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中國也有十二星座?談生肖的天文學源流

陳民峰(蜜蜂老師)
・2017/03/28 ・339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23 ・七年級

上一篇《我們犯了什麼太歲?談太歲的天文學源流》談到太歲的緣由,這次讓我們來了解了解生肖的源流吧。這篇文章也算是補充前一篇文脈絡的補充包。

前文提到的「太歲」源於「木星對立方位的假想化」,本質上是「行星崇拜」延伸的「方位崇拜」、「地神崇拜」與「歲年崇拜」。其中歲星(木星)與其他行星稱為「五曜」,和日月合稱「七政」。這些都是屬於太陽系,也就是相對古人來講「運行於黃道而不等周期運轉」的星體系統。

而在五曜七政外,還有近乎不可考誕生年代的「星體崇拜」。這些怎麼會跟十二生肖有關呢?

你猜得出來這些星星代表哪個星座嗎?(M45星團,圖片取於維基百科)
你猜得出來這些星星代表哪個星座嗎?(M45星團,圖片取於維基百科)

二十八星宿的源起

若說「歲星(木星)」依照黃道分為12宮而成為「歲」與「時」,那麼「月亮」依照白道運轉,27.4天近於整片星空28等分。天球分割為28等分,都有一個主要星座,總合起來就是二十八星宿

http://88d.jp/facts/04_hakudo
白道與黃道並不是同一條線,而有5度角的差異。(圖片轉載於此,連結轉載授權)

因為白道(月亮在天球上運動的軌道)與黃道(太陽在天球上運動的軌道)並不是同一條,而且麻煩的是月亮東升西落的位置隨著月圓月缺有所不同,因此28星宿是固定在黃道上,成為「星宮的代表星座」,只是相對用來追蹤月亮位置的星座而已。

白道,月亮運行的軌道,在天球上並非固定。因此28星宿雖然是為了測量月亮的存在,卻不以白道為基準,而用黃道為基準。再劃分28等分以追蹤月亮、便於觀測描述相對位置。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天文專欄)
白道,月亮運行的軌道,在天球上並非固定。因此28星宿雖然是為了測量月亮的存在,卻不以白道為基準,而用黃道為基準。再劃分28等分以追蹤月亮、便於觀測描述相對位置。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天文專欄

這裡的「白道二十八星宮」與「黃道十二星宮」是不同的星宮系統。前者是真的有星星作為代表,後者才是以木星一年運轉超越分量為單位分割,但都是劃分星空領域的相對位置。

恆星崇拜的延續化

相對於先前的太陽系內崇拜(崇拜日月、五顆行星)與中國延伸的太歲紀年系統、太歲敬仰外,中國以前就崇拜天體恆星。這些恆星在天空中有著恆常不變的週期,在天球(周天)上同個位置隨著日升月落且繞著北極星轉動。

對於北斗七星的尊崇,後來目光轉於北極星(勾陳),並將天空分為紫薇、三桓等星宮為中心,並且有了四方四相(朱雀、青龍、玄武、白虎)。這些方位崇拜,後來跟地支方位結合後,融入太歲信仰的一部分。

原本二十八星宿是代表四方聖獸的各個部位,例如奎宿代表白虎的尾巴。但之後二十八星宿又被獨立以動物形象化。(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原本二十八星宿是代表四方聖獸的各個部位,例如奎宿代表白虎的尾巴。但之後二十八星宿又被獨立以動物形象化。(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另外大約晚於太歲誕生前,歷史上就有二十八星宿的記載。此時二十八星宿並沒有神格化、被人們崇拜,還只是單純的星座連線而已。後來星宿的神化受到三個文化影響:值日星神信仰、拜本命信仰、生肖紀年。

首先是「值日星神信仰」。大乘佛教的《大方等大集經.諸天王護持品第九》開始有二十八星宿的記載,其中佛陀(世尊)與大梵天對話提到四大部洲與其護持的四大天王,分別管理3曜7宿與芸芸眾生,合計十二辰二十八星宿。這個開始影響到後世對於二十八星宿的神格化。

佛教的世界觀
佛教的世界觀。中央為須彌山,上頭支持十二天。須彌山洲為被十圈鐵圍山包圍,鐵圍山外則有四大部洲。須彌山住著四大天王,管理四方四大部洲,並且每人再管理在天空的三顆曜星、七個星宿。(圖片來自網路資料)

