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來一句正能量就會讓你變快樂嗎?

哇賽心理學_96
・2016/05/09 ・165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cc by Adnan Saulat
cc by Adnan Saulat

文/小磚  心理系研究生

……你可能一直認為生命是艱苦和充滿掙扎的,所以依據吸引力法則,你就會體驗到艱苦和掙扎的生活。現在就開始對宇宙吶喊吧:『生活是多麼輕鬆!生命是多麼美好!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向我而來!』」

上文是摘錄自朗達.拜恩(Rhonda Byrne)的《秘密》一書。跟其他自我啟發類書籍,如《積極思考的力量》一樣,這些書主張人們只要反覆閱讀和認同這些自我正面字句(positive self-statement),就會變得幸福快樂又美滿。先不討論吸引力法則是否有著偽科學的嫌疑,近來社會開始反思和審視正面思考——如《快樂工業》及《失控的正向思考——探討這些自我啟發書籍的內容會如何影響人們的心情,也成為心理學近年的研究專題之一。

為了研究正面字句如何影響人們的心情,以及自我正面字句怎樣在華文社會裡產生效用,來自香港的學者 June Yeung和 Vivian Lun 邀請了 284 位大學生進行實驗,將他們隨機分為以下四個組別,分別是:

  1. 閱讀正面字句
  2. 聆聽正面字句
  3. 閱讀中性字句
  4. 聆聽中性字句

分別在閱讀或聆聽的前後測量並觀察情緒變化,同時也會請他們填寫基本需求滿足度(need satisfaction)的量表,以瞭解其健康狀況和滿足基本需要的能力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組別一、二當中,參與者會分別閱讀或聆聽相同的 20 個正面句字,都是從《秘密》一書摘錄出來的,例如:「生活是多麼輕鬆!生命是多麼美好!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向我而來!」、「我感覺好棒,我感覺真好」。而在中性組的參與者,則會分別閱讀或聆聽20句跟自我概念無關的社會信念句字,例如「大部份的災害也是能夠被預測的」。

為了避免任何期許所導致的效果,參與者們只是被告知需要閱讀或聆聽句字,情緒也是用間接的聯想判斷問題來測量——由於當人們在愉快的情緒時,傾向作出一些正面的聯想例如:友誼比較容易被維持、戰爭比較少會發生等等。研究當中,則利用前人所設計的一式兩份情緒聯想問卷,在受訪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間接地測試閱讀/聆聽句子前後的情緒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閱讀《秘密》一書中正面字句的組別,參與者閱讀後的心情稍微變差一些,特別是對那些基本需求較無法得到滿足的人(基本需要量表裡得分較低),他們的心情更是差了很多。相反,聆聽正面句字的人心情卻輕微變好了。閱讀或聆聽中性的字句則沒有顯著的情緒變化。

為什麼讀了正面字句後心情反而變差呢?因為人們看到這些字句時,會去比較他們的自我概念以及該字句所提倡的理想自我概念。根據自我差異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當實際與理想的自我差太遠時,這樣的差異就會引起憂鬱或不安。情況大概就像這樣:明明我已經付不起租金了,你還在跟我說「生活是多麼輕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無法滿足基本所需的人來說,自我正面字句所帶來的反差就更大了。至於聆聽這些正面字句的時候比較不會有種負面效果,可能是因為在聆聽的環境下,人們只會大約理解到字句的內容,而不會詳細地跟自我概念作出比較,因此心情才會稍微變好。

這個現象或許能夠解釋為甚麼南韓的麻浦大橋改名為「生命之橋」,並加上正面勵志的標語後,在大橋自殺的數字卻不跌反升。下次看到朋友不開心的時候,先別急著傳勵志正面的訊息鼓勵對方,考慮一下對方的實際狀況,再向對方表達關心和慰問吧 <3

參考資料:

Yeung, J. C., & Lun, V. M. C. (2015). When self-help materials help: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self-discrepancy and modes of delivery of positive self-statement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0.  (連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哇賽心理學_96
45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希望能讓大眾看見心理學的有趣與美,期待有更多的交流與分享,讓心理學不只存在於精神疾患診療間或學校諮商室,更能擴及到生活使之融入每一刻。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吾家初長成子女到底在想什麼?- 從《糖糖online》看青少年的成長變化
雞湯來了
・2019/12/14 ・194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27 ・七年級

  • 文/雞湯來了王韻捷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圖/糖糖Online

翹課的糖糖和同學在校園中直播跳舞,和教官玩追逐戰……彷彿與大人作對,試圖證明自己可以不受大人控制。

《糖糖Online》講述著幾個青少年各自碰到的人生議題,有的在管教非常嚴謹的家庭中長大,有的在非常開放自由的家庭中成長。

儘管他們成長背景非常不同,但我們深入去看,可以發現他們有一個共通點:都是青少年——對於關係、社會、自我都還處於探索階段的年紀。

他們對自我的好奇,讓站在大人視角的我們產生許多無法理解的行為。面對無數的頭痛、失眠的夜,我們可以從心理與社會的角度來看看,這群青少年到底發生什麼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青少年最重要的發展—自我認同的建立

