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當你我該知道的科學知識,一輩子學不完時——《新生活判讀力》推薦序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8/02/16 ・175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9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朱家安 / 沃草公民學院主編、哲學雞蛋糕腦板

台灣社會就跟所有其他社會一樣奇怪,人們一邊看各種不重要的聳動新聞,一邊抱怨這個社會的人都只會看不重要的聳動新聞。民主社會的政治效率,仰賴人們從傳播系統吸收的資訊質量,傳播系統的健康程度是大且複雜的議題,但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明確的小領域來談。

例如說,在某意義上,聳動新聞不見得不重要,試著想像:如果你因為某個聳動新聞而錯誤地相信只有昂貴的「靈能水」才能治療自己的敏感皮膚炎,或者錯誤地相信必須加入某個沒見過的宗教靈修活動來改運,這些錯誤的判斷,小則讓你損失幾千塊,大則可能賠上人生。

如果大家都具備足夠的科學知識,能判讀資訊中的「科學說法」,揪出可能的問題,那麼我們或許就比較不用擔心上面這些情況了。

不過很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timetrax23@Flickr

美國曾經在一九八零年代實施「給所有美國人的科學」(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計畫,召集各領域的科學專家,列出這些領域的基本知識。美國人的想法很明確:在教育體系裡把這些知識灌給美國人,就可以提升美國人的科學素養,減少錯誤判斷。不過他們很快發現這根本不成:專家們列出來的內容,很快就超過一個人(甚至一個專家)一輩子能學會的份量。而且,你可以想像,這個計畫若持續下去,隨著科學進展累積的新知識,份量還會繼續增加!

我們需要科學知識,但我們不可能真的學會所有我們需要的科學知識。我們該怎麼辦?日本科學哲學家戶田山和久認為,以美國為前車之鑑,要培養科學素養,我們不該把主力放在積累一般人的科學知識,而是要退後一步,培養一般人「科學思考」的能力。[1]戶田山河久的「科學思考」是指掌握一組「關於科學的概念」並且學會能夠操作這些概念來做出判斷的能力。

舉些簡單的例子:能夠知道「理論」和「事實」的區分;了解什麼是「對照組」、能說出為什麼做實驗需要「對造組」;知道「歸納」和「演繹」兩種推論方式的差別和應用範圍…等等。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戶田山和久認為,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偵測」出科學說法裡的各種不對勁,並且充分運用現在這個時代的傳播資源和資訊設備,來讓自己逼近真相。

我們不可能事先替所有人準備好一輩子會用到的科學知識,面對此事實,戶田山和久推薦了一個科學思考取徑的解決方案,你可以把《新生活判讀力》理解成這個解決方案底下的「科學新聞特化教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hobvias sudoneighm@flickr

新生活判讀力》討論十二個有爭議的科學新聞,你沒辦法靠這十二個議題獲得多少科學知識,但藉由「解剖員」對新聞內容的查證和分析,你可以知道有科學素養的人是如何發現疑點、檢查推論,並且尋找資源來幫助自己做判斷。

在2008年,英國哲學家巴吉尼(Julian Baggini)出版了一本有趣的書《The Duck that Won the Lottery》[2],在書裡,他列舉了一百個公開發言,用哲學和批判思考技巧一一指出其錯謬之處。巴吉尼這樣做,當然不(只)是為了數落包含前英國首相布萊爾、前法國總統席哈克、樞機主教墨菲歐康納在內的一百個公眾人物,而是為了藉由分析和檢討這些公開的思辨錯謬,來讓大家意識到人類才智的脆弱之處,並在未來得以避免重蹈覆徹。

新生活判讀力》就像是科學版的《The Duck that Won the Lottery》,科學新聞解剖室讓你看到那些實際的科學新聞可以如何犯錯,而類似的錯誤可以如何偵測和修正。這兩本書得以出版,顯示我們的生活環境依然充斥著沒道理的說法和種種科學誤解、迷思。巴吉尼和科學新聞解剖室不惜得罪一卡車人,也要抵禦這些錯誤。

