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類的太空飛行紀錄—《丈量宇宙》

azothbooks_96
・2016/10/10 ・167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4 ・八年級

圖/PEXEL
圖/PEXEL

人類第一次上太空(定義:抵達地表上空一百公里處)由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在 1961 年實現。隨後第一位女性在 1963 年升空──蘇聯的范倫蒂娜.泰勒斯可娃(Valentina Tereshkova)。阿波羅時代登上太空的人數還完全稱不上高峰,到了和平號太空站與太空梭計畫時期,這個數字在 1980 和 1990 年代仍然逐步攀升。自從 2000 年 10 月 31 日起,人類就持續待在太空,棲身永久有人值班的國際太空站。

考量上太空要面臨的凶險,至今相關死亡案例所幸仍屬少數。1967 年,弗拉基米爾.科馬洛夫(Vladimir Komarov,蘇聯)重返時因降落傘故障墜地身亡。格奧爾基.多布羅沃爾斯基(Georgi Dobrovolski,蘇聯)、維克托.帕察耶夫(Viktor Patsayev,蘇聯)和弗拉季斯拉夫.沃爾科夫(Vladislav Volkov,蘇聯)都在 1971 年喪生,事發之前,他們才剛脫離禮炮 1 號太空站,準備返回地球。挑戰者號太空梭在 1986 年發射時爆炸,罹難組員包括:格雷格.賈維斯(Greg Jarvis,美國)、克麗斯塔.麥考利芙(Christa McAuliffe,美國)、羅納德.麥克內爾(Ronald McNair,美國)、鬼塚承次(Ellison Onizuka,美國)、茱蒂絲.雷斯尼克(Judith Resnik,美國)、邁克爾.史密斯(Michael Smith,美國)和迪克.斯科比(Dick Scobee,美國)。

2003 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重返時由於隔熱磚受損解體失事,罹難組員包括:邁克爾.安德森(Michael Anderson,美國)、大衛.布朗(David Brown,美國)、卡爾帕娜.喬拉(Kalpana Chawla,美國)、勞蕾爾.克拉克(Laurel Clark,美國)、里克.哈斯班(Rick Husband,美國)、威廉.麥庫爾(William McCool,美國)和伊蘭.拉蒙(Ilan Ramon,以色列)。兩起太空梭事故都導致人類中斷太空飛行,投入調查起因。

(點擊看大圖,後文有分解小圖)人類的太空飛行。圖/漫遊者文化提供
(點擊看大圖,後文有分解小圖)人類的太空飛行。圖/漫遊者文化提供
  • 以下圖片:綠色表示女性太空人(年份左側)、橘色表示男性太空人(年份右側)、黑色表示執行任務死亡的太空人;姓名、國籍|首開先例依國別註記。

1961~1980 年

1961 年人類首度登上太空

1963 年第一位女性太空人進入太空

1967 年首位太空人在執行任務過程身亡

1969 年美國阿波羅 11 號載著阿姆斯壯(Neil Armstrong)登月

1973 年太空實驗室啟用,直到 1979 年停用

(點擊看大圖)1961~1980 年宇航員到太空旅行的紀錄。圖/《丈量宇宙》
(點擊看大圖)1961~1980 年太空人到太空旅行的紀錄。圖/《丈量宇宙

1981 ~ 2000 年

1986 年挑戰者號發射時爆炸;和平號太空站啟用(至 2001 年停用,墜入地球大氣層)

1988 年國際太空站啟用

(點擊看大圖)1981~2000 年宇航員到太空旅行的紀錄。圖/《丈量宇宙》
(點擊看大圖)1981~2000 年太空人到太空旅行的紀錄。圖/《丈量宇宙

2001~2014 年

2003 年哥倫比亞號災難;楊利瑋成為中國首位登上太空的太空人

2012 年劉洋成為中國首位登上太空的女太空人

(點擊看大圖)2001~2014年宇航員到太空旅行的紀錄。圖/《丈量宇宙》
(點擊看大圖)2001~2014年太空人到太空旅行的紀錄。圖/《丈量宇宙

《丈量宇宙》書封。

 

本篇圖文摘自《丈量宇宙:INFOGRAPHIC!一眼秒懂全宇宙!100幅視覺資訊圖表,穿梭140億年星際太空》,由漫遊者文化出版。

泛科學 2016 年 10 月選書。

文章難易度
azothbooks_96
44 篇文章 ・ 17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在外太空好睡嗎? 無重力下,身體會有什麼變化?
PanSci_96
・2023/03/27 ・285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2 年底到 2023 年全年的宇宙,很熱鬧!

