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爭議議題如何專業談?清楚表達立場、讓知識證據說話──《知識內容寫作課》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8/05/06 ・284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21 ・七年級

知識內容寫作有一個很重要的套路,叫做「社會爭議」。

講到社會爭議,專家其實需要扮演重要的專業角色。圖/pxhere

講到社會爭議,大家可能聯想到要選邊站,甚至會講到火冒三丈的一些主題,但這邊不是要大家去吵架。而是社會爭議本來就會跟科學、跟很多專業知識密切相關。

無論是政治、環保、經濟中的爭議議題,你都會看到許多的專家在社會爭議中扮演一個專業的角色。但是,你可能有時候也發現,很多爭議議題要不是淪於吵架,要不就是專業都講不清楚,所以說這就是專業的溝通問題。

介入爭議,展現你的專業

這時候,如果你想要透過專業去營造個人品牌,並且你知道自己對專業足夠理解,樂於溝通,就可以去介入這些社會爭議議題,去展現自己長處,把專業講清楚。這會是展現自己知識的一個好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切入社會爭議,其實也可以有很多方法,不一定就要正面對決,也可以從周邊補充不同角度的知識。

能源議題就是一個大家都很關注的社會爭議。圖/wikimedia

像是能源問題這樣的社會爭議,我們之前都會討論台灣到底能不能用核能呢?台灣的再生能源規劃應該怎麼選擇?再生能源如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機的設立會不會影響當地的環境?又或者說新的能源是不是會影響國家財政?

我們可以從很多的角度來切入能源議題,他就跟我先前提到的食衣住行生活必需很像,但是它是一個高度爭議性的議題,加上現在許多政策跟科技都在快速變化,大多數的先進國家也都在思考能源議題,提出很多種思考角度,這時候就可以從自己的專業知識領域來發揮。

充分表現立場,而非隱藏立場

當我們觸及社會爭議的時候要記住,比較好的方式是我們能夠誠懇地把自己的資料與立場呈現出來,而不是隱藏在背後。

要瞭解,當我們想要通過社會爭議來呈現出專業的時候,某方面我們也已經選定了我們的立場了,這時候不要隱藏立場,反而要充分表現出來。只是另一方面也要記住,就是要有足夠的資料與論據來支持這個立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千萬不要想說你的立場可以討好所有的人,或想採取一個模糊的立場想要討好大部分人,這是不可能的。社會爭議就是要讓個人選擇自己的立場,當然,我們的立場要建基於那些有憑有據的資料之上。這樣子,才可以更加顯出我們的專業。

同性婚姻也是充滿爭議的社會議題。圖/pxhere

在泛科學上常常有作者發表觸及社會爭議的文章,像是性別(如同性婚姻)的議題,其中我推薦大家讀讀這篇由作者楊仕音將自己的演講整理而成的:《同性戀的科學,與我血淋淋的親身經驗》

他的第一個問題是:同性性行為自然嗎?

什麼是自然、什麼是正常呢?如果我們開始討論自然的定義?發現這樣下去會變成沒完沒了的哲學哲學雞蛋糕,不得不請朱家安老闆出面了,但是幸好,我們兩個都是理工阿宅,所以我就很奸詐地「複述」他的問題:其他物種如果有同性性行為,算是自然嗎?他回:算。

很好,我就是在等這個答案,接著他就掉到我的陷阱裡了。我跟他說: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並不罕見,只要異性個體之間在生殖時所表現的互動(比方說求偶、交配)發生在同性個體之間的時候,生物學家就會稱為同性性行為。

其實同性性行為存在於自然界的許多動物中,包括哺乳類、爬蟲類、鳥類、兩生類、昆蟲等,大家有看週四泛科動畫日《動物界的多元成家篇》嗎?(考考你:科學家目前發現到有同性情誼的動物至少幾種?)。