不讓他們的努力白費的方式,就是繼續閱讀像你手上這樣的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1] 戶田山和久 2017 《「科學的思考」九堂課》游擊文化。
  • [2] 這本書的中文版《鴨子中了大樂透》在2010年由麥田出版。

本文為《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推薦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伺服器過熱危機!液冷與 3D VC 技術如何拯救高效運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1 ・31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高柏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我們談論能擊敗輝達(NVIDIA)、Google、微軟,甚至是 Meta 的存在,究竟是什麼?答案或許並非更強大的 AI,也不是更高速的晶片,而是你看不見、卻能瞬間讓伺服器崩潰的「熱」。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搭載 Blackwell 晶片的輝達伺服器接連遭遇過熱危機,傳聞 Meta、Google、微軟的訂單也因此受到影響。儘管輝達已經透過調整機櫃設計來解決問題,但這場「科技 vs. 熱」的對決,才剛剛開始。 

不僅僅是輝達,微軟甚至嘗試將伺服器完全埋入海水中,希望藉由洋流降溫;而更激進的做法,則是直接將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來一場「浸沒式冷卻」的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安全嗎?從大型數據中心到你手上的手機,散熱已經成為科技業最棘手的難題。本文將帶各位跟著全球散熱專家 高柏科技,一同看看如何用科學破解這場高溫危機!

運算=發熱?為何電腦必然會發熱?

為什麼電腦在運算時溫度會升高呢? 圖/unsplash

這並非新問題,1961年物理學家蘭道爾在任職於IBM時,就提出了「蘭道爾原理」(Landauer Principle),他根據熱力學提出,當進行計算或訊息處理時,即便是理論上最有效率的電腦,還是會產生某些形式的能量損耗。因為在計算時只要有訊息流失,系統的熵就會上升,而隨著熵的增加,也會產生熱能。

換句話說,當計算是不可逆的時候,就像產品無法回收再利用,而是進到垃圾場燒掉一樣,會產生許多廢熱。

要解決問題,得用科學方法。在一個系統中,我們通常以「熱設計功耗」(TDP,Thermal Design Power)來衡量電子元件在正常運行條件下產生的熱量。一般來說,TDP 指的是一個處理器或晶片運作時可能會產生的最大熱量,通常以瓦特(W)為單位。也就是說,TDP 應該作為這個系統散熱的最低標準。每個廠商都會公布自家產品的 TDP,例如AMD的CPU 9950X,TDP是170W,GeForce RTX 5090則高達575W,伺服器用的晶片,則可能動輒千瓦以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散熱不僅是AI伺服器的問題,電動車、儲能設備、甚至低軌衛星,都需要高效散熱技術,這正是高柏科技的專長。

「導熱介面材料(TIM)」:提升散熱效率的關鍵角色

在電腦世界裡,散熱的關鍵就是把熱量「交給」導熱效率高的材料,而這個角色通常是金屬散熱片。但散熱並不是簡單地把金屬片貼在晶片上就能搞定。

現實中,晶片表面和散熱片之間並不會完美貼合,表面多少會有細微間隙,而這些縫隙如果藏了空氣,就會變成「隔熱層」,阻礙熱傳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關鍵材料,導熱介面材料(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它的任務就是填補這些縫隙,讓熱可以更加順暢傳遞出去。可以把TIM想像成散熱高速公路的「匝道」,即使主線有再多車道,如果匝道堵住了,車流還是無法順利進入高速公路。同樣地,如果 TIM 的導熱效果不好,熱量就會卡在晶片與散熱片之間,導致散熱效率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要怎麼提升 TIM 的效能呢?很直覺的做法是增加導熱金屬粉的比例。目前最常見且穩定的選擇是氧化鋅或氧化鋁,若要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則有氮化鋁、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等更高級的選項。