自我概念發展

心理學家 Erik Erikson 將人生視為一個連續不斷的人格發展歷程,強調心理社會發展是連續累積的,且在此同時,發展是具有次序性、階段性的,也就是說各個階段都有某些特定其需要完成的發展任務。這些任務需要藉由經歷衝突、危機事件,個體才得以發展,而所謂的成長就是學習突破危機的種種過程。

青少年(12-18 歲)的個體發展任務是「發展自我認同」以及「角色認同」。此階段的青少年藉由對自我的省思與體悟,開始建立自我在團體中的社會地位,希望能在不違背自己的需要、價值觀的情況下調整自我,以增加對社會的適應性。

就像《糖糖online》劇中,欣恬面對酸民的冷嘲熱諷,仍對自己的自我價值有所確立,她呈現了一種自我概念完整後的堅定感;而小文年僅 15 歲,資質優異,通過跳級考試的她進入高中二年級的班級裡,儘管成績表現優良,但不難發現小文對自我的發展仍感到有所不足,大部份時候是需要糖糖照顧的。

同儕關係

進入青少年期最大的特徵就是和同儕相處的時間大幅增加,和家長的相處時間減少。青少年在此時期為了融入團體、尋求被認同感,會追求自己在社交群體中的地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類似的需求也在成人世界當中有同樣的運作方式:例如繼續接受教育、賺取財富等來得到社會的認同。

若家長可以看見孩子也有這份需求,也就更能理解「自己的孩子需要在群體之中獲得歸屬感」而有的種種「想和朋友待在一起的行為」。

圖/糖糖Online

家庭關係

在青少年發展自我的過程之中,會漸漸的和父母轉變為「類同儕」之關係,也就是說希望和爸媽像朋友,能夠參與更多家庭事務的討論與決策,對於生活有選擇和可控制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因為青少年孩子心理狀態逐漸朝向獨立、成熟,與父母的價值觀產生落差,就容易發生衝突。(延伸閱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青少年如何應對衝突?

圖/糖糖Online

家長如何與青少年子女一起成長

青少年是人生發展中的重要轉捩點,個體將由不成熟轉至成熟,若我們能試著理解此階段的孩子需要一點空間、養分好好長大,不僅能將心中的焦慮放下,也讓青少年多些自己的空間得以好好發展。

此外,時代的改變也是現代家長需要正視的一項因素。現代社會變遷的速度已快到無法想像,當家長以自身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問題時,有可能無法讓孩子吸收到父母想要表達的內容,反而推開了與孩子的距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在《糖糖Online》劇中,面對網路的世界,父母也從未接觸過,就無法以過來人的心態給出建議,但家長能給予的或許是一種陪伴。

身為家長,或許我們可以試著這麼做:

  1. 調整心態:

    試著理解這些處於青少年的孩子們正逢一項人生自我探索的危機中,他們也正在努力的長出自我,或許家長們會覺得:我的小孩不再是過去那個順從、聽話乖巧的小寶貝了,但父母需要適時的理解這些是人生成長的一部分,孩子們有自己的路需要拓展。

  2. 釐清界線,嘗試放手:

    理解孩子的狀態後,可以慢慢思考哪些事是可以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哪些事情仍然無法,透過與孩子清楚的溝通也是重新調整關係的最佳方式。

  3. 多傾聽:

    當孩子正試著表達自我時,可以先試著以開放的心態、詢問的角度去和孩子互動,再慢慢的和孩子說明該如何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侵犯他人。

參考資料

  1. 洪光遠、連廷嘉(譯)(2018)。青少年心理學:發展、關係與文化(原作者:F. Philip Rice 、 Kim Gale Dolgin)。學富文化,台北。

本文與雞湯來了 同步刊登,原文標題 「吾家子女初長成」- 從《糖糖online》看青少年的成長變化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來一句正能量就會讓你變快樂嗎?
哇賽心理學_96
・2016/05/09 ・165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c by Adnan Saulat
cc by Adnan Saulat

文/小磚  心理系研究生

……你可能一直認為生命是艱苦和充滿掙扎的,所以依據吸引力法則,你就會體驗到艱苦和掙扎的生活。現在就開始對宇宙吶喊吧:『生活是多麼輕鬆!生命是多麼美好!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向我而來!』」

