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愛貓也要很科學!那些年為主子做過的搞笑諾貝爾研究

Peggy Sha/沙珮琦
・2018/09/21 ・185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到貓咪和人類的關係,那可真真是千絲萬縷。萌翻天的貓主子不僅是我們親密的家人,更是科學研究的寵兒,而這其中,最有名大概就是薛丁格和他那隻又死又活的貓了吧。不過呢,貓到底是生是死可能有些太難解,牠們是液體還是固體可能就容易觀察得多了!?(肉眼可見肯定是液體啊~)

貓咪怎麼可能是固體!圖/reddit

液體固體難解之謎,就交給貓體力學吧!

2017 年的搞笑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Marc-Antoine Fardin,便使用了科學的方式,來探討喵星人是否真的符合流體的條件。論文採用了底波拉數 (De) 作為依據,認為流動特性並非絕對、而是一種相對屬性,而若是底波拉數越小,就表示材料越近似液體,反之則接近固體。在他的分析中,若是老貓咪似乎更接近液體,而年輕好動的貓兒則更像固體。你覺得你家的貓是液體嗎?

  • 我們一起研究貓,一起喵喵喵喵喵!圖/科夥伴 怪奇事物所 提供

貓兒有氣質,連身上的房客都比較文靜?

而除了貓咪本人,科學家對於貓兒身上的房客──跳蚤也十分感興趣。2008 年生物學獎的研究團隊就拿了貓跟狗身上的跳蚤做比較,發現到狗狗身上的跳蚤似乎體力更好,牠們可以比貓咪身上的跳蚤多跳個 10 公分遠,垂直起跳的高度也高出 2 公分左右。

特製洗衣機,滿足主子的潔癖

不過,身為主人的你大概不希望自家的貓主子身上出現跳蚤吧,這時候你就需要特製的「貓狗洗衣機」啦!這可不是什麼虐待的惡作劇,而是兩位西班牙人想出的主意,他們打造出一台大型自動洗貓機,從上肥皂、沖洗到烘乾約需半小時。飼養者不僅可以依照毛孩子們的體型和特殊需求做出設定,也可以全程隔著玻璃窗陪著牠們。發明者表示,用這種洗衣機就像是幫貓狗做 spa 一樣,更說有狗狗洗到一半就睡著了呢。如此有趣的設計,讓他們順利獲得 2002 年的衛生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洗完澡香噴噴最舒服~圖/publicdomainpictures

怕作業毀於主子掌下?讓軟體守護你的結晶

洗完香香的貓咪肯定心情也會不錯,看牠懶懶地打著哈欠、伸個懶腰,然後就一步步往你的鍵盤走去了!?等等,打到一半的論文還沒有存檔欸!各位貓奴們還請不用擔心,只要先在電腦裝上 2000 年電腦科學獎得主「貓咪剋星」,就不怕主子來亂了。這個軟體可以藉由鍵盤打出的內容偵測這些字是否出自人類之手,一旦發現是貓咪在亂跑,它就會阻止貓輸入任何資料,同時發出些噪音讓貓離開原處。

  • 防主子三步驟,貓咪貓咪不要來!圖/科夥伴 臺灣吧 提供

奴才心情太憂鬱,主子咬你喔!

被趕離的貓兒可能會有些暴躁,畢竟它原本可是趴得很舒服呢。為了表示牠的不滿,牠輕輕地咬了你一口。唉呀,這一口可真是不得了,獲得 2014 年公共衛生獎的團隊就專門寫了篇論文,研究貓咬和飼主心理。他們除了發現女飼主被咬的比例更高(在其他研究約為 2:1,在本研究中約為 3:1)也發現憂鬱跟貓咬之間似乎有所關聯,不過,研究者並未找到關聯的原因,也強調了兩者間非因果關係。

說了那麼多跟貓咪有關的搞笑諾貝爾獎項,你是不是對這個獎很有興趣呢?我們的科夥伴志祺七七特別拍了部影片介紹,快去看看吧:

這麼看起來,許多科學家都對貓咪的主題很有興趣呢,這或許是因為吸貓有助於研究吧(?)而除了貓咪之外,搞笑諾貝爾獎還有更多與眾不同而具有意義的研究,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乍看令人發笑,後又引人深思」的實驗,那就絕不能錯過我們精心整理的「搞笑諾貝爾特輯」。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eggy Sha/沙珮琦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貓咪也會跟人玩「拋接遊戲」?顛覆你對貓咪的印象,新研究揭示牠們遊戲背後的原因
F 編_96
・2024/12/29 ・274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 編按:本文編譯自 Live Science

