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1
0

文字

分享

3
1
0

你今天想錯了嗎?愛情裡的八個思考短路

海苔熊
・2012/04/13 ・8674字 ・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SR值 484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她很不講理阿!我都坐下來跟她好好講了,她還在那邊鬧!」

「你說,這樣是不是我比較對?我的說法很合邏輯阿,不知道他再堅持什麼。」

「難道先打電話去訂位有錯嗎?大家不都是這樣做的?氣死我了!」

「我是她男朋友耶,她怎麼可以沒有先問過我?這根本就不對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的死黨、姊妹可能不下數十次將他們的爭端分享給你們知道,希望你們幫你他評評理,究竟是他對還是她對;當然,你自己也可能曾是那個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或怒髮衝冠義憤填膺地請朋友幫忙評理的苦主。

 

可是,當初自信滿滿地你,每一次都得到朋友的支持嗎?

我們曾經覺得不可能錯的主張或看法,真的是對的嗎?

很多爭端是緣於錯誤的推論,而在情緒高張的情況下,我們試著以自己的論點打敗對方、使那些錯誤在言語中橫行、最後可能會變得兩敗俱傷,顧不了自己觀點,也損害了彼此的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八大愛情短路]

如果最後還是要鞠躬道歉、還是要摟著對方的肩說對不起阿我剛剛很兇、還是要放棄自己的堅持以維繫彼此的關係,那麼是不是可能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意識到自己的一些非理性信念(Irrational Belief),降低衝突的高度與情緒的溫度?

 

許多自助的書都有談及各種溝通技巧,但比較少指出我們思考上的盲點。語言哲學家Moser (2005)整理了十幾種常見的思考短路,這邊羅列出幾個與親密關係比較有關聯的,搭配一些例子讓大家比較好理解,並在文末提供一些可能的破解檔。

(1) 將自身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Projection)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1]這週放假我想去看這部電影,我記得他也喜歡看冒險片,買兩張有優惠,先下單再說吧。

投射作用是非常常見的心理現象,我們傾向用比較簡單的方式(Heuristic)理解這個世界(Todd & Gigerenzer, 2000),其中最簡單地方法,就是認為世界跟我們所想像的都是一樣的。這樣想有幾個好處,可以覺得自己活得比較有意義感、對世界比較有控制感、下決定也比較快。所以,我們有時候傾向把對方「綁在」自己的決定上,帶他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談論自己想聽的話題、吃自己想吃的東西。

可是,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方想的是不是跟我們所想的相同,而且即使相同(例如她真的想去那部電影),我們也錯失了讓對方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2)   將感覺或期望投射到事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2]你不是說這個地方很好玩嗎?結果呢?

最近天氣乍暖還寒,有時候正午的太陽大得讓人想在戶外翻滾一圈,傍晚的冷風卻又涼入心扉。期望與事實之間的差距,也一樣深不可測。雖然我們常說要相信另一半,但是對於對方所推薦的食、地、物,仍然可以抱持開放保留的態度。這裡有兩個重點(a)他口中說的好玩,可能和你以為的不同(b)他曾經覺得的好玩,可能和現在的事實不符。畢竟事過境遷,景物更迭,可能經營也易主了。以前的美好經驗,並不代表以後會永遠美好下去--這同時也是第三個偏誤。

(3)經由過去推論未來

[例3]「我上次來這裡的時候,不是這樣的!」、「你以前都不會對我這樣,現在怎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對於身邊的人們常常有一項錯誤的預期是:個性是連續恆常不變的。雖然大部分的人格心理學家主張,人格特質是跨情境、貫時穩定的,但這也是「相對」穩定而已。一般來說,我們在不同情況下,會作出的決定當然會有些不同。所以,你曾經所認識的這個地方、你記憶中她的樣貌,也只是「曾經」而已。當他做出與我們預期不同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問自己:「我以前看見的,是真正的他嗎?」。可是,我們真正該問的問題應該是:「我以前看見的,是全部的他嗎?」

(4)經由單一(或數次)的觀察,即推斷長久的法則

[例4]「每次他都不回我簡訊,我想他應該是對我沒有興趣吧…或是,其實他根本是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上述的這個例子,可能比較常出現在單戀者身上。卓紋君、林芸欣(2003)的調查發現,單戀者主要的認知特徵是「個人的揣度」,可能只是幾次對方沒有接電話,就覺得自己失去希望了;或許只是因為一起出去的時候,對方沒有回應自己的某句話,就覺得自己被拒絕了;可能因為一次的邀約失敗,就覺得他不喜歡自己了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 經由存在而推論應該

[例5]「你不覺得,這是一個男朋友應該做的事情嗎?」

事實上,不存在任何一件特定的事情,是男/女朋友「應該」做的。這個社會雖然給予不同的角色很多的期待與負擔,包括男生應該要溫柔體貼、女生應該要溫順婉約、男朋友應該要……,可是,戀愛是兩個人在談的,彼此才是這段關係的主人,並不因為「角色」本身,而規範哪那些是他應該做。遺憾的是,講是這樣講,過去研究卻發現我們的戀愛關係非常容易受到身邊的朋友、家人甚至親戚影響(Toro-Morn & Sprecher, 2003; 孫瑋成, 2006; 謝文宜, 2006)。