先是維珍銀河(Virgin Galactic)2022 年開賣太空旅行票,預計 2023 年第二季成行;貝佐斯的藍色起源 (Blue Origin)則在 2022 年完成了第 6 趟商業載人發射;至於馬斯克的 SpaceX,把富豪送上太空站已經見怪不怪了。

不過,宇宙對土生土長的地球人可是充滿未知風險的,人類對一件攸關性命的事仍然充滿疑問:人上了宇宙,身體會發生什麼變化?而我們又要怎麼應對呢?

人類在太空會發生的事,線蟲知道!

平民宇宙飛行成真之前,有意競逐太空的各國政府和企業都要先搞清楚一個關鍵問題:太空對地球人的身體有什麼影響?短期停留和長程旅行個半年一年,又有什麼樣的差別?

解密的鑰匙在一個小小的生物身上:線蟲。

2022 年 11 月,15 萬隻秀麗隱桿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大軍上了太空。線蟲的長度大約 0.1 公分,從孵化到成蟲只要 3 天左右,全身上下只有大約 1000 個細胞,每個細胞都能被追溯發育過程;又有簡單的神經網,而且許多基因和人類有相似性,為一種非常常見的實驗動物。

日本東北大學研究團隊把一批體內神經元用螢光蛋白標記好的線蟲送上國際太空站,交給太空站的日籍宇航員進行試驗,紀錄牠們由孵化到發育成成蟲的過程,目的是追蹤宇宙的微重力環境對線蟲會造成什麼影響。

他們發現線蟲的肌肉蛋白質和粒線體內代謝酵素減少、體長縮短、運動能力變差,並且多巴胺的分泌量也下降,不過背後的原因還不清楚。多巴胺是一種神經間傳遞訊號的化學物質,和調節身體動作、學習、情緒等有關。人類如果缺乏多巴胺會出現肢體動作障礙,最明顯的疾病就是帕金森氏症。

他們也在部分線蟲的培養皿裡加進許多塑膠小顆粒,讓塑膠粒時時碰觸到這些線蟲,結果發現,有碰觸的線蟲和沒有碰觸的相比,多巴胺減退比較少,運動能力也比較好。東北大學團隊提出的看法是:「除了運動外,『接觸』的刺激很可能是人在太空長保健康的要素」。

「接觸」的刺激很可能是人在太空保健的要素。圖/Envato Elements

如果假設被證實的話,接下來就有機會特別設計出一套能刺激肌肉的接觸療法,例如按摩或指壓,上太空的人就不必每天耗一大段時間運動了。

不過,線蟲到人類離得很遠,要等到成果恐怕還需要花不少時間。

一上宇宙,身體馬上知道!

自從第一個太空人上宇宙以來,斷斷續續有小規模試驗記錄太空人的身體變化,從中可以歸納出許多「太空症狀」,我們舉出前 5 種最有感的改變當作例子:

一、水分跑到上半身,變成滿月臉

一到了宇宙,少了重力把身體的血液往下拉,加上腿部本來有許多塊肌肉,只要一站起來或走動,就會像幫浦一樣把血液往上推擠,避免積存在下半身;於是不少太空人上太空頭幾天就發生上半身水腫,最明顯的是兩腿變細像鳥腿,還擁有一張又紅又脹的圓臉。

二、暈太空艙

搭乘太空艙也會發生類似的「動暈症(motion sickness)」症狀。眼睛告訴我們在移動,位在耳朵深處負責身體平衡感和空間感的前庭系統卻難以判斷上下左右,兩者衝突會讓人感到頭暈、噁心、嘔吐。