再來是「拜本命信仰」。原本是北斗七星的崇拜,演變到後來成為「北斗掌死、南斗管生」,結合古中原自有的「本命占卜」(相信自己的命運與星辰、出生時間、星宿有關),在漢朝演變為「拜斗」(敗北斗南斗),在宋朝成為「拜本命」(拜自己的氣運),結合地支十二辰漸漸演變成太歲信仰的一部分。甚至在宋朝「順星」儀祀定在元月初九,跟拜天公同時,也跟早期的北斗崇拜(帝王星崇拜)有淵源。

至今安太歲的太歲符,仍可看出太歲信仰的本質就是星辰崇拜。(圖片出於:福山堂)
至今安太歲的太歲符,仍可看出太歲信仰的本質就是星辰崇拜。(圖片出於:福山堂)

有了以上「守護星神」與「拜星斗就是拜自己」的兩個前置思想後,接著就跟生肖記年融合,成為日後的「某種生肖要安太歲」的民俗信仰濫觴了。

生肖紀年

最後是隨著游牧民族傳來的「生肖紀年」,民間也開始漸漸使用生肖來代表十二年輪迴。甚至在隋朝時有流行一陣子印度傳來的三十六生肖,唐朝開始將二十八宿搭配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相傳由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發明「七政四餘」占星術,讓二十八宿搭配七曜、四方,並把原有二十八宿再以動物的形象命名,分別為:

七曜
東-青龍 角→蛟 亢→龍 氐→貉 房→兔 心→狐 尾→虎 箕→豹
北-玄武 斗→獬 牛→牛 女→蝠 虛→鼠 危→燕 室→豬 壁→貐
南-白虎 奎→狼 婁→狗 胃→雉 昴→雞 畢→烏 觜→猴 參→猿
西-朱雀 井→犴 鬼→羊 柳→獐 星→馬 張→鹿 翼→蛇 軫→蚓

換句話說,就是「把二十八星宿全面改變為動物型態的星座」而已!

其中搭配五行還有複雜的相生相剋原理,總之二十八星宿搭配了各種動物,其中每3/7個方位成為生肖代表,這之中可能也包含了佛教每一方三曜的影響。

夏日星空中,織女牛郎星隔著銀河遙遙相對,而在牛郎星身後則是牛宿。
夏日星空中,織女牛郎星隔著銀河遙遙相對,而在牛郎星身後則是牛宿。

我們發現有些星宿根本沒變(牛宿還是牛宿),但其他都變化很多。而從鼠宿開始,往東為順逆時針安插地支,這跟太歲星的運轉方位同一順序。這十二生肖真正跟星宿產生連結後,跟著方位崇拜、歲時崇拜、星辰崇拜、本命崇拜,一起融入到太歲信仰系統中,成為今日民間習俗的一部分。

為什麼在科學網站要提那麼多不科學的民俗事?

其實也不是要高唱迷信。

我們若循著歷史記載,會發現天文學除了定歲時方位外,也跟占卜大有關係,這是各個民族都容易察覺的共有文明現象。希望透過此文,讓各位發現原來科學與宗教、民俗最早期並無分家,甚至是相輔相成的文化共流。

除此之外,筆者希望讓各位了解,我們現在的星座或者星宮/星宿是怎樣被古人觀察且定義的。

筆者為國小老師,二月份即將要教「認識星空」,這是臺灣各版本國小五年級自然科的共同重頭戲。而星座的東西方不同也往往是課本強調的一點,「星座就是古人藉由想像將許多顆星連在一起形象化」,直到近代才統一為88星座,這是全國自然科教師在教導此單元的重要目標。

或許就讓我們沉浸於古人的自由想像,不靠星座盤或者星空app,若有幸能到郊外夜間看到星空,試著想像各種形貌與故事。

%e9%87%91%e9%9b%9e

中國的昴宿,也就是西洋星座的金牛座周遭的M45星團(俗稱七姊妹),在生肖的代表涵義為「雞」。在西遊記中有著「昴雞會咬蠍子」的傳說,而在臺灣則孕育出「天上的雞咬牛,而使地牛翻身掙扎產生地震」(見《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p.80)的奇聞。

今年是雞年,最後獻上此圖,筆者就嘗試將昂宿的中國動物星宿形象化,以原子筆畫出來後合成在星空圖上成為「雞肖的星座示意圖」,祝福大家雞年行大運。

文章難易度
陳民峰(蜜蜂老師)
2 篇文章 ・ 2 位粉絲
現職新北市北大國小教師,關心生態、教育,和動保議題,喜愛科學小知識。目前為國語日報科學版、聯合報鳴人堂,和人文主義工坊作家。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精神個案系列:如何區別「附體」跟「恐慌」?
胡中行_96
・2023/07/17 ・179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約莫 30 年前,家庭經濟艱困,這名新加坡華人婦女選擇墮胎。固然有丈夫支持,仍深感愧疚羞恥。術後,她「聽到」誦經,並「看見」床舖上腐屍橫臥。[1]

