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線上分享、線下製造的「數位自造」時代:來自製仿生獸和自己的聲紋首飾吧

活躍星系核_96
・2018/04/10 ・5028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 作者/曾靖越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助理教授,熱愛閱讀、電影、跑步與科技藝術。每天不喝咖啡就無法將大腦開機,期許自己的文字能對社會產生些許功能性。

數位時代,製造仿生獸只需要搜尋關鍵字

荷蘭藝術家泰奧.揚森(Theo Jansen)製作的仿生獸(Strandbeest),多次來臺展出,它那奇妙的結構與不可思議的運作模式,總是能在展場吸引大家駐足欣賞。但是如果自己有強烈的慾望想要擁有一臺(隻?)仿生獸,那該怎辦?作者的官方網站就有販售模型的引導頁面,這個可動的自組模型似乎和「大人的科學」所附贈的是一樣的。

可是數位時代,或說自造時代,光買個模型回來自己組合,好像對愛好自找麻煩的人,實在挑戰性甚低。幸好,知名 DIY 網站教學 Instructables,總是提供了各種解決之道。只要登上網站搜尋關鍵字「Strandbeest」,將發現數量多到可以做到手軟的各種教學;這些教學都是世界各地的創作同好,將自己的創意付諸實現之後,把心得整理後進行分享、發布平台。

Maker 文化風起:製造知識分享+數位機工具

隨著「數位製造機工具的普及」(諸如 3D列印機、雷射切割機、CNC三軸雕刻機等等),以及「製造知識的交換與分享」,讓個人製造的文化在當代大行其道1。人類在深層內心中對於親身實踐的渴望,我們可以從被譽為自造者領袖,也是美國首間自造者空間 TechShop 創辦人之一的馬克.哈奇(Mark Hatch),所提出一段自造者運動宣言2中深刻體會:

「製造」是我們之所以為「人類」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們必須經由製造、創造、表達,才能感受到完整。製造實體物品是獨特的,我們產出的物品就像是自己的一部分,彷彿能體現出我們內在靈魂的某一區塊。

Photo Credit: AaltoFablab via https://www.flickr.com/photos/aaltofablab/

前面小節提到的「製造知識的交換與分享」、「數位機工具的普及」,是讓創客(Maker)文化迅速流行的關鍵,若再深究這兩個元素的相同之處,那就是「數位化」讓製作資訊的傳遞與分享,更為快速與簡易。再進一步思考,創客運動是透過數位化及社群分享的力量,將數位檔案(虛擬),於機工具進行實體輸出(現實),因此,數位製造的機工具可以看作打破虛擬與現實的關鍵,這是一種「位元」與「原子」互為表裡,雙向交流的一種體現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自造新風貌:混合在線與離線

這裡我們再回頭來談談仿生獸,來印證上面講的一些概念:若我想打造一隻自己的仿生獸,可以先 Google 廣大網友的製作心得,像是「打造仿生獸的六個常見問題4,去習得一些製作的脈絡與心得,也可透過了解別人失敗的經驗,並進而避免問題重複發生。當我充滿信心,又找到雷切機或 3D列印機可以使用後,便想要用數位工具自己製造零件出來。這個步驟需要將零件數位化,並運用機器製造出來,許多 Maker 會選擇前面提到的 Instructables 等網站,搜尋看看有沒有相關案例,並下載原始檔案,依喜好自行修正或直接輸出使用。

STRANDBEEST INSPIRED 3D PRINTABLE WALKING MACHINE, By danowall1, 摘自:http://www.instructables.com/id/Strandbeest-Inspired-3D-Printable-Walking-Machine/