上文是摘錄自朗達.拜恩(Rhonda Byrne)的《秘密》一書。跟其他自我啟發類書籍,如《積極思考的力量》一樣,這些書主張人們只要反覆閱讀和認同這些自我正面字句(positive self-statement),就會變得幸福快樂又美滿。先不討論吸引力法則是否有著偽科學的嫌疑,近來社會開始反思和審視正面思考——如《快樂工業》及《失控的正向思考——探討這些自我啟發書籍的內容會如何影響人們的心情,也成為心理學近年的研究專題之一。

為了研究正面字句如何影響人們的心情,以及自我正面字句怎樣在華文社會裡產生效用,來自香港的學者 June Yeung和 Vivian Lun 邀請了 284 位大學生進行實驗,將他們隨機分為以下四個組別,分別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閱讀正面字句
  2. 聆聽正面字句
  3. 閱讀中性字句
  4. 聆聽中性字句

分別在閱讀或聆聽的前後測量並觀察情緒變化,同時也會請他們填寫基本需求滿足度(need satisfaction)的量表,以瞭解其健康狀況和滿足基本需要的能力等等。

在組別一、二當中,參與者會分別閱讀或聆聽相同的 20 個正面句字,都是從《秘密》一書摘錄出來的,例如:「生活是多麼輕鬆!生命是多麼美好!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向我而來!」、「我感覺好棒,我感覺真好」。而在中性組的參與者,則會分別閱讀或聆聽20句跟自我概念無關的社會信念句字,例如「大部份的災害也是能夠被預測的」。

為了避免任何期許所導致的效果,參與者們只是被告知需要閱讀或聆聽句字,情緒也是用間接的聯想判斷問題來測量——由於當人們在愉快的情緒時,傾向作出一些正面的聯想例如:友誼比較容易被維持、戰爭比較少會發生等等。研究當中,則利用前人所設計的一式兩份情緒聯想問卷,在受訪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間接地測試閱讀/聆聽句子前後的情緒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閱讀《秘密》一書中正面字句的組別,參與者閱讀後的心情稍微變差一些,特別是對那些基本需求較無法得到滿足的人(基本需要量表裡得分較低),他們的心情更是差了很多。相反,聆聽正面句字的人心情卻輕微變好了。閱讀或聆聽中性的字句則沒有顯著的情緒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讀了正面字句後心情反而變差呢?因為人們看到這些字句時,會去比較他們的自我概念以及該字句所提倡的理想自我概念。根據自我差異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當實際與理想的自我差太遠時,這樣的差異就會引起憂鬱或不安。情況大概就像這樣:明明我已經付不起租金了,你還在跟我說「生活是多麼輕鬆」?

對於無法滿足基本所需的人來說,自我正面字句所帶來的反差就更大了。至於聆聽這些正面字句的時候比較不會有種負面效果,可能是因為在聆聽的環境下,人們只會大約理解到字句的內容,而不會詳細地跟自我概念作出比較,因此心情才會稍微變好。

這個現象或許能夠解釋為甚麼南韓的麻浦大橋改名為「生命之橋」,並加上正面勵志的標語後,在大橋自殺的數字卻不跌反升。下次看到朋友不開心的時候,先別急著傳勵志正面的訊息鼓勵對方,考慮一下對方的實際狀況,再向對方表達關心和慰問吧 <3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Yeung, J. C., & Lun, V. M. C. (2015). When self-help materials help: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self-discrepancy and modes of delivery of positive self-statement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0.  (連結)

文章難易度
哇賽心理學_96
45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希望能讓大眾看見心理學的有趣與美,期待有更多的交流與分享,讓心理學不只存在於精神疾患診療間或學校諮商室,更能擴及到生活使之融入每一刻。

0

0
3

文字

分享

0
0
3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心理學解析《月薪嬌妻》
海苔熊
・2016/12/16 ・7422字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SR值 553 ・八年級

maxresdefault-1
最近很紅的日劇《月薪嬌妻》,席捲了臉書很多的版面,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片會有這麼多人追?它打中了我們心裡面的什麼?圖/截自 Youtube

最近很紅的日劇《逃避雖可恥但是有用》(月薪嬌妻),席捲了臉書很多的版面,不過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這部日劇會有這麼多人追?它打中了我們心裡面的什麼?只因為新垣結衣可愛爆表嗎(謎之音:我只是為了結衣而追的)?還是因為自己跟津崎平匡一樣是魯蛇宅男,一邊看一邊滿足自己的幻想?這個看起來荒謬至極的契約婚姻劇情,真正想要表達的究竟是什麼?

當你已經魯了大半輩子,終於有機會可以脫魯的時候,你真的能夠放棄你原先「專業魯蛇」的身分嗎?又為什麼條件這麼好的森山美栗(森山みくり )會願意進入「契約婚姻」呢?

——————————爆雷警告:以下涉及劇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要逃避?