說到「拋接遊戲」,許多人腦中應該都會浮出狗狗的畫面,牠們會快速地撲向被丟出去的球或玩具,再興奮地叼回到主人面前。但超出大家想像的是,貓咪也擁有這項天賦(想不到吧),不少飼主都曾發現,家裡的貓貓竟然會以各種物品如紙球、髮圈、瓶蓋,甚至鉛筆等,主動找主人來一場「拋接遊戲」。

在大部分人的認知中,狗是天生「撿東西」的好手,因此曾被培育成獵犬或工作犬,用以回收獵物、報信或傳送物品。而貓咪喜歡捕捉老鼠,又孤傲高冷的形象,則似乎與這項技能沒有何關係。但既然如此,那為何新的研究以及大量飼主觀察都顯示,有些貓能不經任何刻意訓練,就自發地找主人玩起拋接遊戲呢?

在家感覺高冷又有點懶洋洋的貓貓,也會跟人玩拋接遊戲?圖 / unsplash

貓咪自發性的「拋接遊戲」

英國蘇賽克斯大學的博士生珍瑪.佛曼(Jemma Forman)與團隊近期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了一份有趣的研究。該研究針對 924 位飼主進行問卷,篩選那些聲稱自家貓咪曾展現「叼回來」行為的案例。結果發現,超過 94% 的飼主表示,自家貓咪的撿拾行為是「自然發生」的,而且往往在牠們還是不到一歲的幼貓時期就自發展開。

不少飼主的敘述顯示:這類行為的開始常常並非飼主主導,有時可能只是「不小心」丟出一個物體,貓看見後便會自行撲上前把它叼回來;或是貓咪先將某個小物件疊在主人腳邊,若飼主把該物件再拋出去,貓就衝向前撿回,來回幾次便形成「丟接」的循環。一位研究者便提到,有飼主開玩笑說:「其實是貓訓練了我們,而不是我們訓練了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飼主與貓的互動:是誰主導了遊戲?

研究另一個重要發現,是貓比人想像中更「有意識」地控制遊戲進程。根據問卷結果,大多數貓會自行決定什麼時候開始玩,也多半由牠們決定何時結束。相較於狗狗可能乖巧等待主人丟球,甚至對「再來一次!」樂此不疲,貓咪常在丟接幾回合後顯露不耐、失去興趣或乾脆躺下睡覺。換言之,這些「叼回來」的遊戲時間通常很短,平均不到 10 次的往返後,貓就會轉移注意力。

此外,貓咪對「丟接」場域與對象都有明顯偏好。部分飼主觀察到,貓只會和特定人士或在特定房間裡玩這個遊戲;如果換個地方、換個人,貓便不再給予任何回應。物件本身也有強烈偏好:有些貓喜歡輕巧的紙團或塑膠瓶蓋,有些則迷戀鉛筆、彈性髮圈,甚至噗嚨共不明的「隨手抓到啥」。從個案顯示,某些貓跟筆有著奇妙的羈絆,一旦看到主人拿筆在地上,就會立刻叼起來,再「要求」被丟遠一點,好繼續衝刺撿回。

為什麼貓會撿東西回來?

不論是狗還是貓,「撿東西」基本上與狩獵本能脫不了關係。對狗來說,傳統解釋是牠們祖先源自狼族,群居習性和人類培育下的獵取天賦,使牠們更具把「獵物」叼回巢穴或交給領袖的行為模式。人類便利用此特徵,培養獵犬能把獵物從遠處叼回,或訓練牠們在工作環境中搬運物資。

不管是對貓還是狗來說,將物品叼回來的行為,與自身的狩獵本能有關。圖 / unsplash

至於貓咪,牠們並沒有經過繁雜而漫長的馴化過程來加強「帶回獵物」的基因。多數家貓的繁育重點在外觀(毛色、體型等)或日常溫馴度,而非特別功能。然而,野外的貓科動物依然經常把捕捉到的小動物叼回家中,可能是母貓餵養幼貓的天性延伸;既然公母貓都可能會「叼回來」,顯示其中還涉及更複雜的本能驅動。部分專家推測,或許貓有一部分遺傳特質,會對移動中的小物件產生高度興趣,因而自然而然地「啟動」衝刺、叼拿、再放回主人跟前的動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咪真的「天生社交」嗎?