圖/Nicate Lee on Unsplash

症狀再現

2017 年,婦人覺得整週被惡靈騷擾,腎臟切除術(nephrectomy)只得延期。後來在 2018 年的手術期間和之後,她分別接受兩種鴉片類藥物(opioids)止痛,卻導致不由自主的過動症狀。同時,繚繞的梵音與陳列的死屍,再次出現長達一個禮拜。她的腦電波圖及腦部核磁共振結果正常。投以具鎮靜效果的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兩週後外顯症狀消失並出院,但繼續用藥。此外,她術後情緒低落,有輕生的念頭,被診斷為重度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因此吃了兩年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1]

自殺防治專線
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 1925
 生命線協談專線 1995
 張老師輔導專線 1980

2021 年,雷同的非自主性症狀重現:每日 2、3 回,胸口一股寒氣朝四肢擴散,再轉成刺痛。又哭又笑,尖叫、顫抖,手舞足蹈。幾分鐘至 1 小時下來,發汗疲憊。時年 62 歲的婦人,不禁憂心未來的日子如何是好。[1]

4天後,在新加坡中央醫院(Singapore General Hospital)的急診室裡,婦人再次發作。肌肉注射一劑抗精神病藥物,沒幾分鐘,她就坐直身子,為自己的行為道歉。然而問診未及 10 分鐘,便再度失控。這回經靜脈打了苯二氮平類藥物,數分鐘內,又恢復鎮靜。[1]

新加坡中央醫院。圖/Jaytothez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鑑別診斷

負責診療此婦人的精神科醫師認為,如果一個人著魔般地附體出神(possession trance),就要從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瞭解壓力來源,並學習調適;倘若罹患恐慌症(panic disorder),則可以再加上投藥。第一線的藥物,正是她之前手術後服用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還有苯二氮平類藥物。理論說來簡單,偏偏兩種精神狀態,均會在壓力下的生氣和挫折時被觸發,症狀又有相似之處,診斷可得仔細鑑別。[1][註]

恐慌症

剛入院時,婦人的生命徵象、血液、腦部斷層掃描、腦電波圖、神經功能;以及外表、情緒、表情、行為、言語、思考和感知等,精神狀態檢查(mental state examination)的項目都正常。不過住院期間,她已被病症折磨到想自盡。婦人告訴醫師,這些異狀起因於惡靈纏身。[1]

在新加坡,22% 的華裔精神病患,將違常的思維與舉止,歸咎靈異附體:其中 40% 幻聽;32.7% 幻視。所以就是來者自稱能聽天音、見鬼神,精神科醫師想必都如禪佛入定,處變不驚。何況宗教信仰與精神醫學重疊的案例,並非當地獨有。比方說,有個 19 歲的突尼西亞裔義大利女子,描述《可蘭經》裡提到的那種精靈,侵入自己的身心。她被視為罹患恐慌症,施以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偕同心理諮商和心理治療後,情況便順利改善。[1]

新加坡中央醫院的精神科醫師,盤點著婦人的症狀:流汗、顫抖、發寒、胸口不適、感覺異常,以及害怕失控。《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 5 版中,恐慌症全數 13 種症狀,她就有 6 種。雖然墮胎與腎臟切除術的創傷經驗,有機會觸發中邪般的解離症狀;但是婦人意識清醒,未曾浮現其他人格,也無記憶斷片的現象。至於情緒不佳,主要是受到這些經驗的影響,倒不是本來就深陷低潮。換句話說,既非附體出神,也不是伴隨精神病特徵的重度憂鬱症,而是帶有文化特色的恐慌症[1]

婦人在對症下藥,且病情穩定後出院。她計劃一邊服藥;一邊尋求民間信仰的傳統諮商。基於文獻指出宗教活動有助預後,醫師亦樂見雙軌並行。[1]

  

備註

原個案報告使用的「附體」(possession)和「出神」(trance)二詞,[1]既有宗教意味;亦可指稱精神醫學中的附體出神障礙(possession trance disorder)。比起該醫師提到的恐慌症,附體出神障礙其實跟解離性身份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更加相似。[2]相關案例請見:〈精神個案系列:發瘋、中邪,還是通靈?