平匡:「因為不了解而害怕,我到目前為止,我在無意之間,到底給多少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呢?說不定連美栗小姐,也因為我不經思考的言行受到了傷害……這實在是一種想說,卻說不出口的複雜心情。」

其中有一集平匡在美栗睡過的床上幻想了一陣子之後,又起來用空氣清淨劑噴了整張床鋪,然後跟自己說了這段話。我們可能都能理解他之所以要這樣做,或許是要逃避自己「愛上一個人」的那種心情。可是,為什麼要逃避這種心情呢?

一直以來如果你都是用「專業的單身男」來定義自己(這就是你的「自我概念」self-concept),那麼有人進入你的感情生活的時候,你就面臨一個兩難的抉擇:我究竟是要開始這段關係,然後冒險去做那些我不熟悉的事情,或者是閉上眼睛當作沒有看到,維持我「專業單身男」的自我認同呢?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維持」的行為,就像憂鬱的人會去找一些負面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有多悲慘(Evraire、Dozois,2011)。

圖/預告截圖
圖/預告截圖

平匡:「比起刺激我更愛安穩,那就是專業單身男的終極之道。」

等等,為什麼要如此虐待自己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你就不懂了,對某些缺乏自信的人來說,「穩定」這件事情,比起什麼都重要——即使它看起來很不可理喻。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這也是為什麼,你難過的時候會聽難過的歌,因為在心情差的時候「穩定的難過」比起「不確定的快樂」更好,這也是傳說中的「追求情緒一致」(Mood-Concurrency)(Lee、Andrade與Palmer,2013)。

三種逃避的類型

6379637151_aec786f15f_z
為什麼要逃避?圖/By nico (las henry) @ flickr, CC BY-NC-ND 2.0

在人際關係與心理狀態上,逃避至少有三種不同的類型:

1. 人際逃避:社會焦慮或社交恐懼,指的是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會有莫名的焦慮感,與人說話的時候會感到不自在,稍微相處久一點就會覺得很緊張、不知道該說什麼、害羞、或者是想趕快逃離現場之類的。有可能是來自於童年我青少年時期的一些自卑感、被霸凌的經驗等等。輕微的社交/社會焦慮(social anxiety)(Vassilopoulos、Brouzos,2012)也可能顯現在不知道如何跟人打招呼、說再見等等 [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 逃避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不喜歡太靠近黏膩的關係。當伴侶問到一些比較內心的事情的時候,會覺得不舒服(Monin、Feeney與Schulz,2012),習慣維持和伴侶比較疏遠的距離,也不太擅長說一些自己的感受。有一些研究發現,這種類型的人在情感上很容易蜻蜓點水,不斷的轉換伴侶,每一個都沒有深入,或同時和不同的人交往。不過,相較於主角平匡,討厭被結婚綁住的風間可能更符合這個描述,你看甚至連在第三集摘葡萄的廟宇山坡上面,大家提議要一起要大喊,他都說自己「不喜歡大喊」,可見得他對於描述自己內心的事情,其實是有非常多不習慣的(Slotter、Luchies,2014)。

3. 逃離情緒:並不是典型的心理學用語,不過你會在很多實務心理工作經驗上面看到這樣的狀況──當事人不願意接觸自己的情緒,或者是過度的超級理性、只用大腦來思考和推理事情,而忽略了人與人之間也有情感交流的部分。這種類型的人可能在處理人際問題的時候,會過於使用邏輯推理「就事論事」的方式,看起來好有腦好聰明,但實際上不但是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也忽略了對方的情緒。對這個議題有興趣的人可以看溝通姿態(Communication Stances)裡面的「超理智型」(張冬寶,2016;盧宜蔓,2009;謝馥璟,2014;顏欣怡、卓紋君,2013)。

當然,上面這三種分類並不是互斥的,而且世界上還有更多種不同可能的逃避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例如說逃避結婚、逃避工作(例如拖延症)、逃避去面對一直以來困擾你,但又不敢碰觸的人生議題。

就像平匡說的:「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我一直相信,一個症狀或生活策略看起來雖然非常奇怪,但是它之所以可以繼續被保留下來,某種程度上也是因為,當事人透過這種方式跳過或是解決了生命中的某些困難,獲得了好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真的這麼好棒棒嗎?

焦逃配:無法離開又難以結束的關係

圖/電視劇宣傳圖
圖/電視劇宣傳圖

這部片之所以能夠被瘋傳,其實是它不知不覺地打中了在戀愛裡面最常見的一種戲劇性組合 [2]:追逃型關係。

你有沒有一些女生朋友 [3],常常跟你抱怨她的男友總是不懂她的需求、總是像一個木頭,每次要討論重要事情的時候,男朋友不是消失不見、已讀不回、不然就是一副不在乎的樣子。她總是愛得很辛苦,覺得很累,卻又無法離開這樣的關係(然後你只好當一直安慰她但知道自己永遠沒機會補位的工具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9017961502_8256bb817d_z
焦逃配:無法離開又難以結束的關係。圖/By Maxi Walton @ flickr, CC BY-NC 2.0