這裡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

即便我自己沒有真實具備工匠的手藝與技能,但我卻能透過網路分享平台,得知世界上某個角落創作者的自身心路歷程,並透過使用他的數位檔案,如實複製與實現真實的物件。

深度數位化的今日的社會,我們早已習慣於數位檔案無限複製與分享的生活型態,若再加上 3D列印機等數位機工具的出現,我們將發現「原子的作用越來越像位元」,原子儼然已經成為了新位元,換句話說,而數位檔案可以編修與輸出型態,間接讓電腦程式以處理位元的方式處理原子,促成了「混搭」(remix)文化5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數位檔案編修的混搭文化,讓線上的創客社群成為製造參與、消費與產製的新空間形態,社群中的個體在創造屬於自己的作品外,還能在平台中交換知識與資源,使當代的創新設計與製造實踐,已逐漸呈現一種「混合在線與離線製造」的新風貌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將聲紋轉化為首飾

於此,我們再來談談一個創作型態:Soundwave Jewellery,這是家由加拿大的金工創作者 Danielle Crampsie 所創建的公司。提供服務,將顧客的聲波視覺化、轉刻在各種首飾之上,形塑一種個人化的穿戴式配件。

Soundwave Jewellery 的作品非常特別,除了美觀之外,顧客對於首飾上的紋路(也就是聲波)會產生高度認同感,因為這些圖形不是別的,是自己或可能是與自己關係密切的人(事、物)所說的話(或發出的聲音)。Soundwave Jewellery 提供給顧客一個非常寶貴的價值,這種價值是如同旅人與紀念品,是以保存回憶,而提高物件的珍貴度所產生的,這種物件與回憶的微妙連結,使人與物件,人與回憶的關係長久持續7

Soundwave Jewelry作品,摘自soundwavejewellery.com

Soundwave Jewellery 的工藝品表現精緻,若自己也想擁有,但買不下去,可以買一塊 3mm 至 5mm 的壓克力板,找一台筆電、一台雷射切割機來試看看接下來的步驟:

  1. 將聲音數位化
    我們所看到聲音的波形,是一種將無形化為有形的視覺表現;若要將創作的本體:「聲音」,進行型態的捕捉,在今日非常容易執行,只要運用手邊的行動電話,以各種錄製聲音的App進行錄音即可。這種類型的App往往都可以儲存wav, mp3等格式之音訊檔案,聲音錄製好之後,可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將聲音檔案從手機傳到電腦(雲端硬碟、藍芽、儲存卡等等均可)。
摘自作者SAMSUNG S7行動電話內建之錄音App截圖
  1. 將聲音數位檔視覺化
    前一個步驟所得到的數位聲音檔,並非視覺化的聲音波形圖,因此,若要進行聲波形態的編輯與輸出,則要將其視覺化。在網路上搜尋了許多方法後,可發現由設計師 MishaHeesakkers 所開發的線上服務:Waveformer ,是最理想的方案。Waveformer是一個可提供使用者上傳聲音檔案(諸如mp3與wav檔均可上傳),並將其聲音波形轉為向量檔案(svg格式)的網站,下載之後的向量檔案將可供繪圖軟體進行編輯。
Waveformer網站截圖,摘自https://www.misha.studio/waveformer/
  1. 檔案編修與運用數位自造機工具輸出實體
    下載後的 svg 檔案可以透過向量圖行編輯軟體(像是Adobe Illustrator)進行編輯,修改成為自己喜愛的個人特色聲波圖後,就可以運用雷射切割機進行輸出。
雷射切割完成之壓克力吊牌,作者拍攝

用類比型態詮釋數位非線性剪輯特性

日本產品設計師與電子藝術家 Yuri Suzuki,擅長運用不同媒材探討聲音與人的關係。Yuri Suzuki 跟許多人一樣,在數位洪流中對類比時代聲音形式的消逝感到困惑,因此,他透過作品 The Physical Value of Sound ,針對數位時代中「聲音的型態」進行提問8。The Physical Value of Sound 運用黑膠唱片與唱機的重新衍繹,像是拆解黑膠唱盤軌道重新連接,或是多個唱臂同時讀取不同音軌且同時播放,都是一種用類比型態詮釋非線性剪輯的一種方式,讓類比音樂模式也能有數位化的編輯特性,十分有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環境情報學部教授田中浩也,曾提到的數位製造中的概念循環:在進行數位製造的過程當中,「物品」(Prototype),「事件(或故事)」(Story),「體驗」(Experience)三個內涵元素彼此會進行循環,而這樣的過程當中,建構了 FabLab(Fabrication Laboratory)運作的主要概念。