(6)經由量而推斷質、經由價格或外在而推斷其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6]「他送這麼多花過來、一定花了很多心思。」、「他穿著如此體面,講話談吐也是文質彬彬,真想不到他是這樣的人!」

我們都知道眼睛會騙人,卻不知道連感覺也會。有時候,大腦不會進行太多的思考(Mindless),只用非常簡便的方式,針對新事物的價值、甚至是剛認識的人做快速的判斷(Todd & Gigerenzer, 2000),這時我們只依賴一些比較鮮明凸顯,或可以量化的東西,例如外表、標價、身上穿著衣物的價值等等。可是,這樣的推斷是有風險的。比方說,Moser (2005)在書裡面談到了一個非常噁心的例子:「這坨糞便週圍聚集了這麼多蒼蠅,想必味道一定不錯!」。

(7) 經由一個人的話來推斷其守信能力

[例7]「說好要一直愛我到世界盡頭…」、「不是說要帶我去日本看櫻花與慶生得嗎?」、「每次,他總是變卦。到最後,我已經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喜歡我了。」

當我們很愛很愛一個人的時候,會想要擁有他的全部,甚至給他全世界––即使知道自己其實辦不到。只是有些人會選擇說出來,有些人會選擇把它放在心裡面而已。

你可能會認為,當一個人一再食言的時候,就表示他不再愛我了。

不過,這個想法可能是錯的。Peetz & Kammrath (2011)總共進行了四個研究指出,越愛你的人,越願意為你做出承諾,弔詭的是,他們也越容易食言。因為這些人完成承諾的速度,遠遠比不上他們開支票的速度。可是,這只是表示他無法達成承諾,是因為他想要滿足你許多需求,卻力不從心;並不代表一個總是讓你期待落空的人,一定很愛你。

(8)經由語言文字的威力,來推斷自己該做什麼事情

[例8]「如果你真的愛我,為什麼不陪我去?」、「如果你的心還在,你就不會對我這麼的冷淡…」、「沒關係,你走阿,你走我就死給你看!」、「我就知道你不在乎我,我也不奢望你能幫上什麼忙了…」、「你愛怎樣就怎樣吧,隨便你。反正你總是這樣…」

這些話聽起來很熟悉嗎?當時你聽到對方這樣說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呢?又是怎麼做的呢?你會發現,自己可能根本沒有辦法好好「堅持當初的堅持」了,包括作你原先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維持原先的決定、保有原本的拒絕等等。如果你的情人對你說這些話,那麼他們很可能是在有意無意間對你進行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Forward & Frazier, 2004)。人類是很可憐又很可惡的一種動物,有時候會被語言給操弄,有些時候又會用語言去操弄別人--不論我們本身是否有「意圖」(Intention)去做這件事情。

這些勒索的語言,會促使聽者去想:「如果我不陪她去,就表示我不愛他」、「如果我不對她好一點,說話溫柔一點,就表示我心已經不在了」、「如果我不幫他忙,就表示我不在乎他」等等。這是典型的否定後件式推論(Modus Tollens):若P則Q→若非Q,則非P。

這幾乎是人人都會的自動化推論方式(Evans, 1993; Legrenzi, Girotto, & Johnsonlaird, 1993; Wason, 1960),而且在邏輯上本身並沒有錯誤,錯誤的是他的原命題「若P則Q:如果你的心還在,你就不會對我這麼的冷淡」。畢竟在現象界,尤其是人際關係之間,幾乎不存在如此強的命題。愛一個人、在乎一個人、關心一個人有很多種方式,勒索者用一段文字或句子,將愛的定義與可能性講小了,藉此締造一個難以拒絕或離去的語言空間。

 

[修復短路的工具]

心是用肉做的,腦也要靠葡萄糖才能運行,畢竟人非聖賢,腦殘難免。上面的偏誤當中,你認領了幾個呢?我們不能總是負責分析不負責解決,這裡列出了幾個可能的短路修復法則提供大家作為參考:

 

[破解1]最好的選擇權

「可是我每次問他想去哪裡、想吃什麼,他都說隨便啊!然後最後才來埋怨我說,都是讓我一個人在決定就好了啊!」

一般來說,人是喜歡有選擇權的(Deci & Ryan, 1987; Grolnick & Ryan, 1987; Reis, Sheldon, Gable, Roscoe, & Ryan, 2000)。可是當選擇的項目太多的時候,又會讓人有一種不知所措的感覺而產生焦慮(Schwartz, 2004)。所以,在「開放無限選項」與「強制投射主導」之間,我們可以給對方「最好的選擇權」(Optimal Choice Right)。你可以用「我想去看這部電影A耶,可是同時還有B,C,D在上映,那麼你想看哪一部呢?」在兩種極端做法間,取得平衡點。讓彼此都為共同進行的活動承擔一些責任,是成熟也尊重彼此的作法。