參考資料

  1. Khoe HCH, Gudi A. (2022) ‘Case Report: An Atypical Presentation of Panic Disorder Masquerading as Possession Trance’.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2:819375.
  2. Pietkiewicz IJ, Kłosińska U, Tomalski R. (2022) ‘Trapped Between Theological and Medical Notions of Possession: A Case of Possession Trance Disorder With a 3-Year Follow-Up’.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13:891859.
胡中行_96
168 篇文章 ・ 59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1

28
3

文字

分享

1
28
3
從戰國時代到漢朝,宇宙論的先進與式微
劉律辰
・2023/03/22 ・353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中國是四大古文明之一,有著一段輝煌的天文觀測史,帶來精密的曆法、博大的哲學與玄妙的星象文化。其中,戰國至漢代為中國宇宙論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部份觀念甚能先進於中、近古的西洋。當我們回首這些朝代的興衰遞嬗,不僅補苴思想史與科學史的罅漏,更能以此反思漢代以後國人精神世界何以飽和、枯竭。

中國古代主要的宇宙論有三家:「蓋天」、「宣夜」與「渾天」。以現代觀點而言,宣夜描述宇宙本質,渾天解釋繁星運行,蓋天與渾天可參照西方地心說(天動說)。

蓋天說 穹頂下的大地

蓋天說」是中國最早的宇宙模型,認為「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註 1,即「天圓地方」、穹廬狀的天覆蓋方形的地

到了戰國時代,蓋天說開始受到質疑,如《大戴禮記》中就記載,曾子曾提到:

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註 2

意思是「圓天」與「方地」的形狀無法契合。

到了戰國晚期,蓋天說被修正為「天似蓋笠,地法覆槃」註 3,即天與地為平行的拱面;另種說法是天與地是平行的平面,由八根「天柱」支撐。傳說中的水神共工,就是在與顓頊爭奪王位失敗以後怒撞了天柱之一的不周山,導致「天」傾斜,也就有了「女媧補天」的故事。

然而,無論「地」是什麼形狀,星體將永遠處在人類能看見的範圍,並不符合天體東升西落的觀測結果,「漢賦四大家」之一的揚雄寫的《難蓋天八事》就否定了蓋天的說法。儘管到了西晉時期,仍有虞聳的「穹天說」來繼承蓋天理論,但在愈發廣大而精確的觀測數據面前,蓋天說已是落日餘暉。

蓋天說的代表作《周髀算經》。圖/wiki

宣夜說 由「氣」推動的無邊宇宙

「宣夜說」,則認為宇宙無邊無際,而「氣」推動宇宙的運行。這樣的想法受道家宋鈃、尹文的影響,即「氣」為萬物本源。《莊子.逍遙遊》中寫道: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其中便隱含宣夜的概念。

如今的我們認為宇宙雖非無限大,卻沒有邊界與固定形狀,這點與宣夜說相同,儘管這樣的理論在觀測實用上不如蓋天說與渾天說。

宣夜說對於天體生成的理論,也與今日意外巧合。《列子.天篇》就提到:

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

而在現今的天文學概念中,恆星確實是由氣體聚集、壓縮而成。

現今的天文學認為,宇宙中充斥著塵埃和氣體。圖/envato

神秘的宣夜說在戰國以後逐漸失傳,到了東漢時只剩郄萌一家。還有西晉楊泉《物理論》寫道:

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雲漢」,眾星出焉。

也繼承宣夜說。至於「氣」與宇宙論的建構工作,就由渾天說繼續發展。

渾天說 最接近真實宇宙面貌的一刻

「渾天說」主張宇宙是個完整的「球體」,而非蓋天說的「半球體」,而地球處於這個球體之中,這個說法較接近現代的天文學理論。同樣受道家的影響,渾天說的宇宙組成裡,「」與「」是重要的概念。

這個概念最早可見於戰國楚地竹書《太一生水》與《恆先》註 4、註 5,同期的魏人石申與齊人甘德也依渾天之說,設計出最早估算天象的「渾儀」。

漢武帝的年號「太初」顯然受到渾天說的影響,也正是於此前後,渾天說逐漸取代了蓋天說的地位。此後,仍有不少關於「氣」的零星論述,如西漢末年的《易緯》、東漢王充的《論衡》、《白虎通》。

東漢科學家、「漢賦四大家」的張衡集渾天說之大成。他設計了以水為動力、並加入地平圈和子午線的「渾天儀」,其著作《渾天儀》與《靈憲》分別繼承了「水」與「氣」的學說。可惜《渾天儀》如今已失傳,只能從人的《渾天儀注》中略窺一二。