此圖原出自FabLife:衍生自數位製造的「製作技術的未來」(FabLife:デジタルファブリケーションから生まれる「つくりかたの未来」,作者:田中浩也 ,譯者:許郁文,出版社:馥林文化)一書,其中Experience原譯為「詞彙」,作者閱讀前後文,認為修正Experience譯為「體驗」較佳。

換句話說,這呼應到了本文最前面所談及的自造者的創作型態:數位自造概念起始於製造者有了需求與想像,接著便開始動手進行製造(將意念轉為位元,將位元(資訊)轉化為原子(物質)),最後,將成品進行公開交流討論與分享。如此一來,新的成品將不斷被製造出來(透過成品與數位檔案的再次分享),而成品的使用又產生經驗,而這種經驗在使用、分享甚至進化改良的過程中,又形成故事,如此一來,整個數位自造的過程便如同循環一樣,一直反覆下去9

藝術家動手將思想與創意,無中生有地產出實體作品,其實也是一種古老的創客。當代的許多新媒體藝術家,亦早已運用數位機工具進行創作,臺灣年度自造者盛會 Maker Faire Taipei,去年(2017年)甚至首次出現以「創客藝術」為主題的展覽特區,綻放出自造運動的當代新美學。

數位時代,創作者的意念已可透過技術的標準化,無縫傳達給他人,這種虛實整合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模式,讓創作者的「製造者身份」被概念化為一種數位媒介下的製造實踐主義(maktivism)、DIY公民10。總體而言,數位時代中,由於技術的標準化,創作的概念形變為線上技術服務、電子原始檔案、多媒體教學文件、並於線上群組進行分享(如下圖),這都已是當代的一種創作生態,這是一種不斷運用「眾人的智慧」的共生形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創客創作的分享型態,摘自:曾靖越.(2017)。位元與原子-創作概念在自造時代的形態轉換。2017「創新、設計、經營」國際研討會暨亞洲基礎造形論壇,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桃園。

註:本文結構與內容延伸自 – 曾靖越(2017)。 位元與原子-創作概念在自造時代的形態轉換。2017「創新、設計、經營」國際研討會暨亞洲基礎造形論壇,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桃園。

  1. 田中浩也(2013)。 FabLife : 衍生自數位製造的「製作技術的未來」 (許郁文, Trans.) 衍生自數位製造的製作技術的未來 (初版. ed., pp. 20-21). 臺北市: 臺北市 : 泰電電業。
  2. Hatch, M. (2015). 全世界在瘋什麼自造者運動? 解放創新思維,動手打造未來新世界 (張嚴心, Trans.) ( 21): 臉譜出版;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
  3. 田中浩也. (2013). FabLife : 衍生自數位製造的「製作技術的未來」 (許郁文, Trans.) 衍生自數位製造的製作技術的未來 (初版. ed., pp. 16). 臺北市: 臺北市 : 泰電電業.
  4. 原文作者: Jeremy S Cook, 6 Common Problems to Avoid When Building a Strandbeest, 譯: 劉允中, 摘自:
  5. Anderson, C. (2013). 自造者時代 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連育德, Trans.) ( 107-110): 天下遠見出版公司.
  6. 邱誌勇(2016). 實體與虛擬的並置參與:當代自造者運動的社群集結與想像. 考古人類學刊(85), 83-107. doi:6152/jaa.2016.12.0004
  7. 賴彥均(2007). 紀念品:旅遊回憶的保存與觸發. (碩士論文), 國立交通大學, 新竹市.
  8. 該作品創作理念請見:
  9. 田中浩也(2013)。FabLife : 衍生自數位製造的「製作技術的未來」 (許郁文, Trans.) 衍生自數位製造的製作技術的未來 (初版. ed., pp. 60)。 臺北市: 泰電電業。
  10. 邱誌勇(2016-07-26)。創客運動 實踐科技空間的虛擬性.