三、睡不著,睡不好

在宇宙會失眠的原因還不完全明朗,推測和生理時鐘的晝夜節律被打亂有關,與大腦的水分分布改變有關;還有其他因素,如:說狹窄空間的壓迫感、身在危險環境的緊張感,可能也會導致睡眠變差。

在宇宙會睡不好。圖/Envato Elements

四、眼睛容易出問題

太空人的眼球變形、視神經發炎,視線變模糊,有些人甚至無法完全康復,目前的假說是眼睛受到腦部組織液的壓迫,把眼球和視神經「壓壞」了。舉個實例,美國太空人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先前在國際太空站待了半年,視力從 1.0 降到 0.2。

再加上宇宙裡無時無刻有輻射線穿透太空艙的防護壁,也連帶會損傷眼睛,例如提高水晶體變成白色混濁的機率,也就是俗稱的白內障。

五、肌肉和骨質流失,這可能是最嚴重的太空健康問題

在地表因為有重力,不論提、拉、扛、站都需要使勁,一旦到了太空,你的身體會判斷肌肉沒有必要強而有力,肌肉合成量因此變少;骨頭也不必堅固到撐起全身,不用那麼努力生成骨骼組織,鈣質也就流失了。

因此進入太空的人,最明顯的症狀就是肌肉變鬆垮、手腳沒力,最明顯的就是下半身肌肉萎縮。骨質以每個月 1% 到 1.6% 的速率流失,1 個月的損耗量就超過地球的 1 年;也因為骨鈣大量從尿裡流失,容易得腎結石。

其他的太空症狀,還包括免疫系統變弱、造血功能可能變差、肺部容積下降等,也都是需要面對的問題。

如何克服這些人體變化

直到目前,其實都還沒有很好的辦法。

最常見的做法是要求太空人每天花大量時間運動,例如踏上跑步機每天快跑、用阻力訓練機進行重量訓練、踩固定式腳踏車鍛鍊心肺功能,保持肌肉、骨骼和心血管的強度。不過這只是治標,不能治本,只能減慢肌肉骨骼的流失速度,而且在太空中的運動成效差,舉例來說,在跑步機上 2 小時,大約只等於在地表跑 20 分鐘的效果。

好消息是,一些應用的研究已經開跑,把人在太空發生的退化和衰弱現象,類比到肌少症、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等肌肉或神經退化性疾病,觀察小動物在太空中從分子層面到生理層面的變化,想找出地球上病人生病的原因和解方;例如:接觸療法有機會用來刺激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大腦分泌更多多巴胺,改善手腳顫抖、走路小碎步的症狀。

另外,也有新創企業把大腦神經細胞和微膠細胞(microglia)裝在培養箱帶上太空站,微膠細胞是一種能在腦內環境發揮免疫功能的細胞,科學家懷疑它因為某些不明原因暴走,損傷到腦神經細胞,是導致神經退化性疾病的原因之一。在微重力環境下,的確可以誘發培養箱裡的微膠細胞出現異常行為,抽絲剝繭找出是哪些基因和蛋白質失控,或許就可以解開腦部病變的謎團。

人類一上到宇宙,就會出現一連串的「太空症狀」。圖/Envato Elements

整體來說,太空醫學發展的速度比起太空飛行技術進步慢了非常多,這是在未來平民太空時代勢必要彌補的落差。

不過,現在也有一些大學開始設立太空醫學課程,例如倫敦國王學院今年 9 月要開課的航空太空醫學(Aerospace medicine)碩士班,這現象一方面顯示出市場有迫切的需求,一方面也透露出「宇宙民主化」可能真的不遠了。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1

40
2

文字

分享

1
40
2
如果把OO丟到外太空會怎樣?我們去外太空繞一圈,身體會被改造嗎?
阿咏_96
・2020/12/12 ・272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96 ・六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這是玩具總動員裡巴斯光年的經典台詞,當巴斯說著他在太空的種種光榮事蹟時,你是否幻想過自己到外太空生活的樣子呢?人類在外太空的是怎麼生存的呢?身體會不會被改變呢?

在國際太空站 (ISS) 工作的美國太空人史考特 (Scott Kelly) ,或許可以告訴你答案!