 

[破解2&3]保持開放的態度

人類與觀光景點有一個共通的地方是:雖然改變了,時光總是會為我們保留下來一些東西。今天下午茶的時候,心理師小P分享了一個麻繩的比喻。他說,每個人都是一條非常長的麻繩,有些地方很乾淨,有些地方髒了,有些地方黑掉了,甚至有些地方發霉了等等,可是這些都是這條繩子的一小段,如果強迫自己(或對方)把髒的部分抽掉,整條繩子就會崩解。過去和現在,都是他的一部分。如果想繼續跟他在一起,就必須接受他的歷史和故事,以及他現在的樣子,不然就是影響他,讓他持續地有更多的改變,並且注意到:你自己,也是會改變的。

 

[破解4]想想其他的可能性

如果你是常常被自己的猜測與推敲給困住的苦主,可以嘗試問自己一個問題是:你認識他「很久」了嗎?是憑什麼樣的理由做這樣的推斷呢?就算是認識自己最久的人--他自己,都沒有辦法單純地從一次或幾次的行為中,決定自己喜不喜歡你。那麼,你又為什麼可以這麼早下決定呢?

可是,我就是無法阻止自己亂想啊!諮商上常常用的一個方法是:想想其他的可能性。我承認這非常困難,但是也非常有用。我們的認知系統往往被情緒給窄化了,快樂的時候我們變得更有創造力、很容易就為一件事情想到各種可能(Fredrickson, 2004),可是,難過的時候好像都會覺得是自己的錯(Beck, Erbaugh, Ward, Mock, & Mendelsohn, 1961)。

所以,比較簡單的方式是等待情緒過去。等到平靜一些、心境不再騷動的時候,再去想他的行為有哪些可能。不接電話,的確有可能是他不在乎你,但也可能是他在忙、他想調整你和他之間的距離、他還沒有看到為接來電、甚至他也喜歡你,只是他曾經受過傷,所以越是幸福越害怕幸福會結束等等…。

這邊的重點在於「先接受你想的第一種可能(他不在乎我)」的確也是可能的--只是其他的可能性也同樣存在(好拗口請多讀幾遍)。否認是改變的阻礙,接受則是改變的開始。

[破解5]對自己負責

在感情中彼此做到哪些事情比較好,應該是由兩個人共同討論出來的。別人的經驗與建議,固然可以當作參考,但這段感情還是得靠自己來經營。因為其他人說得再對再多,都無法替你的感情負責。具體的做法是,把「他說的」、「你以為的」、「別人期待的」通通先寫下來在一張紙上面,然後等到情緒不再高張之後,再問自己:他們的期待,真的也是我想要的樣子嗎?

[破解6、7]收集更多資訊,再形成印象,並保留可以修改的空間。

認識一個人需要時間,認識一段承諾也是。你需要的只是更多的時間去確認,哪些部分是真正的他,哪些部份只是他想在你面前呈現出來的樣子(Self Presentation);哪些是他很想達成,卻需要更久時間才能實現的目標,哪些又是空頭支票。

[破解8]認清情緒,畫清界線

情緒勒索或許是八個短路中最難修復的。尤其是對方和我們的關係越深、他在我們生命中的角色越重要,通常越難拒絕他們的需求。你如何忍心傷害,一個愛自己,你也愛的人?所以最後,我們都會不情願地達成心愛的人的要求,避免心裡產生罪惡感。所幸,心理師小D建議,被勒索的當下還是有方法可以自救:

(a)  認清自己的情緒(Awareness):所愛的人勒索我們時,我們的情緒會有非常大的反應。這時候可以做的是,先深呼吸幾次(腹式呼吸),讓吸進去的氣進入肚子裡面,感覺到肚子脹起來的樣子;然後藉這個機會感覺自己的情緒究竟是生氣、難過、委屈等等。

(b)   有能力時安撫對方(Smooth or Caring):勒索者,常常是缺乏愛的那一方。以前他們被愛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現在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來填補。而且,根據學習理論,過去他們這樣做還滿有效的,只要一勒索,對方就會留下來、就會回心轉意、就會改變主意等等,這樣成功的經驗增強了他們的信心,於是屢試不爽。

這時候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演與上的安撫如「乖,我忙完再過來陪你」、「我知道你很想我,不過我們下次在約吧!」、「我也很愛你,不過,等我一下下好嗎?」、「謝謝你的體貼,下次再好好補償你!」等等。有時候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擁抱、一句承諾、了解你不會拋下他們離去,這樣,他們就能安心。不過,安撫並不等於完全「順應」他們的需求,「獨立」是他們終究必須自己面對的問題,如果你總是給糖吃,他們就會向林俊傑一樣(?)永遠「學不會」。