此外,《晉書.天文志》中寫到:

宣夜絕無師承,周髀多所違失,惟渾天得近其情。

而唐代的方炯也寫了《渾天論》來駁斥蓋天和宣夜的理論。由於哲學理論與文人的支持,渾天說力壓其他兩者,逐漸成為中國宇宙觀的主流。

天球儀(又名渾天儀、渾象),用以表現恆星和星座位置,並能演示天體的周日運動。圖/wiki

雖然未有數學化的觀念,但中國宇宙論卻如此接近事實。然而,為何在漢代以後就再也沒有巨大斬獲、進而造就西方那般的天文革命呢?

農民曆的出現與天文觀測的式微

明代的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到: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此處的「三代」指的應該就是堯、舜、禹,其中不難見到:由於農耕需求,上古時代的天文學經驗迅速積累,如被認為可能是堯都平陽的山西陶寺遺址,就有著中國最古老的觀象臺(約建於西元前 2100 年)。

《尚書.堯典》也說道:

(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這些都可以看出,上古的四季是由「星宿」來定義;大火星(心宿二)也十分重要,用以判斷入秋的時間,《史記》就記載了堯曾封商人始祖契於商丘,任「火正」,負責觀測、祭祀大火星。

由此可知,古代人由於生產勞動的需要,人們「時間」和「季節」的掌控非常重要,因此必須研究天文和曆法。然而,自從夏后氏制定《夏小正》開始,農民曆的出現,大大減少了觀星的必要。

此外,受到文化變遷的影響,漢代以後的天文學更開始攙入「讖緯之學註 6」,「宜」、「忌」觀念深植人心,造成西周的人文精神與東周的理性精神逐漸喪失。雖然漢代天文學仍有極高成就,但究其根本,仍是奠基於戰國天文哲學的實際觀測結果,宇宙論體系的成長已相對趨緩。

然而,這是中國宇宙學或天文觀測沒落的主因嗎?

知識份子的胸懷

事實上,王充的《論衡.譏日篇》批判了當時的迷信氛圍,就是理性精神未被「讖緯」的飛沙走石淹沒的中流砥柱。一種學說,或者一種學術風氣的興衰下,最重要的還是知識分子的胸懷,縱使國家學術風氣有了些許問題,只要那些文人持續發聲,那麼企圖尋求真知的風尚就能成為銅山鐵壁,所有挑戰相形之下悉如熒光單薄,被穆穆的清風飄颻殆盡。

不幸的是,隨著朝代的遞嬗,「儒學」逐漸成為讀書人的唯一;唐代科舉猶有「明算」科,元、明以後的四書五經則已佔據了一切,清代更把僅存的儒學凍結為僵化的「樸學」。於是,讀書人的視野預漸狹隘,那片遙遠的星河漸行漸遠,把滋養科學革命的后土,拱手讓給了西洋。

註解

  1. 出自《周髀算經》卷上之五。
  2. 出自《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之一
  3. 出自《晉書》《志第一 天文上》之八。
  4. 張佑任(2021),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之宇宙論。《哲學論集》,53(p33 – 53)。
  5. 丁四新(2018),楚竹书《恒先》的三重宇宙生成论与气论思想。《中国哲学》,2018 年 01 期。
  6. 讖緯之學:一種政治預言。「讖」是假藉上天的預言來達到政治目的,通常會加上圖作配合,稱為「圖讖」。 「緯」則是假藉孔子的言論所偽造出來的典籍,是真正記載孔子言論的「經」相對,所以也稱為「緯書」。 「讖緯」是一種用來凸顯帝王政權合理化的工具,盛行於西漢末年。

所有討論 1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中國也有十二星座?談生肖的天文學源流
陳民峰(蜜蜂老師)
・2017/03/28 ・339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23 ・七年級

上一篇《我們犯了什麼太歲?談太歲的天文學源流》談到太歲的緣由,這次讓我們來了解了解生肖的源流吧。這篇文章也算是補充前一篇文脈絡的補充包。

前文提到的「太歲」源於「木星對立方位的假想化」,本質上是「行星崇拜」延伸的「方位崇拜」、「地神崇拜」與「歲年崇拜」。其中歲星(木星)與其他行星稱為「五曜」,和日月合稱「七政」。這些都是屬於太陽系,也就是相對古人來講「運行於黃道而不等周期運轉」的星體系統。

而在五曜七政外,還有近乎不可考誕生年代的「星體崇拜」。這些怎麼會跟十二生肖有關呢?