美國太空人 Scott Kelly。圖/Wikimedia common

史考特擁有一個待在地球的雙胞胎兄弟馬克凱利(Mark Kelly),當他結束太空站一年多的任務,科學家比對了兩人的基因和身體狀況,發現史考特不但骨質密度降低了,連體內的DNA、端粒(Telomere)、腸道微生物相都變得很不一樣!

除此之外,史考特也表示他的雙腳痠痛不已,回到地球 3 個月後,仍然沒有完全恢復,嚴重時,甚至無法到公園散步。

史考特凱利 (Scott Kelly)與雙胞胎兄弟馬克凱利(Mark Kelly),他們都是NASA的太空人。圖/NASA Johnson

這還只是在「太空站裡」生活的結果唷!如果史考特在太空站外面工作呢?會不會像《 JOJO 的奇妙冒險》中的卡茲一樣,當他被射到大氣層外後,被宇宙的環境溫度凍結身體,而化為礦石與生物之間的生命體,永遠在宇宙中徘徊呢?

畢竟對於地球生物而言,一旦少了太空站的保護,等於暴露在一個充滿紫外線輻射、真空、溫度波動範圍大的環境,到處都是生命威脅啊!

這項有趣的研究已經登上了頂尖期刊Science,讓我們開始深思,太空旅行可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同時帶給人體極大的負擔。想要到地球以外的地方生存?也許我們的身體需要更多的訓練或是改造。

此時,科學家也開始把地球的各種生物丟到外太空去,仔細觀察這些地球生物是否會產生奇~妙~的變化。

出發吧!地球生物的先鋒部隊!

2015年,科學家們將「抗輻射奇異球菌」放到了太空站外,一年過後,他們驚奇的發現,這種細菌不只活著,竟然還活跳跳的!

抗輻射奇異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是一種對輻射有免疫力的地球細菌,可以在極端環境中生長、繁殖,承受人類致死劑量的 1500 倍輻射,與蟑螂無法抵抗的 15 倍輻射。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下的抗輻射奇異球菌。圖/Wikipedia common

當時,有國際團隊在日本實驗太空艙 (The 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註1外進行 Tanpopo 任務,為了測試這些頑強的細菌,科學家將他們脫水後,送往國際太空站外的特殊平台註2,讓抗輻射奇異球菌暴露在外太空的環境之中。

日本實驗太空艙(The 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圖/Wikimedia common

這個平台僅有非常非常微弱的保護措施:一扇可以阻擋波長低於 190 奈米紫外光的玻璃窗,透過這個玻璃窗,科學家模擬了行星保護 (planetary protection)(註3)的情況,就像讓細菌待在其他星球大氣層裡面一樣(例如火星大氣層,即會吸收波長低於190-200 奈米的紫外線輻射)。

回來之後,咦?你怎麼長得不太一樣

經過一年的輻射、極冷又極熱的溫度變化以及無重力環境的摧殘後,科學家終於把這些可憐的細菌樣本從低地球軌道 (Low Earth orbit, LEO)註4 接回地球,和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年的同種細菌樣本(也就是對照組)作比較。

科學家指出,與對照組相比,雖然從 LEO 回來的細菌樣本存活率低了許多,但存活下來的似乎都「還不錯」。

此外研究者也發現,回到地球後開始恢復的細菌們,表面覆蓋著一些囊泡(vesicles) ,而且某些蛋白質和 mRNA 變多了,尤其是那些負責調節及運輸功能的蛋白質和 mRNA ,更明顯!

雖然研究團隊還不確定這些囊泡是怎麼來的,但他們認為這也許就是細菌在太空環境存活下來的關鍵。

a, b為從 LEO 回來的細菌 SEM 圖,c,d為從 LEO 回來的細菌 TEM 圖。
e,f 為對照組細菌 SEM 圖,g,h為對照組細菌 TEM 圖。
圖/ 原始文獻