(c)   沒有能力時離開現場(Leaving):如果他勒索你的時候,你正在趕三個報告、考試又將近、最近剛好又面臨搬家、房東又在催上個月的房租…那怎麼辦?或是,在你安撫之後,他仍然堅持不肯放手,還要繼續消磨彼此的精力嗎?有時候,你的認知資源(Cognitive Resource)已經不夠了,哪裡有多餘的腦袋再去哄他安撫他?他說你走掉他會瘋掉,但如果花時間哄他,可能先瘋掉的是你。此時,雖然很不忍心,還是離開讓彼此冷靜一下比較好。

情緒勒索是非常複雜的現象,複雜到可以寫一本書(Forward & Frazier, 2004)。它牽涉被勒索與勒索者的過去經驗與深層需求,換言之,雙方都有責任。由於本文是在介紹感情裡的推論偏誤,如果你長期地被勒索,請尋求專業的協助比較有效。如果你不想花太多錢,建議你可以參考一些書籍(Forward & Frazier, 2004; 伊東明, 2004; 漢菲特, 密諾斯, & 米爾, 1998);如果你一毛錢都不想花,又對這個問題有興趣,歡迎讀嘉南療養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駱重鳴(2007)所寫的《撥開心中的情緒迷霧–情緒勒索》一文,針對情緒勒索的起因、背景、方式等等都有簡短地介紹。

[就算你說的都合理]

 

「你不要無理取鬧好不好,有事情好好講阿!」

「無理取鬧的是妳吧?你不覺得我說的很有道理嗎?為什麼你總是聽不進去?」

「對啦,你最有道理、合邏輯,我講的都邏輯不通,都是屁!」

「不要這樣好不好!」然後你心想:又來了!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對方不能靜下來跟自己談?

答案是,每一個不理性行為或思考的背後,都有一個合理的原因。可能是他長期以來缺乏關愛、可能是童年的創傷在呼喚他(鄧惠文, 2011)、可能是他的需求一直沒有獲得滿足等等(Hanason, 2009),這些過往的匱乏,形成今天的不安全感、具像化成此時此刻的情緒攻擊語言,用不合邏輯的論述與想法,建構詮釋這段關係的狀態,並深深地影響著關係的好與壞(Horwitz, McLaughlin, & White, 1998)。所以,如果今天他突然變得歇斯底里了,你應該做的,不是跟他爭辯、不是探求真理,而是了解,他心裡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麼。

 

張愛玲說:「只要有人與人的關係,就有曲解的餘地」。了解這些思考上常見的短路,並不是想勸大家在愛情裡要「合乎邏輯」地行事,畢竟在情緒裡面,我們常常是「無法控制」地會做出不合邏輯的事情。僅僅是希望我們都能認清,對方說的話或自己耿耿於懷的事情,很多時候「並不是事實」。

 

「被心愛的人罵、被責難、被批評、被看不起,固然很令人傷心難過。但是,更令人承受不住的是,你『覺得』對方所說的,竟然是事實。」某次午餐例會的時候,心理師小D跟大家分享她的經驗。

 

「當妳知道自己的心,長的是什麼樣子的時候,妳就會知道,世界是長的什麼樣子。」雖然大雜誌(THE BIG ISSUE) 11月號第 20期介紹田馥甄的標題這樣寫著,寫著世界其實就是我們心的投射。當我們的思考短路了、觀點被扭曲了,就很容易變得看不清自己,不理解世界,甚至,聽不見對方的聲音。

 

希望我們都能找到,縱使從後方將眼睛矇起,都還能聽得清晰的,心跳頻率。

 

□延伸閱讀:如果你對心理學上的捷思法(Heuristic)或認知偏誤有興趣,可以參考朝陽科大的社心網路資源,或是閱讀以前的文章「愛情與書包:期中考,期中吵」

參考文獻

Beck, A. T., Erbaugh, J., Ward, C. H., Mock, J., & Mendelsohn, M. (1961). An inventory for measuring depression.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4(6), 561-&.

Deci, E. L., & Ryan, R. M. (1987). THE SUPPORT OF AUTONOMY AND THE CONTROL OF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3(6), 1024-1037. doi: 10.1037//0022-3514.53.6.1024

Evans, J. (1993). THE MENTAL MODEL-THEORY OF CONDITIONAL REASONING – CRITICAL-APPRAISAL AND REVISION. Cognition, 48(1), 1-20. doi: 10.1016/0010-0277(93)90056-2

Forward, S., & Frazier, D. (2004).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 when the people in your life use fear, obligation,and guilt to manipulate you) (杜玉蓉, Trans.). 台北市: 智庫.

Fredrickson, B. L. (2004).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359(1449), 1367-1377. doi: 10.1098/rstb.2004.1512

Grolnick, W. S., & Ryan, R. M. (1987). AUTONOMY IN CHILDRENS LEARNING – AN EXPERIMENTAL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5), 890-898. doi: 10.1037/0022-3514.52.5.890

Hanason. (2009). 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from http://www.wretch.cc/blog/hanason/11082259

Horwitz, A. V., McLaughlin, J., & White, H. R. (1998). How the negative and positive aspects of partner relationships affect the mental health of young married people.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9(2), 124-136.