你猜得出來這些星星代表哪個星座嗎?(M45星團,圖片取於維基百科)
你猜得出來這些星星代表哪個星座嗎?(M45星團,圖片取於維基百科)

二十八星宿的源起

若說「歲星(木星)」依照黃道分為12宮而成為「歲」與「時」,那麼「月亮」依照白道運轉,27.4天近於整片星空28等分。天球分割為28等分,都有一個主要星座,總合起來就是二十八星宿

http://88d.jp/facts/04_hakudo
白道與黃道並不是同一條線,而有5度角的差異。(圖片轉載於此,連結轉載授權)

因為白道(月亮在天球上運動的軌道)與黃道(太陽在天球上運動的軌道)並不是同一條,而且麻煩的是月亮東升西落的位置隨著月圓月缺有所不同,因此28星宿是固定在黃道上,成為「星宮的代表星座」,只是相對用來追蹤月亮位置的星座而已。

白道,月亮運行的軌道,在天球上並非固定。因此28星宿雖然是為了測量月亮的存在,卻不以白道為基準,而用黃道為基準。再劃分28等分以追蹤月亮、便於觀測描述相對位置。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天文專欄)
白道,月亮運行的軌道,在天球上並非固定。因此28星宿雖然是為了測量月亮的存在,卻不以白道為基準,而用黃道為基準。再劃分28等分以追蹤月亮、便於觀測描述相對位置。 (圖片來源:中央氣象局天文專欄

這裡的「白道二十八星宮」與「黃道十二星宮」是不同的星宮系統。前者是真的有星星作為代表,後者才是以木星一年運轉超越分量為單位分割,但都是劃分星空領域的相對位置。

恆星崇拜的延續化

相對於先前的太陽系內崇拜(崇拜日月、五顆行星)與中國延伸的太歲紀年系統、太歲敬仰外,中國以前就崇拜天體恆星。這些恆星在天空中有著恆常不變的週期,在天球(周天)上同個位置隨著日升月落且繞著北極星轉動。

對於北斗七星的尊崇,後來目光轉於北極星(勾陳),並將天空分為紫薇、三桓等星宮為中心,並且有了四方四相(朱雀、青龍、玄武、白虎)。這些方位崇拜,後來跟地支方位結合後,融入太歲信仰的一部分。

原本二十八星宿是代表四方聖獸的各個部位,例如奎宿代表白虎的尾巴。但之後二十八星宿又被獨立以動物形象化。(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原本二十八星宿是代表四方聖獸的各個部位,例如奎宿代表白虎的尾巴。但之後二十八星宿又被獨立以動物形象化。(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博物館

另外大約晚於太歲誕生前,歷史上就有二十八星宿的記載。此時二十八星宿並沒有神格化、被人們崇拜,還只是單純的星座連線而已。後來星宿的神化受到三個文化影響:值日星神信仰、拜本命信仰、生肖紀年。

首先是「值日星神信仰」。大乘佛教的《大方等大集經.諸天王護持品第九》開始有二十八星宿的記載,其中佛陀(世尊)與大梵天對話提到四大部洲與其護持的四大天王,分別管理3曜7宿與芸芸眾生,合計十二辰二十八星宿。這個開始影響到後世對於二十八星宿的神格化。

佛教的世界觀
佛教的世界觀。中央為須彌山,上頭支持十二天。須彌山洲為被十圈鐵圍山包圍,鐵圍山外則有四大部洲。須彌山住著四大天王,管理四方四大部洲,並且每人再管理在天空的三顆曜星、七個星宿。(圖片來自網路資料)

再來是「拜本命信仰」。原本是北斗七星的崇拜,演變到後來成為「北斗掌死、南斗管生」,結合古中原自有的「本命占卜」(相信自己的命運與星辰、出生時間、星宿有關),在漢朝演變為「拜斗」(敗北斗南斗),在宋朝成為「拜本命」(拜自己的氣運),結合地支十二辰漸漸演變成太歲信仰的一部分。甚至在宋朝「順星」儀祀定在元月初九,跟拜天公同時,也跟早期的北斗崇拜(帝王星崇拜)有淵源。

至今安太歲的太歲符,仍可看出太歲信仰的本質就是星辰崇拜。(圖片出於:福山堂)
至今安太歲的太歲符,仍可看出太歲信仰的本質就是星辰崇拜。(圖片出於:福山堂)