研究者在論文裡表示,囊泡化可以視為細菌面對生存壓力的一種反應,引發多種修復細胞的機制,將造成壓力的物質移走,以增強生存能力。

除此之外,外膜的囊泡也可能包含一些蛋白質,它們對營養獲取、毒素運輸等很重要,也能夠活化暴露在太空後的抗性機制,幫助修復損傷的 DNA。

在地球外生存,或許不再是「腦洞大開」

研究結果表示,當細菌暴露在太空環境時,可能會誘導它們重組細胞裡代謝反應與調節的分子,其中,抗輻射奇異球菌能夠長期生存在沒有波長低於 200 奈米的紫外線的環境中,例如具二氧化碳大氣層的火星。

「這類型的研究幫助我們更了解生命在地球外生存的機制及過程,擴展了我們在外太空的惡劣環境生存與適應的認識。」維也納大學生物化學家 Tetyana Milojevic 說。

研究團隊也表示,像抗輻射奇異球菌這樣具有高效分子反應系統的生命,也許可以在外太空中存活更久,甚至是到更遠的地方去。

看來是很有成為 JO 級生物的潛力啊~(誤)

註解

  1. The 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簡稱 JEM,又稱 Kibo ,是日本航空局在國際太空站 (ISS) 上的第一個人類太空設施,用來進行天文觀測及科學實驗。
  2. 此平台稱為 Exposed Facility,是國際太空站 (ISS) 的一個特殊設計的平台,位於加壓艙外,暴露在太空環境中。
  3. 行星保護 (planetary protection) 指的是設計行星飛行任務的指導原則,目的在於保護天體免受地球生命樣本的污染,並保護地球免受其他天體的污染。
  4. 低地球軌道 (Low Earth orbit, LEO),是相對靠近地球表面的軌道,通常處於不到 1000 km 的高度,但可能高出地球 160 km 。與其他軌道相比雖然較低,但仍遠高於地球表面。也是國際太空站 (ISS) 使用的軌道。

參考資料

  1. Ott, E., Kawaguchi, Y., Kölbl, D., Rabbow, E., Rettberg, P., Mora, M., … & Milojevic, T. (2020). Molecular repertoire of Deinococcus radiodurans after 1 year of exposure outside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within the Tanpopo mission. Microbiome, 8(1), 1-16.
  2. 國際太空站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Kibo Laboratory
  3.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Low Earth orbit
  4. This bacterium survived on the outside of the Space Station for an entire year
  5. Garrett-Bakelman, F. E., Darshi, M., Green, S. J., Gur, R. C., Lin, L., Macias, B. R., … & Piening, B. D. (2019). The NASA Twins Study: A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a year-long human spaceflight. Science, 364(6436).
  6. 週日閱讀科學大師系列講座抗輻射奇異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
所有討論 1

2

20
2

文字

分享

2
20
2
旅居太空的必要研究:如何在太空中做愛和繁衍後代?
Rock Sun
・2020/11/16 ・5791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y編按:A片中的迷思數不勝數,但也有各種腦洞大開的新奇點子。比如說,你想過在太空中怎麼做愛嗎?這不是胡思亂想,而是至關重要,尤其當人類準備要飛往前人未至的星際邊疆的此刻。

看A片學性教育是否搞錯了什麼?》專題邀你一起聊色長姿勢,讓我們一起上到外太空,想想怎麼孕育生命在內子宮?也歡迎偷偷私訊跟我們分享你的各種腦洞喔!

數十年來,人類前往月球、發射了國際太空站、在火星上登陸探測器,不斷地刷新在宇宙中停留的時間。

如果要給星際探索一個高大上的理由,那大概是如何將人類的足跡拓展到宇宙,建立一個吉翁公國人類可以居住的殖民地。

但仔細想一下,建立殖民地需要什麼呢?直覺上想到的就是「食衣住行育樂」:目前,我們有研究各種栽種方式、新型的保存方法;太空衣的科技也持續革新,越來適合活動;太空船、建築物有各種適居設計;火箭技術也日漸成熟⋯⋯其實好像都有在準備呀?

等等⋯⋯人要殖民,就需要繁衍後代,持續的在異地延續基因。至少保持人口不要負成長,不然就只是「派一群人送死」!

說到繁衍後代,就要討論不少令人害羞的事了,隨著太空旅遊即將成真,只要有錢就能藉著私人企業的幫助上太空,想在太空中做害羞的事不再遙不可及,而太空競賽也因此多了兩個未達成的成就:「在太空中自然受孕」和「第一個在太空中出生的嬰兒」。

沒有這些成就,人類就無法完成永久在外太空定居的願景,但我們好像不常聽到相關新聞⋯⋯所以我們有所準備嗎?

