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科學》(Science)的編輯群都會選出科學上的年度突破成就,去年入榜的有: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的發現、癌症的免疫療法和第一個量子儀器等。今年的獲選者同樣表現十分吸睛,而這些成就也再一次的提醒大家,人類的科學素養便是在無邊無際的各個領域上勇於追求進步與真相,曾經我們這麼做,而未來我們也會如此繼續。以下我們簡單扼要地介紹這些入榜者以及它們的小故事。
延伸閱讀:想了解上帝粒子看這邊!
參考資料:
一、羅賽塔(Rosetta)任務-登陸彗星
這件太空界的大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歷經延期與更改登陸目標等種種困難,睽違十年後成功登陸的消息讓很多人是既緊張又興奮吧!
這是歐洲有史以來野心最大的太空任務,研究人員渴望藉由彗星追蹤器羅賽塔(Rosetta)和探測器菲萊(Philae),捕捉遠在火星以外的一系列照片,羅賽塔的運行軌道環繞著編號67P/C–G的格拉希門克(Churyumov-Gerasimenko)彗星,試圖幫助科學家找出地球的生命起源,這也同時宣告了彗星科學的時代已經來臨。
而羅賽塔的命名其實源自「羅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這塊石碑上刻有一段古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的詔書,以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書及古希臘文三種文字對照書寫,而其中法國學者尚-佛罕索瓦.商博良(Jean-François Champollion)認為這是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同樣的,歐洲太空總署希望這趟旅程也能發揮相同的關鍵作用,為科學家們解開太陽系的各種謎團。
延伸閱讀:探測器菲萊成功登陸彗星
參考資料:
二、鳥的身世之謎
你知道其實恐龍的後裔現在依然存在地球上嗎?你一定也看過牠們!
其實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和敏捷的蜂鳥是近親,今年,演化生物學家終於找出了這種演化過渡時期的模式和步調。
隨著新的化石不斷出土,科學家分析後發現恐龍鳥類出現前,便陸續有羽化的證據出現,且開始發展出飛行、絕緣、展示和平行的功能,並認為鳥類從恐龍滅絕後經歷了爆發式的演進與分化(註1),且雞的基因結構在恐龍滅絕後更是改變極少(註2),因此,目前的研究普遍認為雞跟恐龍的血緣關係最近。
而其中有趣的一件事是,身為世界上體型最精小的鳥類,也是恐龍近親的蜂鳥,有一項「叛逆」的演化(註3),在掌管甜味受器蛋白的T1Rs基因家族(註4)中,T1R1和T1R3負責偵測胺基酸以引起「鮮美」的風味,而T1R2-T1R3則是可偵測糖類並產生想吃甜食的慾望,而古代鳥類受到恐龍祖先的影響,缺乏T1R2基因而對於糖類興趣缺缺,但蜂鳥的T1R1和T1R3基因卻突變轉換成了「香甜」的醣類探測器,使得牠們異於同類反而是「重度嗜甜者」!
延伸閱讀:鳥羽之謎
參考資料:
- 註1:Meredith, R. W., Zhang, G., Gilbert, M. T. P., Jarvis, E. D., & Springer, M. S. (2014). Evidence for a single loss of mineralized teeth in the common avian ancestor. Science, 346(6215), 1254390.
- 註2:Romanov, M. N., Farré, M., Lithgow, P. E., Fowler, K. E., Skinner, B. M., Rebecca, O., … & Griffin, D. K. (2014). Reconstruction of gross avian genome structure, organization and evolution suggests that the chicken lineage most closely resembles the dinosaur avian ancestor. BMC genomics, 15(1), 1060.
- 註3:Baldwin, M. W., Toda, Y., Nakagita, T., O’Connell, M. J., Klasing, K. C., Misaka, T., … & Liberles, S. D. (2014). Evolution of sweet taste perception in hummingbirds by transformation of the ancestral umami receptor. Science,345(6199), 929-933.
- 註4:Bachmanov, A. A., & Beauchamp, G. K. (2007). Taste receptor genes.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 27, 389.