「這麼說來好像從頭到尾都是我一個人在很積極,從契約婚姻、週二的擁抱時間……說不定根本就只有我一個人一廂情願地喜歡他?」片中的美栗說。

「天啊!平匡你不要送給我好嗎?」螢幕前的魯男A說。

「美栗為什麼你要這麼傻、痴痴地等呢?」螢幕前的迷妹B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是我,面對這樣的『木頭』,我早就『辭職』不幹了!」螢幕前的淡定姊C說。

這樣看起來弔詭的關係似乎很難維持,但為什麼沒有分開呢?其實恰恰相反,研究發現這種「一個追一個逃」的關係往往才不容易分開(Fraley,2010),而兩人之所以能夠繼續維持下去,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是:那個逃跑的平匡,偶爾也會停下來

一直逃避的平匡每一次的自我反省,就是一種「停下來」。它對美栗有一個很大的意義,美栗可能會想:原來我只要一直努力追,對方是有可能會停下來的,那我就更不能放棄了!!(眼前出現比賽的小劇場和幻想)

圖/電視劇片頭截圖
圖/電視劇片頭截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需求滿足與關係不確定性

看到這裡你終於知道為什麼這樣的組合會扣人心弦而且無法分離了吧?

但老實說,如果從頭到尾只有一個人在很拚命的付出,如果你一直希望能夠了解他更多,但他卻總是像拿鏟子去敲平底鍋的鍋底一樣(是什麼比喻啦!)「ㄎㄧㄤ!ㄎㄧㄤ!ㄎㄧㄤ!」防禦很高、不說出自己的感受,那麼你終究也是會累的。

所以,如果是一般人,這樣的契約婚姻根本不可能維持吧?為什麼美栗條件這麼好的人,會願意守在那麼冷淡的平匡旁邊呢?雖然很多的角度都可以解釋這樣的狀況(例如美栗的個性、過往不斷被拒絕、不被需要的經驗等等),不過這裡我想談一個核心的東西叫做「需求理論」。

「一個人在無法滿足某一需求A的困境中,常有另一個對他而言更重要的需求B被滿足……因為『已得到的需求B』往往對那個人更為重要,才會讓人處在困境中難以改變!」[4]

換言之,這個看起來很荒謬的婚姻關係,勢必滿足了兩個人某種更重要的需求,在這個需求上面得到平衡。例如,兩個人可能都對婚姻有一些擔心,或者是對自己沒有自信,他們共同找到一個「逃離社會眼光」的方法,並肩作戰,所以這段婚姻就滿足了他們「原來有人是和我一樣,是常常不被接受的」那種被懂的感覺。

圖/TBS宣傳圖
圖/TBS宣傳圖

當然,這並不是長久之計,隨著兩人產生情愫,當一段關係沒有辦法呈現出「彼此想要的那種親密」時,這種「不確定差距」(uncertainty discrepancy)就很容易讓關係面臨危機。

研究發現,當你對於這段關係有更多的不確定性(relational uncertainty)(Knobloch、Solomon,1999),你想了解他很多,但是他願意告訴你的去很少的時候,這會損傷你對這段關係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你會擔心:我們真的能夠繼續下去嗎(Tannebaum,2015)?

也因為這樣,你看到片中好多次美栗都對自己產生懷疑,懷疑自己會不會被 fire、懷疑對方是不是真的喜歡自己、懷疑對方傳的訊息,可能只是老闆和員工之間的事務訊息而已……。

如果這樣繼續下去,大概只會有兩種結局:

  1. 兩個人愛得很辛苦,卻分不開
  2. 最後一方受不了,決定離開這樣的關係

但有趣的是,這兩個主角一開始擁有的那個好像很可恥的技能「逃避」,卻也轉動是改變的命運之輪的鑰匙!

陰影裡,也包含改變的力量

一個人究竟什麼時候會改變呢?當你發現你對世界舊有的認識無法處理你現在面臨的囧境、讓你感到痛苦不堪,就是你改變的時候(盧怡任、劉淑慧,2013,2014)。

「阿,果然還是沒有辦法這樣硬撐阿!」平匡在熬夜趕案子很多天之後,終於病倒了。而這個病倒也讓劇情往前推進一大步。

呈現脆弱(vulnerability)有助關係改變、增加親密(intimacy)(Epstein,2010;Giles,1994),如果沒有硬撐加班後的這場病,美栗也不會有機會可以到家照顧他、靠近他的內心──不過,呈現脆弱是一把雙面刃,也可能讓自己受傷,這也是後來平匡不斷逃避的原因──不期不待,不受傷害。

%e9%80%83%e9%81%bf
呈現脆弱有助關係改變、增加親密。圖

如果這樣一直逃避下去,兩人會越來越疏遠。畢竟,對伴侶隱藏悲傷,只會把你的悲傷擴大、也把關係帶往更黑暗的地方(Uysal、Lin、Knee 與 Bush,2012)。幸好,在這樣看似「一廂情願」的關係中,還有一個令人動容的改變!