典型的 TIM 是由兩個成分組成:高導熱粉末(如金屬或陶瓷粉末)與聚合物基質。大部分散熱膏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盡可能地貼合表面、填補縫隙。但也因為太「軟」了,受熱受力後容易向外「溢流」。或是造成基質和熱源過分接觸,高分子在高溫下發生熱裂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導熱膏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裂或表面變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柏科技推出了凝膠狀的「導熱凝膠」,說是凝膠,但感覺起來更像黏土。保留了可塑性、但更有彈性、更像固體。因此不容易被擠壓成超薄,比較不會熱裂解、壽命也比較長。

OK,到這裡,「匝道」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條散熱高速公路該怎麼設計?你會選擇氣冷、水冷,還是更先進的浸沒式散熱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液冷與 3D VC 散熱技術:未來高效散熱方案解析

除了風扇之外,目前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電腦快速散熱呢?圖/unsplash

傳統的散熱方式是透過風扇帶動空氣經過散熱片來移除熱量,也就是所謂的「氣冷」。但單純的氣冷已經達到散熱效率的極限,因此現在的散熱技術有兩大發展方向。

其中一個方向是液冷,熱量在經過 TIM 後進入水冷頭,水冷頭內的不斷流動的液體能迅速帶走熱量。這種散熱方式效率好,且增加的體積不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萬一元件損壞,可能會因為漏液而損害其他元件,且系統的成本較高。如果你對成本有顧慮,可以考慮另一種方案,「3D VC」。

3D VC 的原理很像是氣冷加液冷的結合。3D VC 顧名思義,就是把均溫板層層疊起來,變成3D結構。雖然均溫板長得也像是一塊金屬板,原理其實跟散熱片不太一樣。如果看英文原文的「Vapor Chamber」,直接翻譯是「蒸氣腔室」。

在均溫板中,會放入容易汽化的工作流體,當流體在熱源處吸收熱量後就會汽化,當熱量被帶走,汽化的流體會被冷卻成液體並回流。這種利用液體、氣體兩種不同狀態進行熱交換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導熱速度甚至比金屬的熱傳導還要更快、熱量的分配也更均勻,不會有熱都聚集在入口(熱源處)的情況,能更有效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個 3DVC 的設計,是包含垂直的熱導管和水平均溫板的 3D 結構。熱導管和均溫板都是採用氣、液兩向轉換的方式傳遞熱量。導熱管是電梯,能快速把散熱工作帶到每一層。均溫板再接手將所有熱量消化掉。最後當空氣通過 3DVC,就能用最高的效率帶走熱量。3DVC 跟水冷最大的差異是,工作流體移動的過程經過設計,因此不用插電,成本僅有水冷的十分之一。但相對的,因為是被動式散熱,其散熱模組的體積相對水冷會更大。

從 TIM 到 3D VC,高柏科技一直致力於不斷創新,並多次獲得國際專利。為了進一步提升 3D VC 的散熱效率並縮小模組體積,高柏科技開發了6項專利技術,涵蓋系統設計、材料改良及結構技術等方面。經過設計強化後,均溫板不僅保有高導熱性,還增強了結構強度,顯著提升均溫速度及耐用性。

隨著散熱技術不斷進步,有人提出將整個晶片組或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的「浸沒式冷卻」技術,將主機板和零件完全泡在不導電的特殊液體中,許多冷卻液會選擇沸點較低的物質,因此就像均溫板一樣,可以透過汽化來吸收掉大量的熱,形成泡泡向上浮,達到快速散熱的效果。

