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還沒有、也不能夠像自然科學那樣準確地預測未來,「它們頂多能補充一下常識、實踐經驗、理智和關鍵情報」。
(文/Gary Gutting)在有關公共政策的辯論中往往會涉及援引經濟學和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研究結論。例如,奧巴馬總統在他2013年的國情咨文中,引用了最近一 項著名的研究以支撐其對這一制度的重視,根據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評價教師。據稱這項研究表明,提高學生標準化考試成績的教師教出來的這些學生「更容易讀大學、掙更高的工資、住更好的街區、存更多的退休金」。
在制定方針政策時,我們應該把這樣的結論多當一回事?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媒體的報導似乎往往以為,任何以「科學」之名得出的結果,都值得認真對待。但是,這很難說是合理的。比方說,一則研究是天文學家計算的日食,另一個是指出消費者更喜歡藍盒子裝洗衣皂的小型市場研究,我們對兩者結論的重視程度有相當大差異。
要理性地評估一個科研成果,必須首先考慮它所在的這門學科這一更大的背景。從初步研究(設計來提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到這一學科中公認的結論,這個科研成果是處在這個連續體的什麼位置?例如,在物理學中,提出希格斯玻色子可能存在的早期計算,跟最終支持希格斯玻色子確實存在的實驗證據,這兩者是不同的。某一領域的科學家通常都很清楚某個成果在他們這個領域裡所處的地位。但大眾媒體的報導往往沒有明確那些能成為很精彩的報導的科研成果價值是有限的。 好的標題可能造就壞的報導。
其次,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其他的學科來總體評估某一學科的科研成果。核心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由來已久,已經深入人心,自然科學公認的 結論我們都願意相信(例如,沒有人操心基礎物理學的有效性)。而社會科學,哪怕是最成熟的學科(比如經濟學),也得不到這種待遇。
再來看看歐巴馬總統提到的那份報告。不管怎麼說,它對其領域而言是一大貢獻。《紐約時報》報導,這項研究由兩位哈佛大學和一位哥倫比亞大學的經濟學家完成,「相比很多早期的研究,審查了更大量的學生在更長時期內更深入的數據,使得我們能更深入地瞭解單個教師教學質量的長期影響」。也因此,「這一研究可能會影響當前有關教師素質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好好地衡量教學質量的公眾討論」。
但是,就算是最好的教學質量研究結論,又有多可靠?和生化學家研究光照對植物生長影響的最好的結論相比較呢?由於人比植物複雜得多,而生化學家又有著精湛得多的方法去研究植物,大可預期生化學家的結論會更為可靠。不過,要在公共政策方面作出明智的決定,需要對這個可靠性之間的差距有一個更精確的把握。 在教學成效方面,有沒有什麼結論是紮實可靠,足以支撐起重大決策的呢?
我們之所以會給出否定的答案,原因在於即使是最成熟的社會科學學科,其預測能力與核心自然科學學科之間也差了很遠一段距離。社會科學裡面雖然也會用到技術術語、數學公式、經驗數據乃至精心設計的實驗;但是,說到得出可靠的科學知識,沒有什麼比長期穩定地預測未來事件並給出詳盡的預測結果更加重要。我們可以用一個理論來解釋所有已知的數據,但那可能只是用理論去切合數據的結果。一個理論最有力的支撐來自其正確預測未知的能力。
自然科學得出了許多詳細和精確的預測結果,而社會科學卻沒有。原因是這樣的預測幾乎總是需要進行隨機對照實驗,而涉及到人的時候,進行隨機對照實驗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首先,我們都太複雜:人的行為依賴於數量龐大且密切相關的變量,要把它們區分開來並單獨加以研究,其困難程度超乎想像。此外,道德上的種種顧慮禁止研究者像操控無生命物體那樣操縱人類。 結果是,大多數社會科學研究都遠遠達不到自然科學對照實驗的標準。
沒有用實驗成功得出預測結果的良好記錄,也就沒有什麼基礎去讓社會科學的結論站住腳。吉姆·曼茲(Jim Manzi)在他的新書《失控》(Uncontrolled)中,徹底而全面地審視了社會科學研究的種種問題,並得出結論,「非實驗的社會科學無法有效、 可靠和非顯著性地預測大多數政策干預提議的效果」。
而就算社會科學學科能夠更多地應用隨機對照實驗,曼茲的判斷是,社會科學「將不能用以裁決大多數的政策辯論」。鑑於社會系統中存在諸多相互關聯的作用因素,很多問題根本「無法付諸實驗」。而就算能夠得到可靠的實驗結果,其因果關係的複雜性使我們只能得到「極端條件下的統計聲明」,嚴重限制了結果適用的範圍。
我的結論並不是說討論政策時應該完全忽略社會科學研究。相反,就像曼茲提議的那樣,應該想方設法在政府決策中加入更多的實驗數據。但首先,我們需要對社會科學成果極其有限的可靠性形成一個更好的理解。媒體在報導研究時應當更多地關注這些侷限,其道理跟科學家在報告結論時既強調這表明了什麼、也強調沒 沒有表明什麼是一樣的。
鑑於成功預測的案例有限且學科之間缺乏共識,社會科學的研究結論很少能成為制定政策的主要依據,它們頂多是常識、實踐經驗、理智和關鍵情報的補充,但願我們的政治領導人不缺後面這幾項。
PS:想起了果殼編輯部例會,大家逗心事鑑定組的 @0.618,「心理學不是科學!」 不過,人總是會有一種衝動要去解釋自己的行為——這在心理學上叫做什麼呢?
資料來源:How Reliable Are the Social Sciences? NYT [May 17, 2012]
轉載自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