而某些動物,同性性行為比例不低於異性性行為,像是瓶鼻海豚,雄性個體的性行為,當中有 50% 是發生在同性之間。

瓶鼻海豚的雄性間發生性行為的比例很高。圖/wikimedia

你可以看到,文章觸及了一些具社會敏感性的議題,但是因為要呈現自己的專業,所以不是像一般網路上的筆戰那樣,我講我喜歡的,你說你高興的。而是要非常清楚地來告訴大家,為什麼這個事情我會站在這個位子、選擇這個立場,你也可以看到,作者為了讓更多人願意理解,而採取了從個人經歷出發的策略。

最後提醒大家,社會爭議的寫作套路,特別需要比較有經驗的寫作者來掌握,如果你覺得自己還不是太有經驗的人,其實可以先試試看寫作別的主題,之後再來嘗試挑戰社會爭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場加映泛科作者回答:如何有啟發的討論爭議議題?

● Mr. 柳澤(楊仕音)/ 週間為科普人兼專利人,週末悄悄變身為素人畫家。

在跨性別、同性戀到安樂死等社會上各種充斥著雜音,卻沒有人能給出正解的爭議性議題中,科學有介入的空間嗎?

縱然科學知識未必可將「柯南的真相」直接帶到讀者面前,但卻能啟迪更多人參與進一步的討論與思辨。時常從科學角度深入這些爭議性議題的楊仕音,是如何搭起科與普、科與科之間的橋樑呢?如果你也想透過知識寫作討論爭議議題,以下是楊仕音提供的幾個小建議:

  1. 以爭議性議題為主題的科普文章所要傳遞的不是明確的答案或終極的解法,而是透過現今已知的科研證據,建立每個公民的科學素養。因此,內容本身未必需要「寫好寫滿」。即使提供專家意見,也應注意科學的地基是否打造得「過」或「不及」,如此一來,才不至於剝奪了讀者獨立思考此議題的能力。
  2. 爭議性議題絕大多數是跨領域的,科學雖有一席之地,但往往無法跟政策或法律直接劃上等號。科學只是呈現可能回答這些暫時無解問題的路徑。政治正確或是不正確與現階段的科研證據無關。即使作者心中有既定立場,還是應盡量避免不小心「帶風向」,科學畢竟不該為個人的意識形態服務。
  3. 眾說紛紜的爭議性議題乍看之下有時沒有交集,但多半只是觀看的角度或所處的立場不同。此時不妨試著找出各方的重疊處(共通語言與背景知識)破題切入,或是以較為輕鬆幽默等不同型態的寫作方式,吸引立場對立的讀者「願意讀下去」,進而從原本自己不習慣的面向開始思考,這樣的寫作策略往往比引戰或打臉的起手式,更容易「邀請」讀者共同思考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促進對話。

 

 

本文摘自《知識內容寫作課──寫一篇真材實料的網路爆紅好文章》,創意市集 出版。

文章難易度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166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改變立場比想像中容易?用「假裝成真」的心理達成思想操控!——《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
azothbooks_96
・2023/06/03 ・237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們慣於「合理化」自身行為

越戰中喪生的美國士兵多達五萬多人。戰爭期間,美國政府為了獲得民眾的支持,經常刻意發布一些正面的消息,例如,北越共軍即將敗退,或南越很快就足以自保。美國不斷派兵前往越南,總統詹森應該比其他的領導者為此付出更多的責任。

詹森不時會聽到閣員私下表示對越戰形勢的擔憂。詹森是否曾把這些政治人物叫進自己的辦公室,向他們解釋自己的觀點呢?完全沒有。相反的,他採用一種很不尋常的技巧:他派那些懷疑者跟一群記者去越南「調查真相」。

詹森很清楚他的閣員不太可能公開表達私人疑慮,面對外界時,他們不得不高調捍衛政府的政策。「裝假成真」原理預測, 這些懷疑者在聽到自己發表支持總統政策的言論後,最終也會相信自己的言論。