然而,因為水會導電,因此替代方案之一是氟化物。雖然效率差了一些,但至少可以用。然而氟化物的生產或廢棄時,很容易產生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PFAS,這是一種永久污染物,會對環境產生長時間影響。目前各家廠商都還在試驗新的冷卻液,例如礦物油、其他油品,又或是在既有的液體中添加奈米碳管等特殊材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把整個主機都泡在液體裡面的散熱邏輯也與原本的方式大相逕庭。如何重新設計液體對流的路線、如何讓氣泡可以順利上浮、甚至是研究氣泡的出現會不會影響元件壽命等等,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高柏科技目前已將自家產品提供給各大廠商進行相容性驗證,相信很快就能推出更強大的散熱模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科技部計畫都來不及寫了,為什麼科學家還要投入科學傳播?
活躍星系核_96
・2019/09/19 ・256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2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蔡旻諭、羅尹悅

你曾經跟爸媽解釋你在做什麼科學研究嗎?是不是覺得要講到對方聽懂有點困難?如果你是科學界的專家,要把你的研究成果講得清楚、明白又有趣,難度可比登天。好像摸摸鼻子回去寫科技部計畫還比較實際。

寫完一份新的科技部計畫,頭髮都白了,為什麼還要跟非相同專業領域的人,說明自己的研究內容?這是科學家的責任嗎?

來自德國由利希研究中心 (Jülich Research Center) 神經科學與醫學研究所的 Hans Peter Peters 說了,科學知識為社會帶來便利及創新的科技,同時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議。正因為科學知識如此重要,科學和大眾之間密不可分,也因此建立大眾對科學的信任很。重。要。當社會大眾不相信科學,便認為科學於己無關,不僅民眾不會把科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整個社會也不會支持科學研究進行

科學家都喜歡怎麼講科學?

既然和大眾聊科學這麼重要,那我們來檢查一下,現在的科學家都怎麼把科學知識散播出去。是每個科學家都想要和大眾溝通嗎?科學家又都喜歡用什麼管道和大家聊聊自己的研究?

早在1856年法拉第便在聖誕節舉辦了面向大眾的科普講座。source:Wikim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教授羅尹悅在 2016 年的研究中,訪談科學家偏好使用哪種方式與大眾溝通。這些方式包含:

  1. 透過科學記者與大眾溝通
  2. 自己寫科學知識網站、部落格、或社群媒體
  3. 直接與大眾面對面聊科學
  4. 其他方式
  5. 我對與大眾溝通沒有興趣

德、美、台的科學家偏好使用這些方式與大眾溝通。圖片來源:羅尹悅教授研究論文

從研究結果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德國、美國或台灣的科學家,都最偏好以「面對面」的方式與大眾進行對話

好的科學傳播,應該長甚麼樣子?

除了以「面對面」的方式來聊科學、寫部落格、經營臉書跟 Youtube、或找記者來幫忙,這些都可以把科學家想說的話告訴民眾。不過,到底用什麼方式才能很好地跟大眾聊科學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集《生活大爆炸》用了不一樣的方式跟大眾「聊」科學。source:IMDb

當大家被填滿科學知識,就會「因理解而相愛」?

當前科學知識的傳播模式,學界大致歸類為兩種不同的取向:

  1. 缺失模型 (deficit model)
  2. 公眾參與模型 (public engagement model)

「缺失模型」的主要假設,認為民眾對科學的不信任,是因為「缺乏」科學知識所導致,如果民眾能夠更了解科學,他們就會愛上科學。因此增加大眾的科學知識水平,就能讓大家更相信科學

缺失模型最常遇到的抨擊是「知識傳遞關係的不對等」:公眾在這個模型中被當作對科學知識一無所知,而科學家的角色就像是課堂中的老師,以為我講你乖乖聽就好。此外,這個模型假設民眾對科學,會「因為了解而相愛」,後來也被證明是想太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 80、90 年代,也就是缺失模型盛行的時代,核能電廠的危機、基改食物的出現、狂牛病的失控,讓民眾越來越不相信科學。於是社會與科學之間,是不是因為更多的科學知識而互相了解我們不清楚,但是我們知道他們沒有因此更相愛,不然也不會出現後來的「公眾參與模型」。