後期美栗在持續了一段時間「單方付出的關係」,平匡之所以開始產生改變,其實是來自於美栗的離家出走。有時候,離開是為了回來,這個脈絡裡面,更可能是為了讓愛,回來

「關係是兩個人的互動,當你做了一點和以往不一樣的事情,你就會發現這段關係也會有一些改變。重點在於,你願不願意當那個想改變的人?如果你不能讓對方停下來、不要逃跑,那麼你有沒有可能做一件不一樣事情是——換成你停下來,不要追?」周慕姿心理師說。

當這段關係裡面,一直在追的那個人停下來,或者是往不同的方向前進,你會發現這樣的改變也會帶動伴侶的改變。當自己熟悉的世界不一樣,當他開始覺得痛苦,開始擔心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這樣的反省,也會讓原本已經走到僵局的關係有了契機(盧怡任、劉淑慧,2013,2014)[5]。

所有的角色都是逃避的

這部片還有一個你所不知道的秘密:所有的角色都是逃避的。

整體來說,美栗看起來是主動的那一個,但實際上她也是透過不斷地逃避到跳痛的幻想裡面,來逃避現實當中那些讓他困窘的情景。根據家庭系統理論(Gilbert,2013;王鑾襄、賈紅鶯,2013),我們都會複製爸媽的行為模式(黃之盈,2016),美栗的行為其實從他爸媽身上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你看他們不論是搬家、討論重大的事情、往往都會偏離主題、打岔,這樣的能力,也締造了一個喜歡幻想的女兒。不過,如果全家都是這樣就糟糕了,所以幸好女兒某種程度上面,也發展了務實的能力。

圖/森山みくり@Twitter
圖/森山みくり@Twitter

而且,其他的角色也有逃避的影子:

  • 風見涼太(上圖左一):逃避依戀、逃避婚姻。
  • 土屋百合(上圖右一):逃避討論年齡、逃避卻又渴望感情
  • 沼田賴綱(上圖左二):逃避面對他對平匡的感情,選擇用揭發、跟蹤、迂迴的方式阻撓
  • 日野秀司(上圖沒出現,但下圖有,啾咪):常常想約平匡等人聚會,卻總是因為孩子或家裡變卦沒到,你覺得他是否有在逃避什麼?

圖/特別版片尾曲截圖
圖/特別版片尾曲截圖

整部影集看起來有不同性格的角色,但實際上,它可能只是反應編劇或者觀眾,人格中的不同面向。也就是說,所有的角色,都是你內在一部分的的投射(projection)。一個好的劇本,就是能夠讓你好好投射的劇本。這裡面幾乎所有的角色,都是一個很好的投射客體。

你呢?你和誰比較像?誰說話的時候,會讓你有一種「對,我也會這樣想!」的感覺?當你看到裡面的主角用他們的方式去度過難關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

最後,我相信這部影集會吸引大家,某種程度也在於它用比較幽默的方式,來討論嚴肅的主題,這點倒是蠻類似童話治療(Marchen als Therapie)(Franz,2016;Kast,2004;河合隼雄,2015;苑媛,2014),利用故事和幻想,來讓聽故事的人產生改變。透過幻想、腦袋裡面的自言自語、內心的小劇場,呈現每一個角色的內在既是脆弱,但同時也是可愛的(就像片末跳的舞一樣 >///<)。

你也是。雖然時候會脆弱,有時候會機車讓人難受,但你也有,別人無法取代的可愛。

圖/片尾截圖
圖/宣傳劇照

註解:

[1] 對於這個概念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岡田尊司醫師的新書人際過敏症:曾經良好的關係,為什麼突然改變?

[2]其實嚴格來說並不是最常見,但絕對是最有戲的一種。如果以依戀風格來說,在不安全依戀種種組合當中,焦慮和逃避的組合佔17.8%(王慶福,2000)。而如果以情緒焦點伴侶治療(emotional focused couples therapy)接洽的個案來說,大約有八成來談的夫妻符合這種一個人追、一個人跑的組合(Susan Johnson,2000;Sue Johnson,2009;Susan M Johnson,2012)。另外,在Gottman (2010)的相關研究回顧當中,這樣的組合也是最常被討論到的典型之一。