太空人有「做」過嗎?還是只是我們不知道

男女太空人難道不會一時意亂情迷,在太空中曾經做過那檔事,然後我們都不知道嗎?這其實是兩大太空單位NASA和俄羅斯太空總署 Roscosmosc 很常被問到的問題,也是外出演講的太空人很常遇到的疑問之一,先講結論:

沒有,你可以有很多陰謀論,但是統一說法就是:「沒有」。

Roscosmos 在2011年就有發布過聲明反駁過這個理論,聲稱不管在蘇聯時期還是俄羅斯太空任務中,從來沒有太空人進行過性行為。(註1)

至於 NASA,在太空人的條款中對於組員之間的關係規範基本上以「組員間保持信賴關係」和「維持專業」為主軸,而且絕大多數的太空人都邁向中年、有自己的家室,此外,要在人不多、空間密閉的太空中亂搞還不被發現,其實非常非常困難。

筆者為了確認這件事,還寫了 一封 email 給我在美國熟悉相關領域、認識太空人的前輩,幫我輾轉交給了2004~2005年國際太空站的指揮官焦立中博士 Leroy Chiao回答,針對「是否有組員在太空中進行過性行為?」和「是否有相關實驗要求太空人進行?」這兩個問題,答案都是大大的NO。

都還是幻想而已喔。圖/Shutterstock

焦立中博士也在之前的訪談中曾經寫到:「我並不清楚 NASA 有沒有針對這件事發表正式宣言,當我們同意成為太空人時這件事根本沒有討論的餘地,因為大家都心知肚明答案是什麼。」

「男人終究是男人,如果發生了很難不去宣揚。而且如果哪一天在太空站上發生這種事情,其他人很難不會知道,或是說⋯⋯當這種事發生時我們都會知道。」太空人也都支持焦立中博士的說法,表示說每天的任務不會有時間給你羅曼蒂克的。

再繼續追問下去也沒有用,我們就承認過往太空人並沒有在太空中進行過性行為或相關實驗,但這不代表未來不會出現,讓我們超前佈署,向未來規劃吧!

在太空中做愛做的事很難嗎?你還得先問過牛頓

以前沒有沒關係,但當我們談到太空旅遊、遠行或殖民時,就必須要面對幾個大問題,像是「人類該如何在太空中進行性行為」、「人類有辦法在太空中受精嗎」、「人類該如何在太空中進行分娩」、「之後的育兒行為怎麼辦」⋯⋯等。

你或許可以在太空站內關6個月,但一趟火星長期任務可是以年為單位起跳的。不管你是為了科學研究需要大膽嘗試,還是不小心鬧出人命,我們都要有所準備,更別提定居月球之類的理想,與其當理想變為現實,才在苦惱不能做,不如現在就來研究怎麼做吧!

先說大家最關心的性行為好了,會有什麼「體位怎麼做啊」、「動作怎麼辦」之類的問題。

一樣先講結論,會比地球上還要麻煩很多,麻煩到你可能不會想做了!

如果你有親密伴侶可以討論會更好,沒有的話請自行想像。圖/Nasa

因為你得先問問牛頓⋯⋯不是說真的去問牛頓物理,而是要考慮「重力」。在地球上,我們能夠肌膚相親、彼此抱在一起或是做愛時變換不同姿勢,或多或少都需要重力幫忙。而大家應該也看過太空人在無重力中生活的影片吧?在無重力狀態下,舉凡睡覺、換衣服、吃飯、跑步運動都需要很多的支撐和固定,可想而知,兩個人之間要緊密的激烈互動,將會需要更多的協助。

而且,作用和反作用力也需要考慮,不管是哪種體位,一次動作結束有非常大的機率會使兩人分開,除非有設計良好,又不會妨礙兩人動作的「性行為輔助裝置」幫忙固定,例如把其中一人固定住之類的,但這又像是什麼特別的 play?