長久以來,狗被視為「社會性」動物,貓則被歸類為「獨居型」;然而,越來越多研究開始顯示,貓其實也會對飼主表現相當程度的關注,並非只在用餐時間才記得「家裡有個人」。一些行為專家指出,貓很可能透過「拋接遊戲」來吸引主人注意,或回饋主人放出的社交信號。例如,人類在地上丟出一個物品或在空間中拋擲,可能看似無意,但貓卻將之視為「你在呼喚我一起玩」,進而加入互動。

儘管貓普遍沒有群居獵食的祖先背景,也不如狗般崇拜「主人」,牠們仍能形成一種與人類共存並汲取好處的社交關係。例如,許多貓會主動把「戰利品」,像是戶外抓到的昆蟲、小鳥,甚至是室內看似無關痛癢的物體,叼到飼主面前,彷彿是獻禮或玩耍邀請。將叼回來的行為延伸成丟接遊戲,或許是貓對「社交互動」的一種嘗試,更帶有娛樂及互利的意味。

未解的謎團

雖然這項新研究顯示了「貓咪叼回來」行為的常見模式,也試圖探討牠們如何與人協作玩樂,但對「為何」會出現此行為,依然沒有定論。一般相信,狗會撿東西是出自體內被強化的基因;可貓的祖先卻是更善於獨自狩獵且不需看同伴眼色。若從母貓育幼行為或雄貓的「玩獵物」角度來看,都仍無法全面解釋:究竟貓自願玩「拋接」是基於何種驅力?

有些專家認為,品種也可能是關鍵因素。互聯網論壇以及養貓社群時常討論,西方的暹羅貓或孟加拉貓等品種出現「叼回來」行為的比率似乎較高,或許意味某些基因序列更傾向於進行空間探索與物件互動。可是,現今仍缺乏大型量化研究去證實這些品種間的顯著差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些人認為叼回物品的行為,可能也與貓貓的品種有關,但目前尚未證實。圖 / unsplash

人在貓科動物的研究上往往著重於飲食、繁殖或健康問題,而貓的玩耍模式與社交行為在科學領域仍是相對陌生的領域。不過,隨著新一代學者與廣大愛貓人士投入觀察、蒐集資料,或許很快就能釐清更多引人好奇的問題。例如:「各類貓咪在何種年齡段最常表現叼回行為?」「是否有特定環境因素(如家中空間大小、多貓相處情況)會影響貓的叼回頻率?」「不同個性或壓力承受度的貓,對『拋接』的接受程度是否有所差異?」等等。

這次研究也為後續打開一條可深入探究的線索,英國林肯大學的教授詹姆斯.瑟培爾(James Serpell)也持續透過線上問卷收集成千上萬份有關貓行為的回饋,期望未來能與其他學者合作,一起揭開更多「貓咪為何玩丟接」的奧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F 編_96
2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一個不小心闖入霍格華茲(科普)的麻瓜(文組).原泛科學編輯.現任家庭小精靈,至今仍潛伏在魔法世界中💃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愛貓也要很科學!那些年為主子做過的搞笑諾貝爾研究
Peggy Sha/沙珮琦
・2018/09/21 ・185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到貓咪和人類的關係,那可真真是千絲萬縷。萌翻天的貓主子不僅是我們親密的家人,更是科學研究的寵兒,而這其中,最有名大概就是薛丁格和他那隻又死又活的貓了吧。不過呢,貓到底是生是死可能有些太難解,牠們是液體還是固體可能就容易觀察得多了!?(肉眼可見肯定是液體啊~)

貓咪怎麼可能是固體!圖/reddit

液體固體難解之謎,就交給貓體力學吧!

2017 年的搞笑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Marc-Antoine Fardin,便使用了科學的方式,來探討喵星人是否真的符合流體的條件。論文採用了底波拉數 (De) 作為依據,認為流動特性並非絕對、而是一種相對屬性,而若是底波拉數越小,就表示材料越近似液體,反之則接近固體。在他的分析中,若是老貓咪似乎更接近液體,而年輕好動的貓兒則更像固體。你覺得你家的貓是液體嗎?

  • 我們一起研究貓,一起喵喵喵喵喵!圖/科夥伴 怪奇事物所 提供

貓兒有氣質,連身上的房客都比較文靜?