Legrenzi, P., Girotto, V., & Johnsonlaird, P. N. (1993). FOCUSING IN REASONING AND DECISION-MAKING. Cognition, 49(1-2), 37-66. doi: 10.1016/0010-0277(93)90035-t

Moser, F. (2005). 寫給非哲學家的21封信 (黃秀如, Trans.). 臺北市: 知己總經銷.

Peetz, J., & Kammrath, L. (2011). Only because I love you: Why people make and why they break promise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0(5), 887-904. doi: 10.1037/a0021857

Reis, H. T., Sheldon, K. M., Gable, S. L., Roscoe, J., & Ryan, R. M. (2000). Daily well-being: The role of autonomy, competence, and relatedn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4), 419-435. doi: 10.1177/0146167200266002

Schwartz, B. (2004). 只想買條牛仔褲:選擇的弔詭 (劉世南, Trans.). 臺北縣五股鄉: 大和總經銷.

Todd, P. M., & Gigerenzer, G. (2000). Precis of Simple heuristics that make us smart. 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 23(5), 727-+. doi: 10.1017/s0140525x00003447

Toro-Morn, M., & Sprecher, S. (2003). 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mate preferenc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United States v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Articl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4(2), 151-170.

Wason, P. C. (1960). ON THE FAILURE TO ELIMINATE HYPOTHESES IN A CONCEPTUAL TASK.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2(3), 129-140. doi: 10.1080/17470216008416717

伊東明. (2004). ,上了癮撫平因愛受傷的心靈. 臺北縣三重市: 大和總經銷.

卓紋君、林芸欣. (2003). 單戀者單戀歷程的分析研究. 中華輔導學報, 13, 45-88.

孫瑋成. (2006). 現代華人的婚姻理想:以台灣地區年輕夫妻為例.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未發表之碩士論文.

漢菲特, 密諾斯, & 米爾. (1998). 愛是一種選擇不再取悅別人,拖累自己 (新路編譯小組, Trans.). 台北縣三重市: 新雨總經銷.

鄧惠文. (2011). 非常關係. 台北: 平安文化.

駱重鳴. (2007). 撥開心中的情緒迷霧–情緒勒索. 嘉南療養院院訊, 3.

謝文宜. (2006). 為什麼結婚:國內將婚伴侶婚姻承諾考量因素之探討. 中華輔導學報, 20, 51-8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3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2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E10 低碳汽油:台灣減碳新契機,為何我們應該接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1/17 ・346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美國穀物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台灣將在 2040 年禁售燃油車。但別急,現在路上開的舊有車款不會馬上報廢消失,因為舊有的車輛會繼續開到年限結束。根據計算,當禁售燃油車的那一天來臨時,還有大約 60% 的車輛是燃油車。這時,在多數交通工具還是燃油的情況下,美國、歐盟等國已經開始使用酒精燃料來減少碳排放,那麼,台灣也能做到嗎?

你聽過 E3、E10 汽油嗎?

這是指在汽油中加入酒精,E3 代表有 3% 的汽油被酒精取代,而 E10 則是 10% 的汽油換成酒精。酒精是一種抗爆震性能更好的燃料,且比化石燃料更環保,因為它可以來自生質燃料,碳排放也較低。即便算上運輸和加工的碳足跡,用玉米製造的乙醇仍比傳統汽油的碳排放低了 43%。其實,在美國、歐洲、澳洲等地,E10 或更高比例的酒精汽油早已廣泛使用,這在我們之前的影片中也有提過。

現在,台灣有 14 間加油站可以加到 E3 汽油,而中油也正積極促使相關部門開放 E10 汽油的銷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在推動這項改變之前,仍有許多民眾對酒精汽油有疑慮。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把不是汽油的燃料放到引擎中,到底會不會對車輛引擎造成不良影響?例如會不會影響引擎運行,甚至影響里程數?
其實,換燃料確實會對引擎有影響,因為不同燃料燃燒後所產生的能量與副產物都不一樣。但別擔心,根據我們之前的討論,2011 年以後生產的所有汽車,還有大部分 1990 年代後期生產的汽機車,都能直接相容 E10 汽油。換句話說,除了少數舊車或特殊車型,約 95% 的汽機車都不需要擔心這個相容性問題。

2011 年以後生產的所有汽車,還有大部分 1990 年代後期生產的汽機車,都能直接相容 E10 汽油。圖 / 美國穀物協會提供

E10 汽油在效能上的表現,會不會受到影響?