大眾和科學家是平等對話的好夥伴

公眾參與模型強調「平等對話」,自然是希望以不同的方式重新取得大眾的信任。理想的公眾參與模型中,公眾不是科學家的學生,而是科學家的夥伴,透過對話與溝通取得共識,同時科學和科技發展也因為民眾的參與,而更有落實的可能。

但是,以上只是理想。

Peters 教授指出,公眾參與模型在實際落實時,仍舊不脫缺失模型的核心:知識傳遞,打著「對話」的名堂,其實只是想要說服民眾接受科技。而他也質疑,不同專業之間(公眾與科學家)如果沒有基本的知識基礎、共同語言,真的能夠產生有效對話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認為,科學傳播的目的,不應侷限在知識傳遞,溝通原本就是民主中的一個環節;而溝通的目的也不應該是「增加信任」,因為這樣傳播的本質就會淪為話術的包裝。信任的建立,在於專業結果的展現。

科學研究給記者寫就好了,幹嘛需要科學家出馬?

多數科學家喜歡以「面對面」的方式與民眾對話,在 Lo (2016) 的調查中排名第二位的方式,則是與記者對話。不過以臺灣的情況,我們也許需要更多想像。

Peters 教授引用英國機構 Wellcome Trust 2018 年的調查結果,比較臺灣、中國、美國和德國,公眾對科學家、政府機構和記者的信任程度。

比較了四個國家,公眾對三種角色的信任程度。圖片來源:羅尹悅教授研究論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研究結果發現,台灣民眾對科學家的信任程度,比中國、美國與德國等國家少一點。而對政府的信任,(除了不能問中國人民這個問題 XD)台灣也比其他國家少一些。而臺灣對記者的信任比起其他國家少非常多。

從三張圖的比較看來,科學家非常受到民眾信任,尤其在台灣,民眾對科學家的信任程度,比對政府及記者的信任程度大得多。雖然 Peters 教授認為,對於具有較深厚的科學記者基礎的德國而言,記者能夠以「超脫科學」的客觀觀點、公眾角度來看科學;但是在台灣人對記者的信任程度相較其他國家低落許多的情形來看,由科學家擔任科學傳播的角色,似乎比其他國家來的更重要了。

誰都不能少之科學家的投入

結論之此,比起科學家,臺灣的記者朋友們也許才是最需要重新贏得社會大眾信任的族群(突然開始檢討別人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缺少了「健康的媒體」,臺灣的科學傳播發展會一直跛腳。於是,在有一個健康的媒體之前,極須科學家們的投入去填補這一塊空缺。

回歸「溝通作為民主」中的一環,科技部計畫是科學家的專業發展,在計畫寫作與研究執行中深化專業,希望用專業結果打造科學研究的聲望;而與公眾對話,則是科學家對於民主社會實際投入,民主社會追求的多元價值與創造力,需要科學家的知識分享才得已持續發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8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看完新聞,試著問「然後呢?」——《新生活判讀力》推薦序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8/02/16 ・1666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79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賴以威 / 臺灣師大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勾踐宣稱,很多人都忽略了大便所帶來的訊息。他只要嘗一口大便,評估其香臭程度,即能了解此人的健康狀態。這套論點在吳王夫差身上得到驗證。勾踐表示,夫差的大便其臭無比,表示病情不嚴重,一定馬上痊癒。事後證明也的確如此。

專家表示,目前尚未有夠多案例證實此種診斷方式的效用,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絕對需要豐富的吃屎經驗才能進行判斷,建議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先從吃自己的大便開始學習。

由兩國君主同時認證的「大便問診」,預料將在民間捲起一股新的醫療旋風。

—〈吃屎新風潮?兩國王室的御用診療方式.吳越春秋〉[註]