[3]雖然在台灣的研究中,焦慮依戀整體來說是女性比較多,但這並不表示所有的組合都是女焦慮,男逃避。事實上,每一段感情都不一樣,當然也存在相反的情況。

[4]引自賀孝銘的《高手過招-分享「需求導向諮商模式」》教學講義

[5]本文引用盧怡任、劉淑慧 (2013,2014)的研究,主要是裡面提到一個「受苦經驗轉化」概念:人在痛苦的時候,勢必會經過一些與過往的經驗斷裂的經驗,這個斷裂會讓他想辦法去調整他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或者調整他的行動。其實,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在講的事情,當處境和你的認知行為有所衝突的時候,要嘛改變行為,要嘛改變認知。此外,有些人會透過諮商來面對自己遭遇的困境,如果你對「在受苦中的人(例如分手後),如何透過與諮商師的經驗連結,拓展對自已對世界的理解」有興趣,也可以參考林其薇(2014)的論文。

延伸閱讀:

  • Epstein, R.(2010)。Fall in Love and Stay That Way。Science American Mind,January。
  • Evraire, L. E.、Dozois, D. J. A. (2011)。 An integrative model of excessive reassurance seeking and negative feedback seeking in the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of depression。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8),頁 1291-1303。 doi: 10.1016/j.cpr.2011.07.014
  • Fraley, R. C. (2010)。 A brief overview of adult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University of Illinois。
  • Franz, M.-L. v.(2016)。解讀童話:從榮格觀點探索童話世界(徐碧貞譯)。台灣:心靈工坊 。
  • Gilbert, R.(2013)。Bowen家庭系統理論之八大概念:一種思考個人與團體的新方式(江文賢譯)。台灣:秀威資訊科技。
  • Giles, J. (1994)。 A theory of love and sexual desire。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4(4),頁 339-357。
  • Gottman, J. M.、DeClaire, J.(2010)。關係療癒: 建立良好家庭, 友誼, 情感五步驟(徐憑譯)。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Johnson, S. (2000)。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s therapy。Comparative treatments for relationship dysfunction,頁 163-185。
  • Johnson, S.(2009)。Hold Me Tight:Seven Conversations for Lifetime of Love(抱緊我:扭轉夫妻關係的七種對話)(劉淑瓊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 Johnson, S. M.(2012)。The practice of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Creating connection。:Routledge。
  • Kast, V.(2004)。童話治療(林敏雅譯)。台灣:麥田。
  • Knobloch, L. K.、Solomon, D. H. (1999)。 Measuring the sources and content of relational uncertainty。Communication Studies, 50(4),頁 261-278。
  • Lee, C. J.、Andrade, E. B.、Palmer, S. E. (2013)。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references for mood-congruency in aesthetic experience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40,頁 382-391。
  • Monin, J. K.、Feeney, B. C.、Schulz, R. (2012)。 Attachment orientation and reactions to anxiety expression in close relationships。Personal Relationships, 19(3),頁 535-550。 doi: 10.1111/j.1475-6811.2011.01376.x
  • Slotter, E. B.、Luchies, L. B. (2014)。 Relationship quality promotes the desire for closeness among distressed avoidantly attached individuals。Personal Relationships, 21(1),頁 22-34。 doi: 10.1111/pere.12015
  • Tannebaum, M. (2015)。 Seeking Sexual Health Information from Romantic Partners: Testing an Ap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Theory of Motivat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 Uysal, A.、Lin, H. L.、Knee, C. R.、Bush, A. L. (201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lf-Concealment From One’s Partner and Relationship Well-Being。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8(1),頁 39-51。 doi: 10.1177/0146167211429331
  • Vassilopoulos, S. P.、Brouzos, A. (2012)。 A pilot person-centred group counselling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Effects on social anxiety and self-esteem。The Hellenic Journal of Psychology, 9,頁 222-239。
  • 王慶福 (2000)。 當男孩愛上女孩–人際依附風格類型搭配、愛情關係與關係適應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 8,頁 177-201。
  • 王鑾襄、賈紅鶯 (2013)。 Bowen自我分化理論與研究:近十年文獻分析初探。輔導季刊, 49(4),頁 27-39。
  • 河合隼雄(2015)。童話心理學。中國,海南:南海出版公司。
  • 苑媛(2014)。解讀童話心理學。台灣:國家。
  • 張冬寶 (2016)。 薩提爾模式運用在婚前伴侶-以一個團體諮商方案為例。諮商與輔導(371),頁 23-26。
  • 黃之盈(2016)。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台灣:寶瓶文化。
  • 盧宜蔓(2009)。大學生的溝通姿態、自尊與人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台灣。
  • 盧怡任、劉淑慧 (2013)。 受苦經驗之存在現象學研究:兼論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視野[An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Inquiry on Suffering: A Discussion on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7),頁 177-207。
  • 盧怡任、劉淑慧 (2014)。 受苦轉變經驗之存在現象學探究:存在現象學和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的對話[An Existential-Phenomenological Study on the Transitional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Dialogues between Existential Phenomenology and Theories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教育心理學報, 45(3),頁 413-433。 doi: 10.6251/bep.20130711.2
  • 林其薇(2014)。當事人在諮商中的經驗:諮商關係的連結與世界之開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台灣。
  • 謝馥璟(2014)。大學生親密關係中,溝通模式、性別角色取向與關係適應之關係。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台灣。
  • 顏欣怡、卓紋君 (2013)。 大學生情侶之愛情風格、溝通姿態、關係滿意度及關係承諾度之探討-對偶分析研究[A Dyadic Analysis of Love Styles, Communication Stances, Satisfaction, and Commitment among College Dating Couples]。中華心理衛生學刊, 26(3),頁 443-485。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1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來一句正能量就會讓你變快樂嗎?
哇賽心理學_96
・2016/05/09 ・165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49 ・八年級