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燃燒其實是一種氧化反應,可以用化學式表達。也就是只要汽缸的大小是固定的,就能算出空氣中能參與氧化反應的氧氣分子有多少,進而推算出每次汽缸燃燒時,應該搭配多少的燃料。

當引擎運作時,汽缸內的氧氣分子會與燃料反應,產生動力。為了最佳化效能,引擎的噴油嘴會精準控制每次的進油量,確保空氣和燃料的比例,稱為「空燃比」。接著調整噴油嘴的設定,讓出油量符合我們的需求。

每當空氣成分改變,燃料量或燃料的種類更換時,空燃比就會產生變化。在燃料相對空氣來說比較多時,我們通常稱為「富油」;相反的,如果燃料相比空氣來的少,就稱為「貧油」。如果我們把汽油換成百分之百的酒精,因為酒精每單位體積所需要的氧氣比較少,而且熱值比較低,因此會產生貧油現象,推力感受起來自然也會比較低。

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其實不難,只要增加燃料量即可。而巴西早已證明,使用 E100 汽油是可行的。巴西近 50 年來推動 E85、E100 燃料車輛,並展示了彈性燃料引擎的優勢。

而巴西早已證明,使用 E100 汽油是可行的。巴西近 50 年來推動 E85、E100 燃料車輛,並展示了彈性燃料引擎的優勢。圖/美國穀物協會

這類交通工具被稱為彈性燃料引擎,顧名思義,能很彈性的使用汽油、E100 酒精汽油、或是任何比例的甲醇、乙醇、汽油的混合物。彈性燃料引擎跟一般引擎最大的差別,就是內建了「燃料成分感測器」。能透過判斷燃料的種類與比例,調整噴油嘴的出油量設定以及點火正時,讓引擎的輸出動力維持在最佳狀態,確保引擎效能不受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謂的點火正時,指的是火星塞點火的時機。不同的燃料,化學反應的速度與膨脹的體積不同,當然會對應不同的點火時機。

但是 E100 其實也不是純酒精?

大家都知道,蒸餾酒需要經過多次反覆蒸餾,為什麼不能只蒸餾一次就好呢?原因在於,酒精與水的沸點雖然不同,但它們不完全互斥,會產生交互作用。在蒸餾過程中,即使酒精的沸點較低,水仍然會在加熱的過程中,隨著酒精部分蒸發進入容器中。

事實上,當酒精濃度達到 95.63% 時,不論再怎麼蒸餾,濃度也不會再上升。這是因為當酒精濃度接近這個比例時,酒精與水的沸點非常接近,這種現象稱為「共沸」,意思是酒精和水的混合物會一起沸騰,無法再進一步蒸餾分離。

共沸現象的結果,就是為什麼市面上銷售的藥用酒精,濃度最高都是 95%,而非 100%。因為更高濃度就必須使用脫水劑等方式處理,成本會提高,或是因為有添加物而不符合藥用標準。所以當然,E100 汽油裡面,實際上使用的也是濃度 95% 的酒精,而不是 10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E100 汽油裡面,實際上使用的也是濃度 95% 的酒精,而不是 100%。 圖 / 美國穀物協會提供

解決迷思:酒精汽油是否容易因吸收水分,而產生油水分離?

事實上,酒精和水是高度互溶的,這使得高比例的酒精在汽油中有更高的水分耐受性。簡單來說,進入油箱的水氣,會溶在酒精汽油中而不會產生油水分離。

根據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的研究,即使在高溫高濕的極端環境下,E10 酒精汽油也需要經過三個月才會出現明顯的油水分離。而三個月也是一般汽油建議最長的保存時間,因為汽油放太久就會氧化。

也就是說,酒精與水混和物的特性,不是把酒精和水的相加除以二那麼簡單,它們的交互作用更加複雜。

一篇刊登在《國際能源研究期刊》的研究指出,在可變壓縮比引擎中的實驗結果,加入酒精後,引擎的功率會逐漸升高,在 E10 酒精時為最佳比例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實際情況和實驗室當然不能直接類比。大多數汽車和機車並未專門為酒精汽油做調整,那這樣會有多大影響呢?根據英國政府的官方結論,直接使用 E10 汽油與一般汽油相比,每公升的里程數大約會降低 1%,但在日常駕駛中,這個差異幾乎不會被察覺。實際上,載貨量和駕駛習慣對油耗的影響,遠遠大於是否使用 E10 汽油的影響。

更好的一點是,酒精其實是一種常見的工業用品,以每美國為例,在過去一年中,酒精的離岸價格實際上都比汽油還低,因此不用擔心酒精會讓油價變貴。

此外,經過調校的引擎也不必擔心推力問題。事實上,F1 賽車從 2022 年開始使用 E10 作為燃料,納斯卡賽車更早在 2011 年就採用了 E15 燃料,運行上沒有太大問題。

F1 賽車從 2022 年開始使用 E10 作為燃料,納斯卡賽車更早在 2011 年就採用了 E15 燃料,運行上沒有太大問題。圖/unsplash

最重要的是,使用 E10 燃料的好處明顯更多。由於酒精和烷類燃料的分子式不一樣,酒精分子式中多了一個氧原子,這使得燃燒過程中反應會更完全,能夠產生更多二氧化碳而非有毒的一氧化碳,同時降低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氮氧化物的產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關鍵的一點,酒精與化石燃料相比,能夠更快速地幫助減碳。只要確保使用永續農法、不與糧食競爭土地的前提下,所製造的玉米乙醇,碳排量就是比化石燃料還要低。