有了以上「守護星神」與「拜星斗就是拜自己」的兩個前置思想後,接著就跟生肖記年融合,成為日後的「某種生肖要安太歲」的民俗信仰濫觴了。

生肖紀年

最後是隨著游牧民族傳來的「生肖紀年」,民間也開始漸漸使用生肖來代表十二年輪迴。甚至在隋朝時有流行一陣子印度傳來的三十六生肖,唐朝開始將二十八宿搭配七曜(金木水火土日月)。相傳由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發明「七政四餘」占星術,讓二十八宿搭配七曜、四方,並把原有二十八宿再以動物的形象命名,分別為:

七曜
東-青龍 角→蛟 亢→龍 氐→貉 房→兔 心→狐 尾→虎 箕→豹
北-玄武 斗→獬 牛→牛 女→蝠 虛→鼠 危→燕 室→豬 壁→貐
南-白虎 奎→狼 婁→狗 胃→雉 昴→雞 畢→烏 觜→猴 參→猿
西-朱雀 井→犴 鬼→羊 柳→獐 星→馬 張→鹿 翼→蛇 軫→蚓

換句話說,就是「把二十八星宿全面改變為動物型態的星座」而已!

其中搭配五行還有複雜的相生相剋原理,總之二十八星宿搭配了各種動物,其中每3/7個方位成為生肖代表,這之中可能也包含了佛教每一方三曜的影響。

夏日星空中,織女牛郎星隔著銀河遙遙相對,而在牛郎星身後則是牛宿。
夏日星空中,織女牛郎星隔著銀河遙遙相對,而在牛郎星身後則是牛宿。

我們發現有些星宿根本沒變(牛宿還是牛宿),但其他都變化很多。而從鼠宿開始,往東為順逆時針安插地支,這跟太歲星的運轉方位同一順序。這十二生肖真正跟星宿產生連結後,跟著方位崇拜、歲時崇拜、星辰崇拜、本命崇拜,一起融入到太歲信仰系統中,成為今日民間習俗的一部分。

為什麼在科學網站要提那麼多不科學的民俗事?

其實也不是要高唱迷信。

我們若循著歷史記載,會發現天文學除了定歲時方位外,也跟占卜大有關係,這是各個民族都容易察覺的共有文明現象。希望透過此文,讓各位發現原來科學與宗教、民俗最早期並無分家,甚至是相輔相成的文化共流。

除此之外,筆者希望讓各位了解,我們現在的星座或者星宮/星宿是怎樣被古人觀察且定義的。

筆者為國小老師,二月份即將要教「認識星空」,這是臺灣各版本國小五年級自然科的共同重頭戲。而星座的東西方不同也往往是課本強調的一點,「星座就是古人藉由想像將許多顆星連在一起形象化」,直到近代才統一為88星座,這是全國自然科教師在教導此單元的重要目標。

或許就讓我們沉浸於古人的自由想像,不靠星座盤或者星空app,若有幸能到郊外夜間看到星空,試著想像各種形貌與故事。

%e9%87%91%e9%9b%9e

中國的昴宿,也就是西洋星座的金牛座周遭的M45星團(俗稱七姊妹),在生肖的代表涵義為「雞」。在西遊記中有著「昴雞會咬蠍子」的傳說,而在臺灣則孕育出「天上的雞咬牛,而使地牛翻身掙扎產生地震」(見《妖怪臺灣—三百年島嶼奇幻誌》p.80)的奇聞。

今年是雞年,最後獻上此圖,筆者就嘗試將昂宿的中國動物星宿形象化,以原子筆畫出來後合成在星空圖上成為「雞肖的星座示意圖」,祝福大家雞年行大運。

文章難易度
陳民峰(蜜蜂老師)
2 篇文章 ・ 2 位粉絲
現職新北市北大國小教師,關心生態、教育,和動保議題,喜愛科學小知識。目前為國語日報科學版、聯合報鳴人堂,和人文主義工坊作家。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精神個案系列:離不開馬桶的女人
胡中行_96
・2023/01/16 ・162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冥冥中一股力量強壓肩頭,女子又坐回馬桶上。才剛結束排便,卻覺得沒解乾淨,一坐便是幾小時。找了家庭醫師兩次,診斷不出個所以然。數月後,她開始聽到三名陌生男女在談論自己。有回如廁,忽見一黑影晃過。她咬定是三姊下降頭。[1]

求神問卜無法化解,連續十載情勢加劇。最後,女子索性霸著馬桶,吃喝拉撒睡。長期虛弱困坐,體重掉了 20 公斤,無法自主移動,還得仰賴別人協助沖澡。廁所門外稍有風吹草動,她便嚇得驚慌失措。丈夫多次苦勸就醫,她都以死相逼,於是在馬桶上扎實地坐了兩年半。[1]

直到那天,丈夫硬是叫來救護車,把她送去新加坡唯一的精神科教學醫療機構──心理衛生學院(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1, 2]

新加坡心理衛生學院。圖/Sengkang on Wikimedia Commons(Copyrighted free use.)

