環評審查委員會共有 21 位委員,其中 14 位是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這些專家分別在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把關,確保審查過程的專業性與公正性。

臺灣的環評制度通常分為兩個階段。一階環評是透過報告書撰寫前的公開意見蒐集,開發單位將意見回應情形納入報告書後由專業的環評審查委員進行審查,若經審查後認為開發後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則應對症下藥,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的審查更為嚴謹,並且依法規定進行範疇界定,篩選出環境關鍵項目與因子。整個環評流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步驟,讓開發案能夠更透明、公開地接受環境影響的評估與檢驗。

STEP 1 資料填寫:開發行為規劃

這就像醫生在手術前,先為病患制定計畫,並在檢查前登錄好病患的個人資料,例如身分訊息、健康問題、藥物過敏或病史等。同樣地,環評也是這樣運作的。開發單位首先要擬定開發案的規劃,並且將這些內容在網路上公開蒐集意見 20 天,同時也會舉行公開會議,讓大眾參與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開發單位需要編寫環境影響說明書的主要章節,並且決定是否自願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開發單位會進行初步的計畫,確認開發的目標與範圍,並評估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產生的潛在影響。這些步驟都是為了確保開發行為在開始前,能夠徹底評估可能的風險和影響

開發單位需撰寫環境影響說明書,初步評估目標、範圍及潛在影響。圖/envato

STEP 2 初步評估:編製環境影響說明書

就像術前檢查結果會匯集成一份醫療報告,在這個階段,開發單位也需要把他們的調查結果、預測和分析整理成一份「環境影響說明書」(簡稱環說書),環說書會說明如何預防或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開發單位需要根據作業準則製作環說書,交給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確認無非屬主管機關所主管法規之爭點後,再轉請主管機關審查;主管機關確認沒有需要補正的地方(例如:沒有檢具環境保護對策與替代方案、執行評估的人忘了簽名等),環保主管機關所設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則會著手進入審查階段。

STEP 3 手術可行與必要嗎:審查與結論

這部分就像醫療團隊評估手術的風險。環保機關會審查這份環境影響說明書,專家委員會會進行詳細的審查,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出結論。如果所有的環保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開發案就能獲得初步通過並公告審查結論,告訴你這個「手術」(開發項目)可不可以做、在甚麼條件下做比較安全,或是可能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等等。以離岸風電開發為例,可能就會要求開發商調整風機位置,以避開白海豚的棲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應環評法施行細則裡的審查結論,除了通過審查、不應開發等結果,也可能會出現「有條件通過審查」或「進行第二階段審查評估」的狀態。

STEP 4 完善的手術方案:進入二階環評

就像術前檢查發現可能有重大問題或可能帶來影響的副作用時,醫生可能會要求進行更詳細的檢驗及評估更好的治療方案,環評也是如此。如果第一階段的環評顯示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那麼它就必須進入「二階環評」。

進入二階環評的開發案,意味著要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與評估。就像醫生要進行更精密的檢查來了解手術風險。除了基本的環評程序,開發單位還需要舉辦公開說明會與範疇界定會議、編製更複雜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送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收到初稿後需進行現場勘查與公聽會,讓當地居民或關心這個開發案的人可以參與,了解開發案的影響,並提出意見。

二階環評需更深入分析,與舉辦說明會、公聽會,讓居民一同參與評估影響。圖/envato

同時,開發單位也要依據這些意見,編製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將所有的調查、分析結果都納入評估報告書中,才能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轉送環保主管機關審查。而如果在審查過程中發現需要修改或補充資料,就像醫生建議調整手術計畫一樣,開發單位會進行修正,並重新提交補正及取得定稿備查。只有在所有問題解決後,開發案才是真正通過環評審查並進入下一階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在你生活周遭環境的開發案正好遇到環評的爭議,或者你關心的案件正在環評階段,你可以隨時上「環境部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查詢相關的最新資訊。不僅如此,環評審查委員會的會議還有線上直播,讓大家能夠親自參與,為國內的開發案共同把關!

整個環評流程耗時多久?

環評法第 7 條規定,主管機關在收到環境影響說明書後,必須在 50 天內完成審查並公告結果,並通知相關主管機關和開發單位。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最多可以再延長 50 天。

根據環評法施行細則第 15 條,這個審查期限是從開發單位備妥所有資料,並繳交審查費後開始計算。但是有一些情況是不計入這個審查時間的,包括:

  1. 開發單位補充資料所花的時間。
  2. 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法規進行釋疑,且不超過 60 天的時間。
  3. 其他不可歸責於主管機關的可扣除天數。

因此,整個環評流程的時間會因為不同情況有所變動,但主管機關的基本審查時間是 50 天內,特殊情況最多延長至 100 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實際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根據開發案的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就像去放射科拍攝X光可能只要一、兩分鐘,但如果要做電腦斷層,可能就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同樣地,根據環評法的規定,環境影響說明書的審查通常在收到資料後的 50 天內完成,若是進入二階環評,審查時間則是 60 天。聽起來似乎不算太久,通常三、四個月就能有結果。