E10 低碳汽油是填補減碳缺口的最快方案,挑戰只在接受度

英國引入 E10 後,每年減碳 75 萬噸,相當於減少 35 萬輛汽車的碳排量。而台灣呢?目前根據政策規劃,台灣 2040 年起將新售的汽機車全面電動化。依照這個目標進程,在 2025 年將達成減碳 288.6 萬噸的目標。然而,這距離運輸部門須減少 487 萬噸碳排量目標,還差 198 萬噸。

如果燃油車全面改用 E10 低碳汽油,則能減碳 202 萬噸,幾乎能完全彌補缺口。這項方案的優勢在於,E10 與一般汽油性質相近,不需更換新的引擎設計或架設特規加油站,執行門檻低。

實際上,目前推動低碳汽油最大的瓶頸,大概就是民眾對於這個新燃料的接受度了吧!如果接受度提升,購買量上升,成本也有機會進一步再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解密離岸風電政策環評:從審查標準到執行成效,一次看懂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21 ・354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政策環評是什麼,跟一般環評差在哪?

隨著公共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傳統的環境影響評估(EIA),難以應對當今層層疊疊的環境議題。當我們評估一項重大政策時,只看「單一開發案」已經不夠,就像評估一棵樹,卻忽略了整片森林。因此,政策環境影響評估(SEA)應運而生,它看樹,也看森林,從政策的角度進行更全面的考量與評估。

與只專注於「單一開發案」的個案環評不同,政策環評更像是一場全面性的檢視,強調兩個核心重點:「整合評估」與「儘早評估」。簡單來說,這不再是逐案評估的模式,而是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就先全面分析可能帶來的影響,從單一行為的侷限中跳脫,轉而聚焦在整體影響的視角。無論是環境的整體變化,還是多項行為累計起來的長期影響,政策環評的目的就是讓這些潛在問題能儘早浮現、儘早解決。

除此之外,政策環評還像是一個大型的協商平台,以永續發展為最高指導原則,公開整合來自不同利益團體、民眾與各機關的意見。這裡,決策單位不再只是單純的「評分者」,而是轉為「協調者」或「仲裁者」,協調各方的意見看法在這裡得到整合,讓過程更具包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策環評並沒有所謂的「否決權」,而是側重意見的蒐集與整合,讓行政機關在政策推動時,能更全面地掌握各方意見。政策環評旨在建立系統化、彈性的決策評估程序(包含量化、特徵化等評估方式),也廣納社會面或民眾滿意度等影響因子,把正式與非正式的作法一併考量進去。再來,決策程序中能層層檢討、隨時修正,也建立了追蹤機制和成效評估標準(如環境殘餘效應、累積效應等),透過學習來強化決策品質與嚴謹度。就像一場球賽,隨時根據變化、調整策略。

這樣的制度設計,就非常適合離岸風電這類規模大、跨區域、影響層面廣泛的能源政策評估,讓我們可以在政策推動初期就想到整個工程對環境、產業發展與社會的諸多影響,也為後續政策執行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政策環評並沒有否決權,而是重在整合各方意見、量化影響以及建立追蹤與修正機制,這樣的制度設計便適用於離岸風電等大型政策評估。圖/envato

離岸風電為何需要的是政策環評?

離岸風電是能源轉型的重要策略之一,但這不是只在某塊空地上架幾個風車,而是要在廣闊的大海中進行大規模建設,牽涉的不僅是發電,還涉及海洋保育、航空交通、水下文化資產等議題,更與當地漁民的權益息息相關。

這樣的大型離岸風電工程,因海洋環境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極高,很容易讓人擔心生態影響。如何在海洋生態保護和綠能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就需要政策環評的把關,從多方檢視這些複雜的挑戰,確保政策推行既能穩妥,又能達成發電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 年 3 月,經濟部自願提出「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是臺灣首次針對再生能源政策所進行的政策環評。根據這份評估說明書,政府將採分期公告、逐年檢討的方式,每三年開放 0.5~1 百萬瓩(GW)的電量額度鼓勵業者投入開發。當時環保署(現為環境部)歷經九個月召開 2 次意見徵詢會議,蒐集環評委員、專家學者、相關機關、民眾等意見,最終於同年 12 月的環評委員會作出徵詢意見。這些協商和檢討的過程,讓政策「名正言順」,得以充分顧及各方利益與生態平衡。

共通性環境議題與因應對策

在「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中,環評會議盤點了開發過程中共通的環境議題。

首先,對於海洋生態保育的重點,特別是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環評會要求風機基座必須距離白海豚棲地1公里以上,以減少對其生態的干擾。實際上,這項規範在後續的實務執行中更為嚴格,例如,福海二期示範風場已退縮到 2.5 公里外,臺電二期風場甚至退到 4.2 公里外,顯示政策環評確實發揮了實質作用。此外,針對施工期間的聲音干擾,要求施工需有 30 分鐘以上的打樁緩啟動時間,並限制聲量不得超過 180 分貝等。