如果春秋戰國時代的新聞媒體和現代一樣蓬勃發展,《吳越春秋》紀載(註)這段勾踐討好夫差的事件可能就會變成這樣,搭配幾張網友分享吃大便的自拍照。

怎麼看這都是一件有點可惜的事情。新聞,說穿了就是每天的日常,發生在你我周邊的真實故事。人們從閱讀小說中認識人生百態,從閱讀論文中學會科學知識。理所當然地,我們也應該也能從一份報紙或一個媒體網站中,學到很多。

圖/Mateusz Ponikowski@pexels

日前新成立的鏡傳媒,聘僱許多作家擔任記者,負責人物採訪。參加他們相關的鏡文學平台發布會,我才知道原來該公司想藉由作家敏銳的直覺,將人物採訪轉換為精彩的故事,改編成小說、電影劇本。比方說,年輕女孩到台鐵失物招領處任職,原來是當年母親曾在那裏工作,她想去尋找如今失散的母親是否有留下線索。這既是一則新聞,也是一件會讓人好奇想知道「然後呢?」的小說開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鏡傳媒讓文學從新聞事件中誕生,黃俊儒老師和團隊完成的《新生活判讀力》則是從新聞中體現何謂科學與科學方法。如果你只是快速瀏覽,會覺得它是一本踢爆各種新聞中的偽科學:鹽酥雞、濾掛咖啡、保險套跟奶嘴都可能致癌、室內曬衣形同慢性自殺等等。這些新聞看起來都有科學依據或是專家背書,可真的是這樣嗎?書中會給你一個更清楚的答覆。

但仔細閱讀這本書就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悟。你會發現,它是秉持著「做研究」的心態所撰寫。常人看完這類新聞後可能有些擔心(但一天後又邊吃鹽酥雞邊在室內晾衣服,睡前還喝了杯濾掛咖啡),可能嗤之以鼻。本書認真抽絲剝繭尋找論點的起源,各界對此的評論,最後再自己做總結。我們指導研究生的時候不也是這樣嗎?要求學生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輕易接受或否定一個論點,得充分閱讀相關文獻,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對這個論點更清楚,過程中還可能建立自己出的觀點。

如今有些人覺得,學者專家的話聽聽就好,做研究沒什麼用也沒什麼了不起。的確是聽聽就好,因為自己的判斷力最重要,而如何建立自己的判斷力,做研究是一種學習的方法,閱讀以做研究的方法寫成的本書,也是一種方法。

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媒體要的只是快門的一瞬間

我個人覺得,要求媒體做出一則具備相當程度科學素養、具有啟發教化意義的新聞,某種程度上不太實際也有點強人所難,畢竟這在媒體的各項目標中,不是最重要的。但新聞可以是一個很棒的土壤,讓文學、科學、教育在這裡萌芽。作家可以將新聞改編成一篇精彩的真人真事小說;數學老師可以從房貸中教等比級數;水逆與火逆同時發生其實就是算最小公倍數;而這本書,就是讓讀者看見如何從新聞中學習科學知識,了解到什麼是學術研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希望閱讀完本書後,你也能來個這麼一次,對自己感興趣的新聞議題,深入研究分析一番。

  • 註:原文為——
    越王曰:「下臣嘗事師,聞糞者順榖味,逆時氣者死,順時氣者生。今者臣竊嘗大王之糞,其惡味苦且楚酸。是味也,應春夏之氣。臣以是知之。」吳王大悅,曰:「仁人也。」乃赦越王得離其石室,去就其宮室,執牧養之事如故。

本文為《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推薦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當你我該知道的科學知識,一輩子學不完時——《新生活判讀力》推薦序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8/02/16 ・175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9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朱家安 / 沃草公民學院主編、哲學雞蛋糕腦板

台灣社會就跟所有其他社會一樣奇怪,人們一邊看各種不重要的聳動新聞,一邊抱怨這個社會的人都只會看不重要的聳動新聞。民主社會的政治效率,仰賴人們從傳播系統吸收的資訊質量,傳播系統的健康程度是大且複雜的議題,但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明確的小領域來談。

