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一瑋,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碩士)
常上班就四肢無力,倦怠,猛打哈欠,剛打上班卡就兩眼無神的發呆,注意力總是不集中,再來就是頭痛、腸胃不適,火燒心,你該小心身體了。
台灣,工時長,薪水低,賺得再努力,也追不上消費者物價指數的暴走程度;美國疾病管制局 CDC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下轄的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NIOS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的1999年的報告就指出,1/4的員工視工作為生活中最大的壓力來源,3/4的員工認為現在的工作壓力已遠超過上一世代。工作的壓力有可能是那些原因造成?目前發現,過長的工時,工作內容負擔過重,缺乏獎勵與不規律的休息,這些都將造成身心強大的戕害。這些傷害目前受到相當的關注,2012年日本 Nakamura 等人針對1,235位男性工人,調查超時工作的時間量對線上作業人員的血壓變化有正相關,每月平均超時工作80小時以上的員工,其舒張壓變化為5.3毫米汞柱,相較每月平均超時工作40小時以下的員工,其血壓變化為1.5毫米汞柱。
何謂工作壓力?
NIOSH 曾對此下過定義:工作壓力係指對不合於員工能力、資源與需求的工作要求造成之生理與心理的有害反應;工作要求的不恰當與挑戰需作區隔,挑戰是應能形成動力促進生理與心理,進而增加工作的產能,而非不恰當要求而引起之人員傷害。
身體面對壓力的來臨會發出警報,當這些警報響起時,可別忽略了身體的控訴;身體面對壓力的反應,主要有頭痛、睡眠品質降低、注意力不集中、易怒、腸胃不適、對工作多抱怨與工作士氣低落。這些早期的警示常被人們忽略,也進而導致心血管疾病、消化道黏膜損傷、免疫功能下降、工作意外與自殺等,帶來無可挽回的健康危害。
壓力對於健康的影響,目前認為可能是身體內部的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系統受到活化,增加體內可體松的濃度,其生理上的心輸出增加,血壓上升與心跳加快,體內能量消耗增加,非主要器官血流量減少,在這樣長時間反覆的壓力刺激下,其系統重覆的過度活化,進而造成生理的異常。研究指出,因可體松作用而引起的脂肪組織分解,產生脂肪酸與膽固醇,可能引起高血脂與增加血管阻塞可能,且可體松會增高動脈壓,提升高血壓的發生可能。過去McCann等人針對173位律師,研究長期處於壓力下的影響,發現高工作負擔的律師,其血中三酸甘油脂明顯升高。長期壓力影響體內平衡,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代謝相關異常等。
事後補救總勝不了事前的預防,預防疾病一直是為醫學界極力努力的目標,如何發現可能的致病因素,進而避免傷害的形成是共同方向。在職場的壓力中,常見造成壓力的原因,NIOSH 曾進行調查,其結果發現,雇主的管理,工作的分配有極大的關聯,人員管理上,如何有效兼顧員工心理的健康,適提供正面的鼓勵,良好的升遷管道,增進員工心靈的提升,清楚定位員工於工作角色,提供準確的目標,以良好的溝通方式促進交流與增進工作效率,於工作環境上,提供安全與無污染危害的工作環境,促進良好的工作氣氛,提升工作環境品質。言於此,個人身心靈狀況,也不單為雇主之責任,如何安排自我,適時的放鬆,定時運動,定期的健康檢查,這些都是需要細心安排。
在2012年的研究中發現,此些因素的改良介入下,發現員工的在於心理健康及工作出席上有明顯的改善,如於2003年Michie等人回顧過去研究中發現,工作決策的共同參與,有效促進員工心理健康與減少因病曠工之情形;在個人生活安排上,2011年的Cancelliere回顧研究中指出,適當的運動有助於公司出席率改善。
職場的壓力,好在這是可以在雇主與員工共同努力下改善,相信在攜手改善工作環境,增進工作效率與品質,讓員工都是為快樂的工作人之前提下,完成工作的使命。
Reference
C. Cancelliere, J. D. Cassidy, C. Ammendolia, and P. Cote, “Are workplace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s effective at improving presenteeism in work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best evidence synthesis of the literature,” BMC Public Health, 2011; 11, 395-434.
Friedman EM, Karlamangla AS, Almeida DM, Seeman TE. Social strain and cortisol regulation in midlife in the US. Soc Sci Med 2012; 74(4), 607-615.
Kamaldeep S. Bhui, Sokratis Dinos, Stephen A. Stansfeld, and Peter D.White A Synthesis of the Evidence forManaging Stress atWork: A Review of the Reviews Reporting on Anxiety, Depression, and Absenteeism. J Environ Public Health 2012; Epub ahead of print.
Koshi Nakamura, Masaru Sakurai, Yuko Morikawa, Katsuyuki Miura,Masao Ishizaki, Teruhiko Kido, Yuchi Naruse, Yasushi Suwazono and Hideaki Nakagawa. Overtime work and blood pressure in normotensive Japanese male works. Am J Hypertens 2012; Epub ahead of print.
McCann BS, Benjamin GA, Wilkinson CW, Retzlaff BM, Russo J, Knopp RH. Plasma lipid concentrations during episodic occupational stress. Ann Behav Med 1999; 21(2), 103-110.
Michie S and Williams S. “Reducing work related psychological ill health and sickness absence: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Medicine 2003; 60, 3-9.
Schulze E, Laudenslager M, CoussonsRe a d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ortisol rhythms in colorado ranchers.
J Rural Health 2009;25:109-113
Stress…at work. NIOSH(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1999, 99-101.
Visniauskas B, Oliveira V, Carmona AK, D’Almeida V, de Melo RL, Tufik S, Chagas JR. Angiotensin I-converting enzyme (ACE) activity and expression in rat central nervous system after sleep deprivation. Bio Chem. 2011; 392(6), 547-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