本文轉自 nmlab《如何運用大眾的智慧打造仿生獸與聲紋吊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嗶——超速了!什麼?聲音竟然有「速限」
linjunJR_96
・2020/11/11 ・186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65 ・九年級

光速是宇宙的終極速限,任何的物質運動和資訊傳遞都不准超速。不過最近有人做出了最新預測,除了一般物質外,聲音的傳遞速度竟然也有最大上限?

不管是光(電磁波)還是聲音,都是以波動的形式傳播。值得注意的是,波速只會跟系統本身性質(例如:介質不同)有關,一般的繩波或是水面波同樣也是如此,不論震動得多用力或多快,都不會讓波跑的更快或更慢。

我們可以把聲波的傳遞想像成下圖中的彈簧。既然彈簧波的速度可以用彈性係數和彈簧質量來表示,同樣的,聲速應該也可以用某些性質來描述。

可以把聲波的傳遞想像成圖中的彈簧。圖/Shyam Srinivasan

先從聲音的性質說起

聲音在不同材料中傳遞的差異,可以用體積模數(Bulk Modulus,簡寫 B )來表示。體積模數代表物體在面對外部壓力時,會做出多少體積上的改變。數學上可以寫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等號左邊是施加的壓力,右邊是體積模數 B 乘上體積變化量占總體積的比率,負號只是習慣,這代表相同壓力下,B 值越大物體越不容易壓縮,和彈簧的 F=-kx 類似。我們知道越「硬」的彈簧反應越快,可以更快地傳遞波動;同樣地,比起在空氣中傳遞,聲速在較難壓縮的液體和固體中會比較快。因此不難看出,B 會與聲速扯上關係,而且 B 值越大聲速越快。

聲波在固體傳播的速度比在空氣中快。圖/giphy

一般來說,聲速可以寫成:

分子就是上面提到的體積模數 B,而分母的材料密度則表示介質越稀疏,聲速越快。國中學過的聲速與溫度成正比便是這個道理,當溫度變高時,空氣體積膨脹,密度變小,因此聲速傳遞更快。

為什麼聲速有上下限?

不過公式中的 B 和材料密度都是需要透過實驗獲得的材料參數,因此很難看出聲速會有什麼上下限。如果要再往前一步,就必須進入微觀的原子尺度。想像兩個同極相斥的磁鐵,彼此互相靠近時,斥力會逐漸變大;這是因為隨著兩個相斥磁鐵逐漸靠近,抵抗靠近的磁力位能會逐漸增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兩個同極磁鐵互相靠近,因抵抗靠近的磁力位能增加,斥力會逐漸變大。圖/giphy

同樣地,當原子間的鍵結能量增加,將兩顆原子拉伸或壓縮的難度會隨之上升,物體也就越不容易被壓縮。也就是說,體積模數 B 正比於單位體積內原子間的鍵結能量,巧合的是,材料密度也能寫成單位體積內的原子質量,於是我們可以將聲速寫成:

一般固態物質中,鍵結能量可由古早的波耳氫原子模型導出,大約是 α2c2me / 2(原子質量),α 是一大串常用的物理常數,c 是光速,me 是電子質量。於是我們在原子尺度的物理圖像中,得到了聲速的新公式:

公式中的英文字母都是常數,唯一重要的是原子質量,原子質量越小的聲速便越快。依照理論,聲速最快的會是原子量=1 的固態氫原子,聲速為 36100m/s 。

聽起來很厲害,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

針對一系列不同原子量的固態元素,我們可以看看他們的聲速是否的確符合預期。不過因為 B 的實際值和鍵結種類,晶格結構等複雜因素有關,因此並不會完全落在理論線上,不過整體的趨勢十分吻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固態元素中聲速對原子量的對數圖。斜直線為斜率 -0.5 的理論預測,虛線為擬合直線。紅點為原子量=1時的聲速上限。圖/Science advance