- Chicken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dinosaurs, and other insights from the new bird family tree. [December 11, 2014]
- Most birds can’t taste sugar – here’s why the hummingbird can.[10 September 2014]
三、返老還童,即將成真?
長生不老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心裡最深沉的慾望之一,無論東西方自古以來皆然,也因此促成了煉金術(也稱煉丹術)的興起,利用化學方法提煉重金屬以製備靈丹妙藥。不過這些「解藥」通常都含有劇毒,根本無法成功達到它的「目的」,但不可否認的,它的確促進了化學實驗技術和醫藥學等發展。
目前的科學還辦不到讓人類永生,但返老還童的方法卻出現一道曙光!
由艾美.瓦格薩特(Amy J. Wagers)領導的哈佛大學團隊研究(註1)發現,將年輕老鼠的血輸入年長老鼠的體內,會使年長老鼠的肌肉和大腦出現了逆轉衰老的功效。他們從年輕老鼠的血液中分離出了一種GDF11因子,它可以活化心臟,也能提振肌肉強度和耐力,以及刺激大腦中的神經生長,而無細胞的血漿甚至可以改善空間記憶。
咦?那如果……這項結果在人體上也成立的話,不就……!科學家跟你想的也一樣噢!目前這個想法已經進入測試階段,試圖找出青年血液中可以對抗老化的因子。
延伸閱讀:注入新血:返老還童的關鍵?
參考資料:
- 註1:Sinha, M., Jang, Y. C., Oh, J., Khong, D., Wu, E. Y., Manohar, R., … & Wagers, A. J. (2014). Restoring systemic GDF11 levels reverses age-related dysfunction in mouse skeletal muscle. Science, 344(6184), 649-652.
四、Bye-bye,人類
今年有數個團隊的研究顯示,即使沒有人類的監督,機器人和機器人之間也可以合作無間。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套新的軟體使它們可以利用感應器共同完成基本任務,對於未來世界趨勢可能全面機械化來說,這是十分重要的第一步。
還記得電影《機械公敵》(I,Robot)嗎?智慧型機器人的應用遍布未來人類的日常生活中,而在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幫手的同時,機器人卻發展出了人類獨有、也是人類控制機械人的最後一道防線-心智。
而這也似乎是科學家所擔心的,電腦科學家史帝夫.奧姆亨卓(Steve Omohundro)《人工智能實驗與理論》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Theoretic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文章(註1)中預測:「軍事和經濟壓力促使自動機械系統迅速發展,具有自我意識的殺人機器將無可避免地造成人工智能終結者,結果給人類帶來滅亡。」
然而截至目前,電腦或機器人雖已經可以展現成年人的智力,甚至超越許多領域的頂尖高手,但要具備如一歲小孩的感知與運動能力,仍是十分的困難。在未來機械人高度發展的過程中,許多的倫理問題即將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延伸閱讀:程式碼就是法律:智慧財產權法 或 機器人三大法則?
參考資料:
- 註1:Omohundro, S. (2014). Autonomous technology and the greater human good.Journal of Experimental & Theoretic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head-of-print), 1-13.
- 專家警告機器人高度發展或將毀滅人類[2014年05月03日]
- 鄭志凱:人機共生三定律[2014/07/16]
五、晶片,下一個大腦
傳統電腦以美國數學家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所提出的理論結構為基礎,執行序列的邏輯運算(如試算表和文字處理),但卻無法解決海量數據如視覺資訊的處理。不過人類的大腦卻十分善於面對這項難題,數以千計的神經元藉由化學訊息互相溝通,使大腦的不同區域能夠分工並同時執行任務。
因此,IBM和其他公司的電腦工程師首次聯合推出了仿人腦的「神經」晶片TrueNorth,晶片包含了54億的電晶體和2.56億的「突觸」,可模擬人類大腦處理訊息,而這款晶片改變了以往電腦應付複雜工作的模式,發展出機器視覺以及環境監測,以達到提高效率卻低耗能的目的。
延伸閱讀:更聰明的晶片–仿人類神經元的電腦晶片
參考資料:
等不及想知道更多傳送門:2014年10大科學重大突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