當政治家持續發表支持總統的言論後,自己也會慢慢相信這是正確的。圖/envatoelements

「假裝成真」會影響人們自身的信念嗎?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運用相同的方法,測試「裝假成真」原理是否能夠影響信念。為此,他們把受測者找來實驗室,讓他們填寫一份有關其政治立場的問卷。接著,叫半數的受測者發表支持其反對政黨的簡短演說,另一半的人則是從雙面鏡觀看他們演說。兩周後,所有的受測者又填了一份有關其政治立場的問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裝假成真」原理預測,發表過演說的人看到自己支持討厭的政黨後,可能會開始覺得那個政黨其實沒那麼壞。相反的,那些只聽到演說的人雖然接收了一樣的資訊,但不是自己提出主張,所以不會改變立場。研究結果證實了這點,只要幾分鐘的角色扮演,就可以達到媒體轟炸、政治廣告所達不到的效果。

多年來,研究人員也把同樣的程序套用在多種不同的場合上,他們錄下有些人主張多種議題的談話,例如,墮胎、酒駕危險、擴大警方職權等等。在每個例子中,他們讓受測者表現出相信某言論的樣子,可以讓他因此相信上百個理性論點也無法說服他的議題,迅速改變他的態度,讓他支持你預設的立場。

事實上,這個轉變非常明顯,受測者往往事後還會否認自己曾抱持原始的觀點。研究人員拿出原始問卷證明他們原始立場不同時,他們會堅稱問卷是假的,或自己當初看錯題目。這個機制可以解釋許多原本難以理解的立場轉變。

受試者在表現出相信某個立場後,竟「假裝成真」變成相信那個立場。圖/envatoelements

用「假裝成真」的心理改變戰俘的立場

本章一開始,我提到韓戰結束時,許多美軍決定續留北韓,很多美國大兵即使回到美國,依舊大談共產主義的優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深入訪問這些戰俘後發現,那些信念不是在催眠、迷藥或體罰下灌輸給他們的,而是共產高層刻意運用「裝假成真」原理來改變美國戰俘的想法。這種罕見的思想操縱形式,通常是從戰俘進入拘留營時開始運作。警衛先和新來的戰俘握手,並說道:「恭喜,你被解放了。」

接下來的數周,戰俘必須上長時間的課程,那些課程都是在歌頌共產主義的優點,課程也會要求他們做小組討論。每組通常會分派一位中國共產黨員監督,以確定戰俘討論出「正確」的結論。如果小組裡有人公然表達反共產的論點,所有的戰俘都必須重聽一遍講課並重新討論。

藉由持續讓戰俘接觸親共言論,達成思想改變。圖/envatoelements

戰俘入營不久,中國警衛也會要求他們抄寫幾句親共言論(例如「共產主義很棒」、「共產主義是未來之道」、「共產主義是最開明的政府形式」)。很多美國人都很樂意抄寫,因為這些要求看起來微不足道,乖乖聽話通常可以換得一塊肥皂或幾根香菸作為獎勵。

幾周後,警衛加碼要求戰俘大聲朗讀那些言論, 多數戰俘還是照做了。又隔幾周後,他們要求戰俘向自己的同伴朗讀那些言論,最後開始辯論,主張為什麼他們相信那些言論是正確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如果戰俘自願為拘留營寫親共文宣,他們可以得到在當地相當珍貴的東西,例如,鮮果或甜食。文宣一經刊出,作者就可以戴上毛澤東的徽章,不必做繁瑣的勞務。久而久之,這些行為使很多戰俘改變了他們對共產主義的態度,甚至說服一些戰俘留在北韓,而不是返美。

「裝假成真」原理有助於解釋這種信念的巨大轉變:中國共產黨不需要訴諸體罰或神祕的洗腦術,只要確定戰俘看到自己一再重申他們支持共產主義,他們就會自己培養出和他們的說法一樣的信念。

納粹禮。圖/wikipedia

同樣的方法也可以用來影響整個民族。每天高喊「希特勒萬歲!」,可以鼓勵許多德國人民更接納納粹的意識型態。叫人一再高唱國歌,可讓人更愛國。讓孩子每天早上祈禱,可以提高他們接納宗教信仰的機率。