有趣的是,如果我們將新的聲速公式移項一下,會發現聲速上限對光速的比率,可以用簡單的物理常數來表示,這點是前人使料未及的。這結果或許不像光速這麼絕對,不過仍然是一次很漂亮的科學推理,也為固態物理的理論與實驗提供了嶄新的發展題材。

參考資料

  1. Trachenko, K., Monserrat, B., Pickard, C. J., & Brazhkin, V. V. (2020). Speed of sound from fundamental physical constants. arXiv preprint arXiv:2004.0481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linjunJR_96
33 篇文章 ・ 905 位粉絲
清大理工男。不喜歡算數學。喜歡電影、龐克、和翻譯小說。不知道該把科普當興趣還是專長,但總之先做再說。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想成為狩獵高手?學學狐狸來利用磁場吧!──《變身野獸》
PanSci_96
・2017/08/26 ・274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58 ・五年級

  • 【科科愛看書】天天都覺得心好累、人生好難?那就讓我們放棄當人,跟著搞笑諾貝爾生物獎得主一起《變身野獸》吧!作者為了對動物的日常生活感同身受,不惜親身迎接各種挑戰,吃貓罐頭、用牙齒捕魚、隨地排泄(?)如果你想擁有「不當人的勇氣」,絕不可錯過這份獨一無二的動物生活札記!

打獵也要很科學,用基本三角征服田鼠

時光旅行不只存在詩歌裡,狐狸會利用時光旅行狩獵。如果田鼠從狐狸身體中線任一側的不同角度發出吱吱聲,聲波抵達耳膜的時間點和強度就會有所差異。

一點基本三角學、豐富的經驗加上超多次撲空,狐狸的大腦就會一點一滴慢慢修正。雖然難度比較高(演化已經利用純音[pure-toned]獵物的物種表明這一點),但是狐狸也能找出連續純音的低吟來源:聲波的不同部位會在特定時間點撞進左右耳,如果波鋒震動右耳,波谷就會震動左耳,只要利用中間的差異就能找出聲音來源。

不過這個方法並非萬能。如果狐狸的頭靜止不動,聲波的定位就會從一個點變成美麗的曲面,從聲波來源一路延展到狐狸的頭部。狐狸沒辦法不斷跳躍,試圖從平面上無限個點找出獵物的位置。所以牠們換成兩種更聰明的方法。

狐狸利用聲波定位獵物的位置。圖/Holyrood Magazin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掌握地球磁場,完美出擊不是問題

首先,狐狸會先動動頭或是耳朵。聲音來源和狐狸之間的曲面會變動,但是來源本身是靜止的。只要比對前後兩種曲面,狐狸就可以縮小可能範圍。轉幾次耳朵、搖幾回頭,狐狸就有足夠自信跳出那一步。不過,牠們還有另一種驚人的細微修正法。

為了了解這個方法有多驚人,建議你先去附近最髒亂的公園觀察正在排便的狗。如果天氣晴朗,牠們喜歡把身體對準南北向排便,那時候地球的磁場很穩定。但是磁場並不總是平靜的:當熔岩核心翻攪,地球表面就會捲起暴風和颮風。不過,只要牛鬼蛇神不作亂,狗的腸胃就會緊緊拴在世界的中心。

目前還不知道狐狸是否也受地球磁場影響,但是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狐狸絕對有順著地球磁場運轉。牠們很常向著東北方朝小型哺乳類撲去,而且這種方向的成功率更高。東北向攻擊的成功機率是 73%,西南向(跟東北向差 180°)是 60%,其他方向則只有 18%。

這種行為(目前僅知狐狸有此行為)是利用磁場計算攻擊距離,而不是位置或方向。距離比起其他兩者重要。狐狸的棲息地有各種因素會干擾距離計算。例如氣溫和濕度會改變聲波的速度,使得三角學計算出現誤差。聲波也會在草莖之間迂迴蛇行,在枝枒之間彈跳,一會兒巧妙鑽地,一會兒乘風嬉戲。田鼠常走的路徑幾乎長不出青草,沒有窸窣聲替狐狸通風報信。就算有草,徐風也會替田鼠遮掩行蹤。如果距離掌握不佳,狐狸可能再無機會重振旗鼓,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球磁場影響了狐狸的狩獵行為。圖/phys.org

