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的圈子中流傳一種「艾狄胥數」,用來表示與艾狄胥的「合作距離」。與艾狄胥本人合寫論文的數學家,其艾狄胥數是 1;與艾狄胥數是 1 的數學家合寫論文者,艾狄胥數就是 2,以此類推。
為什麼是艾狄胥?這麼說吧,史上最多產的數學家歐拉一生寫了約八百篇論文,沒想到此一理應空前絕後的紀錄竟在三百年後被艾狄胥打破了,而且艾狄胥發表的論文數量是可怕的 1,525 篇。雖然這並非全部都由他自己獨力完成,但相對而言,他能與 511 位數學家合作,也代表他所觸及的領域之廣,投入的時間之多。
艾狄胥未滿四歲時展現的強大心算能力,似乎就已預告了他未來將情定數學。他 21 歲即取得數學博士,隨即前往劍橋大學;1938 年,他進入嚮往已久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但無法如願取得永久研究員的資格,遂於第二年離開,從此開始了他漂泊的一生。
此時正是二次大戰前夕,匈牙利已由親納粹政權掌控,艾狄胥因家族皆是猶太人,更不便此刻回國,不料此即永別,幾年後家人就都死於集中營,只有母親倖存。1948 年,艾狄胥終於得以返鄉,但他無法忍受共產政權的思想箝制,於是頻頻往返英、美兩國。孰料隨後美國白色恐怖的「麥卡錫主義」猖獗,1952 年即拒發簽證給艾狄胥。往後十年,他大多落腳於以色列,直到 1963 年才終於獲准重返美國。
但他在美國始終沒有自己的家,只有好友葛拉罕(Ronald Graham)在家中特地為他留個房間,讓他隨時可以來住;艾狄胥的錢財、論文也都是由葛拉罕幫他管理,宛如他的監護人。事實上,艾狄胥身無長物,他都把獲頒的數學獎金再拿來懸賞破解各種數學難題,金額從幾十塊到幾千元不等。
艾狄胥總是帶著簡單的行李,從一個校園到另一個校園,從一個朋友家到另一個朋友家,到處發掘有趣的或有待解決的數學問題。大家已有心理準備可能會在好夢正甜時,接到他的電話,告知他第二天要過來,然後花個幾天解決一個數學問題後馬上前往下個地點;正如他常掛在嘴邊的:「每到一處,完成一證。」(Another roof, another proof.)
1971 年,艾狄胥摯愛的母親過世。艾狄胥雖四處漂泊,母親卻是他情感上唯一的聯繫,猶如船錨一樣是他精神上的支柱。難以承受喪母之痛的艾狄胥更變本加厲地用數學填滿所有心思,每天工作十九個小時。朋友勸他不要這麼拼命,他卻回答:「進墳墓後有的是休息時間。」1996 年 9 月 20 日,艾狄胥在華沙的數學研討會上心臟病發而亡,他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