在上述的每個例子中,言語成了信念。許多人對這種研究相當好奇,開始研究其他類型的行為是否也有同樣的說服效果。其中有兩個研究最出名,一個是關於眼珠的顏色,另一個是「第三浪潮」(Third Wave)的形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用科學方法讓好事成真》,2023 年 4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azothbooks_96
53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陳建仁和6國專家的COVID-19經驗與展望
寒波_96
・2020/12/26 ・188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52 ・八年級

科學媒體 Nature 刊出文章《2020年世界各地的科學顧問 (Science advisers around the world on 2020) 》,請到 7 個國家的科學顧問,各自介紹該國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的防疫經驗與展望。陳建仁也代表台灣在列。

台灣代表陳建仁。圖/胡佛研究所

陳建仁:隔離犧牲14天自由,換來2300萬人如常生活

陳建仁文章標題叫作《台灣:我們由 SARS 學習 (TAIWAN: We learnt from SARS) 》,開頭就提到台灣 1 月時試圖促使 WHO 和中國採取行動,阻止疫情擴大,卻無功而返。還特別提及 WHO 太遲宣告而廣受批評的「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 (PHEIC) 」,陳建仁顯然有意提醒世界:別遺忘這回事。

陳建仁接下來介紹台灣防疫的作法與成功經驗,也就是各位都很熟悉的那些事。他特別提到台灣無需大尺度的封城與普篩,依然在 4 月 13 日以後根絕本土感染(直到 12 月才破功)。最後強調專業精神和政治中立,能贏得公眾信任,讓防疫得以順利運作。

資源短缺,決策混亂,各國在逆境中摸索前進

其餘 6 國是迦納(非洲西部)、比利時、立陶宛(歐洲)、哥斯大黎加、玻利維亞(南美洲)、加拿大(北美洲)的代表。他們和陳建仁一樣,都是該國政府的高級顧問,所有人都提到國際或國內政治面的議題,反映各國有別的國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立陶宛代表 Ligita Jancoriene。圖/Delfi

立陶宛代表 Ligita Jancoriene 寫得很動人,將自己國家過去、現在、未來將面臨的困境,很生動地呈現給世界知曉。

她第一句就表示,瘟疫帶來的影響,令他們有戰爭的感覺,就像過去蘇聯帶來的苦難(類似陳建仁第一句就直接批評 WHO 和中國)。疫情擴大後,立陶宛有限的資源很快耗盡,必需盡快重整旗鼓,補充與調度資源,否則將輸掉戰爭。

比利時代表是 7 位中,唯一完全沒有提及外國的。他主要抱怨比利時的醫療資源不足,決策與政治層面混亂,不過明年應該會更好。

迦納代表則散發正能量,提到迦納很快建立檢驗體系,疫情也不嚴重,不過仍有初期決策混亂等問題可以改善。這次還不錯,之後要更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加拿大代表散發的正能量有些過度,他強調加拿大決策非常科學,還批判「美洲其他地區」跟我國有明顯差異……美洲其他地區肯定包括美國和巴西。

玻利維亞代表 Mohammed A. Mostajo-Radji。圖/boliviaemprende

哥斯大黎加代表沒有寫外國壞話,她行文主要呈現自己個人的功績,也花不少篇幅批評國內的對手,順便提到決策圈中的女生太少。

我認為玻利維亞代表 Mohammed A. Mostajo-Radji 和陳建仁寫得最具體,也特別值得一讀。

這位只有 31 歲的專家擺出苦旦姿態,強調玻利維亞的醫療體系與公衛狀況都極為糟糕,資源短缺,登革熱與麻疹仍在橫行之下,國內政治面的應對卻十分差勁 ,地方政府不回報,鄰居巴西、秘魯、阿根廷、智利疫情還非常嚴重。玻利維亞只能採取十分嚴格的封城管制,結果感染率非常低……我們不是魯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07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