cc by Adnan Saulat
cc by Adnan Saulat

文/小磚  心理系研究生

……你可能一直認為生命是艱苦和充滿掙扎的,所以依據吸引力法則,你就會體驗到艱苦和掙扎的生活。現在就開始對宇宙吶喊吧:『生活是多麼輕鬆!生命是多麼美好!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向我而來!』」

上文是摘錄自朗達.拜恩(Rhonda Byrne)的《秘密》一書。跟其他自我啟發類書籍,如《積極思考的力量》一樣,這些書主張人們只要反覆閱讀和認同這些自我正面字句(positive self-statement),就會變得幸福快樂又美滿。先不討論吸引力法則是否有著偽科學的嫌疑,近來社會開始反思和審視正面思考——如《快樂工業》及《失控的正向思考——探討這些自我啟發書籍的內容會如何影響人們的心情,也成為心理學近年的研究專題之一。

為了研究正面字句如何影響人們的心情,以及自我正面字句怎樣在華文社會裡產生效用,來自香港的學者 June Yeung和 Vivian Lun 邀請了 284 位大學生進行實驗,將他們隨機分為以下四個組別,分別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閱讀正面字句
  2. 聆聽正面字句
  3. 閱讀中性字句
  4. 聆聽中性字句

分別在閱讀或聆聽的前後測量並觀察情緒變化,同時也會請他們填寫基本需求滿足度(need satisfaction)的量表,以瞭解其健康狀況和滿足基本需要的能力等等。

在組別一、二當中,參與者會分別閱讀或聆聽相同的 20 個正面句字,都是從《秘密》一書摘錄出來的,例如:「生活是多麼輕鬆!生命是多麼美好!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向我而來!」、「我感覺好棒,我感覺真好」。而在中性組的參與者,則會分別閱讀或聆聽20句跟自我概念無關的社會信念句字,例如「大部份的災害也是能夠被預測的」。

為了避免任何期許所導致的效果,參與者們只是被告知需要閱讀或聆聽句字,情緒也是用間接的聯想判斷問題來測量——由於當人們在愉快的情緒時,傾向作出一些正面的聯想例如:友誼比較容易被維持、戰爭比較少會發生等等。研究當中,則利用前人所設計的一式兩份情緒聯想問卷,在受訪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間接地測試閱讀/聆聽句子前後的情緒變化。

研究結果顯示:閱讀《秘密》一書中正面字句的組別,參與者閱讀後的心情稍微變差一些,特別是對那些基本需求較無法得到滿足的人(基本需要量表裡得分較低),他們的心情更是差了很多。相反,聆聽正面句字的人心情卻輕微變好了。閱讀或聆聽中性的字句則沒有顯著的情緒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讀了正面字句後心情反而變差呢?因為人們看到這些字句時,會去比較他們的自我概念以及該字句所提倡的理想自我概念。根據自我差異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當實際與理想的自我差太遠時,這樣的差異就會引起憂鬱或不安。情況大概就像這樣:明明我已經付不起租金了,你還在跟我說「生活是多麼輕鬆」?

對於無法滿足基本所需的人來說,自我正面字句所帶來的反差就更大了。至於聆聽這些正面字句的時候比較不會有種負面效果,可能是因為在聆聽的環境下,人們只會大約理解到字句的內容,而不會詳細地跟自我概念作出比較,因此心情才會稍微變好。

這個現象或許能夠解釋為甚麼南韓的麻浦大橋改名為「生命之橋」,並加上正面勵志的標語後,在大橋自殺的數字卻不跌反升。下次看到朋友不開心的時候,先別急著傳勵志正面的訊息鼓勵對方,考慮一下對方的實際狀況,再向對方表達關心和慰問吧 <3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Yeung, J. C., & Lun, V. M. C. (2015). When self-help materials help: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self-discrepancy and modes of delivery of positive self-statements.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0.  (連結)

文章難易度
哇賽心理學_96
45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希望能讓大眾看見心理學的有趣與美,期待有更多的交流與分享,讓心理學不只存在於精神疾患診療間或學校諮商室,更能擴及到生活使之融入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