但實際上,環評過程常常會因各種原因延長時間。環境部目前也正在進行環評總體檢,蒐集各界的意見,逐步檢視現行制度,並作為未來修正相關法規的參考依據。

環評帶來的效益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幫助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的永續。透過環評,開發行為的潛在風險可以提前被識別,並且在問題發生前採取預防和減輕措施。這樣的過程不僅讓開發行為更具透明度,減少未來可能面臨的環境爭議和成本,還能促進社會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參與。期待隨著法規的修正與完善,未來的環評制度在效率、透明度與公眾參與等方面有望取得更大進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這不僅是對環境的保護,更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福祉,實現政府、企業和民眾三贏的局面,讓我們共同打造一個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心網路陷阱!從媒體識讀、防詐騙到個資保護的安全守則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00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伴隨著便利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威脅。從充斥網路的惡假害訊息,到日益精進的詐騙手法,再到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潛在危機。2023 年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達 4,600 起,較前一年多出 41%。這樣的數據背後,正反映出我們對網路安全意識的迫切需求⋯⋯

「第一手快訊」背後的騙局真相

在深入探討網路世界的風險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本質差異。錯誤訊息通常源於時效性考量下的查證不足或作業疏漏,屬於非刻意造假的不實資訊。相較之下,假訊息則帶有「惡、假、害」的特性,是出於惡意、虛偽假造且意圖造成危害的資訊。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時,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機場,數千旅客受困其中。中國媒體隨即大肆宣傳他們的大使館如何派車前往營救中國旅客,這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微博開始蔓延,很快就擴散到各個內容農場。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則假訊息最終導致當時的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不堪輿論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年,另一則「5G 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實訊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這則訊息聲稱 5G 技術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儘管科學家多次出面澄清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但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並持續轉發。類似的例子還有 2018 年 2 月底 3 月初,因量販業者不當行銷與造謠漲價,加上媒體跟進報導,而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假訊息對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抗錯假訊息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訊息,我們首要之務就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每當接觸到訊息時,都應先評估發布該消息的媒體背景,包括其成立時間、背後所有者以及過往的報導記錄。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主流媒體通常較為可靠,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如果某則消息只出現在不知名的網站或社群媒體帳號上,而主流媒體卻未有相關報導,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檢視媒體背景,警惕來源不明的訊息。圖/envato

在實際的資訊查證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分背景。一篇可信的報導通常會具名,而且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的資深記者或專家。我們可以搜索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信譽。相對地,匿名或難以查證作者背景的文章,就需要更謹慎對待。同時,也要追溯消息的原始來源,確認報導是否明確指出消息從何而來,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轉述。留意發布日期也很重要,以免落入被重新包裝的舊聞陷阱。

這優惠好得太誇張?談網路詐騙與個資安全

除了假訊息的威脅,網路詐騙同樣令人憂心。從最基本的網路釣魚到複雜的身分盜用,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就拿網路釣魚來說,犯罪者通常會偽裝成合法機構的人員,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簡訊聯繫目標,企圖誘使當事人提供個人身分、銀行和信用卡詳細資料以及密碼等敏感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落入歹徒手中,很可能被用來進行身分盜用和造成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詐騙手法不斷進化,釣魚詐騙便常以偽裝合法機構誘取敏感資訊。圖/envato

資安業者趨勢科技的調查就發現,中國駭客組織「Earth Lusca」在 2023 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期間,利用談論兩岸地緣政治議題的文件,發起了一連串的網路釣魚攻擊。這些看似專業的政治分析文件,實際上是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兩天前才建立的誘餌,目的就是為了竊取資訊,企圖影響國家的政治情勢。

網路詐騙還有一些更常見的特徵。首先是那些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像是「中獎得到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訊息。其次是製造緊迫感,這是詐騙集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回應。此外,不尋常的寄件者與可疑的附件也都是警訊,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點到含有勒索軟體或其他惡意程式的連結。

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社群媒體的普及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2020 年,一個發生在澳洲的案例就很具有警示意義。當時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自己的登機證照片,結果一位網路安全服務公司主管僅憑這張圖片,就成功取得了艾伯特的電話與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雖然這位駭客最終選擇善意提醒而非惡意使用這些資訊,但這個事件仍然引發了對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安全防護一把罩!更新裝置、慎用 Wi-Fi、強化密碼管理

為了確保網路使用的安全,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防護網。首先是確保裝置和軟體都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包括作業系統、瀏覽器、外掛程式和各類應用程式等。許多網路攻擊都是利用系統或軟體的既有弱點入侵,而這些更新往往包含了對已知安全漏洞的修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使用公共 Wi-Fi 時也要特別當心。許多公共 Wi-Fi 缺乏適當的加密和身分驗證機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能夠輕易地攔截使用者的網路流量,竊取帳號密碼、信用卡資訊等敏感數據。因此,在咖啡廳、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應該避免使用不明的免費 Wi-Fi 處理重要事務或進行線上購物。如果必須連上公用 Wi-Fi,也要記得停用裝置的檔案共享功能。

使用公共 Wi-Fi 時,避免處理敏感事務,因可能存在數據被攔截與盜取的風險。圖/envato

密碼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帳戶設置獨特且具有高強度的密碼,結合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出難以被猜測的組合。密碼長度通常建議在 8~12 個字元之間,且要避免使用個人資訊相關的詞彙,如姓名、生日或電話號碼。定期更換密碼也是必要的,建議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研究顯示,在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中,高達八成的案例都與密碼強度不足有關。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社群媒體上的隱私設定。許多人在初次設定後就不再關心,但實際上我們都必須定期檢查並調整這些設定,確保自己清楚瞭解「誰可以查看你的貼文」。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好友名單,適時移除一些不再聯繫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在安裝新的應用程式時,也要仔細審視其要求的權限,只給予必要的存取權限。

提升網路安全基於習慣培養。辨識假訊息的特徵、防範詐騙的警覺心、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