不管怎樣,「性行為輔助裝置」會是一個非常偉大且厲害的發明,不然你也可以請另一位好友從旁協助,就像A片裡面會看到的那樣⋯⋯總覺得好像更怪了。

另外,還有太空中的身體狀況需要考慮,這裡說的不是疾病,而是大部分人都無法避免的太空中身體變化,例如動暈症、骨質流失、視覺味覺變異⋯⋯等。其中和性愛最直接相關的,就是「血液」。在太空或低重力中,血液無法順利地流動,導致許多太空人會有頭暈、血液循環的問題,而男生陰莖需要充血才能正常勃起,至於女生,性行為過程中陰道壁也會充血,在無重力上都可能會發生困難,更不用說之後受精卵著床後的養分供應了。

另外在太空中液體因為沒有重力的影響,如果附著在身體上的話並不會滴下來,反而會累積在皮膚上,最普遍的問題就是如果流汗越流越多,如果沒有處理掉的話,會在皮膚上形成一層濕濕的汗液層,這不只讓親密活動因身體濕滑難以進行,也會讓性愛很不舒服。其次,別忘了精液和女性潮吹的液體,都因為沒有重力而不會輕易離開你的身邊,如果沒有萬全準備在太空上做起來,一定是一團亂。

總而言之,人類的性愛方式是針對地球重力設計的,在太空中很難行得通。

太空人在太空站中跑步,都需要這些裝備了。圖/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才剛起步的人類宇宙性愛計畫,我們有什麼進展呢?

看起來,距離人類能順利的在宇宙中進行肉體歡愉,還有很多研究需要補完,那目前有什麼進展呢?

其實有很多人,尤其是非太空專業人士,對這件事有無比的熱誠。其中最有名的事件,當屬陪伴全球無數孤單人、維護世界和平、以橘黃色LOGO為象徵的「P開頭網站」所發起的企劃。

在2015年P網發起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募資,製作世界第一個太空性愛影片,這個耗資340萬元的計畫希望能把兩位他們挑選的影星送上太空,並拍攝一支A片。看起來很有趣對吧?但這個募資目前只達到 6%,而且,不管是在模擬無重力還是真的在宇宙中做愛,我們都還準備的不夠,安全為重。

可以去朝聖,但是想掏錢請三思再三思。圖/MIC

還有像維珍銀河企業(Virgin Galactic)還曾收到來自未知單位的提案,提供100萬美元拜託他們協助製作一部長達1小時的太空性愛影片,但最後維珍拒絕了!可能還是因為風險考量。

其實現在各大太空研究機構,不管公家還是私人,都會有人上門詢問太空性愛的相關問題,尤其是媒體對這件事特別有興趣,誰不會對「在奇異的環境打炮」這個話題感興趣呢?

而且偷偷講一個筆者理出來的關鍵問題,不管怎樣,我們可能都需要先在人工產生的零重力中實驗一下,但是現在搭乘飛機體驗零重力一趟長度約為8分鐘,而且分階段進行,每一階段30秒!各位男士,你的時間夠嗎?

先暫停大膽的想法,來講一些正經的研究

科學要處理人類在太空中生殖、繁衍的問題,不會直接從人體實驗和體內受精著手,而是從如何在太空中體外人工授精開始研究。

2018年4月,NASA 進行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稱為Micro-11,這個計畫首次將人類和公牛的精子送上國際太空站進行實驗,看在無重力空間中精子的活動有沒有改變,公牛的精子因為行為模式較為固定,所以做為這個實驗的對照組,而人類的精子本來就有較多運動模式,所以更難預測。

太空人進行完實驗、觀測之後,還要將精子送回地球,看有沒有辦法跟卵子做結合,才有辦法下初步結論,因此目前尚未有定論。不過更早的研究顯示,牛和海膽的精子在太空中都適應良好,牛的精子在無重力下的游速較快,這通常代表繁殖力更強,而在海膽精子上,驅動精子游動的化學物質在無重力中也更快啟動。

公牛的精子。圖/Animal & Daily Science

然而想要成功受孕,光有精子是不夠的。之前NASA曾在太空梭任務中進行過得母鼠實驗顯示,微重力會使小鼠卵巢延遲釋放成熟的卵細胞,目前仍在進行的實驗是要確認這個現象是否為長期效應,如果答案是肯定,那麼這將會是另一個要克服難題。