華人文化弊病

這名華裔女子來自馬來西亞,家裡 12 個孩子中,她排行倒數第二。兒時窮困,小學五年級輟學,打過不少零工。23 歲時,到新加坡當裁縫。24 歲結婚,成為家庭主婦,育有一子。儘管個性外向隨和,愛好逛街、交友;但社交圈不大,發病後獨由丈夫照顧,僅與一名手足保持電話聯絡。[1]

文獻指出,亞洲家屬對精神病患的普遍心態:社經底層恐懼憎惡;上流精英則感到罪惡羞辱。這樣貼負面標籤的現象,在新加坡 18 至 65 歲的民眾之間,十分明顯。[1]該國人口七成多為華人;再來是馬來與印度裔各佔不到一成。[3]《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儒家壓抑私欲,成就社會秩序。[4]然而,若因此嚴重忽略心靈感受,便可能誤將情緒困擾,解讀為身體不舒服。[1]華人愛面子,「家醜不外揚」的觀念,更會在面臨心理衛生議題時,加強否認、汙名化和軀體化(somatisation)。[1, 3]假裝事情不存在,或是怪罪軀體毛病。比起受過高等教育的族群,像本案女子這般的中低學歷患者,尤其容易將精神病徵歸咎於身體狀況。[1]

除了倫理束縛,民間宗教也是精神病患就醫的阻礙。不少東南亞女性患者,把「降頭」信仰融入被害妄想,指控親屬毒咒自己。家人見其怪異行徑,也以為是巫術所致,便延誤了診療時機。1980 年代,甚至有香港研究指出,高達一成的華人病患,在症狀出現超過 9 年後,才尋求醫療協助。[1]

晚發性思覺失調症

時年 57 歲的女子坐在診間,儀容不整,躁動失寧,消瘦憔悴,痀僂蜷曲,後背與雙腿破皮。毫無病識感的她,抱怨身體多處不適,又說擔憂三姊迫害。[1]幻覺、妄想、思考紊亂、行為異常等,皆為思覺失調症的常見症狀。[5, 6]此疾患好發於 20 來歲,兒童或 45 歲之後才發病的案例較少,[5]所以女子被視為罹患晚發性思覺失調症(late-onset schizophrenia)。另外驗血結果,顯示她維他命 D 不足,[1]會妨礙鈣質吸收。[7]

醫師開了抗精神病藥物risperidone、鎮靜劑clonazepam,與能消彌強迫性念頭的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fluvoxamine;還有補充維他命D和鈣質的藥錠。[1, 8] 住院期間,女子的幻覺消失,被害妄想減退;藏身廁所的時間,也降至每日半小時以內。不過,無論物理治療怎麼訓練,她仍是得靠輪椅活動。18天後,女子出院。接下來十年持續回診追蹤,並服用 fluvoxamine 和 risperidone。變得較有病識感的她,不再懷疑遭三姊詛咒。[1]

  

參考資料

  1. Tan HT, Lal M. (2022) ‘Socio-Cultural Factors Delaying Treatment in a Patient with Late-Onset Schizophrenia’.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9689732.
  2. Singapore’s National Healthcare Group. (MAR 2019) ‘Corporate Profile’.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3. Tan GTH, Shahwan S, Goh CMJ, et al. (2020) ‘Mental illness stigma’s reasons and determinants (MISReaD) among Singapore’s lay public – a qualitative inquiry’. BMC Psychiatry 20, 422.
  4. 國家教育研究院「克己復禮」教育部成語典(Accessed on 03 JAN 2023)
  5. Schizophrenia’. (07 JAN 2020) Mayo Clinic.
  6. Hany M, Rehman B, Azhar Y, et al. (15 AUG 2022) ‘Schizophrenia’.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7. U.S. 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hritis and Musculoskeletal and Skin Diseases. (OCT 2018) ‘Calcium and Vitamin D: Important at Every Age’. U.S. NIH Osteoporosis and Related Bone Diseases –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8. Fluvoxamine’. (15 JAN 2022) MedlinePlus.
胡中行_96
168 篇文章 ・ 59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