例如說,在某意義上,聳動新聞不見得不重要,試著想像:如果你因為某個聳動新聞而錯誤地相信只有昂貴的「靈能水」才能治療自己的敏感皮膚炎,或者錯誤地相信必須加入某個沒見過的宗教靈修活動來改運,這些錯誤的判斷,小則讓你損失幾千塊,大則可能賠上人生。

如果大家都具備足夠的科學知識,能判讀資訊中的「科學說法」,揪出可能的問題,那麼我們或許就比較不用擔心上面這些情況了。

不過很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timetrax23@Flickr

美國曾經在一九八零年代實施「給所有美國人的科學」(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計畫,召集各領域的科學專家,列出這些領域的基本知識。美國人的想法很明確:在教育體系裡把這些知識灌給美國人,就可以提升美國人的科學素養,減少錯誤判斷。不過他們很快發現這根本不成:專家們列出來的內容,很快就超過一個人(甚至一個專家)一輩子能學會的份量。而且,你可以想像,這個計畫若持續下去,隨著科學進展累積的新知識,份量還會繼續增加!

我們需要科學知識,但我們不可能真的學會所有我們需要的科學知識。我們該怎麼辦?日本科學哲學家戶田山和久認為,以美國為前車之鑑,要培養科學素養,我們不該把主力放在積累一般人的科學知識,而是要退後一步,培養一般人「科學思考」的能力。[1]戶田山河久的「科學思考」是指掌握一組「關於科學的概念」並且學會能夠操作這些概念來做出判斷的能力。

舉些簡單的例子:能夠知道「理論」和「事實」的區分;了解什麼是「對照組」、能說出為什麼做實驗需要「對造組」;知道「歸納」和「演繹」兩種推論方式的差別和應用範圍…等等。具備這些能力的人,戶田山和久認為,會比一般人更容易「偵測」出科學說法裡的各種不對勁,並且充分運用現在這個時代的傳播資源和資訊設備,來讓自己逼近真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不可能事先替所有人準備好一輩子會用到的科學知識,面對此事實,戶田山和久推薦了一個科學思考取徑的解決方案,你可以把《新生活判讀力》理解成這個解決方案底下的「科學新聞特化教材」。

圖/hobvias sudoneighm@flickr

新生活判讀力》討論十二個有爭議的科學新聞,你沒辦法靠這十二個議題獲得多少科學知識,但藉由「解剖員」對新聞內容的查證和分析,你可以知道有科學素養的人是如何發現疑點、檢查推論,並且尋找資源來幫助自己做判斷。

在2008年,英國哲學家巴吉尼(Julian Baggini)出版了一本有趣的書《The Duck that Won the Lottery》[2],在書裡,他列舉了一百個公開發言,用哲學和批判思考技巧一一指出其錯謬之處。巴吉尼這樣做,當然不(只)是為了數落包含前英國首相布萊爾、前法國總統席哈克、樞機主教墨菲歐康納在內的一百個公眾人物,而是為了藉由分析和檢討這些公開的思辨錯謬,來讓大家意識到人類才智的脆弱之處,並在未來得以避免重蹈覆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生活判讀力》就像是科學版的《The Duck that Won the Lottery》,科學新聞解剖室讓你看到那些實際的科學新聞可以如何犯錯,而類似的錯誤可以如何偵測和修正。這兩本書得以出版,顯示我們的生活環境依然充斥著沒道理的說法和種種科學誤解、迷思。巴吉尼和科學新聞解剖室不惜得罪一卡車人,也要抵禦這些錯誤。

不讓他們的努力白費的方式,就是繼續閱讀像你手上這樣的書。

  • [1] 戶田山和久 2017 《「科學的思考」九堂課》游擊文化。
  • [2] 這本書的中文版《鴨子中了大樂透》在2010年由麥田出版。

本文為《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推薦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