並且,「輻射」會妨礙精子和卵子的形成,也會造成突變而傷害胎兒。而在太空中,來自太陽的高能量宇宙射線和帶電粒子非常多,就算在國際太空站,上面的輻射量也比地表強10倍左右!更別說在其他宇宙空間(例如月球、火星),上面的輻射量又是好幾倍起跳,我們需要能防禦輻射的太空殖民地,或是發明有助於修復受損DNA的藥物,才有辦法在太空中安胎。

就算我們克服了這些障礙,在人類長期的太空旅行和宇宙殖民計畫中,還得確保有足夠人口和健康的基因庫,曾經有虛擬計畫模擬如果要經過6300年的太空旅行後到達比鄰星B,我們至少需要98人才能避免近親交配,保有足夠健康的基因,再考慮上個人狀況、災害、潛在風險,可能要上百人才能完成一趟太空移民!

此外,除了身理上的問題需要解決,還有心理狀態也要考慮。如果兩位太空人伴侶有了感情摩擦怎麼辦? 太空旅行就哪幾個人而已,空間又只有這麼大,如何維持健康心態就顯得非常重要。

你能想像分手了還要在密閉空間裡看著他/她6個月嗎?圖/IMDb

更麻煩的倫理和政治問題要進來嘍!

以上提到的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問題,其實在精準長期的研究開發之後,都還是有望解決的。

以目前的步調,太空中人類體外受精的實驗可能需要4~5年的研究,如果2年內開始招募正式的實驗者並開始訓練,然後在男性女性還保有生殖能力下進行任務(也就是說不能太老),這個「太空中人類性行為」的研究估計可以在10~15年間完成。

雖然研究執行上不會遇到困難,但在政治跟倫理層面,這些研究還需要另一群專業人士,長期跟大眾進行溝通才能克服。目前國家級太空機構要處理「宇宙中繁衍後代」的相關問題,研究執行的難度並不高,但在政治上會變得相當棘手。

你想想,把你上繳國庫的稅金,拿去讓太空人用於「繁殖人類的科學實驗」,你能接受嗎?

而倫理方面,宇宙勢必是一個短期內非常壓抑、充滿未知風險的地方,人類社會在這種高壓狀況下,必定會形成異於地球的社會組織與文化,在這種環境下出生的小孩會快樂嗎?

除了可能面臨的生理和文化挑戰,也可能因為設想不夠周全,造成初期嬰兒潛在死亡率較高,而這些小孩在不同重力下發育的差異,也需要更多實際案例,才能適應或化解。

以上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解決,也很難由國家機構著手,這又是私人研究企業的機會了,雖然它們不會被質疑浪費公帑,但潛在的相關問題還是存在。

現在知道在外太空做愛,是一個多麼深遠、偉大又麻煩的計畫了吧!但我也跟大家一樣在期待可以看到宇宙A片的那天,當然,這一切都是為了科學研究!(被打)

註解

  1. 筆者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在知名成人影片網站有找到英文標題為「俄羅斯太空人太空性交實驗」的影片,而且真的是在無重力中和帶有有點古老的畫質……先對不起我發文不附連結,但考慮到假影片、黑歷史、模擬、或是單純的官方不願承認等各種面相,我建議大家還是先當作太空人做愛這件事還沒發生、大家從零開始吧

資料來源:

所有討論 2
Rock Sun
63 篇文章 ・ 696 位粉絲
前泛科學的實習編輯,曾經就讀環境工程系,勉強說專長是啥大概是水汙染領域,但我現在會說沒有專長(笑)。也對太空科學和科普教育有很大的興趣,陰陽錯差下在泛科學越寫越多空想科學類的文章。多次在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最後回到了原點:我喜歡科學,喜歡科學帶給人們的驚喜和歡樂。 "我們只想盡我們所能找出答案,勤奮、細心、且有條理,那就是科學精神。 不只有穿實驗室外袍的人能玩科學,只要是想用心了解這個世界的人,都能玩科學" - 流言終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