針對鳥類保育,政策環評也訂立了具體規範。其中,包括風機之間必須留設 500 公尺以上的鳥類穿行廊道,並在施工期間避開每年 11 月至隔年 3 月的候鳥過境期。同時,為確保這些措施確實生效,工程方也被要求設置「鳥類活動監測系統」,持續追蹤、評估風場對鳥類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環評會也確立了「先遠後近」的開發原則,要求優先開發較單純的航道外側區塊,待累積足夠經驗及相關資料後,再進行近岸區域的開發。這項原則考量了近海生態系的複雜性,也顧到養殖漁業的漁民權益,展現出政策環評在平衡發展需求與環境保護上的價值。

新一代的審查機制:達成能源轉型及環境保護雙贏

為提升環評效率並確保審查品質,環境部參考過去離岸風電審查經驗,制定「風力發電離岸系統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初審作業要點」,建立了全新的二階段審查機制。

環境部推動二階段審查機制,提升離岸風電環評效率與審查品質。圖/envato

這套新機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像「初步檢查」,由環境部依照檢核表進行初審,並由環評審查委員會執行秘書邀集 2-5 位環評委員進行初審,通過第一階段初審之業者,可取得經濟部遴選資格,其初審結果有效期為兩年,必要時可申請展延一年。接著進入「第二階段」,開發單位檢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配的容量證明文件等資料,提供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以進行實質審查。

檢核表明確規範了 15 大項審查事項、112 項檢核項目,涵蓋開發案的全生命週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面,包含風機及海上變電站基礎設置、海域電纜路線規劃、陸域設施工程等硬體設施的規範。其中,風機基礎設置必須避開海岸保護區、河口、潮間帶等環境敏感區域,且須進行地震危害度分析。海域電纜部分,除特殊情形外,埋設深度至少須達 1.5 公尺,且不得跨越中華電信海底電纜 1 公里的範圍。

環境保護上,檢核表則對施工噪音管制訂立了明確標準。舉例來說,打樁期間警戒區 750 公尺範圍內的水下噪音不得超過 160 分貝,且必須全程採用最佳噪音防制工法。同時,每個開發案或聯席審查的風場,同一時間內只能進行一支基樁施作,而日落前一小時到日出前也不得啟動新的打樁作業。

環境監測計畫更是檢核表中的重點,分為「施工前、施工期間、營運期間」三階段,每個階段都規定了詳細的監測要求(包括海域底質監測、水下噪音監測、鯨豚目視監測等)。以鯨豚監測為例,每年需執行20趟次,四季中每季至少執行 2 趟次。此外,所有監測數據都必須上傳至環境部「環保專案成果倉儲系統」(https://epaw.moenv.gov.tw/)供各界查閱。

這套標準化的審查機制不僅解決了「同一風場可能有多家廠商重複調查或審查」的資源浪費,也透過明確的檢核項目,讓開發單位在規劃階段就能掌握更具體的環境保護要求。不僅如此,該機制亦確保了環境保護標準前後一致,避免不同案件之間標準不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透過新的審查機制,環境部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開發案的環評審查作業,在提升行政效率之餘,也確保環境影響評估的品質,支持臺灣的離岸風電開發及國家能源轉型政策,也做好把關。藉由標準化檢核表和二階段審查制度,期待能在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落實環境保護。

為確保制度能持續精進,環境部每半年至一年會進行制度檢討,並持續公開所有環評書件於「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此外,環評會議召開前一週,也必須在指定網站公布開會訊息,讓民眾能申請列席旁聽或發表意見。透明化措施一方面展現了政府推動永續發展的決心,另一方面也確保全民能共同參與監督離岸風電的發展過程。未來,這套制度將在各界的檢視與建議中持續完善,為臺灣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發揮環評作業的最大效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替晶片打造數學工具的喬治.布爾(George Boole)
數感實驗室_96
・2024/06/01 ・56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煮湯時看到調理包背面寫著「加水且加入鹽巴或味精,就大功告成了」。

這句話該怎麼解讀呢?邏輯思維好的人可能很快就能反應過來,意思是加水是必須的,鹽巴和味精至少要加一個。當然,兩者都加也行,但似乎不太健康。

你可能會說:「煮湯時誰會想那麼多?這太哲學了!」其實,19 世紀有位數學家將邏輯建立在數學而非哲學之上,他的貢獻深深影響了現代電腦的運算。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喬治.布爾(George Bool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工作會議中,清晰的邏輯思維能幫助我們有條理地表達觀點,並迅速理解他人的意見;程式設計中,邏輯是核心,透過布林代數和邏輯運算,電腦能根據條件執行不同的任務,在智慧家電中利用邏輯閘判斷多個輸入條件來控制輸出結果。

因此,布爾提出的這一套邏輯思維與布林代數,不僅在學術領域至關重要,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