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琬馨
三月十日上午九點半擱淺在石門外海的本國籍貨輪「德翔台北」,原本就破損的船身,不堪連日來的海浪衝擊,在 24 日上午應聲斷裂,船體隨時有翻覆的危險。由於近日海象惡劣,德翔擱淺至今只有六天可以出海除汙,三月十一日,空勤總隊嘗試以直升機載運技師上船檢查漏油情況,直升機卻失控墜毀,造成二死三傷的慘劇。原定四月七日完成殘油移除的計畫,進度不斷延遲。
事實上,目前德翔在擱淺時外洩的油汙還沒完全清除,船上 617 個貨櫃,其中包含甲苯、過氯酸鉀等腐蝕性清潔劑,若因船身斷裂翻覆、落入海中,恐怕會造成更大影響。環保署連日來持續召集相關部會,在現場開設應變中心希望盡快清除油汙,行政院長張善政也在 25 日到現場關心作業情況。
海不平浪不靜 擴大油汙影響範圍
長期關心海洋生態、曾任海生館館長的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方力行接受 PanSci 採訪指出,汙油會因為種類不同、揮發速度不同,進而影響到擴散範圍。此外海象也會影響散布情況,假若海面風平浪靜,外洩汙油要擴散就沒那麼容易,而該區域油汙濃度也會比較高;但假若海況不佳,「風浪大(油汙)就很難控制在有限範圍」,強烈的海浪與風速都會擴大油汙分布區域。
不只油汙本身有危險,船上的化學物質甲苯、過氯酸鉀一旦外洩「毒性本身比油強多了」,了解化工的台大環工研究所教授駱尚廉說,應該盡快把貨櫃卸下來。
海洋被汙油覆蓋 影響當地生態
方力行解釋,一般來說,外洩的燃油大多是混合性有機碳氫化合物,它特性是分子量大、黏度高。第一時間燃油流入海洋時,會漂浮在海面形成油膜,降低光的通透性、影響海洋進行海空物質交換、降低海洋產氧量,間接造成海洋生物窒息死亡。此外,海上風浪將油膜吹到岸邊,「礁石、各種蝦蟹、附著生物,都可能因此染上重油」,曾協助國內處理多起油汙外洩的方力行直言,一旦海洋生物、海鳥碰到這些物質,體表保暖呼吸等功能就會因此喪失。
油汙外洩其實沒「那麼」可怕 ?
民眾多認為油汙外洩會對海洋造成巨大威脅,不過長期研究海洋生物的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程一駿提出不同看法,他對 PanSci 表示,石油大多是碳氫化合物的組合,經過風浪、光解,兩三個禮拜後,就會被浮游生物分解消化,當然,這並不是說如果油汙外洩都不用處理,而是在有妥善處理的前提下,大自然有能力慢慢消化這類碳氫化合物。
台大環工研究所教授駱尚廉也持類似看法,相較於其他毒性化合物,他認為柴油燃料油這類物質「其實沒這麼毒,只是當下場面看起來很可怕」,時間久了大自然微生物還是會慢慢適應,先前幾次油汙外漏之後,當地甚至出現藻類等基礎油物質增加、連帶魚類也增加的情況。
黑黑的汙油 如何清除才不會造成海洋二次傷害?
這次外漏的油,比重大多比水輕,溶解度不高,經過一段時間,會和海中的浮游生物產生生物化學反應,以一種特殊的顆粒慢慢沉入海底。目前除油方式可分為物理和化學兩種,物理就是透過打撈清除大塊油塊、或是設置攔油索讓油汙別再繼續擴散。
早年有些國家會使用分散劑(又稱除油劑)去除油污,它是一種表面活化劑,以皂化、乳化方式包圍油質後,將浮油分散成體積較小的油滴。用這種方式去除「油汙還是存在,只是分散到肉眼看不見的程度,看不見未必是好事」,提到除油劑方力行連連搖頭。駱尚廉也說,應該盡量使用物理方法清除,因為除油劑灑到海面上,「可能不只是把油汙清除,就連生物身上的油質也可能被分解」。
許多人應該還記得,過去台灣也經歷嚴重的漏油事件,其中一次發生在 2001 年一月,希臘籍阿瑪斯號貨輪在墾丁擱淺,到油汙完全清除之前,總計投入將近三萬五千人次進行搶救,清除超過五百公噸的汙油。由於受汙染地段恰好是重要的龍坑生態保護園區,這個事件耗費數年時間才讓當地生態逐漸恢復。參與多次除油事件的方力行感慨,「漏油事件一定會對海洋造成負擔」。如果沒辦法從事件中學到教訓,台灣珍貴美麗的海洋資源就得一次次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