而除了貓咪本人,科學家對於貓兒身上的房客──跳蚤也十分感興趣。2008 年生物學獎的研究團隊就拿了貓跟狗身上的跳蚤做比較,發現到狗狗身上的跳蚤似乎體力更好,牠們可以比貓咪身上的跳蚤多跳個 10 公分遠,垂直起跳的高度也高出 2 公分左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製洗衣機,滿足主子的潔癖

不過,身為主人的你大概不希望自家的貓主子身上出現跳蚤吧,這時候你就需要特製的「貓狗洗衣機」啦!這可不是什麼虐待的惡作劇,而是兩位西班牙人想出的主意,他們打造出一台大型自動洗貓機,從上肥皂、沖洗到烘乾約需半小時。飼養者不僅可以依照毛孩子們的體型和特殊需求做出設定,也可以全程隔著玻璃窗陪著牠們。發明者表示,用這種洗衣機就像是幫貓狗做 spa 一樣,更說有狗狗洗到一半就睡著了呢。如此有趣的設計,讓他們順利獲得 2002 年的衛生獎。

洗完澡香噴噴最舒服~圖/publicdomainpictures

怕作業毀於主子掌下?讓軟體守護你的結晶

洗完香香的貓咪肯定心情也會不錯,看牠懶懶地打著哈欠、伸個懶腰,然後就一步步往你的鍵盤走去了!?等等,打到一半的論文還沒有存檔欸!各位貓奴們還請不用擔心,只要先在電腦裝上 2000 年電腦科學獎得主「貓咪剋星」,就不怕主子來亂了。這個軟體可以藉由鍵盤打出的內容偵測這些字是否出自人類之手,一旦發現是貓咪在亂跑,它就會阻止貓輸入任何資料,同時發出些噪音讓貓離開原處。

  • 防主子三步驟,貓咪貓咪不要來!圖/科夥伴 臺灣吧 提供

奴才心情太憂鬱,主子咬你喔!

被趕離的貓兒可能會有些暴躁,畢竟它原本可是趴得很舒服呢。為了表示牠的不滿,牠輕輕地咬了你一口。唉呀,這一口可真是不得了,獲得 2014 年公共衛生獎的團隊就專門寫了篇論文,研究貓咬和飼主心理。他們除了發現女飼主被咬的比例更高(在其他研究約為 2:1,在本研究中約為 3:1)也發現憂鬱跟貓咬之間似乎有所關聯,不過,研究者並未找到關聯的原因,也強調了兩者間非因果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了那麼多跟貓咪有關的搞笑諾貝爾獎項,你是不是對這個獎很有興趣呢?我們的科夥伴志祺七七特別拍了部影片介紹,快去看看吧:

這麼看起來,許多科學家都對貓咪的主題很有興趣呢,這或許是因為吸貓有助於研究吧(?)而除了貓咪之外,搞笑諾貝爾獎還有更多與眾不同而具有意義的研究,如果你還想知道更多「乍看令人發笑,後又引人深思」的實驗,那就絕不能錯過我們精心整理的「搞笑諾貝爾特輯」。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eggy Sha/沙珮琦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

0

6
2

文字

分享

0
6
2
【貓奴指南】把「貓界大麻」貓薄荷抹在身上,除了方便吸貓/給貓吸還有什麼作用?
PanSci_96
・2024/02/20 ・51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貓這麼喜歡貓薄荷呢?

原來是貓薄荷裡的荊芥內脂導致貓咪吸了貓心大悅,不住翻滾、流口水、打呼嚕。

但是,貓薄荷不是對所有貓都有用。不到六個月的小貓似乎不會有反應,而且有的貓喜歡,有的貓不喜歡……咦,這還和遺傳有關係嗎?

想要同時驅蚊,又讓貓貓情不自禁饞你身子嗎?那你一定要試試貓薄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荊芥內脂不只會讓貓咪快樂似神仙,也會活化蚊子體內的受體蛋白,接觸到的蚊子會產生搔癢和刺痛感。哈哈小蚊子,你也來嘗嘗癢癢痛痛的痛苦!