所以狐狸習慣對著磁場的固定角度(偏離北邊 20° 最佳)跳躍,牠們很熟悉這個角度發出的聲音。磁力線和聲線交會之處,獵物就在那裡。還記得英國空軍精準投下彈跳炸彈,轟炸德國魯爾水壩(Ruhr dams)的事嗎?當兩道聚光燈在水面交會,飛行員就曉得他們來到正確的距離,是時候該按下投放鈕。狐狸的狩獵也是同樣道理,只不過牠們的聚光燈是聲波和磁場,炸藥則是爆發的延伸腿筋以及其他約一百條充滿血液、淋巴和飢餓的肌肉纖維。

用磁場跟地球來場親密接觸吧!

真實感受到地球方位是什麼感覺?我也會向狐狸一樣轉頭試圖對準聲音來源,但是假如能靠體液判斷西北方位呢?那表示我的每一步從此都有憑有據,我將和世界萬物建立起緊密聯繫。以前我只是挑個地點製造各種髒亂,如今我將是真正的地球居民。

有一次,我在酒吧聽到幾位老婦抱怨世道衰微。當然,問題都出在年輕人身上,現在的年輕人跟以前不同了。換個有趣的角度,別把她們想成閒閒沒事做、淫蕩、不懂尊敬或爛醉的低下階層老嫗(就算是實情),她們只是對地球磁場過於敏感罷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妳知道嗎,那些傢伙說教會什麼的全都沿著磁力線連成一條,一路連到古老山丘之類的。」

「不會吧!」

「是真的。妳聽我說,他們說全國到處都是磁力的線,古代人知道這回事,所以把房子都蓋在線上。」

「才怪!」

「是真的啦,說不定我現在就坐在線上呢。屁股好像有點麻麻的。」

對話就這樣繼續下去:屁股麻、胸部麻,那條難看的長褲也跟著帶電了;從貝尼多爾姆(Benidorm)買來的二手壁爐找人看過風水了。老婦徹夜咯咯笑,我則點了一瓶原本以為不需要的啤酒試圖麻痺自己,埋首於《綠斗篷》(Greenmantle)中。

被老婦嫌棄的孫子說得對。隨便找一隻狐狸、叢林居民、正在半蹲撇條的狗,或是現代文明之前的任一人,他們都會點頭稱是。除了埋葬和直接踩進土裡之外,是磁力讓人類定錨在地球上。我們是吸在冰箱上的字母磁鐵,要拼出有條理的單字,唯一方法就是待在原地不動。如果像晚期舊石器時代那樣不帶磁性,人類就會盲目失根,不曉得身在何處,無法與土地親密相處,更不明白自己是誰,又為何出現在這裡。

是磁力讓人類定錨在地球上。圖/Public Domain, wikimedia commons

至少在滴到啤酒的筆記本上,我如此自以為是又幼稚地寫下這段話。我的磁力並不比老婦強。我的祖先和老婦的祖先,都在幾千年前砍斷自己的雙腿,挖出雙眼。但至少我很清楚,失去雙腿雙眼的人類確實弱化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許是我誇大其詞。狐狸對準磁北極二十度出擊,其實只是像乒乓球選手轉動手腕,以求擊出角度最大的上旋球。但無論如何,這個角度絕對是刻意對準的。於是斟酌之後,我認為自己並沒有誇大,因為世界級乒乓球選手和球桌的關係是如此奧妙。對我來說,那張球桌僅僅是一塊木材;對選手而言,那是展現奇蹟的舞台,也是繡出絕無僅有美景的刺繡架,這一切都是因為選手和球桌建立起關係。

所以說,沒有磁力的我,只能把這世界看成幾片木材,而不是國際桌球錦標賽的專用球桌。反觀狐狸,可是不分晝夜打著乒乓呢。


 

 

 

 

本文摘自《變身野獸:不當人類的生存練習》行人文化驗室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