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重症醫師
你相信這則新聞說的數字嗎?
必須說在前面的是,「病人安全」(以下簡稱病安)的概念和學問是個非常新的課題,認真說起來要從上個世紀末,美國一個非政府、非營利的獨立機構,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在1999年調查發表的知名報告:「To Err is Human: Building a Safer Health System」,這份報告多達近三百頁,當中指出經專家評估在美國一年可能多達近十萬人(九萬八千)在醫院因醫療錯誤(medical errors)死亡,這個數字比死於機動車輛事故、乳癌和AIDS的人數還多,但受到公眾關注的程度卻遠不及上述三類議題。
不過,更必須說在前面的是,這份調查開宗明義便說我們想要讓病安議題受到大眾關注,但我們並不想指責醫療照護者的無心之過;畢竟,孰能無過,這份調查的目的是希望能藉由打造一個更安全的醫療環境來減少醫療錯誤和促進病人安全。(”To Err Is Human” breaks the silence that has surrounded medical errors and their consequence – but not by pointing fingers at caring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who make honest mistakes. After all, to err is human. Instead, this book sets forth a national agenda – with state and local implications – for reducing medical errors and improving patient safety through the design of a safer health system.)
在這份報告之後,許多學者和資源紛紛投入病安相關的調查和研究,試圖找出醫療錯誤,特別是系統性的錯誤,它們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避免,以創造一個更安全的醫療照護系統。
我個人當然不敢保證在這份報告出爐之後,美國沒有出現任何嗜血又不認真的媒體或團體藉此報告斷章取義,以聳動的標題試圖告訴美國人民美國的醫療體系有多麼不安全,美國的醫療照護者有多麼草菅人命,以及政府必須要如何對醫療人員課以怎樣的嚴刑重罰,否則不足以迫使醫療人員更戒慎恐懼。但我個人看到的資料確實大都聚焦在探討醫療錯誤「為什麼」或「怎麼會」發生,以及該如何避免。
而我們的社會,卻向來喜歡聚焦在「誰」犯了這樣的錯,該受怎樣的處罰!因為找到一個人,把所有過錯推給他,然後社會看到這樣的人受處罰,群眾就相信可以「以儆效尤」,可以自我催眠問題解決了,類似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了,我們都安全了。不管有感無感,這就是我們的文化。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醫療環境真的更安全了嗎?問號只是我想讓句號陳述更得到強化的文字表達方法。
醫改會與媒體或許自認為是善良的,是想替病人發聲的,這讓我想到一個著名的現象,甚至有人就以之為書名即「路西法效應」,重整引用這本書的片段:『我們真正了解自己多少?…自認善良平凡的我們,在有些情況下會被貪婪、忌妒、憤怒等情緒淹沒並因而迷失…我們是否會像上帝最愛的天使路西法一樣無法抗拒這樣的「誘惑」,對他人做出難以置信的事情』。
醫改會幾個最初的創辦人,都曾經是醫療事故(請注意我使用的是醫療事故而非醫療錯誤)的受害者或家屬,我們可以試著理解她們的傷痛,正如犯錯是人性,因為傷害而憤怒和恐懼也是!當一群以「受害人」自居的人想站出來做些什麼前,有沒有先往自己內心最深處去探索,可能連自己都不想真誠面對的原始動機是什麼?
真的是試圖將「醫療改革」成更安全的環境?還是只是想關懷醫療事故受害人?甚至只是出於人性原始的本能,復仇!如果是第二個動機,那麼「醫療事故受害者關懷協會」或許是這個團體比較適合的名稱;如果是第三個,個人建議乾脆比照電影改為「勇敢復仇人協會」更能傳達內心的憤怒,更有感染力和號召力!
病人安全和勞工安全一樣,是個嚴肅重要的議題,背後傳達的是人權這個高位的理想,而我相信在這樣的理想中滲入個人情緒甚至是仇恨,是一種褻瀆並且只會製造災難!
言歸正傳,我們來看醫改會引用的那篇文章,2004年發表在「Qual. Saf. Health Care」這份刊物的「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negligence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results of the Harvard Medical Practice Study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