給你的貓貓來點刺激的快樂草吧!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

2
0

文字

分享

1
2
0
【2023 年搞笑諾貝爾化學與地質獎】舔石頭以外,猛獁象竟是海龜湯?
寒波_96
・2023/10/20 ・221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搞笑諾貝爾獎每年都是新的開始,2023 年也不例外。今年「第 33 次第一屆搞笑諾貝爾獎」頒發十個獎項,「化學與地質獎」以看似獵奇的舔石頭博取不少眼球,不過得主揚.扎拉謝維奇( Jan Zalasiewicz)的文章中,其實還提到另一件知名的歷史公案。

1951 年晚宴真相,竟然是海龜湯?!圖/americanoceans

1951 年晚宴真相,竟然是海龜湯?!圖/americanoceans

文學史上用味覺帶出情節,最知名的案例之一是普魯斯特的小說《追憶似水年華》開頭,由瑪德蓮的味道切入,接著進入意識的海洋游泳。扎拉謝維奇的文章開頭,也從品嚐岩石的味道切入,自由切換不同的題材。

地質學家為什麼要舔石頭?《舌頭、石頭,迸出新滋味?科學家為什麼要舔石頭?——2023 搞笑諾貝爾獎》一文有精簡介紹。最主要的理由是,缺乏現代儀器之際,舌頭可謂方便的化學感應器,能提供有用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即使有了現代儀器,舌頭還是很方便的工具。

處於意識流科學史中,扎拉謝維奇的文章從舌頭感應器,十分合理地切換到一場宴會。那場 1951 年的晚宴中,據說提供猛獁象肉製作的餐點。

這場晚宴由美國的「探險俱樂部(The Explorers Club)」舉行,主辦方宣稱當天有道菜,來自已經滅絕的動物大地懶(Megatherium)。但是幾天後有報紙披露,宴會中的奇珍異獸不是大地懶,而是來自阿留申群島,25 萬年久遠的猛獁象!

1951 年保存至今的晚餐。圖/取自 參考資料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奇妙的是,當天的餐點竟然有少量樣本被保留至今。當時沒有參加的豪威斯(Paul Griswold Howes)寫信要到一份樣本,一直保存到他去世為止。後來樣本輾轉來到耶魯大學的皮博迪自然史博物館(Yale Peabody Museum)。

那一餐到底是大地懶,還是猛獁象呢?2014 年,耶魯大學的研究生葛拉斯(Jessica Glass)等人成功由樣本中取得 DNA,結果在 2016 年發表。比對之下相當明顯,答案是綠蠵龜。

現今綠蠵龜是保育類動物,合法的狀況下沒有機會吃到。然而 1951 年那個時候,綠蠵龜尚未面臨滅團威脅,仍然是普遍的食材。

區區綠蠵龜製成的海龜湯,當然無法彰顯晚宴的尊絕不凡。不過俱樂部宣稱的大地懶,怎麼又會變成猛獁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可疑的是當天在場的俱樂部成員尼可斯(Herbert Bishop Nichols),他也是基督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的科學編輯。可考的記錄中,他第一個對外提出相關描述,後來被視為吃猛獁象的證據。

海龜湯的幾位相關人猿。(A) 據說將食材從北極帶回的極區探險家 Father Bernard Rosecrans Hubbard。(B) 極區探險家 George Francis Kosco。(C) 晚宴主辦人 Wendell Phillips Dodge。(D) 保存樣本的 Paul Griswold Howes。圖/取自 參考資料3

如果真的是那道菜的材料,那麼狀況就是:俱樂部用綠蠵龜做菜,宣稱是大地懶,報紙以訛傳訛寫成猛獁象。

「吃猛獁象」之類的傳聞,雖然不是嚴謹的科學,卻因為有噱頭而容易引人注目。作為沒多少負面影響的玩笑,也沒有人想要特別澄清。使得這類事件的真相,往往不了了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沒有特別獲得搞笑諾貝爾獎關注,對於這道海龜湯的追根究底,倒是相當符合搞笑諾貝爾獎的精神。

海龜湯以後,扎拉謝維奇的文章意識又跳躍到另一種已經滅團的生物:貨幣蟲(Nummulites)。許多古生物,當初也是其他古生物的食物。儘管擁有堅硬的外殼保護,貨幣蟲這種生物依然有機會成為美食。

1912 年的時候,英國古生物學家庫克派崔克(Randolph Kirkpatrick)提出一個觀點:地球有一段時間存在非常大量的貨幣蟲,後來它們變成稱為「貨幣球(Nummulosphere)」的地層,是地殼岩石的源頭。

看起來很搞笑,可是庫克派崔克是認真的。所以他即使生在現代,應該也沒有獲得搞笑諾貝爾獎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 年搞笑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影片(化學與地質獎從 10:18 開始):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The 33rd First Annual Ig Nobel Prizes
  2. Eating fossils
  3. Was Frozen Mammoth or Giant Ground Sloth Served for Dinner at The Explorers Club?
  4. Mammoth meat was never served at 1950s New York dinner, says researcher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9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